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上茶叶之路(海上茶叶之路PPT)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1-17 12:04   点击:217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海上茶叶之路

意义、载体与客体、目的均不同;

1,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商家的作为,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中国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国境内主要有泉州、广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组成。从贸易对象、内涵、性质上,明清时期中西方的贸易和以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已属不同范畴。

2,现代海上丝绸之路,政府的倡导,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年10月总书记访问东盟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1)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2)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发挥海外侨胞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2. 海上茶叶之路PPT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以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为特征、连接中外海上贸易的交通线,由此建立起源远流长的中外经济、贸易和人文联系。自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海上丝绸之路始终是东西方商贸流通、人员往来、文化交融的重要海上通道,对中国和沿线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传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平友好、互利共赢价值理念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交通方式上,从传统、单一的航海联系向立体的互联互通转变,包括航空、港口、高速公路、铁路、信息通信等;贸易内容上,以传统商品贸易为主向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产业对接并举转变;覆盖范围上,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友谊、合作与共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李培林表示,当前,中央作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决策部署,对广州又是一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契机。

“海上丝绸之路是国际空间结构、地缘政治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的大格局大思路大战略,是走向区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心灵共同体的理想构架。”

3. 《茶之路》

1.《生活月刊》著《茶之路》除去之前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这是我看的第二个关于茶的资料。书序中指出年轻人多不喝茶,是因为没有合宜的识茶渠道、核查方式和用茶帮助的整体氛围。这样,年轻人就不知其好,或者知其好却不得其门而入。这本书,通过旅行的方式,踏上中国茶树种植地的山路去寻找茶源,讲述历史、种茶环境、制茶过程、茶叶特点,也讲一些茶人的故事,人文感十足。它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和平易的态度,通过茶本身的故事,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让人更想去了解茶,去试试品尝茶。这本书,也和茶一样,让人有回甘的感觉。作为一本初步了解茶的书籍,非常推荐。

  2.郑国建主编《中国茶事》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工具书,它对茶叶分类、中国名茶、饮茶器具、茶道之法、茶养生与茶美食、茶历史与茶文化做了一些讲解。对我来说,比较适用的是书中对每种茶叶的解释和品鉴方式。书中有图文对照,从茶叶本身、茶汤、香气、味道和一些独特的地方去讲解品鉴的方法,这块对我来说非常有用。喝茶的时候对照着看,对茶本身的理解会深一些。书的第四部门讲了现代工夫泡茶的基本方法,也有一定的学习之处。整本书,对我喝茶的“实践”,帮助比较大。其实想说一句,想学茶,多喝最有帮助。

  3.陈宗懋杨亚军主编《中国茶经》是一本教科书、工具书,这是一本非常完整的讲茶的书,从地理分布到制茶工艺、茶叶特色,非常专业。但是说实话,对我这种非专业的朋友,涉读起来稍显费力。总体来说,这本书对于系统性了解茶叶,十分有帮助。

  4.周重林李明著《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这本书没怎么讲茶,倒是以茶为线索,讲了一群顶级文人的故事,有胡适、鲁迅、周作人、梁秋实、林语堂、闻一多、郁达夫、陶行知、汪曾祺、巴金、李叔同、苏曼殊、丰子恺、张爱玲、张恨水和顾颉刚。作为茶周边的趣事,这本书就非常有意思,所以这本书我也推荐。

  以上这四本,除了《中国茶经》很专业,另外三本书属于入门级,对茶会有初步了解有帮助的书。两年来,笔者觉得喝茶最重要的还是实践,看书作对比,和更多有经验的茶人交流,都是了解茶的渠道。对茶文化传承这件事一直不太接受,了解茶之后,喝茶,真的只是生活中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大的责任,需要我们去传承。而且,有些茶真的很好喝,比如昔归、冰岛、蒙顶甘露啊。我们很多人也爱喝咖啡,但和爱喝茶一点不冲突。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茶,爱上茶。

4. 探索发现茶叶之路

        茶起始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而茶字正式出现是在西汉的《僮约》一书,在唐代则由陆羽编著《茶经》,从而系统阐述茶叶饮法,从最早的食用,再到烹煮,再到冲泡饮用,经过不断的发展与继承,而茶文化活动,也涵盖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艺等。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和食用茶的国家,在三千多年的西周,就开始有人工培育茶园的出现。根据现存相关史料记载,中国饮茶在西汉已有,魏晋时成为宫廷高级饮品,唐代,在统治者及知识分子范围内得到普及,很多平民百姓也已开始饮茶。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记载:“烹荼尽具”“武阳买茶”,当时人们把茶用来烹煮饮品,并出现了专门的茶具,这也是饮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可见,茶叶的最早利用要早于西汉,因为茶叶栽培利用的发展和传播在早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时消费也往往能促进生产。随着茶叶消耗量的增大,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发达起来。

