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缙云产什么茶
《尝茶次寄越僧灵皎》
北宋·林和靖
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瓶悬金粉师应有,筋点琼花我自珍。
清话几时搔首后,愿与松色劝三巡。
《谢龙井僧献秉中寄茶》
明朝·刘邦彦
春茗初收谷雨前,老僧分惠意勤虔,
也知顾渚无双品,须试吴山第一泉。
竹里细烹清睡思,风前小啜悟诗禅,
相酬拟作长歌赠,浅薄何能继玉川?
《谢璘上人惠桂花茶》
明朝·刘士亨
金粟金芽出焙篝,鹤边小试兔丝瓯,
叶含雷信三春雨,花带天香八月秋。
味美绝胜阳羡产,神清如在广寒游,
玉川句好无才续,我欲逃禅问赵州。
《试茶》
明朝·陈眉公
龙井源头问子瞻,我亦生来半近禅。
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园。
此意偏於廉士得,之情那许俗只专。
蔡襄夙辩兰芽贵,不到兹山识不全。
2. 缙云产什么茶最多
首先要肯定浙江丽水没有四绝,但丽水大地上绿水青山、风景秀丽,而且在千年的发展文明滋润下,孕育了当地特有的特产。
如:
1、龙泉青瓷,是丽水龙泉特产。
2、松阳茶,是丽水的传统特色名茶。
3、青田石雕,丽水青田石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
4、庆元香茹,是丽水庆元县特产。
5、缙云烧饼,是丽水缙云县传统小吃。
3. 缙云甜茶属于什么茶
石曹上萝卜、北碚红豆杉、静观腊梅、怪味胡豆、静观小米、缙云甜茶、三峡石砚、缙云毛峰、中和豆花、北泉手工面
4. 缙云绿茶都有哪些
、永川秀芽:永川秀芽是针形名茶,属于绿茶类。产于重庆市永川区,主要包括永川区云雾山、阴山、巴岳山、箕山、黄瓜山五大山脉的茶区。由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59年研制生产,1964年经国内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正式命名为永川秀芽。
2、涪陵白茶:“涪陵白茶”是重庆市涪陵区2005年从浙江安吉引进的茶树新品,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在涪陵芝南茶厂、重庆盛茗农业公司、涪陵翠南茶厂等种植基地种植2000多亩,每年茶叶产量10万公斤左右,外形油润金黄,自然呈丫,冲泡后汤色清澈明亮,叶底似兰花盛开,叶色绿白相间(叶脉翠绿,叶片乳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具有嫩香持久带花香,滋味鲜醇似鸡汤的特点
3、西农毛尖:西农毛尖产于重庆西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场。其形美、色绿、显毫,香气芬芳馥郁,滋味鲜醇爽口,乃花茶之珍品。有西农毛尖茶、腊梅花茶、西农绿茶系列、缙云毛峰等多个系列。其中绿茶系列为大众系列,价格较低;毛峰系列质量为上,价格也最高;腊梅花茶为季节性特产花茶,仅在腊月前后上市供应。
4、金佛玉翠:南川金佛玉翠茶,重庆市南川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地海拔600~1200米,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外形紧直绿润,汤色嫩绿明亮,栗香持久,滋味浓醇爽口,叶底黄绿明亮。5、鸡鸣贡茶:鸡鸣贡茶是一种主产于重庆城口鸡鸣寺一带的扁形炒青绿茶。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城口厅志》:“古茶园,在八保鸡鸣寺后。茶树皆明时植。所产之茶,较他处诸茶细嫩,又独早,其味清香,愈于凡品。”故有“鸡鸣院内茶,白鹤井中水”之说。
6、秀山毛尖:秀山毛尖茶产于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上的云雾山中,且地处北纬30℃的黄金产茶带,远离城区,无公害、无污染。以优质鲜嫩茶叶为原料,经精细加工而成,具条索紧密、汤色晶莹,清香持久,有味醇鲜爽之特色,是茶叶中的精品。
7、四面绿针:四面绿针茶产品臻选江津区猫山富硒茶园核心区的鲜叶为原料,采用传统手工与现代工艺有机结合,匠心深蕴,制就“四面绿针”一壶好茶。外形扁直肥壮,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香气栗香浓郁,经久耐泡。
8、巴南银针:巴南银针是巴南二圣茶厂开发生产的特制高级针形名茶,系系列茶叶产品中的名绿茶珍品。它以早春幼嫩芽叶为原料,手工精细制作,其外形挺直秀丽,绿润显毫,嫩香持久,滋味鲜爽回甘。该茶原料选用海拔700米、终年多雾山区的无性系香气特浓的“梅占”、“福安”及福鼎、云南大叶茶等良种,具有营养丰富、芽叶嫩匀、肥壮、叶片大实的特点。
9、龙缸秀芽:龙缸茶业位于云阳龙缸5A级景区,海拔1100米以上,生态环境优,茶园常年云雾缭绕,是高品质茶叶生产的好地方。龙缸云雾牌“龙缸秀芽”,是针形名茶,属于绿茶类,以早春优质茶树细嫩芽头或一芽一叶初展为原料,经杀青、揉捻、理条、提香四道工序精细加工而成。
10、双凤至尊:重庆沐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旗下有双凤至尊、千年乌江、中国红2号等多种类高山有机茶品。武隆高山茶双凤至尊,萃取高山原叶、采用竹炭慢焙、多道人工细致筛选坚持本真、醇正好茶、留住原本的本真韵味,干茶颗颗独芽,匀整肥壮,内含物质丰富,香气好,滋味鲜醇,耐冲泡。
5. 缙云黄茶产地
浙江丽水缙云的特产有缙云土面,缙云麻鸭,缙云黄茶,仙都笋峰茶,亨利大虾,缙云米仁,缙云敲肉羹,高山茭白,红烧溪鱼,缙云茭白,缙云麻糍等。
6. 浙江缙云茶叶市场
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如何构建出最符合农村实际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呢?如何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获取最实实在在的收益呢?
