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中国茶叶史)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1-21 08:44   点击:96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中国茶叶史

一、茶的发展历程

1、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2、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西晋到隋朝,茶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3、唐代时期:茶主要是兴盛在唐代中期,到宋朝发展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鼎盛时期。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极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

4、宋代的历代当权者对茶都情有独钟,宫廷嗜茶的风俗就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极尊显的圣坛,茶道也成了高尚娱乐。

5、明朝时期:明代是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也是因袭与创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规范异彩分呈的时代。

6、清代以后的一些文人不再具有唐宋时代茶人那种崇尚自然、不拘形式、心闲神静、超然洒脱的茶风,而蜕变为在品茶时故作风雅、注重繁文缛理、矫揉造作、格调纤弱的病态茶风。

二、茶的类别

中国茶叶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青茶)、黄茶、白茶,都有不同的功效,对身体都是有很多好处。

1、绿茶的功效与作用:

抗衰老、降血脂、防动脉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绿茶本身含有茶甘宁,茶甘宁是提高血管韧性的,使血管不容易破裂);瘦身减脂、防龋齿、清口臭、防癌、美白及防紫外线作用;抗菌,具备整肠的功能;可改善消化不良情况,如由细菌引起的急性腹泻,可喝一点绿茶减轻病况。

2、红茶的功效与作用:

红茶品性温和、香味醇厚,可以帮助胃肠消化、去油腻、开胃口、助养生,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有强壮心肌功能。抗菌力强,用红茶漱口可防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感冒,并预防蛀牙与食物中毒,降低血糖值与高血压。红茶功效不逊于绿茶且更有益于心脏。对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喝红茶时加点奶,可以起到一定的温胃作用。

3、黑茶的功效与作用:

补充膳食营养、助消化、解油腻、顺肠胃;降脂、减肥、软化人体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延缓衰老,延年益寿;抗癌、抗突变、降血压、降血糖、杀菌、消炎、利尿解毒、降低烟酒毒害。

4、乌龙茶功效与作用:

美肤,抵抗衰老:饮用乌龙茶可以使血中维生素C含量持较高水平,尿中维生素C排出量减少。瘦身:不可多得的减肥品。防蛀牙:饭后一杯乌龙,茶中含有的多酚类具有能够抑制齿垢酵素产生的功效。改善皮肤过敏。

5、黄茶的功效与作用:

黄茶是沤茶,在沤的过程中,产生的消化酶,可保护脾胃,提高食欲,帮助消化。消化酶能恢复脂肪细胞代谢功能,化除脂肪。黄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防治食道癌。黄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85%以上,这些物质能杀菌、消炎。

6、白茶的功效与作用:

白茶是一种轻微发酵茶。白茶功效具有三抗(抗辐射、抗氧化、抗肿瘤)三降(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之保健功效,同时还有养心、养肝、养目、养神、养气、养颜的养身功效。可治糖尿病、预防脑血管病、降血压、抗病毒提高免疫力。

三、喝茶的益处

1.缓解疲劳

喝茶可以兴奋神经,消除疲劳,这是茶素的功效。茶素除能提神醒脑之外,还能刺激肌肉伸缩,增快血液循环,能兴奋神经,驱除睡意。

2.利尿

茶有发汗、利尿、止渴、解暑的作用。茶单宁有生津止渴的作用。茶素能刺激肾脏血管,使之膨胀,加快尿的排泄。

3.解酒

茶叶有解酒、解烟毒的功效。茶单宁和生物碱结合生成白色的晶体沉淀,通过化学反应可以解烟毒,通过利尿可以解酒毒,咖啡碱可以中和酒精,所以民间用浓茶解酒是有一定道理的。