        唐朝时期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广东、贵州等省的广大地区都是产茶区。唐朝煮茶、煎茶盛行。到唐朝,茶圣陆羽的《茶经》标志着茶文化进入兴盛时期,煮茶、煎茶、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茶成为一种家常饮品。唐朝人发明了蒸青制茶法,即把新鲜茶叶洗净、蒸后制成茶饼烘干,需要时就取一点来煮,煮茶讲究三沸:一沸,加点盐,煮至水中微有声,气泡像鱼眼;二沸,先舀出一瓢水,再放入茶末,煮至锅边气泡像连珠;三沸即全沸,再加入二沸时舀出的水,便可饮茶汤、嚼茶叶。

        由于唐朝佛教文化鼎盛,当时的日本等国纷纷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学习,茶叶因气味清香又提神醒脑,深受喜爱,茶文化也因此走出了国门。茶风盛行,茶叶生产持续扩大,唐代出现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茶经》作者陆羽(公元733年~804年),唐代竞陵(湖北天门)人,字鸿渐,自称桑莅翁,又号东闵子。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十节,阐述有关茶的起源、采制工具、茶的品种与制法、烹饮茶具、煮茶方法、饮茶风俗、茶的产地及等级、茶的典故、传说和药方等。可以说是一本关于茶叶的大百科全书,对茶叶知识的传播和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后世研究茶史提供重要资料。如他在《茶经·七之事》中记载当时几乎所有可以搜罗到的有关茶人茶事史料。上自炎帝神农氏,下至本朝人物,极为详备,为我国茶业历史资料的保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至宋代,茶已成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江淮和秦岭以南各地区都在种植。尽管很多农民只是将它看做一项副业,但实际上一些茶农就是以种茶为生。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并将其发展到新的高度,专业的茶师、茶学评论、文学艺术作品纷纷涌现。宋朝人的饮茶方式称为点茶和斗茶。点茶即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末调匀,然后慢慢注入沸水,用茶筅(一种调茶工具)去拂,调匀后即可饮用原汁原味的茶水;斗茶则是为了评比茶的品质,当时在闽北最盛行,诗人范仲淹将其生动地描写为“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在当时,茶已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名茶种目繁多,如吴兴的紫笋、常州的阳羡、绍兴的日注、隆兴的黄龙等,都被誉为“绝品”;还有龙、凤、胜雪、密云龙、王液长春、万春银叶等数十种名茶。唐宋以后,饮茶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元代武汉臣《李素芝风月玉壶春杂剧》中云:“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将茶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在一起,成为人们生活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可见茶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明、清两代,名茶种类已达四五十种,已分绿茶、红茶、花茶了。

        如今,茶叶和咖啡、可可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国家纷纷从我国引进茶树、茶籽以及制茶工具等。而我国的茶叶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不断开拓创新。

5. 茶叶在海上传播路线图

  交流些陶瓷,茶叶,香料等等。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尤其是在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私人海上贸易也得到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引发了西方世界一窥东方文明的大航海时代的热潮。   中国境内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组成。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惟一的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后因明清海禁而衰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便是泉州;在东汉初年,宁波地区已与日本有交往,到了唐朝,成为中国的大港之一,两宋时,靠北的外贸港先后为辽、金所占,或受战事影响,外贸大量转移到宁波。

6. 茶叶 丝绸之路

经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总长4000多公里,约为丝绸之路全程的二分之一。 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丝绸之路之所以得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古代与外邦通商的过程中,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是最具代表性的出口物资,其中尤以丝绸的出口量大。

7. 海上丝绸之路 茶叶

郑和下西洋,一次带了好几万人左右,船得有一二百艘吧,如此庞大的队伍,从刘家港出发,往东南亚航行,这么大的队伍是肯定不会空手去了吧,这完全不符合中国的天朝观念,故郑和下西洋,他带了有很多的瓷器,茶叶,丝绸等高档品,当然带的里面最多就是瓷器和丝绸了。