且看这十二大发展模式及典型落地案例:
资源开发型
|模式解读
凭借土地、山水、田园等特色自然资源,开发增收项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
|落地案例
》开化县霞川村大石龙水电站·水能资源项目
霞川村由原霞坞、河滩村调整新设,地处开化县西部边陲,毗邻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东头村。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地寡林茂,霞川村村集体无经营性收入,全村7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经济薄弱村。
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近年来,霞川村积极探索实践多元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将目光瞄准了村里现有资源——大石龙水电站。水能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将带来巨大发展“钱力”。水电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前几年因机器老化故障、承包到期无人维护等原因关停,2017年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项目列入省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总投资近300万元。经过规范化、专业化的设计建设,大石龙水电站发电机顺利完成改造,发电能力可达320千瓦,于2018年正式投入运行并成功并网发电。
大石龙水电站通过增效扩容技改,每年为村集体带来40万-60万元的稳定收入,使霞川村一举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同时,霞川村的水能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有力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农村水电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带动型
|模式解读
“主导产业+农户”,从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入手,以农户庭院经济破题,逐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在促进产业发展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落地案例
》承德隆化县七家镇西道村·草莓公社项目
这个只有1260口人的小山村,几年前是一个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的穷乡僻壤,资源亟待整合发展。以西道村草莓产业为依托、草莓元素为主题文化IP的全域、全产业链体系规划,破落的村庄一夜成名。助力当地的产业产能与人居生活焕然一新并不断迭代升级。村庄规划后的草莓公社,被评为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
一是“八合一”融合发展独特理念,壮大乡村产业集群队伍。规划通过整合四季草莓、森林温泉、田园风光、特色餐饮、民俗展演等优势资源,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方式,集中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草莓香草等特色产业,实现“美丽乡村+扶贫攻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发+农村电商+沟域经济+城乡统筹”八合一融合发展,形成河北美丽乡村建设典范。
二是“文化IP”草莓公社品牌打造,创意设计引领村庄未来。住宿、餐饮、购物业态融入打造以“草莓采摘、温泉沐浴、民宿体验”为主题的全新农旅融合品牌——草莓公社。对农户住房改造,包括农户住房外立面改造、庭院营造、室内装修设计,提供草莓主题住宿体验;在建筑及景观小品营造过程中突出草莓文化主题元素。从廊桥、路灯、舞台到卡通雕塑、产品标识、餐饮用品,融入鲜明的草莓文化元素,打造独特的食住行游购娱全体验草莓之旅。
三是“借势”打造乡村振兴观摩样板,规划设计整合分散资源。充分利用当前乡村振兴大环境下各类政策支持以及旅发大会的助力,依托项目区优良的山水田园环境与农业资源。规划以草莓产业为主导产业,结合皇家文化、民俗文化两大文化特色,整合“南部草莓小镇、中部草莓园、北部稻田”,打造集草莓主题观光采摘、皇家娱乐休闲方式体验、田间特色游乐活动体验为一体的“草莓产业+田园旅游+小镇” 完美融合的示范样板项目。
四是美丽休闲乡村建设政策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引来资金活水。项目总投资1.3亿元,流转土地1300余亩。目前占地面积500亩暖棚及游客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已建设完成,正常投入运营,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自2018年运营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0.3万人次,其中2019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3.7万人次,营业收入130万元。”
通过规划团队打造的“草莓IP”系列项目,西道村草莓种植达到1100亩,全村一半以上耕地都种植草莓,彻底改变过去种大田、靠天收的传统农业结构,提高了产业层级。仅草莓种植一项,就安置当地150余人,特别是当地妇女广泛参与其中,按年均2.5万元计算,增收375万元。同时,带动9个种植大户,以房屋入股,每年每户最低收入1.5万元,增收13.5万元;加之通过土地流转,租地打工、规模种植、四季采摘,为村集体增收近500万元,日接待能力8000人。
物业经营型
|模式解读
引导、扶持村集体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职工生活服务设施等,通过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落地案例
》缙云县溶江乡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
