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古代紫砂壶泡茶有害吗(紫砂壶古代叫什么名字)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2-28 01:56   点击:172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紫砂壶古代叫什么名字

这是因为古代的时候,生活环境相对比较艰苦,毕竟不像现在的生活这样随时想泡茶,一定要有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地,并且准备一些茶桌,茶具,其他的配套设施来辅助,才能够安安稳稳的喝茶。而在古代,喝茶直接用紫砂壶直接喝,并没有过多的太繁琐的茶具或者是大段的时间,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2. 紫砂壶古代叫什么名字好听

一紫砂江苏宜兴独有?

全国紫砂不独宜兴有,浙江、安徽等地也有,只是质地远不如宜兴。

宜兴紫砂不独黄龙山有,青龙山、赵庄山、红卫香山、川埠等都有紫砂矿,只是质地数黄龙山紫砂最好。

所以,紫砂讲究宜兴紫砂,宜兴紫砂讲究丁蜀镇黄龙山紫砂。为了区别,宜兴人把黄龙山出产的紫砂矿料叫“本山矿料”,一如福建人把武夷山桐木村出产的小种红茶叫做“正山小种”,以示“正宗、最好”之意。

二紫砂的组成

紫砂=高岭土+石英+云母。其中,高岭土是具有胶结作用的粘土,富含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铁是紫砂呈色的主要因素;云母呈白色小颗粒状。

由于各种矿物质之间的烧成收缩率的差异,形成了紫砂独特的双气孔结构,疏松,保温、透气性极好。

三紫砂的种类

共四类:紫泥、绿泥、红泥三个基本大类,以及由三大类自然共生而成的团泥(段泥)。

1. 紫泥

紫泥属于泥质粉砂岩,仅黄龙山产出;矿产是三大基本泥料中最多的,所以是紫砂壶的主要用料;由于含铁量高、颗粒粗,导致质量比较重,所以沉淀在矿底层;可塑性好,强度高,烧成收缩率低。

紫泥中的极品泥料为“天青泥”,很难采到,基本绝迹;成品颜色呈深猪肝色,表面呈冻梨皮状,胎质细密坚润,色泽细腻丰富。

名贵泥料“底槽青”,矿产较少,处于底层。烧成后呈紫红色调,夹杂黄星,所谓“金砂隐现”,夹杂白星(云母),越在底层,料越老,颜色越深,黄星越少,白色越多,砂性越酥。

2. 绿泥

绿泥属于粉砂质泥岩,与紫泥的侧重正相反;因含铁少,故颜色浅;因含石英多,故有油脂般光泽;基本都产自黄龙山。

绿泥分两种:一种是以夹脂形式产出的绿泥,也称“绵头”。极品泥料为“梨皮泥”,矿产极少,烧成后胎质坚结,表面呈冻梨皮状,光滑细嫩,如婴儿肌肤,收缩较大。

一种是岩板下贴层产出的绿泥,胎质疏松,保温透气性好,但若烧成温度不够,极易“吐黑”。

3. 红泥

红泥:包括紫砂红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红泥)和朱泥。

3.1 紫砂红泥,名为红泥,实质和紫泥性质差不多,也是疏松、透气性好,仅产于黄龙山。

紫砂红泥中也有一款极品泥料叫“大红泥”,宜兴人给她一个更为好听的名字叫“大红袍”,和武夷山的名茶同名;胎质光泽如玉,细梨皮状,大红色,矿产极为稀少。

紫砂红泥还有一款名贵泥料叫“红皮龙”,矿产较少;烧成后呈红色,胎质细密光润,呈细梨皮状,色泽丰富。

紫砂红泥另一款降坡红泥,烧成后红里透黄。

3.2 朱泥,粘土质泥岩,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三大基本泥料中,它的泥性最重,砂性最轻,烧成后质地致密,敲起来“叮叮”脆响,透气性最差;泥性重,故收缩率很高,因此只适合做小壶,所谓“无朱不皱”,即是指朱泥壶大多表面能看到褶皱;基本产自赵庄山、红卫香山;烧成后呈黄色调,这点要记住,不是朱红色。

4. 团泥

团泥,亦称“段泥”,是紫泥、绿泥、红泥三种基本泥料的共生矿料,以紫泥与绿泥共生为主。紫泥、绿泥透气就是好的,再加上两种矿料本身融合度问题而产生另外的空隙,因此团泥颗粒丰富,疏松性、透气性是所有泥料中最好的,适合制作大壶;成品颜色多呈米黄色、棕黄、驼灰、褐黄等。