队伍一直沿着傍边陆地航行。要与其他国家贵族来交换些东西,周边国家也送给了郑和许多明朝那没有的东西,比如说苏木,榴莲,龙延香,胡椒和一些热带水果,带回来的动物有非洲长颈鹿,还有狮子,金钱豹,千里骆驼,骆驼鸟,特别是引起全国人民轰动的麒麟瑞兽,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说的长颈鹿,当时人们没有见过,只是跟以前的麒麟颇为相似,引起朝内上下的沸腾。

除了一些香料和动物之外,正和他还带回来了宝石一类的东西还有翡翠这些都是从梁王墓发现的,郑和下西洋他加强了中国和外界的联系,同时显示了大明帝国的国威,外国羡慕中国的天朝纷纷来进来献贡,在一定程度上,郑和七次下西洋,实现了大明帝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

从另一个角度我认为郑和舰队上的两万多人不仅仅是为了护卫贸易周全,很多国家国王无论是出自本意想来明朝还是被迫来到明朝,这么多的历史谜团如今已随着时代变迁没有办法去印证,不过,我坚信郑和下西洋不仅仅是为了明朝经济发展,还起着扬明朝之国威的作用!

8. 海上茶叶之路图片

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是在新形势下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战略选择。海上丝绸之路将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开拓新的合作领域、深化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有利于搁置争议、增进共识、合作共赢,推动构建和平稳定、繁荣共进的周边环境。

经济意义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尤其是在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私人海上贸易也得到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透过意大利马可·波罗和阿拉伯伊本·白图泰等旅行家的笔墨,引发了西方世界一窥东方文明的大航海时代的热潮。

文化意义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还传播着民族工艺和儒道思想,对“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各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掀起了“中国热”。其中,瓷器和茶叶对世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俄国、法国、埃及等很多国家都崇尚收藏中国瓷器或以之为外交礼品,也曾把中国的瓷器作为身份的象征或类似黄金的代货币。在中国瓷器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制瓷工业得到发展,从阿拉伯国家仿制中国式的瓷坛,到波斯结合中国瓷器造型的波斯陶器,之后泰国、越南、埃及、荷兰、法国、德国、俄国、丹麦、英国、西班牙等国也都掌握了制瓷技术,甚至通过中国瓷器工艺与本国文化的结合,创新出许多产品。随着这些国家崇尚中国瓷器之风的盛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崇尚中国瓷器的观念也融合到了宗教文化之中。

茶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各地,从生活方式到思维理念对许多国家产生了一定影响。9世纪日本刮起一股“弘仁茶风”,贵族间出现了模仿中国人品茶的风潮。12世纪,日本僧人到中国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此后经过长期的本土化,最终形成独特的日本茶道。17世纪初,荷兰率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茶叶输入欧洲,开始推行饮茶之风。18、19世纪,茶叶在英国开始由奢侈品转变为大众饮品,饮茶也成为英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历史意义

历史证明,由海上

9. 茶叶之路路线图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4、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4、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10、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11、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12、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茶叶,俗称茶,一般包括茶树的叶子和芽。别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茶叶制成的茶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10. 海上丝绸之路茶文化

古代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最早源于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随着川藏的西南马市的兴盛,商人和手工业者在中原政府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支持下开始修建茶马古道,从甘肃、河西走廊、沿长城下阴山,过陕西,渡黄河,进入中原腹地,而以南从川藏、滇南深入南亚、泰国(历史上叫暹罗)等边疆地带,甚至发展到中亚、东非沿海。

而在唐宋时期茶马古道日渐成熟,它与西南地区古茶树文化联系在一起,经过不断发展,它至明清之后茶马古道的贸易活动和滇川的古茶树文化达到兴盛的高峰期。古茶树与茶马古道文化促进了中原与西南民族的文化经济交流,两者互为纽带,相互影响。

茶马古道上的古茶树: 西南地区对外商贸与文化交流的纽带

1.古茶树与茶马古道的文化的发展

古代的茶马古道从西南边陲的川藏、滇桂地区到印度、尼泊尔、越南边境,茶马古道放射性地从四周延伸,然后辐射至中亚及西北陆上的古丝绸之路,以中原地区的王城为中心,茶叶、骆驼、马匹和商队为媒介,将中原的经济文化与西南、西域、中亚民族的文化联系在一起,相互交流与融合,共同促进,相互影响。