4.清肠胃促消化

喝茶能帮助消化,溶解脂肪,茶叶芳香油能去油腻,淸肠胃。茶还能消除口中异味,如吃了大蒜、大葱、螃蟹等,只要口中嚼些千茶叶或喝点浓茶,便能去除异味。

5.杀菌灭菌

茶单宁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单宁与细菌表面的蛋白质结合,可生成白色的沉淀膜,可抑制细菌的繁殖和活动。尤其对伤寒病菌、痢疾杆菌的杀伤力特别强。所以经常喝茶的人可以少得疾病。

6.降血压

绿茶中维生素C含量较多。维生素C能增强微血管的弹性和张力,增强抵抗力,故高血压患者多喝绿茶有好处。

7.固齿防龋

茶叶中的儿茶素和氟可以固齿防龋。它不仅能控制少年儿童龋齿的发生和发展,而且能减少牙菌斑,消除口臭,故儿童适最喝茶,也有好处。

8.保健防癌

茶叶含有有机化学成分茶多酚,有重要的保健功能。据研究,日饮一杯茶(3—5克绿茶或5克红茶)可以阻断人体摄入300毫克硝酸盐后的N—亚硝基脯氨酸的内源性合成。一般人体每天从食物中摄入二级胺与硝酸盐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这些物质不转化成亚硝基化合物,对人体是无害的,但是,一旦形成亚硝基化合物,就有可能使细胞发生突变而致癌,故饮茶又有能防癌之说。

9.抗衰老

茶多酚还具有抗衰老,健美皮肤的功效。茶多酚有增强人体毛细血管的韧性,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还能保持机体组织的弹性、延缓细胞老化、保护肌肤表皮的细腻柔韧。据日本学者研究,茶多酚抗老化作用,超过维生素E十八倍。

10.促进新陈代谢

茶叶中的矿物质钾、硒、锌等,对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人体生理机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都有重要的作用。

2. 中国茶叶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后世誉为“茶圣”的陆羽(733-804)是唐代人,之前中国已有千年饮茶史,《茶经》作为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问世,是茶文化发展史的划时代事件。   中国茶文化分为6个时期:三国前的启蒙,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形成期,宋代的兴盛期,明清的普及期,现代的发展。

3. 中国茶叶史上的第一书是

第一部药典书籍是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第一部医药书籍是《黄帝内经素问》我国古书之第一 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第一部韵书是《切韵》; 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 第一部字书是《字通》; 第一部诗集是《诗经》; 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 第一部神话集是《山海经》; 第一部神话小说是《搜神记》; 第一部笔记小说是集是《世说新语》; 第一部论语体著作是《论语》;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书是《史记》; 第一部断代史史书是《汉书》; 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是《通史》; 第一部兵书是《孙子》; 第一部古代制度史是《通典》; 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术》;第一部地理书是《禹贡》; 第一部茶叶制作书是《茶经》; 第一部建筑学专著是《营造法式》; 第一部珠算介绍书是《盘珠算法》; 第一部最大的断代诗选是《全唐诗》; 第一部绘画理论著作是《古画品录》; 第一部系统的戏曲理论著作是《闲情偶寄》; 第一部戏曲史是《宋元戏曲韵史》 第一部图书分类总目录是《七略》。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4. 中国茶叶贸易史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有1500余年历史,大体可分四个贸易时期。

中国茶叶的早期输出外销

公元475—1644年的一千余年,是以物易茶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外销。

中国茶叶最早输出在公元473—476年间,由土耳其商人来我国西北边境以物易茶,被认为是最早记录。唐代,於公元714年我国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以后中国茶叶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输往西亚和中东地区,东方输往朝鲜、日本。

明代(1368—1644)是中国古典茶叶向近代多种茶类发展的开始时期,为清初以来大规模地开展茶叶国际贸易提供了商品基础。

郑和七次组率船队,出使南亚、西亚和东非三十余国。同时,波斯(今伊朗)商人、西欧人东来航海探险旅行,及传教士的中西交往,把中国茶叶文化传往西方,为以后的华茶大量输入欧洲作了宣传和与论准备。

5. 中国茶叶史作者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4、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