四紫砂的一些共性

1. 窑温越高,成品颜色越深,结晶度越高;窑温过低,烧不透,有土味,成品壶容易发生氧化变色现象。

2. 砂性越强,须烧结的温度越高。

3. 目数越高,表面越细腻,透气性也越低。

4. 一些泥料通称,如清水泥,是指单一泥料,并非特指某一类泥料;降坡泥,是指在土建降坡工程中产出的泥料,并非特指某一类泥料。

五接近紫砂的一些矿料

和紫砂矿经常混生在一起的部分矿料,质地接近紫砂,如甲泥、乌泥、白泥、青泥、小红泥、嫩泥、石黄、石红等,我们可以统称它们为“陶土”。

朱泥是刚过及格线的紫砂矿料,那些陶土矿料是比朱泥还要差的矿料,已经在紫砂的范畴之外了。

现在紫砂矿禁止开采后,有商家会用陶土与紫砂掺在一起使用,这叫调砂。工艺控制较好的,制成的壶也算可以,可以使用;但控制不好的,就没意思了,要么结晶度太高,呈玻璃相了,那还不如买个瓷器或玻璃杯呢;要么土性过重,基本就是陶土了,不上釉的陶土用来做花盆更合适,上了釉的陶土用来做砂锅炖菜更合适,陶土绝不是用来泡茶的

。六紫砂壶的成型方法

1. 灌浆:模具成型,壶底、身筒、壶把、壶嘴一体成型,壶口处往往安装球形滤水孔(当然,不是安装球形孔的都是灌浆壶);因成型需要,目数很大,且往往加入水玻璃增加流动性,所以表面容易光亮致密,敲击声音尖脆,如瓷器;价格极低,往往几十元一把。

2. 手拉胚:拉胚成型,壶底、身筒一体成型;也是目数大、加水玻璃的特点;因手拉,所以往往壶内壁能看到一圈一圈的纹路;只能做圆器型的壶;价格很低,一般百元左右。

3. 机制:用机器进行辊压或车胚,壶底、身筒一体成型;因机器制造,内壁处理比较匀整干净;一般也是只能做圆器型的壶;这类壶比上两类要好一些,是市场上二、三百元低价壶的主要制作方式。

4. 半手工:拍打、裁切泥片,围、接身筒,稍作拍打、装入模具搪胚成型,封、开壶口,装接壶底,装壶把,装壶嘴,做壶盖;价格至少五百以上。

5. 全手工:拍打、裁切泥片,围、接身筒,拍打成型,封、开壶口,装接壶底,装壶把,装壶嘴,做壶盖;价格至少千元以上。

比较:灌浆、手拉胚,加入水玻璃,完全破坏气孔机构,不成为紫砂,坚决不能买,而且真正的紫砂料是舍不得去这么糟践的,往往这些都是上文说的陶土料加水玻璃调制而成。

机制壶,由于机器辊压,也使得气孔结构受损,讲究点的话也不要买;半手工,运用模具辅助,不如全手工保持气孔结构完好,但基本可以入门使用;全手工当然是最佳选择。

七紫砂壶选购指南

(一)挑选手工壶

1. 首先通过观看“壶底、壶身、壶把、壶嘴,一体成型”+“玻璃相”淘汰灌浆壶。

2. 其次通过观察观看“壶底、壶身,一体成型”+“玻璃相”+“内壁细密环形纹路”淘汰手拉胚壶。

3. 再次通过观看“壶底、壶身,一体成型”+“内壁匀整干净”确定机制壶,价格低的话可以将就选用。

4. 通过“接头”确认全、半手工壶,手工壶各部分都是单独做好然后拼接而成,各部分之间一般都有明显界线,接头处需要用脂泥来沾,然后用手抹平,一般都会留下痕迹,这些特征通过仔细看、用手触摸都能辨别。半手工壶是入门级的理想选择。

5. 区分全手工、半手工壶

(1)泥门,是指身筒内壁上、下部自然收缩纹路,只有全手工壶有此特征;(2)如果有内壁章(当然不必须有),那么,全手工的内壁章会扭曲变形,因为它是围身筒之前盖好的,然后经过拍打,肯定会变形。