洪坑桥村位于缙云县东部,距县城16公里,是溶江乡政府所在地。按照当地习俗,每逢农历“一”“六”是溶江乡的集市,由于无固定经营场所,集市时马路沿边摆满摊位,被称为“马路市场”。至今,“马路市场”已存在30多年,交通安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每年需花费维护成本近10万元。
为彻底取缔以路代市、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溶江乡政府、村两委积极谋划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按照缙云县南乡最大农贸市场、茶叶交易中心的目标定位,安排建设用地8亩,新建一个停车场、摊位、公厕、水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完备的农贸市场。项目总投资180万元,其中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资金128万元,地方财政资金10万元,村级自筹42万元。
经过溶江乡政府、村两委和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2018年,历时5个月的新农贸市场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有200余名摊位业主入驻新农贸市场,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近28万元。此外,通过收取集市临时摊位租金、茶叶交易场地租金、夜宵摊租金等方式,新农贸市场为洪坑桥村村集体经济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生产服务型
|模式解读
围绕村域产业化经营,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性服务实体,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务,或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介服务,或兴办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通过开展购销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
|落地案例
》梧桐街道安乐村·劳务专业合作社及建造配套设施项目
桐乡市梧桐街道安乐村位于城郊结合部,区域面积5.5平方公里,现有农户808户,户籍人口3000余人,新居民约2.3万人。村内房产出租现象十分普遍,大量新居民涌入村中,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较为突出。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卫生和管理问题,安乐村以省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为契机,成立劳务专业合作社,提供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劳务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59万元,村合作社投资71.8万元,占股20%。
项目总投资702.8万元,由村合作社建造一幢8间四层楼的生产管理用房,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同时购买相应机械设备,建造配套设施。劳务专业合作社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行“路长制”与“河长制”包干,明确每位保洁员的责任区域和工作要求,实现村内自我保洁、自我管理。
自2018年起,村合作社按市场价格将建好的管理用房租赁给劳务专业合作社,累计收益116.48万元;劳务专业合作社通过承接物业管理、小区道路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实现年创收200万元。如今的安乐村,村居环境干净、整洁、优美,村级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取得了民生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村落建设型
|模式解读
以历史文化村落、中心村建设为载体,依托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和人居环境等优势,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打造村域景区、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落地案例
》河北承德滦平县小城子村·美丽休闲乡村项目
小城子村,坐拥京津,背靠辽蒙,属于京北黄金游线辐射带动范围。650户、2100余人口,9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中心村。
规划以小城子汉城历史文化、皇家御道文化、满族文化为特色,以“皇家驿栈”和“千年汉城”为主题,打造集田园观光、乡村休闲、乡居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宜居宜游新乡村。打造为环首都经济圈“精品皇家文化旅游示范点”,承德市“皇家御道文化开发示范点”,滦平县“宜居宜游美丽乡村示范点”。
空间布局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点”为入口广场、村民活动广场、民俗活态博物馆、乡野公园、村委会等。“线”为112国道沿线商业景观带、田园游憩带、民居体验带,“面”为在小城子汉城城址基础上建起来的整个小城子村庄以及小城子田野公园景区。功能分区为“两带四区”Y字型结构。“两带”为交通商业轴、田园游憩景观带,“四区”为入口服务区、商业休闲区、田园观光区、乡居度假区。
规划设计民俗活态博物馆,以小城子村历史、村民生产生活、满族风情为主题元素进行博物馆展览设计,以图片配文字解说、实物等多种形式展示,门票等营收。
规划设计主题民宿,利用小城子空置民居,分满族、皇家不同风格,打造高中低端民宿、客栈,发展小城子旅游接待,带动百姓就业或销售农特产品,从而实现旅游扶贫和村民致富。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让村民有了更好的生活环境,还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通过流转土地,推进集约化经营,全村共计流转土地1500亩,主要流转给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每亩土地每年可以获得1150元的流转收入。土地流转出去,闲下来的村民们还能去合作社“上班”领工资,多重收益为农民提供了实打实的保障。