用于商业的各式绿茶、发酵茶等、用于贵族及宫廷中的贡茶及平民百姓家的普通茶叶……各种各样的西南古茶树及民族茶业、茶艺满足了古代各民族、各阶级的饮茶需求。

自隋文帝统一漠北、西南边疆后,由于北方人口开始陆续向江浙、西南地区迁徙,南方大片土地得到开发。隋唐时期政府的移民政策也影响着西南地区的社会发展断提高,尤其制茶工艺,这为茶市商品贸易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加之两宋时期发生了两次大规模北人南迁,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全国的经济重心全在南方,而贵州四川一带因此成为了古代西南地区茶贸经济的中心。

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肥沃的种茶平原使得茶叶在长江下游远近闻名,云南的古茶树种植的覆盖面积已到澜沧江流域。

而南宋都城南京应天府就在江南,西南民族的茶马古道在开明的中原王朝的政策支持下,那些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断在西南滇藏一带传播,江南和西南地区的制茶的手工工厂最先在这里出现,大量的劳动力进入西南、甘藏等地,而全国领先的工业技术促使滇藏、西南地区的茶商经济繁荣昌盛。

2.茶马古道的古茶树滇藏贸易文化

西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性的茶马古道,川、贵地区的长途贩运贸易十分发达。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完备齐全的道路基础建设工程、中原地区由于移民所带来的耕作技术、以及由于人口南迁和战争等因素从北方等地带了大量先进的生产工具外,养蚕叶和采茶业等普及也促进了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区农工业及经济商贸的发展。

盛产茶叶的滇南地区和西双版纳地区日益成为古茶树文化的代表圈,这里是茶马古道区域的起始点。云南地区与川藏的古茶树成为滇藏茶叶文化的代表。譬如滇南巴达乡的大茶树,这里出产有大批著名茶叶和传统贡茶,诸如云南普洱、茯砖茶、女儿环等。

在茶马古道、古居民茶叶种植区、茶贸重镇、伊斯兰教、佛教等古寺经文里,茶树文化在茶马古道延边区域的各个文学、宗教、中医药、传统日常饮食、商业经济与西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相交融。

“马帮”、“茶马驿站”、“古茶树”——滇藏茶树与茶马古道的关系

早在神农时代,茶就已经被发现,茶在春秋鲁公时得以闻名。汉之后,随着茶叶和茶树的种植及马匹、丝绸、陶瓷与茶叶贸易的发展与兴盛,古茶树在西南地区发展迅速。而在宋代茶文化发展到了极盛时期,西南的茶叶在茶马古道的运输下走向中原。汉朝至唐宋时期,国民经济水平稳步提高,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

除此之外,隋唐时代社会民风较为开放,统治者注重国民的文化生活,政治、文化制度清明宽松,随着乡村人口茶叶商贩的增多,市镇繁荣发展,以及农业、家庭手工业与商品贸易的结合促进了西南地区茶叶贩运和茶业重镇、古茶树市坊村镇的发展与繁荣。

作为对外进行商业活动的贸易通道,茶马古道已经拥有千年的历史传统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茶马古道便已经萌芽,马帮和骆驼商队是茶叶运输的贸易载体,古茶树文化是维系西南民族和中原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纽带。

在滇藏周边茶树文化的优势发展区,中原陆路和河渠交通的发展和西南等地运河水渠的开凿促使西南地区水陆交通的更为便利,驿站及古道的建设缩短了西南区域的城乡之间的距离,各地贩卖茶叶的集市和城乡的联系更加紧密、人流往来和物资交流得以加强。

而就在这茶马古道之上,就有许许多多的古茶树。历史上,由于中原汉族政权与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战争不断,军队需要大量军费开支,而政府财政紧张使得朝廷支持茶马贸易的发展,因为茶税的征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而后,西南地区的黔茶树文化、川滇茶树产业、甘陕丝茶商贸迅速发展,十几万棵古茶树从茶马古道走上古代丝绸之路,古代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促进了西南古茶树文化的发展,也维持着这条茶马古道。

结语

中国古代的茶树文化和茶马古道是历史上中原与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经济文化相互交流与影响的见证与民族记号。

茶马古道起源和发展于古代中国的西南地区,在中国古代汉族人民与西南各族人民进行文化商贸交易和交融的通道和走廊,茶马古道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以古茶树为文化符号,西南茶商、马商在向中原、南亚等地运送茶叶、特产品等过程中,在这个集民间、国际于一体的商贸通道上代代流传,使西南民族的茶马文化和茶树文化源远流长。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