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年几月份摘茶叶
这个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茶叶采摘的季节和茶叶采摘的最佳时间,要依据茶叶的种类型,产茶的区域温度,日照,降雨量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茶叶的生长。一般来说,春茶是在3-5月,夏茶是5-7月,秋茶时间8月下旬-10月,而冬茶通常是10月下旬后了。
在民间有句话叫“早采三天是宝,迟采三天是草”,讲的就是采茶不要耽误时问,要及时采摘。而一句“春分清明撷灵芽,捷足先登黄金价”讲的就是早产下来的茶,它的价格是非常高的,而如果晚了它的价值就很低了。云雾小镇就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白茶采摘的特点,给大家稍微介绍一下。
首先,福鼎白茶的采摘时间也不是统一的。白茶采摘因品种的不同、区域的不同、制茶要求的不同,采摘时间也不同。
在福鼎白茶有非常多的产区,因这海拔的不同,茶叶生长的速度不一样。比如福鼎的管阳镇、潘溪镇其平均海拔都在700米左右,而福鼎的点头镇和其他乡镇海拔没有很高。茶叶生长的速度就不一样,低海拔的点头镇茶叶已经采摘了一轮,而高海拔的管阳镇,茶叶才刚刚开始生长出芽头。而且高海拔地区还有可能碰上霜冻,那白茶采摘时间就要更推后了。
产茶比较早的区域,春风时节就可以采摘白茶。而白茶的制茶的种类也决定了它采摘的时间。比如福鼎白茶中的高等级白毫银针,牡丹王,他的采摘时间就要很早。而且精品首日芽白毫银针的采摘期只有一周左右,再接下去就是特级白牡丹(牡丹王)。再接下去就是各个级别的白牡丹,白牡丹采摘之后就是制作贡眉和寿的原料。所以白茶采摘时间越早,它的品质就越好。
白茶的采摘也要注意要求,掌握前期的白茶要早,中期的白茶刚刚好,后期的白茶不粗老的原则。春茶的白茶长出一芽一叶就可以开始开采了,在中期夏秋两季的时候就是茶叶长出直到半拇指长,在茶树上有3~5厘米左右可以达到采摘标准。而且每个茶季的采摘复采周期不同,比如春茶生长速度较快,春茶采完三天后就可以再次采摘,夏茶秋茶大概五到七天,秋冬以后大概是十天后才能再次采摘。所以不要过度的采摘,让茶叶休整,更不要延迟采摘,不然长出了茶叶就老了、长了、粗了、品相不好,卖不上好价格,品质也不好。
采摘茶叶的时候不能全部采光,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就是采高留低,采大留小,采密留疏。让茶树整个长势是均匀的,平整的,做好茶树的合理留养,让茶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综合以上的因素,大家也是稍微了解一点福鼎白茶采摘时间的要求以及采摘过程的要求。有一些表述的不是太完整,请大家多谅解。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白茶,品尝的更好的高山白茶,多关注云雾小镇。
2. 茶叶每年几月份采摘
茶叶有两个季节的采摘时间,分别在春季的3-4月和夏末的9月。茶叶的合理采摘是获得稳产、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采茶就是要根据茶树品种、气候条件、树龄、生长势及不同肥水水平等因素,结合市场需求采摘茶叶,采茶和留养结合,既收茶叶,又能保证茶树正常生长,达到持续高产优质的目的。
春茶采名优茶原料,多为单芽,一芽一叶初展或一芽一叶展,如有5%达到开采标准时即可采茶。
采名茶要求原料细嫩匀整,一般采摘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展或采单芽。
大宗红条茶、绿茶、红碎茶要求原料为中等嫩度,一般以采一芽二、三叶为主及采嫩的对夹叶。扩展资料茶叶的饮用注意事项:
1、忌喝隔夜茶,茶叶变质会产生对身体不利的细菌,易伤脾胃,尤其是夏天,容易引起胃肠炎症。
2、忌喝久泡茶,茶叶泡久了,一是会使得茶叶内的苦涩物质过度的析出,使得茶汤滋味不好;
二是容易将茶叶内原本一些难溶物质泡出,不利于健康;
三是容易使得茶中的维生素遭到破坏,不宜饮用。
3、忌多喝浓茶,大量饮用浓茶可引起胃蠕动加快,胃壁细胞分泌亢进,胃酸增加,对胃粘膜刺激加强,易导致胃溃疡。
另外,浓茶中的咖啡因浓度高还可以使人上瘾,形成恶性循环。
4、忌空腹喝茶,空腹饮茶,冲淡了胃液,降低了胃酸的功能,妨碍消化,并影响对蛋白质的吸收,易引起胃黏膜炎症。
3. 摘茶叶是几月份
1.从季节上来看,春季采摘最为合适
由于春天雨水充沛,气温温和,加上茶树经过一个冬季的休眠,根部积累了丰富的养分,使得春季茶树生长特别旺盛,春梢芽叶肥厚,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幼嫩芽叶毫毛多,与茶叶品质形成的有关的有效成分,如氨基酸、可溶性果胶、维生素C和芳香油含量富集,不仅使茶叶滋味醇厚鲜美,香气浓郁,而且保健作用更佳。因此,春茶,特别是早期春茶往往是一年中茶叶品质最好和采摘最合适的时期。
2.从一天的时间来看