6. 中国茶叶史简史龙井篇

奢侈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是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国语·晋语》上说:“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意思就是挥霍浪费,这在崇尚节俭的古代,绝对是一种批评之言。但奢侈品发展到今天,反而成了追捧的对象和显示身份的象征。

按照今天的标准,其实中国曾缔造了各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奢侈品:从精美的陶瓷器皿,到价值连城的玉雕器物;从文房四宝,到绫罗绸缎;从鱼翅燕窝,到龙井普洱;从明清家具,到苏州园林,历朝历代都有“中国制造”的奢侈品享誉世界。而且中国古代的丝绸、瓷器、茶叶等通过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销往西方和中东,成为那里上流社会喜爱的奢侈品。但是,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对奢侈品的慨念并不浓重,因为中国古代的奢侈品被定位为皇权阶级专用,这些奢侈品不是用来购买的,而是给特权阶级特供的产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奢侈品是一种特供产品,对普通民众来说,很难能得到。

现代西方人一般认为,奢侈品品牌的起源,以现代时尚之父克里斯汀·迪奥为代表的人们,奢侈品品牌创造和制造的中心是古老的欧洲王室,特别是以铺张挥霍方式生活的法国宫廷。

7. 中国茶叶近代史

公元1841年 1月

沙角、大角陷落 7日(十二月十五日辛未),英军一千数百人乘琦善无备,突然进攻穿鼻洋的沙角、大角两炮台。六百守兵奋起抗敌,琦善拒发援兵,副将陈连陞父子力战捐躯,炮台陷落。琦善下令撤退各炮台守兵,连夜写信派心腹汉奸鲍鹏向义律乞和。

《穿鼻草约》签订 20日(十二月二十八日甲申),义律宣布中英《穿鼻草约》(亦作《川鼻草约》)成立。1月25日,琦善背着清廷擅自与义律议定《穿鼻草约》。内容包括割香港,赔烟价六百万元,开放广州;英军撤出沙角、大角炮台,归还定海。琦善奏报哄骗道光帝,诡称赔款为“商欠”,割香港是许英人在外洋一小岛“泊舟寄居”。

因广州群众请愿,抗议琦善屈辱卖国,迫使他不敢在草约上正式盖印。广东巡抚怡良以义律在香港发出的布告为证,向道光帝揭发琦善私割香港。道光帝大怒,下令逮捕琦善,查抄家产入官。2月26日,清廷命将琦善革职锁拿解京,以祁代为两广总督。

对英宣战 30日(正月八日甲午),清廷对英宣战。1月27日,沙角、大角炮台陷落消息传到北京,30日,清廷下诏宣战,派宗室御前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赴粤主持军事,并从各省调兵云集广州。

奕山(1790-1878),爱新觉罗氏,字静轩。满洲镶蓝旗人。道光帝姪,侍卫出身。历任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伊犁参赞大臣、伊犁将军等职。

公元1841年 2月

虎门炮台失陷 26日(二月六日辛酉),英军攻占虎门炮台,水师提督关天培力战牺牲。初,关天培率兵分守横档、永安、靖远、镇远等炮台,兵各仅数百人。2月下旬,英军从定海撤退同时,进逼虎门。关天培派总兵李廷钰求琦善增兵,省城文武合力代求,琦善置不问。23日开始,英舰拔去钉在海中的木柱,扫清虎门前沿阵地。

25日,英舰十八艘包围横档、永安两炮台。在横档登陆,次日攻破各炮台。关天培时年逾六旬,在靖远炮台率军死战,受伤十余处,还亲燃大炮回击,与英军搏斗,终因寡不敌众,与将士四百多人战死,虎门失陷。27日,英舰开进内河,乌涌炮台失陷。林则徐所购西洋新炮及原存旧炮三百八十门,全被英军抢走。