村庄经营型
|模式解读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促使村庄经营拥有三产融合的可持续性,适宜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突出的项目区,打造出区域品牌名片,申报省级、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成功后将获得相应资金补助。
|落地案例
》河北省迁西花乡果巷
规划区总面积7.35万亩,涵盖12个行政村。总投资17.2亿元,获财政资金2.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0亿元。
项目以“山水田园,花乡果巷,诗画乡居”为定位,以特色水杂果产业为基础,以油用牡丹、猕猴桃、小杂粮为特色产业,以生态为依托、旅游为引擎、文化为支撑、富民为根本、创新为理念、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聚合效应。规划“一镇”即花乡果巷特色小镇,“四区”即百果山林休闲体验区、浅山伴水健康养生区、记忆乡居村社服务区、生态环境涵养区,“十园”即梨花坡富贵牡丹产业园、五海猕猴桃庄园、黄岩百果庄园、松山峪森林公园、莲花院颐养园、神农杂粮基地、CSA乡村公社、游客集散中心、玉泉农庄、乡村社区旅游廊道。
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并创新探索“三三六”利益分配机制。第一个“三”是指企业以农业生产经营、产品加工销售、旅游从业服务三项为主要收入来源。第二个“三”是指村集体以集体土地、集体资产、集体争取各级财政资金三项按照出资额度转化为股份并参与企业分红。“六”是指村民通过六项途径获得收益:一是原有水杂果的种植收入;二是林下土地流转收入;三是流转土地经营管理收入;四是劳务输出收入;五是旅游从业收入;六是村集体股权分红收入。
目前获得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项目中央资金5000万元、省级配套专项资金16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00万元,民营资本、社会资本、整合资金陆续投入,各界积极性高昂。除了“一镇四区十园”外,配套产业体系中还有三区两中心:智能体验区、冷链物流区、生产加工区、电子商务中心和科技研发中心也在有序推进。
资产盘活型
|模式解读
对村集体闲置的会堂、厂房、祠堂和废弃学校等设施,通过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增加村集体收入。
|落地案例
》东阳市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文化创客项目
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现有村民165户、586人,多次获得“东阳市五好(示范)农村党支部”“六石街道招商引资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文化创客项目总投资42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200万元,村级自筹225万元。项目利用小区及周边闲置房屋、厂房、老电影院等资源,委托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以美化提升村居环境为基础,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旅游街区。
小区按照“修旧如旧”理念对原有建筑进行修整加固,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虚实互动3D视觉墙绘,将泥墙、赤膊墙和水泥墙装扮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显著提升道路两侧及周边的村居环境和商业品位,提高街区房屋总体租金水平。同时,小区引进专业文创公司,策划打造青年创客社区,发展集娱乐、休闲、办公于一体的轻奢众创社区,助力青年创业创新,实现居民小区和创客社区辐射互动。
项目建成后,张麻车小区从一个老旧街区蜕变成为集文化、休闲、创业于一体的优选之地。通过游客观光、餐饮、商铺出租、承接影视剧拍摄等方式,实现年营业收入30多万元,有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就业、增收。
旅游拉动型
|模式解读
依托当地优质自然资源与传承保护乡村文化、转化发展,开发出旅游品质较高的“小而精”产品,引爆和和撬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轻资产运营,带动当地创业就业、经济社会发展等效益明显。
|落地案例
》淄博博山区网红打卡点·红叶柿岩项目
山东省淄博博山区域涵盖的和尚房村、石坞村、岭西村、姚家裕村四个村庄,有连片原生红叶,电视剧拍摄地品牌推广,拥有一定发展旅游基础。但是现状建设分散,时间空间跨度大,如何化零为整并通过项目主题再造,提升土地价值与增加农民受益,成为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是创意网红场景 丰富营销矩阵。设计首个第一(全长2020米五层回旋角度最大)漂流水滑梯成为网红IP,有自身的特色和主题,获得高速传播、流量爆发和大量游客的关注,提升IP的变现率和价值转化率。依崖壁顺势而建,最高处距地面70余米的七彩玻璃栈道;“气势磅礴、惊险刺激”等字眼便迅速抓住人们眼球,以微信(微博)为入口整合传播,以短视频撬动移动营销,截止10月底热度便突破1100万,成为淄博在抖音平台上关注度最高的地方性话题。内容创意加上网红场景,线下景区导流,线上短视频平台助推,二者共同作用,形成良性闭环,使各个网红场景得以走红全国。
二是特色业态引入 丰富项目落地。秉承“千载柿岩、万彩生活”的文化定位,打造“齐长城脚下的琉璃生活村”。通过“山色、水意、火韵、土味”四大生活主题,植入了包含中国国家地理营地、绿乐园自然教室、琉璃溪水谷、院校实践中心、琉璃会馆、精品商店、大学生众创营地、理想空间乡村工作站、国际青年营地、创客学院、大师工坊、节日盒子文创店、非遗AR活化馆、精品民宿、陶琉花园、花神书咖、博山荟餐厅等首期体验店。并将地道的博山美食、绚烂的琉璃艺术、多彩的乡野度假、时尚的返乡创业。