一天中最好的采茶时间是在上午7点后、1点前。如果茶园里有树能挡阳光的话,下午1点后至4点前也可以。
总的来说,采茶的时间会因为茶叶的出产地域和品种而各不相同。我国大部分茶区,季节分界明显,一般每年3-5月份采摘和制作的茶叶,称为春茶。
一般6-7月份采制的茶为夏茶,因夏季气温高,有利于茶多酚的合成与积累,茶叶苦涩味较重,适于做成品红茶。
4. 茶叶几月份采摘
茶树种植后的第二年就可以采摘茶叶了,但是这个采摘是有选择性的采摘。茶树经过一年的生长,第二年春天、夏天的时候,有的茶树已经生长的比较高了,那么,所提到的“有选择性的采摘”,就是采摘这些生长的比较高的茶树
5. 每年几月份摘茶叶比较好
茶叶是农作物,有相对固定的生长规律,中国每个地方的采茶时间是不一样的。一般都有,相差几天。对方甚至相差半个月,一个月时间。以西湖龙井。为例。
一般西湖龙井大规模开采时间集中在每年的3月20日前后,因天气冷暖或旱雨而有所变动,或提前或延后,比如去年倒春寒,茶叶减产的同时也将西湖龙井的开采时间往后推迟了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而今年春天回暖较早,杭州已经宣布3月12号正式开采西湖龙井,以龙井43为主,群体种要到3月下旬才能开采。龙井群体种采摘向来比较晚,一般要到清明前后才能开采,是西湖龙井里的压轴开采品种。
6. 每年几月份摘茶叶好
摘要茶树一般种植后经过大约3年就可以少量采摘,10年后达到盛产期。茶树一般生长超过30年之后开始老化,此时可以从茶树的基部砍掉,让茶树重新生长,再到老化后就要挖掉重新栽种新茶树。种苗期是茶树一生的开始,从种子成熟,经播种发芽,到地上部植株第一次生长停止,全程约8—9个月。
幼年期约4—5年,是栽培茶树培养树冠的重要时期,在这四、五年当中的后1—2年,也就是幼年期的后期一般可以采取打顶采摘的方法,开始采茶获得收益。成年期是茶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旺盛时期,在营养状况较好的情况下一般可维持20年左右,这是茶树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的时期。衰老期茶树经多次采摘,形成顶层分枝细密的“鸡爪枝”,发芽能力减弱,芽叶瘦小,产量明显下降。
因此,栽培茶树种植以后一般要经过3—4年才能正式采茶。采茶对种茶的人们来说是获得经济收益,而对茶树来说是一种刺激和损伤,所以对处于采摘期的茶树,必须加强肥培管理,大量补充营养,这样才能维持持续的高产优质。
采茶是采摘茶树上新发出来的嫩芽叶,嫩芽叶是由芽和叶组成的,采下一个芽带一个叶片的称作“一芽一叶”,一个芽带二个叶片的称作“一芽二叶”,以此类推,有一芽三叶、一芽四叶等。当芽叶逐渐成熟,顶端只剩一个极短小的芽(称驻芽),下面就是叶片了,两个叶片对夹着驻芽的芽叶就称作“对夹叶”。有时不小心采下的是单个叶片,就称单片叶。
采摘芽叶的大小和老嫩度是根据不同茶类的不同要求而确定的,也就是不同茶类有不同的采摘标准。
高档名优茶,如龙井茶、碧螺春等都要求采摘细嫩的芽叶作原料。特级、一级的龙井茶一般是采摘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为原料。二、三级可以采摘一芽二、三叶为原料。有些名优茶要求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为原料,如白毫银针、雪水云绿就是如此。因此做一公斤高级名茶少则要采摘6~8万个芽叶,多则要采摘10万个芽叶,可见采制茶叶之艰辛。
大宗红、绿茶是分级别生产的,一、二级茶一般要求以一芽二、三叶为主,三、四级茶要求以一芽三、四叶和对夹二、三叶为原料,五、六级茶一般都是对夹叶为主,叶子也较粗老。
7. 每年的茶叶都是几月份采摘的
从2月中旬到3月中旬采摘下来的茶叶都叫做早春茶。上市最早的是浙江的乌牛早,然后是四川的竹叶青及峨蕊、贵州的甘露贡芽、江苏的碧螺春等
8. 摘茶叶季节
春季是四季的开始,通常在阳历的2月、3月、4月三个月份,每个月份有2个节气,2月有立春和雨水,3月有惊蛰和春分,4月有清明和谷雨,是故,春季有6个节气。
一、立春(2月3-5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春季的第一天,立春表示春天来了。在古时对农业来说,立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也就是说从这一天开始,和煦的东风代替了严酷的北风,冬天的寒冰逐渐解冻,河水又开始潺潺流淌,地气上升了,草木欣欣然透出了绿意,虫蚁也蠢蠢欲动,整个大地逐渐苏醒。
立春之日,距离上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大约十五天左右,通常会出现在农历的正月初几,但有时也会出现在前一年的十二月末。也有立春这天恰巧是元旦的,像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十五年(1810年),但这种情形十分难得,所以谚语说:“百年难遇岁朝春。”二十四节气是农民一年耕稼行事依据的节历,所以立春在民国以后被政府颁订为“农民节”。
立春在古代曾有许多有趣的节礼习俗。