公元1841年 3月

停战贸易协定签订 20日(二月二十八日癸未),杨芳与义律订立停战贸易协定。先是3月1日,英新任陆军司令郭富率援军抵黄埔,长驱深入,猎德、二沙尾、凤凰冈、海珠等炮台相继失陷。珠江险要悉入英军之手,广州城处在英军威胁之下。参赞大臣杨芳3月5日抵广州后束手无策。

英商船两万多吨,散泊各处,不能进口,船上三千万磅茶叶急需运出。义律托行商伍绍荣调停通商。杨芳求之不得,准各国照常贸易。3月下旬,广州恢复对外贸易。杨芳不敢据实奏报,在与怡良联名奏折中,只说“似宜先准贸易”,道光帝下谕严斥。

公元1841年 4月

16日(三月二十五日庚戌),清廷命林则徐以四品卿衔驰赴浙江镇海协助防守。5月3日,林则徐离粤赴浙。

公元1841年 5月

24日(四月四日戊子),新安县武举庾体群以火船三队,夜袭停泊虎门英船,毁一艘,余船连夜逃走。

《广州和约》签订 27日(四月七日辛卯),奕山与英军订立《广州和约》。先是4月14日,奕山抵广州,主持广东军事。奕山先是听从杨芳劝告,固守不战。后又惑于随员鼓动,思侥幸一逞。5月21日,奕山派兵三路,夜袭英船,围其商馆,皆无所获。次日,英军反扑,清军战败,纵掠商馆,经五天战斗,广州城外泥城、四方炮台尽失,英军大掠,十三行被洗劫一空。

清军退入城内。英军据四方炮台,用火箭、火弹直射城中。奕山等大怖,在广州城上竖白旗投降。27日,奕山派广州知府余保纯等出城向英军求和,议定缴广州赎城费六百万元,赔偿英国商馆损失三十万元,清军退出广州六十英里以外;英军归还炮台,退出虎门。奕山等蒙词会奏,讳败为胜,谓英人“只求照前通商”,称赔款为清还“商欠”。道光帝在6月18日上谕中,以谅奕山等“不得已之苦衷,准令通商”的说法,批准《广州和约》。

三元里抗英 30-31日(四月十日甲午——十一日乙未),三元里人民奋起抗英。三元里位于广州北郊,贴近泥城、四方炮台。29日,有小股英军到三元里、肖冈一带淫掠,村民韦绍光等当场打死英兵数人,并立即组织起来,联络附近一百零三乡代表集会,决定联合对敌,诱敌至牛栏冈围歼。30日,三元里和各乡义勇约五千人进攻英军占领的四方炮台。英军司令卧乌古率千人迎战。

义勇们按计划诱敌至牛栏冈,事先埋伏好的数千义勇,漫山遍野冲向敌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参战的群众“不呼而集者数万人”,把侵略军团团围住。城内打石工人、丝织工人也闻讯赶至。适逢雷雨,英军火药尽湿,枪炮无法施放。手持刀矛锄耙的群众将侵略军切成几段,层层包围,进行肉搏。部分被围英军舍命突围,群众人多,围开复合,把侵略军打得“各弃其鸟枪,徒手延颈就戮,乞命之声震山谷”。

英军少校毕霞等近五十人被杀伤。在援兵接应下,英军逃回四方炮台。31日,广州附近佛山、番禺、南海、花县、增城各县四百余乡义勇数万人,赶来同三元里人民会合,包围四方炮台。义律向奕山求救。

奕山派广州知府余保纯为英军求饶解围,英军始得逃回船上。6月8日,英军退出虎门。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自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斗争的第一次胜利。

公元1841年 6月

28日(五月十日癸亥),清廷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与邓廷桢均从重发往新疆伊犁充军,以推卸战败责任。后因黄河汜决,8月19日,清廷命林则徐折回东河,效力赎罪。次年3月,东河工竣,仍往伊犁效力赎罪。