三是品牌口碑传播 集群规模效益。通过品牌集群重塑传统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依托红叶观光、琉璃体验、山水度假和影视传播,不断增值理想村的品牌名片和度假影响力,实现山水资源、村落建筑、业态品牌及人才团队的价值增值,创收高价值的品牌。富的业态产品实现对消费人群的全覆盖,突出文化体验感、产品创意感、消费价值感,保证理想村提供的产品类型丰富、价值认同感强,通过逐年运营扩大用户群体,最终形成口碑化传播和规模化营收。
规划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按照“分步实施、面上发动、以点带面、打造样板”的思路,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主抓乡村旅游和民宿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布局、项目创新和文旅融合。并通过以点带面,以柿岩理想村带动博山城西郊野度假生活,包括恶石坞村、淋漓湖、岭西村、姚家峪村等乡创振兴示范区,乃至整个淄博市乡村文旅发展和品牌传播,实现城乡共赢、区域共赢的目标。
通过品牌集群助推乡村振兴,联动周边片区,总投资约2亿元,带动返乡500人就业,年100万人旅游休闲和度假。同时也涌现出了以中郝峪、上瓦泉、聂家峪、泉子村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典型村和一批敢想敢干、勇于创新的乡村旅游带头人,推动全区乡村旅游整体水平提升。
资本运营型
|模式解读
将村集体历年积累的资金、土地补偿费等货币资产,通过参股经营等方式转为经营资本,获取股金、利息和资产增值等资本运营收入。
|落地案例
》金华市婺城区集体经济·小微企业创业园项目
婺城区西南山区是省内典型的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有5座中型水库,是百万市民的“大水缸”。为更好保护饮用水源,关停了周边的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经营项目,导致部分村集体“返薄”。
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行政村以“飞地”形式参与婺城区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项目,推进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村级集体抱团致富。项目总投资1.28亿元,其中,国有资本6000万元,村级入股6800万元,涉及参股村85个。为降低经济薄弱村参与项目的融资成本,村级入股的资金中包含省级试点资金1350万元和区财政配套补助1350万元。
同时,婺城区政府与当地农商银行联合推出金融消薄产品——“乡村振兴·富村贷”,经济薄弱村可按3.625‰的月息享受基准贷款利率,额度最高可达50万元;此外,对参与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给予70%的贷款贴息。产业园重点发展汽摩配产业,委托第三方运营团队开展厂房出租、小微企业入驻、基础设施维护、消防安全等日常经营管理。
“飞地抱团”项目形式,打破了地域、资源限制,让更多行政村得以参与。园区建成后,可供10个左右汽摩配小微企业入驻,每年可产生租赁收入约1000万元,减除税费、运营成本等必要开支后,85个参股村平均每村每年可获得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
基金运作型
|模式解读
利用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和村级自筹资金组建发展集体经济基金池,由政府国资公司负责运作,营利收入返还给纳入扶持范围的经济薄弱村。
|落地案例
》三门县基金式扶持·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项目
三门县的经济薄弱村数量多、资源匮乏,主要通过异地建造或购置物业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加快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门县探索推行基金式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确保村集体获得稳定收益。
通过省以上财政补助资金15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00万元、村集体自筹资金设立基金,由三门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管理,用于扶持经相关部门确认的经济薄弱村。
基金运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对于目前无自主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经有关部门确定列入三门县村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股东的,基金暂存该公司,公司再将资金委贷给县国投公司,国投公司给付的利息收入每年以股东红利方式拨付给股东,作为经济薄弱村的经营收入;二是对于列入基金式扶持的经济薄弱村,有较为成熟的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可退回其投资款,专项用于项目建设。
基金设立6年以来,共取得利息收入近1100万元,支付扶持村分红1025万元,消除了38个无区位优势、无资源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薄弱村,村集体每年至少有5万元的稳定收入。
能人企业带动型
|模式解读
"能人"以出众的经营能力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以突出的企业家才能和雄厚的资本实力主导合作社发展。合作社作为农户联结主体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推动农户生产经营创新,农产品提质增效以及产业区域性集聚。
|落地案例
》廊坊市固安现林城村·京雄温泉谷项目
京雄温泉谷位于固安林城,城南25公里。在村庄向城镇化迈进、乡村振兴规划如火如荼的开展之时,企业家村干部张海桥早已带领林城的人转变观念,前往各地乃至走出国门,考察优质的乡村建设落地项目后,带领村民建设起”京雄温泉谷”,走向共同致富之路。
旧村拆迁、置换补偿、户籍管理、物业管理并举推进,工委班子带头、党员干部带头、林城企业家带头,开启破旧立新活动。边拆迁、边建设、边安置。坚持集约土地,着眼休闲宜居,建筑风中西结合,俨然乡村中的都市。
为吸引京津游客,规划独一无二的京雄温泉谷。以“有故事的林城,有味道的旅程”为定位,依托温泉、乡村资源发展服务于北京、雄安高端人群的乡村度假产业。
