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婺源采茶时间
江西戏剧剧种很多,如下:
赣剧:赣剧发端于明代弋阳腔,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年历史,分饶河、广信两派。饶河戏流行于饶洲府的鄱阳、乐平、余干、万年、德兴等地。广信班流行于广信府的上饶、玉山、贵溪、横峰等地。建国后,一九五零年被正式定名为赣剧。
东河戏:初名赣洲大戏。孕育,形成于贡水流域的赣县、兴国一带,是江西古老剧种之一。东河戏流行地区有赣县、兴国、南康、大余等县,旁及粤东的梅县、潮洲以及闽西的宁化、归化等地。
宜黄戏:宜黄戏、旧称宜黄班。主要流行地区为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和福建闽西一带,建国后,一九五七年定名为宜黄戏。
九江清阳腔:九江清阳腔,为清代安徽清阳腔之遗脉。主要流行地区有湖口、都昌、彭泽、星子、瑞昌等地,当地人称之为高腔,后改名为九江清阳腔。
吁河戏:吁河戏,地方大剧种,旧名土戏,因为最先只演孟姜女的故事,又称之为孟戏。这种孟戏历来由宗族性的班社演出。其流行地区为广昌一带。一九八一年定名为吁河戏,在广昌成立了吁河戏剧团。
西河戏:原名弹腔大戏,是赣剧的一个流派。其流行地区为星子、德安、九江、都昌、永修等县。赣江下游分东西两河流入鄱阳湖,而星子、德安位于西河流域,故外地人称之为西河班。一九八二年定名为西河戏。
宁河戏:旧时又名宁洲大班,其流行地区为修水、铜鼓、武宁等县,在赣、鄂、湘三省毗邻地区很受群众欢迎。其起源于明代弋阳腔,为江西古老剧种之一。建国后定名为宁河戏。
抚河戏:旧称抚河大班。主要流行于抚河流域的临川、金溪、宜黄、崇仁、广昌等县,其戏班有时还进南昌演出,历史约有三百年。建国后,这个已经失传多年的剧种,才定名为抚河戏。
婺源徽剧:婺源徽班,因其流行地区以婺源为中心,故在清代就名为婺源班。建国后,一般只称为徽剧,是中国现存的古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
吉安戏:地方大戏剧种,因产生于吉安地区,是一个综合了高腔、昆曲和乱弹诸腔的古老剧种。其流行地区,除赣中、赣西、赣南等地外,尚达湖南湘东一带。到建国前夕,已无班社存在,成为一个失传的剧种。
傩戏:古代祭祀剧种,主要流行于万载县和萍乡市,原称开口傩。一九八五年定名为傩戏。
赣南采茶戏:旧称灯戏,流行地区有赣洲、赣县,广东韶关、曲江等市县。从清代嘉庆以后,赣、粤两省的采茶戏班社,交往频繁。建国后才正式定名为赣南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起源于茶灯,并经过灯戏、三角班、半班等阶段。主要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进贤、永修、奉新等地。清末宣统年间,南昌采茶戏在抚洲演出达六年之久。抗日战争时,在吉安、泰和、赣州一带有较长时期的演出。建国后,初名为南昌地方戏。一九五三年改称为南昌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旧称三角班、半班。主要流行于铅山、弋阳、贵溪等县。建国后,定名为赣东北采茶戏,后改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原名茶灯戏,进入半班以后,更名为采茶戏。其主要流行地区为瑞昌、九江、湖口、彭泽、德安等县。建国后,流行于瑞昌的采茶戏,曾定名为瑞昌采茶戏,后统称为九江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旧称茶戏。主要流行地区有武宁、修水、铜鼓、德安、永修、奉新、瑞昌和湖北的阳新、通山等县。1953年定名为武宁茶戏,后称武宁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旧名三角班。他的前身是湖北的黄梅戏。主要流行地区为景德镇、浮梁、都昌、婺源以及安徽的祁门等县。建国后定名为景德镇采茶戏。
抚州采茶戏:旧称三角班、半班。主要流行于抚州、临川、崇仁、宜黄、金溪、进贤、南丰等地的部分农村,建国后,定名为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旧称三角班、花鼓班。其流行地区有吉安市、吉、永丰、峡江、新干、泰和万安等县,邻近的抚州、赣州地区也曾流行。建国后,定名为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属赣中采茶戏系统,这个剧种流行地区有宁都、于都、兴国、石城、广昌等农村乡镇,还到过福建的邵武、光泽、建宁等县演出。建国后,改名为宁都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俗称高安丝弦戏,由民间灯彩演变而成,是一种在瑞河锣鼓戏之后的新兴采茶剧种。主要流行地区为高安、上高、宜春、宜丰、分宜、新干等地。因其发展于高安,建国后,定名为高安地方戏,1978年改明为高安采茶戏。
瑞河采茶戏:旧名三角班,采茶戏、高安锣鼓戏。其流行地区主要是高安、上高、奉新、宜丰以及南昌、九江、上饶等地,因为高安县旧为瑞洲府治,地处瑞河流域,1979年改名为瑞河采茶戏。
袁河采茶戏:旧名三角班、锣鼓戏。起源于宜春北部,流行于宜春、万载、上高、吉安等地,1979年正式改名为袁河采茶
戏。
万载花灯戏:50年代叫万载花灯戏,60年代称万载采茶戏。1980年正式定名为万载花灯戏。它原于民间灯采,吸收赣南采茶戏和高安丝弦戏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加上民歌小曲,逐渐演变而成,流行于万载农村。
萍乡采茶戏:又称萍乡地方戏,后来改名为萍乡采茶戏,是在萍乡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流行于萍乡、宜春、铜鼓、宁冈及湖南的浏阳里、醴陵等地。
赣西采茶戏:旧称三角班,流行于永新、莲花、安福等县。这一带地处江西西部,建国后定名为赣西采茶戏。