是月,广州北郊十三社八十余乡联合成立升平社学,团练数万人。广州东北郊和南郊等地亦相继成立东平社学、南平社学、隆平社学等。

公元1841年 8月

厦门失陷 26日(七月十日壬戌),英军攻陷厦门。4月间,英政府接到义律订立《穿鼻草约》的报告,认为得到的权益太少,不予批准。派高级官员璞鼎查(1789-1856)代义律为侵华全权代表,增调援军,扩大侵华战争。

8月10日,璞鼎查抵澳门。21日,率大小军舰十四艘、陆军二千五百多人北犯。25日,英舰闯入厦门海口。闽浙总督颜伯焘急调水陆军守鼓浪屿。次日,英军进攻,战斗激烈。英舰沉一艘、伤五艘。炮台失守,金门镇总兵江继芸等战死,鼓浪屿、厦门相继失陷。颜伯焘退守同安。

颜伯焘(?-1855),字鲁舆,广东连平人。嘉庆进士。1841年任闽浙总督时,反对投降,积极备战。造战船五十余艘,募新兵数千、水勇八千,筑炮台三座,铸炮一千尊,准备出海进攻英军。厦门陷落后,被降三品顶戴,革职留任。

公元1841年 10月

定海再陷 1日(八月十七日戊戌),英军再次攻陷定海。先3月,英军调赴广东,清军收回定海。9月26日,英舰队云集浙江舟山洋面,再犯定海。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率五千守军浴血抗战六昼夜,重创英军,力竭战死。10月1日,定海再陷。

葛云飞(1789-1841),字鹏起,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40年任浙江定海镇总兵。

1841年9月底英军再犯定海时,他与郑国鸿、王锡朋相戒死守,据守定海土城,多次击退击沉敌舰。10月1日率兵援救晓峰岭,英勇战死。义勇徐保,夜寻云飞尸,得之于崖石下,犹巍然屹立,两手握刀不释。著有《浙海险要图说》等。

郑国鸿,字雪堂,湖南凤凰人。1840年任浙江处州镇总兵。1841年,率兵一千二百人增援定海,扼守竹山门,身先士卒,身中两枪,犹麾兵奋战。10月1日中炮牺牲。

王锡朋(1786-1841),字樵慵,顺天府宁河(今河北宁河)人。1838年任安徽寿春镇总兵,1841年率兵千余人增援定海,扼守晓峰岭。10月1日中炮阵亡。

镇海失陷 10日(八月二十六日丁未),英军攻陷镇海,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殉职。裕谦(约1793-1841),原名裕泰,博罗忒氏,字鲁山。蒙古镶黄旗人。1840年署两江总督,次年2月为钦差大臣赴浙江,负责海防,驻守镇海前线。与林则徐有交往,坚决主张抵抗。英军再次进犯浙江,他集众宣誓,誓与镇海共存亡。

英军进攻镇海,又登城指挥战斗。扼守镇海城外招宝山的浙江提督余步云贪生怕死,不等英军来攻,先悬挂白旗;英军登岸,弃炮台西逃宁波。英军据招宝山俯攻镇海,镇海遂陷。裕谦投水为亲兵所救,次日至余姚服毒死。

宁波陷 13日(八月二十九日庚戌),英军至宁波,余步云先一日弃城走上虞,宁波不战而陷。清军退守曹娥江。英军侵占定海、镇海、宁波后,大肆淫掠。在宁波抢走大量丝绸、粮食和白银。10月28日,英军入余姚城大掠而去。12月31日,英军入慈谿城焚掠。次年1月10日,英军入奉化,焚掠而去。18日,英军又入余姚。

18日(九月四日乙卯),清廷命吏部尚书皇姪奕经出任扬威将军,赴浙江主持军事。

并派侍郎文蔚、蒙古副都统特依顺为参赞大臣,从陕西、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川等省调兵援浙。奕经(1791-1853),满洲镶红旗人,爱新觉罗氏,字润峰。侍卫出身。他素不谙兵,沿途逗留享乐,骚扰勒索,12月抵苏州,次年2月才进驻浙江绍兴。