空间结构为“一心、两带、三组团、十分区”,“一心”即核心服务中心,“两带”为林城记忆文化带、滨河艺术廊道景观带,三组团为温泉水镇康养组团、田园农事体验组团、艺术花园观光组团。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形成“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运动”、“旅游+康养”、“旅游+亲子”、“旅游+夜经济”等新业态。
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林城村又集中建设占地1000亩的油菜花园、占地3000亩的苗木基地、占地100亩的花海彩带景区,年吸引游客数万人,推动全村由传统产业向温泉旅游转型升级。林城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和“全国文明村”,村人均收入超3万元,村街绿化率达85%。
土地股份合作社
|模式解读
通过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
|落地案例
》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莲花镇为省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镇,是衢江区的主要粮食生产区之一,下辖23个行政村,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6.8万亩,土地流转率达50%以上。莲花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惠及下辖的10个行政村、1.92万人。
为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村集体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承包合同签订、股金分配等事宜,农户或村民小组以1亩地/股入股合作社,保底价为500斤稻谷/股/年。合作社获得的土地实际面积超出承包面积部分和整理后溢出面积租金收入、竞标发包的溢价收入除预留40%作为保底基金外,其余60%作为年底股份分红。目前,莲花镇7个村已流转土地3500亩以上,村集体根据本村产业发展规划把连片流转的土地承包给本地家庭农场主打造家庭农场集聚村,或承包给外来客商发展现代农业。
项目实施后,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有效促进农民增收、集体增收。比如,莲东村将300余亩土地外包给玉环市的客商种植白枇杷,村集体年增收8万余元,带动4户农户种植白枇杷80余亩,帮助8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拿“薪金”。
7. 缙云产什么茶叶最多
黄葛树、北碚榕、南川木菠萝、山桐子、连香树、青榨槭、喜树、缙云槭、四川大头茶、刺槐、栾树、泡桐、香樟、夹竹桃等、香樟、楠木、梧桐、刺桐、小叶榕、榆树、无患子、乌饭树、蜡梅等
可开发利用红花木莲、木荷、厚皮香、黑壳楠、贵州琼楠、新木姜子、南川木菠萝、缙云槭、北碚槭、薄果猴欢喜、大果杜英、交让木、虎皮楠、四川山矾、光叶山矾、四川大头茶、长蕊杜鹃、水杉、枫杨、小梾木、南川柳、水黄杨、长叶水麻、水竹、中华蚊母、疏花水柏枝等。
8. 缙云高山茶
中文名称: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重庆市北碚区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7600公顷
景点级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设立时间:2001年
1、历史沿革
1951年,在缙云山成立了北碚防护林站,1954年改称重庆市缙云山风景管理所,隶属重庆市建设局。
1953年拟建缙云山气象哨,1981年3月正式建立并开始观测缙云山气象。
缙云山
1954年,中共西南局在缙云山修建干部休养所,共建房48栋,总建筑面积8860平方米。1979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服务局接管,1983年改称“重庆市人民政府缙云山招待所”。
1961年8月,缙云山农场职工在蕉叶湾烧芋头引起森林火灾,烧毁森林100余亩,缙云山风景管理所在302部队支持下,当年秋季即恢复造林,火灾后该地取名“火烧山”。
1973年5月31日,四川省重庆市革命委员会颁发了《关于加强缙云山风景林区的保护管理,坚决制止破坏风景林木的通告》。
1979年4月,渝发(1979)23号文批准正式成立重庆市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并将“重庆市缙云山风景区管理所”改名为“重庆市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其主要任务是保护缙云山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其自然景观,为此,四川省重庆市革命委员会以市革发(1979)51号文颁发了《关于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实行封山育林的布告》。
1985年,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重编(1985)56号文正式同意成立重庆市缙云山植物园。
1986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加强缙云山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的布告》。
2001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5年获得首批“中国森林氧吧”称号。
2、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嘉陵江小三峡之温塘峡西岸,面积7600公顷。
土壤
缙云山的土壤以三迭纪须家河组厚层石英砂岩、炭质页岩和泥质砂岩为母质风化而成的酸性黄壤及水稻土。山麓地区为侏罗纪由紫色砂页岩夹层上发育的中性或微石灰性的黄壤化紫色土。
缙云山土壤分为黄壤和水稻土两大类,并有少量零星分布的紫色土。黄壤大类又分为黄壤和黄泥土两亚类,二者各有一属,即冷砂黄壤土属和冷砂黄泥土属,其中冷砂黄壤土属有6个土种,冷砂黄泥土属有4个土种。水稻土大类只有1个亚类,1个土属,3个土种。
缙云山 水文
缙云山岩层为砂、泥页岩相间组合,上层为厚砂岩,下层为泥页岩,泥页岩积水。岩层越厚,积水越多。在砂岩和泥页岩接触面,有接触水流出。采煤后的煤洞有煤洞水,岩体在这些流水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以山脊线为分水岭。在东南翼和西北翼上发育的许多平行排列的顺向河及冲沟,构成了缙云山的梳状水系。