京剧:进入江西约在清光绪20年左右,至今有100多年历史,其主要流行地区是南昌、景德镇、萍乡、宜春、赣州、吉安、上饶、九江等地市。
越剧:由浙江传入江西后,主要流行地区有,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赣州、以及上饶地区各县。
评剧:产生于河北省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一带农村。1910年左又形成于唐山,俗称蹦蹦戏或落子戏,简称平戏。在江西的主要流行地区有南昌、德安。
2. 江西采茶时间
艺术特点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小丑及小旦 小丑分二: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二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 正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演唱时,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载歌载舞,活泼轻松。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多是一些烟鬼赌徒、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其表演常摩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等。脸谱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 小旦:主要是勤劳纯朴和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表演矫健优美、朴素大方。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其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开门关门等。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谓千姿百态。 传统剧目 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原有100多个,其中一部分已经失传,现保留的传统剧目有90多个。如:《九龙山摘茶》、《唐二试妻》、《卖杂货》、《上广东》、《双检菌》、《瞎子闹店》、《卖花钱》、《香火龙》、《阿三打铁》、《五岭之春》、《花灯仙子》、《吹鼓手招亲》、《满妹添喜》、《睄妹子》、《补皮鞋》、《钓?》等等。这些剧目,多为喜剧,反映了赣南广大劳动群众(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片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不靠完整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观众,而是靠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表演唱腔取胜,百看不厌,久演不衰。 推陈出新 近年来,赣州采茶歌舞剧团又推陈出新,创作出了《山歌情》、《长长的红背带——献给客家母亲的爱》等新剧目,并进京汇演,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及其它数十个单项奖。昔日的山茶花,今天开放得更加烂漫。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赣南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江西婺源茶园
婺源县,隶属于江西省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介于东经117°21′56.6″-118°12′13.7″,北纬29°01′43.3″-29°34′39.3″之间,总面积2967平方千米。婺源县地处中亚热带,具有东亚季风区的特色,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霜期较短、四季分明。截至2020年,婺源县下辖1个街道、10个镇、6个乡。县政府驻地蚺城街道。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婺源县常住人口为314985人。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建县,古属徽州府,1949年划归江西上饶管辖。有景婺黄、景婺常两条高速公路,京福高铁纵贯南北,九景衢铁路横亘东西。婺源县先后获得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婺源县全域以“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有江湾景区、大鄣山卧龙谷景区、灵岩洞景区、文公山景区、鸳鸯湖景区等景点。
小婺源是指福建坪盘村。坪盘村地处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坪盘村位于福建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海拔400多米的崇山之顶,与常太镇、西天尾镇、庄边镇接壤因四周群山屏立,中间地势较平,故而得名“坪盘”。这个藏在深山里的小村庄,因为一年一季油菜花海美景被称为“小婺源”。四周群峦叠翠、自然景观奇妙,有3.6公里的山川峡谷步游道,有茶香醉心的千亩茶园。透过山水之间有百年的古树群、美国红枫、银杏林,堪称天然的“森林氧吧”。一入秋,林木便换上了新妆,漫山可见红色的红枫,遍野铺的都是黄色的银杏叶子。
4. 各地采茶时间
采茶的正确方法是采芽不采梗采嫩叶不采老叶!