公元1841年 是岁

龚自珍死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盒。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历任宗人府主事、礼部主事等职。主张经世致用,抨击“万马齐喑”的政局,提出“更法”的改革主张。诗文奥博瑰丽,气势豪迈,自成一家。1839年12月,他在《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中,激励林则徐坚决禁绝鸦片;严惩破坏禁烟的官吏绅商;建议修整军器,加强战备;希望中国能出现“银价平、物力实、人心定”的治世。爱国之情,溢于言表。所著后人编为《龚自珍全集》。

公元1842年 1月

钟人杰起义 22日(十二月十二日辛卯),湖北崇阳钟人杰、陈宝铭、汪敦族等组织天地会员数千人攻占崇阳县城,杀知县,称钟勤王,竖都督大元帅旗,分设官职,出兵攻克通城,进攻蒲圻、通山。2月11日,清廷命参赞大臣四川提督齐慎赴湖北镇压。3月2日,湖广总督裕泰派士绅诱起义军出城,将其包围,钟人杰等被俘(6月在北京被害),起义失败。

公元1842年 3月

浙江战役失败 10日(正月二十九日己卯),奕经战败。先8日,奕经从绍兴命清军分三路冒雨夜袭宁波、镇海、定海,希冀侥幸获胜。因事机不密,英军先有准备,10日皆败。15日,英军乘胜攻慈谿,副将朱贵父子于城西大宝山英勇抗击,因文蔚不援败死,慈谿遂陷。18日,奕经、文蔚弃绍兴逃回杭州,不敢再战。

台湾抗英 11日(正月三十日己卯),台湾军民歼英船于大安港。英军进犯浙江同时,屡犯台湾基隆、大安港,琅矫、淡水等地,当地人民爱国热情高涨,奋起抵御。

他们自立乡约,勤瞭望,联声势,查奸细,选壮丁,筹经费,备器械,严禁与英贸易,迅速组织四万多人义勇队。

台湾兵备道姚莹和台湾镇总兵达洪阿支持人民要求,积极备战。1841年9月30日,英军双桅炮舰一艘炮轰鸡笼(基隆),被参将邱镇功开炮击伤,触礁沉没。台湾军民生俘印度兵一百三十人,缴获武器、地图。10月19日,英军三桅兵舰一艘攻三沙湾,登陆后被守军击退。1842年3月11日,英军三桅兵舰三艘驶入大安港,被守军俘获五十四人。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安徽桐城人,嘉庆进士。《南京条约》订立后,英全权代表璞鼎查要求清廷惩办台湾镇道,姚莹、达洪阿被革职逮问。姚贬官四川,著有《中复堂全集》。

公元1842年 4月

26日(三月十六日乙丑),英军勒宁波绅商犒军银二十万元,掳走大批妇女,弃宁波,唯守定海,以集中兵力转略长江。奕经捏奏克复宁波,并大肆奖赏诸将弁。

公元1842年 5月

乍浦陷 18日,乍浦失陷。先17日,英军进攻江浙两省海防重镇乍浦。乍浦有满洲驻防军、陕甘调防军等约七八千人。18日,英军登陆,分两路猛扑,遭到坚决抵抗。佐领隆福统率旗兵二百余人守卫城郊天尊庙,以劣势武器,顽强击退英军四次进攻,大部壮烈战死。乍浦城陷后,英兵大肆杀掠,四处纵火,积尸塞路填河,水为不流。

