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主体是饮茶的文化,是在饮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的产生是在茶被用作饮品以后,兴盛于隋唐年间。
唐代中期,茶叶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广泛流行起来,并自南方地区迅速向中原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扩散。茶文化发展至唐代已经初具规模,开始出现茶叶专著,成为独立的、全国性的文化形态。以茶会友、以茶议事、以茶共趣等活动广泛流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咏茶诗文。卢仝的《茶歌》、陆羽的《茶经》与征收茶税一起被列为唐代茶事上影响最大的三件事。
宋代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饮茶技艺也更加纯熟。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中写道:“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早其极。”宋代著名的文人亦是著名的茶人。苏轼、苏辙、欧阳修等莫不爱茶,这一时期出自文人之手的茶诗、茶帖、茶画等一应俱全。
元代,制茶的功夫更加讲究,有些地方开始形成别具特色的名茶。而且,出现了利用水力带动茶磨和椎具碎茶。明清时代,茶文化更加繁盛。茶著、茶事、茶诗数不胜数。人们对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等方面的要求也更高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团组织“茶人之家”,茶艺馆也与日俱增,各地产茶区举办了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茶叶节”,茶文化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