5. 婺源采茶时间安排
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
江湾是一座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位于婺源县东北部。江湾的建筑布局极具特色,一街六巷,纵横交错,从后龙山俯瞰,巷道间竟构成一个硕大的“安”字,令人叹为观止。
它还是当之无愧的婺源“书乡”代表。村中至今还较完好地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古老的徽派建筑,还有东和门、水坝井等公共建筑物,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进入景区,就能看到蓝天白云下两排整齐的徽派建筑矗立两旁,路边绿树环绕,郁郁葱葱,好美。江湾最有名的水果就是梨子了,来了一定要尝尝,超甜。
(二)上晓起
菊花种植基地
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晓起村内
上晓起是上下晓起中相对比较清净的一个村子,建筑以明清官宦府邸为主。进士第、荣禄第、大夫第是主要参观的古建筑,三座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有些地方虽显陈旧,但透过精致的砖雕、木雕、石雕依然能看出当年的气派。
晓起分为上晓起和下晓起,离马路近的是下晓起,继续向里面走,会到达上晓起。
下晓起是游客刚进来的地方,所以商业会比较发达,商铺林立。上晓起在里面,更显安静,所以这里可以欣赏村边的风景。
这里还盛产樟树,随处可见当地人现场锯樟木片,香味浓郁,可用来防蛀。在山坡上可看到下晓起的全貌,也是摄影的好地方。
(三)石城
推荐理由:村庄古枫点缀,秋色甚美,是无数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上饶市婺源县大鄣山乡石城
石城是一座山的称呼,在婺源县西北的古坦乡(现合并入大鄣山乡)境内,婺源旅游地图上叫石城山,山脚下就是灵岩国家森林公园。
山上分布有两个村庄,分别叫程村与戴村。戴村与程村隔着一个小山坡,村后有古枫点缀,两个村庄的秋色各具特色,拍完石城的日出晨曦后可以到村里转转。
由于这个村子周围都种满了枫树,所以在秋天的时候,站在远处看这个村子,清晨的炊烟袅袅,加上红了的枫叶,与整个村落的白墙灰瓦交相辉映,非常的美!特别是清晨的时候,云雾缭绕更是美得不可以言语表达。
(四)洪村
传统古村落 领略民俗文化
推荐理由:半山半水半月村,清明时节油菜花开,拍照写生的好地方。
上饶市婺源县清华镇洪村
始建于北宋年间,是婺源有名的长寿村。历史上洪村的长寿者达119岁,清朝时被赐名为“长寿故里”。就是现在,村里也可以看到很多九十多岁的长寿老人。
婺源洪村还没那么商业化,可能是因为它地方有点偏,处在狭窄而曲折的山谷,周围群山环绕、溪水潺潺,风景秀丽。比较适合喜欢安静,休闲的小伙伴们住个几天。
规模不大,里面老房子的数量虽然不多,但保存完好,其中有几栋比较气派,值得来看看!门口的长寿猪蹄,虽然价格不便宜,但味道也确实不错,对得起这昂贵的价格。
(五)长溪村
摄影徒步必去 百株百年香枫树
推荐理由:喜欢徒步的朋友还可以从长溪走到石城,一路风景肥肠棒。
上饶市婺源县赋春镇长溪村
长溪村隐匿于婺源深山中,这里是婺源高山茶的著名产地,春天可以来品茗春茶,并体验亲手采茶的乐趣。而每到深秋,高大的红枫与白墙黑瓦马头墙掩映为一体。
青山、溪流、粉墙、马头墙,漫步于村中,领略山间村民古朴纯情的生活生产,尝''一尝农家特产,与他们发音不准确的普通话面对面交流,你会知道许多民俗风情。
长溪,随着这几年摄影爱好者的喜爱而受到特别大的关注,最美的季节应该在11月中下旬枫叶红的时候。一个小村庄不收门票,如果喜欢徒步的朋友还可以从长溪走到石城,一路风景,一路游玩。
(六)婺源严田
明清古村落 六树合抱
推荐理由:素有“樟树之乡”美称,生长着一株举世罕见的千年古樟树
上饶市婺源县赋春镇严田村
严田位于婺源县的西北赋春镇境内,严田取自“占得从田之签,以严治家”之意,这里的小桥流水古树交相辉映,严田的古樟树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了,枝叶繁茂,被村民视为树神。
樟树很大,估计要10个人才能合抱,树下一座古桥,通向一大片金黄的稻田。桥下河水清澈,不远处还有江西山村常见的小竹板桥,夕阳下拍照很有意境。
严田最大的特色是景点和民居分开,没有摊贩的干扰,像一个小公园,游客也不多,可以安静的欣赏古樟树和田园风光。
(七)饶州古镇
上饶市鄱阳县九鼎南路
在鄱阳值得一去的地方那就是“饶州古镇”。进入景区,古代的房屋陈设映入眼帘,小桥流水,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会被这里的美景深深的吸引!