(二)常用技巧

1. 声音、光度:朱泥,因结晶度高,外表亮,声音脆;其它泥,外表哑光,声音沙哑,但不沉闷;目数越大,声音越脆,外表越亮。

2. 冲入开水,听壶内吸水的声音,段泥、紫泥等吸水性强的,能明显感受到;浇淋壶身,吸水性强的壶,水会快速“隐”去,而不是聚滴流下。

3. 紫泥呈紫红色调,绿泥为浅米黄色调,红泥中的紫砂红泥呈红色调,朱泥呈橙黄色调,段泥呈米黄色调,大致颜色这样;除朱泥外,纯矿紫砂基本都是颗粒感丰富、砂性疏松,外表哑光,声音咣咣砂响;如果超出这些颜色、外表质感范围的壶,尽量避过。

4. 推墙刮底

一般指手工壶制作师傅在制作壶胚完成后,用明针(一种竹制工具)处理壶内壁的过程,以使更加整洁。

真正手工壶,尤其是全手工,推墙刮底可能不做,或者略作处理,因为怕破坏全手工的唯一明显的标志“泥门”,一般全手工师傅技艺熟练,不需要推墙刮底。

半手工的推墙刮底比较普遍。

至于机制壶、手拉胚、灌浆壶,为了追求速度和效益,产量比较大,一般不做推墙刮底。

3. 古代紫砂壶名家排名大全

1、半月壶

紫砂半月壶乃曼生所设计,是曼生十八式的经典壶型之一。曼生制此半月壶,警示世人:凡事,全则半,半则全,欲求十全十美反而不及。无为而为,反倒有益,退一步海阔天空,曲则全,枉则直。

2、潘壶

潘仕成,字德畬,清道光广东番禺人。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紫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紫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紫砂壶称为“潘壶”。所有正宗潘壶均应是朱泥小紫砂壶,一般是三款:高潘、矮潘、中潘。

3、西施壶

西施壶的首创者为徐友泉,原先叫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象丰满的乳房,壶纽象乳头,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

4、石瓢壶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5、仿古壶

紫砂仿古壶一说清代邵大亨初创,原意是壶体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另说最早见于近代赵松亭按吴大徴授意所作。

6、井栏壶

井栏壶的造型源于井栏,一般分为高井栏、低井栏和方井栏。井栏壶寓意深井有如文山书海,知识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告诫人们知识有如人生必备之水,只有不断汲取,才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

7、掇球壶

掇球壶的基本造形是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掇球壶在盖沿、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同的烧线,这种上粗下细复合在一起的双线,称为天压地或文武线、子母线。民国时期程寿珍所作掇球壶为掇球中的精品。

8、秦权壶

秦权—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权—用来称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权壶就是仿其外型。谁最早创制了秦权壶,不得而知。最早秦权壶采用的是环耳形把手,后来不知何人所为,改成了龙形把手。

9、掇只壶

紫砂掇只壶出自宜兴制壶大师邵大亨之手,“掇只”是紫砂壶造型中特有的一种壶型,造型像是把许多球状和半球状堆积到一起,由于掇在汉语里有连缀堆叠的意思,因此这种造型的壶被称为掇只壶。

10、茄段壶

紫砂茄段壶的造型灵感来自枝头成熟的茄子,以茄蒂为壶纽,生动有趣;气度饱满,将张力处理在欲破不破之间;流、把的呼应自然顺畅,静动如一。壶面充分表现出紫砂的种种优越属性,色泽暗淡沉朴,如紫水晶深邃,如古玉温润。

4. 古代紫砂壶值多少钱

紫砂壶是有收藏价值的,有很多藏友是喜欢这类藏品的。你可以收藏现代工艺品中的工艺大师们的作品,更可以收藏古代以及民国流传下来的老紫砂壶,不仅可以欣赏,还能随着收藏市场的行情能增值的,特别是古代名人使用过的紫砂壶更是一壶难求。

5. 紫砂壶古代叫什么名字来着

就是以明朝道家炼丹炉为基础参照,清末时期创造一种叫传炉紫砂壶的器型。

紫砂壶适应任何茶的冲泡,白茶、黄茶、绿茶、青茶、红茶、黑茶,紫砂壶适合各种茶冲泡,其缺点就是不透明,无法观茶汤的颜色。

紫砂壶起源

创始人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供春)。“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

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当代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价格也在60万港币左右,足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供春传时大彬。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李仲芳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

传说,徐友泉幼年拜时大彬为师学艺,恳求老师为他捏一头泥牛,时不允。此时一真牛从屋外经过,徐急中生智抢过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对着真牛捏了起来,时大加赞赏,认为他很有才华,于是欣然授其全部绝活,后来果然自成一家。以上四人为第一期时代的紫砂壶大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