在这一日,古代的皇帝须斋戒沐浴,率领文武百官举行祭典,一则迎春,一则劝农,鼓励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做好农务。他们祈求这一天是晴朗的日子,千万不要下雨,因为晴天将预兆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如果是雨天则预兆这一年气候反常、五谷歉收。
南北朝时,在立春这天,人们把彩绢剪成燕子的形状,佩戴在身上,用燕子的归来表示春临大地,家家户户将“宜春”两个大字贴于门上。
立春还有“打春牛”之俗。打春牛是一种策励农耕的仪式,怕牛在休息了一个冬天后,变得懒散了,所以用彩鞭木棍打打它,称为“打春牛”。春牛通常是由土做成的土牛。人们把土牛打碎了,牛肚子里露出预先藏好的另一只小土牛。这时,四周围观的百姓争着上前抢夺打碎的春牛,据说春牛角上的土能使农田丰收,牛身上的土放在家里则宜于养蚕,牛眼之土还能和药治病。而城里更出现了卖“小春牛”的贩子,土塑的小牛站在彩纸雪柳缠绕的栏座上,四周还点缀了土塑的百戏杂耍人物,让人爱不释手。
明清时,各地的人都在立春这天打春牛,唯一例外的是江苏的徐州人。徐州人相信如果立春打春牛的话,万一被蝎子咬了就会不治而死。
在北方,立春这天要吃生萝卜或春饼,称为“咬春”,街头巷尾一整天都是卖生萝卜的小贩,半夜里还可以听到他们那“赛过脆梨”的咳喝叫卖声。
等过了这些如打春牛、迎句芒神、咬春等热闹有趣的立春节俗后,大家都知道春天来了。
二、雨水(2月18-20日)
雨水是正月的中气,为一年中的第二个节气。这时大地正吹着和煦的春风,高山的积雪融化了,雪水从山上流向平地,水分多了,湿气加重,自然雨水也多了,因此继立春之后的节气,就称之为雨水,春雨绵绵乃是常见的情景。
雨水是农民最盼望老天恩赐的礼物,在春季里,绵密的雨水表示今年将是丰收的一年。阳光与雨水是农作物生长最需要的两样东西,农夫在一年四季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如果春季的雨水不够充沛,将导致无法顺利耕种,这一年的收成就会大受影响,因此,此时此刻,只有绵密的雨水,才会带来丰收的希望。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雨水节气时,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升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的作物、林、果等的生长及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在注意做好农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公交部门防寒防冻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个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感冒等流行疾病的发生。
雨水不是节日,所以一般百姓在雨水这天没有任何过节的礼俗。对农夫而言,雨水这天最宜种稻和移植柑橘了。所以农谚说:“雨水种落水(稻)。”也有:“雨水节,接柑橘。”
三、惊蛰(3月5-7日)
惊蛰是仲春二月的节气。这一时期气温不断上升,大地陆续解冻,桃花即将开放,树上的小鸟开始鸣叫,春雷乍响,蛰伏过冬的各种动物与昆虫都被惊醒,开始出来活动,因此该节气称为惊蛰。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莺)鸣;三候鹰化为鸿。”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阶段。在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同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零摄氏度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三至六摄氏度,江南为八摄氏度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十至十五摄氏度,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也有“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的农谚。此时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摸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及时进行修剪,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树、梨树、苹果树等要施好花前肥。
四、春分(3月20-21日)
春分是二月的中气,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时序到了春分这一天,太阳正射在赤道上,不但昼夜长短相同,就连南北两半球的昼夜也一样长,此日正好将春季九十天等分,故称之为春分,过了这一天,白天逐渐比夜晚长了。
