一、求茶文化的历史形成过程
上古时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二、潮州工夫茶的由来?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
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
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
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
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
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
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
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
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
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
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
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
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
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
鼓身”的圆罐组成。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而圆罐则用于
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功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
壶”。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
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
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
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
,淋顶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
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
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
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
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
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
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
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
方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
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参考资料
百度
三、白茶发源地?
白茶。六大茶类之一。白茶为福建特产,主要产区福建北部的建阳、水吉、松政和东部的福鼎等地。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建阳市水吉漳墩等白茶产地 ,地处武夷山东南麓的山间小盆地。这里群山叠翠 ,绿水蜿蜒 ;古道芳草 ,清溪扁舟。天时地利 ,使这里成为茶叶的最适宜区。早在宋朝 ,这里就列入建安北苑贡茶属区 ,所产茶叶“皆曰北苑”。 大德年间(12 97~ 130 2年 )建安北苑贡茶失去应有地位 ,而逐步让位给武夷贡茶。一直到清朝 ,建阳所产茶叶“但称曰武夷”。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已有八 百八十余年了。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其主要依据是白茶最早出现在《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文中说建安七种茶树品种中名列第一的是白叶茶。
建阳白茶,是我福建省一个主要的外销特种名茶。产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数种。20多年来,建阳白茶出口量占全县茶叶出口总量的70%左右。
建阳县水吉(含漳墩、回龙、小湖)一带生产的白茶历史悠久。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白茶生产更有很大发展。最早以水吉小叶茶芽制银针,称为“白毫”,至1870年左右,水吉以大叶茶芽制高级白茶“白毫银针”,并首创“白牡丹”。同治十三年(1874年)左宗棠《奏以督印官票代引办法》第七条:“所领理藩院茶票,原只运销白毫、武夷、香片、珠兰、大叶、普洱六色杂茶,皆产自闽滇……”。白毫,当时为水吉白毫,即白毫银针。民国18年(1929年)版《建瓯县志》载:“白毫茶,出西乡,紫溪(今建阳县小湖、漳墩乡和水吉镇部分及建瓯县龙村部分)二里……”。
建阳白茶被誉为闽茶中的“独秀一枝”。其产量占全省白茶类之60%以上,其中贡眉、寿眉又占全省白茶的80%以上。贡眉、寿眉的初制品称“小白”,其品质特征为:毫清秀显现,叶张细嫩,叶态舒展,叶缘垂卷,芽叶连枝,不带暗片、梗和非茶类夹杂物,芽毫银白,叶色呈灰绿、翠绿或墨绿,叶背银灰,叶脉微红;毫香鲜纯,香味清芳爽口;汤色杏黄清明;叶底毫显,匀亮软嫩。
白茶是一种不经炒、揉的片状或单芽制品,属轻度发酵茶。
采自大白和水仙等大叶茶树之单芽者,其制成品称白毫银针;大白和水仙茶树之一芽二叶者,其初制品称大白和水仙白,经精制拼配称白牡丹;采自小白茶树等小叶茶之一芽带二、三叶者,称“小白”,其精制品称贡眉和寿眉。对鲜叶(原料)要求具备“三白”,即芽要白,其一至二叶要带白毫。
白茶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内质,在国内外久享盛名。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水吉有茶商字号60多家,其中港商21家。二十年代,白茶由“广客采买,安南、金山等埠其销路也”。白茶除一般茶叶饮用价值外,还有退热、降火和治麻疹之药效。白毫银针和白牡丹被列为高级馈赠品。内销方面,在广东和闽南早有销售。作为传统出口茶类,95%销港、澳,其次是东南亚国家,少量运销欧美等国。
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白茶除一般茶叶饮用滋味清香回甘甜爽特性;最大特点是其药理作用,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清凉解毒和退热降火,明目清心、清热解暑之功效。另有研究认为白茶的功效有:防癌、抗癌、防暑、解毒、治牙痛,尤其是陈年的 白毫银针可用作患麻疹的幼儿的退烧药,其退烧效果比抗生素更好。
从上述内容来看,建阳是真正的白茶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