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球茶叶产量前三
2020年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一的仍然是中国(279.9万吨),第二的依然是印度(139.0万吨),排位第3-10名的依次是肯尼亚(45.9万吨)、斯里兰卡(30.0万吨)、土耳其(26.8万吨)、越南(19.0万吨)、印尼(12.9万吨)、孟加拉(9.6万吨)、阿根廷(7.7万吨)、和日本(7.65万吨)
2. 2017年全球茶叶产量前三名
全球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是中国,2017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为305.9万公顷,占全球茶叶种植面积的62.6%
,其次是印度,茶叶种植面积为59.0万公顷,占12.1%,虽然印度是全球第二大茶叶种植面积,但年增长面积不大,2017年印度茶叶种植面积比上一年仅增加了1.3万公顷
3. 全球茶叶产值
2020全球茶叶总产量为597.2万吨,其中中国、肯尼亚、斯里兰卡产量实现6.9%、24.0%、3.7%的增长,而印度、土耳其茶叶总产量同比减少9.7%、6.7%。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疫情将短中期重新分配全球茶叶产量布局,利于国内疫情防控态势较好的国家占领更多的茶叶市场份额。
巴基斯坦、俄罗斯、美国、埃及、英国等地是茶叶进口量较大的国家。2019年全球茶叶总进口量达180.4万吨,同比增长3.8%,其中巴基斯坦、埃及的茶叶进口量分别同比上涨7.3%、16.0%。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受到地理环境限制,巴基斯坦与埃及的茶叶无法自给自足,并且在喝红茶的生活习惯影响下,巴基斯坦和埃及将持续增加对红茶的进口,这的对象。
2020年全球前五大茶叶出口国共出口茶叶147万吨,其中肯尼亚茶叶出口量为52万吨,同比增长4.6%,位列第一。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肯尼亚,其余四个国家茶叶出口量同比均有下降。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多个主要茶叶出口国家在疫情的影响下,茶叶的生产与出口计划均受到一定的影响,而未来随疫情的散去,茶叶的生产与出口将会慢慢复苏。
4. 2017全球茶叶产量前三
中国,中国2018年茶叶总产量达到 1000130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重点是该国以生产优质的绿、黄、白茶闻名。在中国,许多土地被用来种植茶叶,因此,随着中国茶叶产量的逐年增长,出口也随之增长。事实上,世界上大约80%的绿茶出口都来自中国。茶的故事就是从中国开始的,中国云南地区是已知最早种植茶叶的地区之一,安徽和福建是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茶叶种植区。
5. 全球茶叶产量前三名分别是
茶叶是现在每家每户的必备饮品,是招待客人的必须品,并且中国的茶道文化历史悠久。尤其是喜欢喝茶的人们,围着茶桌谈经论道。茶水是很好的调理身体疾病的饮品,可以清楚肠道的垃圾,在养生的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现在就来学习茶叶的种植技术。
一、茶树种植
1.茶园选择
若是荒山、荒坡,只要成片地生长有铁芒箕、映山红、油茶、松树、杨梅等植物的一般呈酸性,可以种茶;
茶树是深根作物,其根系发达,根系的垂直深度可达1米以上,其中吸收根主要分布在0-50厘米土层;因此深厚的土层是创造茶树根深叶茂的先决条件。一般要求茶园土壤土层深度至少在60㎝以上,并且底土无硬盘层。
一般选择海拔高度1200米以下,最高不能超过1600米。坡度最好选在25℃以下的坡地及丘陵地区,高山陡坡也不要超过30℃。
2.移栽定植规格
(1)定植规格:双行双株,大行距150cm,小行距0.33cm,窝距35cm,即150㎝×33㎝×35㎝。每亩植苗4000株左右 。
(2)移栽要领: 移栽时,茶苗根部先打新鲜黄泥浆,放入茶苗并让根系铺开,回填深层土壤覆盖,用脚踩紧土壤。
分层填土踩紧2至3次,盖土深度一定要达到13~17厘米,确保栽深栽紧。移栽后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中小叶品种留5~7片叶,大叶品种留3~5片叶,保证修剪后茶苗露土部分最高超过15厘米。注意四不栽“地不平不栽,土不碎不栽,土不潮湿不栽,病弱苗不栽,晴天烈日不栽”。
二、幼苗期管理
(1)抗旱、防冻保苗:茶苗移栽后,要保持茶园土壤湿润。一周内无雨,要及时浇水抗旱保苗。此外,培土壅根、茶园灌水等对预防冻害,也有很好效果。
(2)茶园行间铺草覆盖:防止水土流失、 抑制杂草生长、稳定土壤的水热变化、增加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3)补苗: 新建茶园,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窝断行现象,必须抓紧时间在建园1-2年内将缺苗补齐,否则难以补上。最好采用同龄茶苗补,补植后要浇透水。
(4)勤除杂草: 茶苗移栽后要及时除草,用手拔除茶苗附近杂草。
三、定型修剪
第一次定型修剪:
当移栽茶苗高达30cm以上,茎粗3mm以上时,在离地面15-20cm处留1-2个较强分枝,剪去顶端新梢。
第二次定型修剪:
在上次修剪后一年进行。用整枝剪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剪口上提高15-20cm,剪后茶树高度为30-40cm。修剪时注意剪去内侧芽,保留外侧芽,以促使茶树向外分枝伸展。
第三次定型修剪