公元1842年 6月

11日(五月三日辛亥),新疆巴里坤地区发生7.5级地震。

吴淞之战 16日(五月八日丙辰),吴淞失陷,陈化成血战牺牲。先是13日,英舰队三十多艘侵入长江口,两江总督牛鉴派人向英军求和。江南提督陈化成坚持抗敌。

16日,英舰攻吴淞炮台,陈化成率部坚守西炮台,亲执红旗督兵力战,击沉英舰两艘。英军伤亡颇众,改从侧后进攻。陈化成接连三次拒绝牛鉴撤兵命令。

后牛鉴闻捷报,欲贪功为己有,又从宝山率大队陈列总督仪仗,领兵往援。敌舰发炮轰击,牛鉴下轿弃靴帽狂奔逃命,致使全军溃散。英军由东炮台登陆,水陆夹攻西炮台。陈化成率孤军死守,多处负伤,流血身亡。守台官兵八十余人战死,吴淞失陷。牛鉴逃回南京,上海、宝山不战而陷。

陈化成(1776-1842),字莲峰,福建同安人。1840年由福建调任江南提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在两江总督裕谦支持下,铸铜炮,制火药,修炮台,练士兵,在吴淞严以设防。他亲驻炮台,昼夜防守,激励将士,安抚乡民,决心痛击侵略军。英舰进犯吴淞口时,坚决反对牛鉴向英军求和。死后,江浙人民悬挂其遗像,沉痛悼念。遗体运往嘉定时,沿途哭拜者载道。

公元1842年 7月

18日(六月十一日戊子),英舰封锁镇江附近运河入口。同日,英军向扬州盐商索银三十五万五千两。

20日(六月十三日庚寅),江阴乡民执锄袭击英侵略军,击毙多人。

镇江抗敌 21日(六月十四日辛卯),英军进攻镇江。时参赞大臣齐慎与湖北提督刘允孝率军守城外各地,副都统海龄率驻防旗兵千人、青州兵六百人固守城内。是日,英军由镇江城西北登岸,一队佯攻北门,一队猛攻西门。英军梯城而入,守军英勇抵抗,与七千侵略军激烈巷战,殊死搏斗,杀伤英兵一百六七十人。清军伤亡失踪六百多人。海龄自缢,眷属殉难。英军在镇江奸淫焚掠,致使“无市不空、无家不破”,十余天内“无日不火”,繁华的镇江成了瓦砾场。

公元1842年 8月

靖江抗英 13日(七月八日甲寅),英兵船一艘开到江苏靖江,英兵入城,被靖江人民逐走。有童子从城上投砖石,击毙英兵一人。15日,英船三艘再次来犯,靖江知县杨凤翮率军民千余人防守江堤,打死打伤英兵多人,击中敌船火药舱,一船烧毁,两船退走,不敢再来。

签订《南京条约》 29日(七月二十四日庚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8月初,英舰开至南京下关江面,陈兵南京城下。清政府完全屈服。29日,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结束鸦片战争的《南京条约》(即《江宁条约》)。共十三款,主要内容有:一、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商寄居贸易,英国可以派驻领事等官;二、割让香港;三、向英国赔款二千一百万元,其中烟价六百万元,商欠三百万元,兵费一千二百万元;四、协定海关税则,英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此外,还规定取消行商制度、保护汉奸等条。9月6日,道光帝批准《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此,西方侵略者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封建社会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公元1842年 10月

17日(九月十四日己未),清廷以牛鉴不守江口,命革职拿问。改任耆英为两江总督。以伊里布为钦差大臣、广州将军,赴粤办理善后事宜。是年末,牛鉴定为斩监候,秋后处决。

是月,魏源完成《海国图志》五十卷,1847年扩充成六十卷,1852年增补成一百卷。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官至高邮知州。鸦片战争前,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并助江苏巡抚陶澍筹办漕运、水利诸事。1841年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参预抗英事宜,痛愤时事,著《圣武记》。同年,魏源在镇江受林则徐嘱托,根据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其他文献资料,增补为《海国图志》,系统叙述世界历史和地理。他提倡“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反抗侵略。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等书,诗文有《魏源集》。