全程逛完1-2个小时,如果不着急赶路回去,可以玩上一整天,老少皆宜。老人可以在这里散散步看看演出,小孩儿可以在这里玩游乐项目,年轻人可以在这里看看节目,非常棒。
特别是晚上的水秀、演出值得一看。水秀讲的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泽园塔的天女散花也很唯
6. 浙江采茶时间
采茶舞曲传统民歌体裁
采茶舞曲是采茶的人采茶的时候唱的歌曲,是一首浙江省的传统民歌。周大风词曲,原是越剧现代戏《雨前曲》的主题歌及舞蹈曲。 这首采茶舞曲应是1977年中央新闻电影厂纪录电影里专为朱逢博拍摄的。里面的歌词有学大寨内容。以后朱逢博在太平洋录音的唱词已经修改了,朱逢博都唱得太好了。为此她到上海越剧院拜师学习用浙东方言来唱这首歌。全曲以越剧的音调为素材,具有舞曲风格。乐曲采用浙江民间音调的特点,旋律优美流畅,其中逗趣性的乐句,如一问一答,似年轻人在相互嬉戏,像老年人对丰收的赞美。
7. 皖南采茶时间
1、立春:牛肉、香菜、菠菜、鸡肝。
民间习俗:打春即“打牛”,即表示劝农春耕和祈求丰收。相传是周公始制立春土牛。除了打春,这一天还有咬春的习俗,即吃春饼、春盘、咬萝卜等。
2、雨水:南瓜、小米、豆苗、玫瑰花。
这一天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3、惊蛰:豌豆、黑米、海蜇、荸荠。
民间习俗:在惊蛰时,一些地区流行着祭白虎、吃梨、打小人、吃烙饼、祭雷神的习俗。
4、春分:红枣、淮山、银耳。
民间习俗:这一天民间会有竖蛋、送春牛图、粘雀嘴、春祭等活动。
5、清明:荠菜、燕麦、茼蒿。
民间习俗:民间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6、谷雨:土茯苓、豆芽。
民间习俗:禁杀五毒农民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
7、立夏:木瓜、鸭肉、山楂。
民间习俗: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
8、小满:樱桃、苦菜。
民间习俗:对于小满来说,最主要的饮食习俗是吃“苦菜”,《周书》上曾有记载:“小满之日,苦菜秀”,这个时节遍布全国都是苦菜上市的季节,所以苦菜秀成为了小满节气三候的第一候的侯应。
24节气吃什么传统食物
9、芒种:茄子、冬瓜。
民间习俗:送花神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皖南地区会有安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10、夏至:绿豆、苦瓜。
民间习俗: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广东地区,人们喜好在夏天滋补凉食避暑。
11、小暑:丝瓜、黄鳝。
民间习俗:有民谚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从这一天开始进入伏天。因此,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
12、大暑:生姜、莴笋、猕猴桃。
民间习俗:广东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即“凉粉草”,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来“过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湘东南还有大暑吃姜的风俗,“冬吃萝卜夏吃姜,不需医生开药方”。
13、立秋:柠檬、芝麻。
民间习俗:立秋的主要习俗有:立秋节、摸秋、秋忙会、贴秋膘等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
14、处暑:海蜇、银耳、百合。
民间习俗: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往往人们会聚在河湖边放河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南方民间会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15、白露:核桃、木耳、蜂蜜。
开始收获高粱和早玉米。
16、秋分:银耳、芝麻、核桃、糯米。
民间习俗:煮汤圆吃的习俗吃一种叫做“野苋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称之为“秋碧蒿”。
17、寒露:豆类、海带、紫菜。
民间习俗:因此时包括重阳节,故有登高活动。同时,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18、霜降:柿子、栗子、花生。
民间习俗:吃柿子。俗话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子(鼻涕)。”山东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
24节气吃什么传统食物
19、立冬:豆浆、蛋类、核桃、杏仁。
民间习俗:在古代社会,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民间会有吃饺子的习俗,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20、小雪:牛肉、白菜、栗子。