冲沟长度一般为0.7~1公里,最长者1.8公里,最短者0.5公里,大多属于幼年冲沟,其弯曲度不明显,多为直线型冲沟,而沟谷为“v"字型。谷宽10~50米,也有几米宽的,由于山体蓄水量较大,冲沟大多数(12条)有常年性流水,成为山泉,满足职工、村民以及游客的生活用水,并且煤洞水还成为地势较高的丘陵地的灌溉用水。所有这些流水最终流入嘉陵江。保护区范围内,有人工挖掘的堰塘,溪沟筑成的大小水库共计11个。
3、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缙云山的矿藏以煤为主,并有少量铁矿等。其煤层主要分布在缙云山西北面的蔡家沟、杨泗沟、双河口、黄焰沟及东南面的么店子、水马门、麻林坝一带。据统计,1926~1933年,宝源煤矿公司在缙云山采煤,最高年产量达125085吨。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北面的火烧山、舵鼓石及公路沿线一带,1958年,曾以此山铁矿炼铁。
植物资源
保护区有植物246科、992属、1966种。其中,淡水藻类植物2科、19属、105种;苔藓植物45科、77属、109种;蕨类植物38科、75属、148种;裸子植物9科、26属、45种;被子植物152科、795属、1559种。在这些植物中,木本植物549种,占27.9%;草本植物1109种,占56.4%;竹类植物94种,占4.8%;苔藓植物109种,占5.6%;藻类植物105种,占5.3%。
4、保护对象
动物
缙云山节肢动物门共有2纲,20目,147科,1264种。其中昆虫纲有17目,119科,1071种,蛛形纲共3目,28科,193种。缙云山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共4纲,2l目,51科(另有2个亚科),189种。其中两栖纲的1目,3科,8种;爬行纲2目,6科,21种;鸟纲的12目,30科(另有2个亚科),134种;哺乳纲的6目.12科,26种。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小灵猫、秃鹳、红隼等11种。
缙云山 植物
缙云山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较多,根据1985年国家环境委员会公布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7年6月国家环境保护局主持编写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和1997年林业部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等资料所列保护植物名录,缙云山有国家级保护植物为5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14种,包括水杉、银杏、秃杉、金钱松、荷叶铁线蕨、珙桐、银杉、金花茶、苏铁、四川苏铁、伯乐树、攀枝花苏铁、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7种,包括香果树、鹅掌楸、峨眉含笑、厚朴、连香树、杜仲、福建柏、木瓜红、八角莲、银鹊树、香水月季、红椿、天竺桂、红豆树、任木、桫椤、金毛狗、粗齿黑桫椤、小黑桫椤、中华猕猴桃、绞股兰、核桃、香樟、润楠、浙江楠、喜树、红椿、花榈木、黄连、青檀、乐东拟单性木莲、红花木莲、八角莲、董棕、金荞麦、观光木、白辛树。
以缙云山植物作模式标本命名的共38种,包括北碚槭、缙云槭、缙云四照花、缙云黄芩、缙云紫珠、缙云卫矛、长叶珊瑚、凹脉新木姜子、重庆山茶、北碚榕、缙云紫金牛、北碚紫金牛、瘤果茶、缙云山茶、陕西短柱茶、细萼连蕊茶、四川蒲桃、无叶荠苎、三角叶假福王草、缙云瑞香、毛柱瑞香、缙云冬青、弓果黍、无刺檀梨、缙云瘤足蕨、蜀桂、缙云铁线蕨、润楠、菱叶乌头、毛桂、四川毛蕊茶、多花堇菜、小野芝麻、柳叶红茎黄芩、疏序荩草、丛生蜘蛛抱蛋、缙云溪边蕨、粽叶草。
5、旅游信息
植物园
重庆市植物园成立于1985年,建在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重庆市植物园与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主要任务是保护、繁殖、研究本地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广泛收集国内外亚热带木本植物资源,普及植物科学知识,建成科学内涵高、园林外貌美、科普性强、具有鲜明特征的森林植物园。
缙云胜境
缙云山从北到南有朝日峰、香炉峰、狮子峰、聚云峰、猿啸峰、莲花峰、宝塔峰、玉尖峰、夕照峰9峰横亘,其中玉尖峰最高,海拔1050米。景区有佛光岩、相思岩、舍身崖、黛湖、白云竹海等众多优美的自然景观。缙云山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有缙云寺、温泉寺、白云观、绍龙观、复兴寺、石华寺等8大古刹和晚唐石照壁、明代石牌坊、宋代石刻等名胜古迹。有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1932年)遗址和狮子峰寨、青龙寨等古寨遗迹;还是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佛教胜地,有50年代中共西南局领导夏季办公旧址(贺龙院和小平旧居)等;现新建有白云观、绍龙观等道教文化园区和景点。景区每年举办缙云登山节和“缙云论剑”武林大会。
狮子峰
海拔864米,由下仰望,其状似雄狮俯卧峻岭,狮子峰上又有一头铜狮子,故名狮子峰。于峰顶“太虚台”极目远眺,蜿蜒如带的嘉陵江和风光秀丽的北碚城可尽收眼底。
香炉峰
海拔854米,与狮子峰相对峙,峰旁一石柱高约20米,形似香炉。峰上建有高达41米的观景楼。
小平旧居
位于杉木园东南角,距贺龙院300余米,为2幢一楼一底小楼,前面的是原中共西南局办公处,后面是小平同志任中共西南局书记时旧居。
缙云山 贺龙院
原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元帅办公楼,为一楼一底,中西合璧式建筑,掩映于苍松绿树丛中。楼前塑有贺龙元帅半身戎装石雕像。
缙云山 洛阳桥
在缙云寺山门前,有一座小石拱桥,横跨溪涧,不知创建于何时。相传冯状元常到桥上迎着朝阳洛诵诗文,故名洛阳桥。现存的洛阳桥,系1953年修公路时改建的。桥宽4米,掩映在碧绿的丛林之中,秀丽静谧,常为游人驻足之处。
八角井
在缙云寺西北100余米处,石地凿成,深10余米,池水澄碧,常年不涸。井上石栏系1953年用青石砌成八角形。传说当年冯状元在此读书时,常到池中洗墨,故称“洗墨池”。1990年周云泉所题“八角井”石碑,现立于井旁。
黛湖