公元1842年 11月

13日(十月十一日丙戌),清廷令将奕山、奕经、文蔚革职交部治罪。21日,三人均定为斩监候。

是月,捻党在安徽毫州抗清,清廷命江苏、安徽、河南等省督抚分兵四路进攻。

公元1842年 12月

火烧洋馆 7日(十一月六日庚戌),广州人民火烧洋馆。先11月间,英人恃强求入广州城,激起民愤,人民遍贴反对英国侵略者入城告示。广州士民钱江、何大庚以明伦堂名义发出《全粤义士义民公檄》,集会议论,反对英国侵略和统治者卖国,动员人民抗英。12月6日,两广总督祁、广东巡抚梁宝常谕令禁止在明伦堂“聚众滋扰”,表示要严惩破坏和局的暴乱行为。7日,英国水手在十三行地面强买水果不给钱,反用刀伤人,惹动公愤。群众冲进洋馆,打死英兵二名,烧毁洋馆。事后,粤督抚杀十名“祸首”,钱江充军新疆。

钱江(约1800-1853),字东平,浙江归安(今吴兴)人,监生出身。1842年在广州参加反英人入城斗争。1853年他为清军江北大营募勇三千人,并助雷以诚创办厘捐,以供军饷。因触怒雷以诚,是年6月被杀。

8. 中国茶叶史上被称为茶圣的是

茶祖,指的是茶的祖先。世界茶文化在中国,中国茶的祖先,神农也。在云南,孔明被视为茶祖。在蒙顶山,第一个种茶的吴理真被视为茶祖。在安化,蚩尤被视为安化黑茶茶祖。在日本,荣西禅师被尊为茶祖。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中国茶祖:神农氏 蚩尤 吴理真 诸葛亮 陆羽。

9. 中国茶史概述

中国茶始于神农,兴于唐宋。据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联合部落尊长伐纣,尊长就曾进贡茶叶。西晋(公元265-316年)已有贡茶的记载,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也记有贡茶。到了唐朝,开始有名茶的记载。各朝代有关名茶的著作如下:(一)唐朝(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李肇著《唐国史补》、陆羽著《茶经》(公元775-780年)以及诗人李白、卢仝、白居易、杜牧等的诗歌中,均有名茶记载。(二)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床史·食货志》、欧阳修著《归田录》、叶梦得著《辟暑录语》、宋徽宗著《大观茶记》、蔡襄著《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唐庚《斗茶记》、熊藩《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均有名茶记载。

(三)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马临《文献通考》对名茶和茶的产地作了记载。西湖龙井始于元代,虞集的《游龙井》诗中有记载。

(四)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277年。有关茶叶的专著很多,达五、六十种,记载的名茶也多。其中以顾元庆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著的《茶谱》和屠隆于万历十六年(公元1590年)撰的《茶笺》,以及许次纾于万历二十五年撰写的《茶疏》这三部书中记载较多。

(五)清朝(公元1644-1911年):共268元。有《广群芳谱茶谱》、陆廷灿所撰《续茶经》,彭昌运的君山茶诗。

据查证,清朝以后,传统名茶没有间断,一直延续到现在。其中有绿茶类: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阳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恩施玉露、长溪珍眉等;黄茶类:君山银针;黑茶类: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湖南天尖;白茶类:白毫银针、白牡丹;青茶类: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凤凰水仙;红茶类:祁门红茶。茶叶随着时代的兴衰而时兴时败,特别是战争年代,民不聊生,茶园荒芫,名茶得不到发展,反而有的停产失传。新中国成立后,百业俱兴,特别是近年来,传统的历史名茶得以恢复,新创制的名茶如雨后春笋,这些品质优异、风味独特的名茶,不断满足了消费者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同时也推动了名茶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10. 中国茶叶简史

茶文化特性1.历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之时,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时期,茶叶已有一定的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

茶文化特性

1.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之时,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时期,茶叶已有一定的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彩,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2.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融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使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的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等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之大,为世人瞩目。

3.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习俗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着茶文化的民族性。

4.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