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后进行,若茶苗生长势旺盛也可提前。用篱剪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0-15cm,即离地面40-55cm处水平剪除上部枝梢,促进骨干枝正常生长。
四、投产茶树修剪
(1)轻修剪
轻修剪目的:刺激茶芽萌发,解除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使树冠整齐、平整,调节生产枝数量和粗壮度,便于采摘、管理。
修剪时间:秋茶停采后的11月上旬-11中旬进行
修剪方法:茶季结束后剪去3-5cm树冠,修剪宜轻不宜重,否则会推迟春茶开采期,造成春茶减产。
(2)深修剪
每隔4-5年一次,剪去树冠10-15cm枝叶,留高80-90cm,可在春末夏初成或年底(3月、11月)
修剪的枝叶有机质含量很高,养分含量丰富,是茶园很好的有机肥源;每年修剪的枝叶应设法归还土壤,可直接作肥料深翻入土壤,也可直接铺于土壤表面。
(3)重修剪:对象是未老先衰的茶树和一些树冠虽然衰老,但骨干枝及有效分枝仍有较强的生育能力、树冠上有一定绿叶层的茶树 。
常用的深度是剪去树高的1/2或略多一些,留下离地面高度30~45cm的主要骨干枝 。
(4)台刈:茶树必须是树势十分衰老,采用重修剪方法已不能恢复树势,即使增强肥培管理产量仍然不高,茶树内部都是粗老枝干,枯枝率高,起骨架作用的茎秆上地衣苔藓多,芽叶稀少,枝干灰褐色,不台刈不足以改变树势的茶树。一般采取离地面5~10cm处剪去全部地上部分枝干。
台刈要求切口平滑、倾斜、不撕裂茎秆,必须选用锋利的弯刀斜劈或手锯锯割,也可选用圆盘式割灌机切割。尽量避免树桩被撕裂,以防止切口感染病虫,而且破裂部分会有较多雨水滞留,影响潜伏芽的萌发。
五、施肥
追肥:
1.定植当年9月,亩施茶叶专用肥5kg。
2.第二年亩施茶叶专用肥15kg,即3月、6月、9月分3次施。
3.第三年亩施茶叶专用肥25kg,即3月、6月、9月分3次施。
4.第四年亩施茶叶专用肥30kg,即3月、6月、9月分3次施。
5.投产后,每年每亩施不少于40kg茶叶专用肥。
追肥施肥要结合中耕除草进行,开沟离树体20公分,沟深不低于5-10cm,施后盖土。
基肥:每年11月中旬结合冬季深耕把杂草、枯枝、表土等杂物与有机肥1000kg,同时配施茶叶专用肥,开沟深施,沟深宽不低于25cm,施后盖严。
六、采摘
幼龄树:当三次定型剪后,树高70cm以上时,新梢长
一芽五、六叶以上时,实行采高养低、采中养边,摘去顶端一芽一二叶,留3-4叶,着重养蓬。
成龄树:采高留低,采主枝留侧枝,采中间留两边,以采为主,采养结合。
6. 全球茶叶进口量排名
勐海有八个茶山,位于澜沧江以西,从北往南,分别为:曼糯、勐海勐宋、南糯山、帕沙、贺开、布朗山、景洪勐宋;巴达在西部。
茶山名:帕沙普洱茶山
释名:“一座山,一条河”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南帕沙村,处于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500毫米。
古树产地: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等。
茶山历史:帕沙村唐宋时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种茶,目前仍保留相当数量古树。
古树现状: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园有2900亩左右,每个寨子都有一定数量的古树资源。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存量很多,大树成片,基本未经矮化,保护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树茶较为出名。
茶质特色:帕沙古树苦涩明显,但可以化开,清甜亦显,生津明显,山野韵足。
茶山名:巴达普洱茶山
释名:“仙人脚印”
茶山地理:勐海县西部,原属巴达乡,今属西定乡,西隔南览河与缅甸相望。海拔1580-2000米。
古树产地:曼迈、章朗、曼帕勒等。
茶山历史:巴达茶的出名主要是因为1962年发现的巴达野生大茶树,为云南成为世界茶发源地做出了贡献,勐海茶厂在巴达地区也有规模庞大的台地茶基地。其实除了野生茶和台地茶,巴达的栽培古树茶资源也很优秀,是当地的布朗族先民种植的,章朗古寨已有超过1400年历史。
古树现状:巴达章朗、曼迈等地的古树茶园自然环境保存较好,茶园与森林共生,古茶树自然生长,大多没有矮化,有少量小叶种。古茶园共有两千亩以上。
茶质特色:山韵饱满,香气纯正,苦涩明显,汤中有甜,回甘快而明显。
茶山名:曼糯普洱茶山
茶山地理:勐海县最北端,属勐往乡勐往村,同普洱的澜沧和思茅区交界。这里是澜沧江出普洱市、进入西双版纳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古树产地:主要有三个寨子,大寨、上寨、中寨。
茶山历史:这里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历史上曾经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后来勐海通往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逐渐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茶树资源。
古树现状:曼糯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较大破坏,很多古树被砍掉种粮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亩左右。茶山环境历经破坏,植被比较单一。
茶质特色:山野气韵清晰,苦涩明显,回甘较慢,香气较浓郁。
茶山名:勐宋(勐海)普洱茶山