在绍龙观后,九龙寨下的公路边,水清澈碧绿如黛。1930年,江津白屋诗人吴芳吉便取名“黛湖”。1935年,书法家欧阳渐书题“黛湖”。1934年,北泉公园经理邓少琴等组织北泉黛湖水利协会,向四川省水利委员会贷款法币120万,修筑堤坝蓄水,并立有“黛湖”石碑。1955年,重新修筑黛湖堤坝。现黛湖蓄水面积近30亩,湖中有鼓藻类植物20属140余种,是淡水藻类植物的重要保护基地。系垂钓、荡舟的极好场所。1997年,庆银集团公司开发黛湖,建立“度假村”,后社会反映强烈,市政府出面制止。
龙塘
在缙云寺西面八角池附近,为平地下陷深塘,宽30米,深30米,上小下大,呈圆形。周围竹树茂盛,塘底植被葱茏,有潺潺流水,常年不断。当地农民曾用绳索下底探险采药。
海螺洞
海螺洞位于聚云峰右侧山垭岩石上。洞口径1.8米,深3米左右,洞形似海螺,当山风吹入,洞穴呼呼有声,故称海螺洞。后有好心人,将洞中凸石打掉,破坏了自然形成的空气振动发音的条件,螺声至此就消失了,现徒留其洞。上方所凿“海螺洞”系1998年西南师大邓福林先生所书,工匠赵忠益所刻。
6、交通线路
公共汽车线路:解放碑、南坪、杨家坪均有公共汽车到北碚,到北碚后在地下商场车站换乘至缙云山的旅游专线客车,发车班时间为8:30,9:30,10:30,11:30,13:30,13:30,14:30,15:30,16:30,17:30,返程车在缙云山大门乘坐
自驾车线路:1、渝合高速路缙云山出口下高速公路,15分钟即到。2、到沙坪坝经杨公桥、双碑、井口到北碚,沿国道212经文星湾大桥向合川方向到三花石上山。
7、景区特色
缙云山风景区包括缙云山、北温泉、钓鱼城及嘉陵江"小三峡"等景区。缙云山集雄、奇、险、幽于一身,横亘40多公里,因山上云雾多带红色而得名,上有9峰7寺。9峰中以狮子峰最为壮观,峰高864米,有莲云石阶可通极顶。于峰顶远眺,夜观北碚灯火,朝观大江日出,无限风光尽在一览中。观日出如遇云海,偶有"佛光"出现。有"黛湖"镶嵌在崇山峻岭中,构成"山如碧玉水如镜,云在青天月在松"的美景。7寺中以缙云寺保存最为完好,寺建于南朝刘宋景平元年(423),中有宋、明石刻珍贵文物。山中林海苍莽,古木参天,藏有数百年的古银杏、古桂花树,有胸径1.32米的红豆杉。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河流纵横、湖泡洼地星罗棋布,生境复杂多样,主要有河滩苔草湿地、湖滩洼地芦苇湿地以及碱蓬盐沼等。位于白城市镇赉县,汹涌嫩江与温柔洮儿河...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筑...
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经国务院审定,于2018年5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历史沿革 2018年5月31日,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审定,由国务院...
9. 丽水缙云茶叶
西农茶叶有限公司是西南大学独资国企,于2011年在原西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厂的基础上改制组建而成;是以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为技术依托,以西南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为经济支撑,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科技型茶叶企业。注册地址:北碚区天生路216号(西南大学内),厂区占地15.6亩,生产和办公用房3800平米,注册资金390万元,实有流动资金2800余万元,是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庆市海关茶叶自营出口备案企业,重庆茶业综合实力十强企业。
本公司专业从事茶叶精、深加工和茶叶营销业务近30年来,始终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公司+代理+零售”的销售模式发展“西农茶叶”。长期在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地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定点生产并采购茶叶原料,由此带动广大茶农增收致富。在重庆、四川、陕西等地主要茶叶批发市场和重庆各区县市场都分别设有专业代理批发商,形成西农茶叶稳定的营销网络。公司始终发挥西南大学雄厚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依托西南大学茶学系的专家学者,走产、学、研一体化的企业发展之路,在茶产业发展模式、产品开发、质量监管及品牌建设等多领域卓有成效。“西农”牌茶叶,按照“精心设计、严格选料、规范加工、低温贮藏、自动分装”的生产管理程序,确保“西农茶叶,优质常新”。
西农茶叶主要产品分花茶、绿茶、红茶、桑茶(代用茶)四大类型,共计30多个花色品种,在重庆茶业界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公司一直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将茶叶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与茶文化内涵相融。2001年,公司在重庆茶业界率先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自2005年至今,西农茶叶一直保持“重庆市著名商标”、“重庆名牌产品”、“重庆茶业综合实力十强企业”、“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重庆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称号,西农花茶(毛尖)、西农春绿、缙云毛峰、四君子茶等主要产品先后在国际国内荣获各种荣誉和奖项80余项次。
自2018年以来,公司针对市场变化,通过产品结构调整,突出重点,将全面提升产品和包装质量,重振营销市场。与此同时,对软硬件设备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对加工厂的内外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提升企业形象。进一步联合相关茶企,充分发挥原料供应商、产品销售商的作用,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建立“西农茶叶产业联盟”,打造“西农茶叶利益共同体”,助推渝茶走向全国,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