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就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伴有闪电。
据说春分时下雨,秋天的时候才会有好收成,春分前后,农人盼雨,因此才会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麦子后插秧”的农谚。如果春分不下雨,表示节气乱了秩序,不但秋时收成不好,人还会容易得病。
春分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三月下旬华南北部平均气温多为十三至十五摄氏度,华南南部平均气温多为十五至十六摄氏度。高原大部分地区冰雪已经消融,旬平均气温约五至十摄氏度。我国南方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十八至二十摄氏度左右。南方除了边远山区以外,平均十年内有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十二摄氏度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
但是,春分前后华南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五摄氏度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天气,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
五、清明(4月4-6日)
清明是季春三月的第一个节气。时序到了季春,春光明媚、草木碧绿,大地一片欣欣向荣,不但一切生物显得清净明朗,而且一切景象给人气清景明的感觉,因此称之为清明。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又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伤身,所以大家应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锻炼身体。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仪式。
六、谷雨(4月19-21日)
清明之后的第十五天是谷雨,这是暮春三月的中气。谷雨,这两个字具有雨生五谷的特殊含义。
我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鸿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便可以在桑树上见到戴胜鸟。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是北方春季作物播种、出苗的重要气节。谷雨后气温回升速度加快,农业生产进入繁忙时期,雨量开始增多,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长。谷雨时期天气温和,水池中开始出现浮萍,桑树也长出了翠绿的新叶,江南许多地区开始采桑养蚕,农夫早已在田里播了种、插了秧,极需大量的雨水滋润田地,只有充沛的雨水才能使稻田迅速生长。谷雨时期雨水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古代所谓“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对古代农业的影响。但雨水过量或严重不足,则往往造成危害,影响作物后期产量。渔民也特别希望谷雨这天下雨,据说若这天下雨,当年的鱼肯定丰收。
在江南地区,牡丹花又称“谷雨花”,因其在谷雨时节开花,故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谚。凡有花之处,士女游观,宴饮赏花,号曰“花会”。山东、陕西等地,民间多贴厌蝎符于壁,符咒曰:“谷雨日,谷雨日,奏请谷雨大将军。茶三盏,酒三巡,逆蝎千里化为尘。”
9. 每年几月份摘茶叶最好
一般春季和深秋霜降时期是比较好的采摘时间,其中又以霜降以后至冬季采集最佳,又称霜桑叶、冬桑叶。具体的采摘时刻,根据用叶情况和天气变化来决定,总的原则是早、晚采桑较好。
早晨采的桑叶含糖等营养物质少,水分多,利于贮藏,傍晚采桑养分多,水分少,不利贮藏。
采叶一般分(早9∶00—11∶00),晚(下午4:00以后)两次采,日中不采
10. 摘茶叶一般是几月份
春茶一般在3月到4月上市,秋茶一般在11月左右上市,一般在三月下旬到五月中旬,春茶茶叶经过了冬季的休养生息,茶叶色泽光亮翠绿,叶质柔软,维生素氨基酸等物质达到了最顶峰,于是茶叶味道达到最巅峰的状态,是最佳采摘时间。而一天中最佳的采摘时间是上午7点后,11点前或者下午1点后到4点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