释名:“山顶上的坝子”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宋乡,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其中那卡茶区海拔1600米,保塘茶区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那卡(腊卡)
茶山历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那卡也是版纳最负盛名的产区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汉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大曼吕等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园,成为勐海茶厂的重要原料来源。
古树现状:勐宋地区的古茶园目前还有3000亩左右。其中以那卡茶的最为出名,保塘茶区保护的最为完好。那卡古茶园种植密度较大,其中有一定小叶种混生。目前保留有300多亩。保塘古茶区与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布密度较低,散布在森林里。还保留了一定量较粗大的老树。
茶质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树茶普遍茶香纯正,苦涩明显,山野气韵强,回甘较慢。
茶山名:南糯山普洱茶山
释名:“(产)笋酱(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气温16-18度。
古树产地: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茶山历史:南糯山种茶历史悠久,享有盛名,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种茶,虽系传说,但古濮人种茶的历史则十分久远,后来哈尼人迁入南糯山开始种茶,南糯山半坡寨的茶树王即是历史的证明。在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都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民国时期这里是云南机器制茶的发祥地。八十年代大规模开发茶园时对古树有一定的破坏。
古树现状:目前南糯山古茶园约12000亩,是版纳地区最为著名和面积最大的古茶山。古茶园分布在9个自然村,由于分布较广,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区别以半坡老寨的茶最为出名。由于代经历史变迁,南糯山古树,矮化老树,台地茶并存,古树茶品质有所下滑。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回甘较快,山野气韵较显。传统上南糯山茶香气较饱满,苦涩明显,近年来苦涩较弱,香气较不显。
贺开古树群
茶山名:贺开普洱茶山
释名:“最先看到太阳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海拔1400-1700米。
古树产地: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迈、曼蚌、曼囡等
茶山历史:贺开拉祜属古羌人余脉,很早就在贺开一代种茶。当地人以诸葛亮为茶祖,每年有仪式祭拜。当地还流传这古茶树的传说。近代贺开也是版纳较为著名的茶区之一。
古树现状:贺开现有连片古茶园9000亩以上,分布于贺开、曼蚌2个村委会7个寨。贺开古茶园在西双版纳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间有十几株树龄近千年的大茶树。古茶园自然环境保护较为良好。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略有苦涩,苦涩化甘较快,山韵明显。
布朗山
茶山名:布朗山普洱茶山
释名:布朗族聚居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南与缅甸接壤。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7度。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相对海拔较低,约1200米。
古树产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茶山历史:布朗山的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濮人在云南种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目前在老曼娥寨还保留有较大规模的古茶园。老班章古树在本世纪早期开始逐渐为人所知,从外形到滋味,都具有明显特点,茶友中有普洱茶之王的称誉,至今仍是普洱茶市场价格的重要参考点。
古树现状: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园两千多亩,以老班章树龄较老,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新班章亦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老曼娥寨的古茶园面积更大,有三千亩以上。总体来说,当地人为维护老班章声誉,茶园生态保护和管理不错,但和大多数名山一样,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7. 茶叶产量世界排名
中国茶产量居世界第一 中国肉、蛋产量居世界第一 音响、电话机、彩电、VCD视盘机和一些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电子工业大国之一。
我国钛产量居世界第一 中国在116个国家建立430多个孔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