民间习俗:腌腊肉;吃糍粑(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
21、大雪:鲫鱼、海参、核桃。
民间习俗:鲁北民间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而老南京则有句俗语叫“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
22、冬至:猕猴桃、甘蔗、柚子。
民间习俗:馄饨面,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吃狗肉、羊肉;吃饺子。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南方在这一天人们讲究吃红豆糯米饭。
23、小寒: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枣、桂圆。
民间习俗:南京讲究吃菜饭;广东吃糯米饭。
24、大寒: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枣、桂圆。
民间习俗:广东岭南地区有大寒联合捉田鼠的习俗。其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
8. 婺源采茶叶的地方叫什么
安徽省舒城县干汊河镇春塘村油茶基地,满山的油茶树随风摇曳,工人们在修剪茶树枝。“这种重叠枝、下垂枝都要剪掉,防止影响挂果。”舒城县东森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永贵说。
据介绍,该公司拥有油茶示范基地面积3400亩,覆盖正安、春塘、复元、朝阳四个行政村,拥有林果花卉种苗培育基地230亩。近年来,该公司牵头成立了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了扶贫生产车间,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户发展油茶产业,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村民黄庆栓在油茶基地务工,“我主要负责剪枝、除草和施肥,每天有80元的收入,活不重,还能照顾到家。”黄庆栓笑着说,老黄家里也种了3亩油茶,去年收入达1万多元。
舒城县是全国油茶发展重点县和全省油茶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县。截至2020年底,全县木本油料面积315044亩,其中油茶面积309195亩,薄壳山核桃种植面积5289亩,香榧560亩,油用牡丹260亩。2020年实际油茶籽产量1.5768万吨、茶油产量0.473万吨、产值4.73亿元,形成了集种苗培育、基地生产到产品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主要生产品牌有野岭、华银、舒花、舒岚山等。
位于舒城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安徽省华银茶油有限公司,是安徽省规模最大的茶油专业生产企业、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公司的产品展示中心,记者见到有油茶籽油、茶叶籽油、冷榨茶油、化妆品精油、油菜籽油、茶皂素和茶饼粕等十几种系列产品。“我们以大别山区丰富的油茶籽、茶叶籽为原料,进行茶油综合精深加工和研发,建立了油茶籽油绿色有机食品原料生产基地3万亩、有机茶叶籽油茶园3000亩示范基地,去年公司销售收入达1.67亿元。”华银茶油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同铸介绍。
9. 婺源茶文化旅游节
中国的饮茶的氛围历史悠久,江西地区以优秀的自然环境使得这里成为了茶叶的主要产区,经过岁月的沉淀,慢慢形成了当地的茶文化。这里的茶叶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里在不同地区不同的茶种,一起汇集成江西文化中的精品。
江西盛产茶叶,庐山的云雾、井冈的翠绿、上饶的白眉、景德镇的浮红、修水的宁红工夫与双井绿、遂川的狗牯脑、婺源的茗眉,无一不是茶中精品。
所以这天是中国江西茶业茶文化博览会节日。
10. 婺源采茶时间表
在我国的丘陵地区虽然气候比较干旱,土壤也不肥沃,但还是有一些花卉能适应那里的自然环境,很好地生存下来,并绽放自己的美丽,比如马兰花,太阳花,蓝花亚麻、毛地黄,紫花地丁,丛生福禄考等等。马兰花,从小时的儿歌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多年生花卉的秉性,“马兰花 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
大片的马兰花开时,浓绿干练的叶子扇形排列,大朵的紫色鲜花柔嫩似绢,让人喜爱不已。
它对生长环境没有苛刻的要求,在丘陵地区能够很好的生长。
11. 婺源 时间
从南京出发去江西省婺源自驾大约需要3.4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