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笋茶的产地
紫笋茶,产于浙江长兴顾渚山一带。“紫笋”一名,也由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紫笋茶又被称为湖洲紫笋、顾渚紫笋。被历代文人誉为“茶中极品”。从唐代开始,经过宋、元,至明末,连续进贡876年。顾渚紫笋茶作为贡茶可谓进贡历史最久、制作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品质最好、进贡时间最长的贡茶,顾渚紫笋是中国贡茶之最。
紫笋茶赖以生长的顾渚山属低山丘陵,坡度平缓,植被丰富,土层厚,有机质含量高,适宜茶树生长。顾渚山因处于良好的小气候条件,从而孕育出流芳千年的紫笋茶,紫笋茶有着优异的内质和独特的香味。紫笋茶的特点为:芽叶细嫩、芽色带紫、芽形如笋、条索紧裹,沸水冲泡,芳香扑鼻,汤色清亮,茶叶舒展后,呈兰花状。
二、古代皇帝都喝什么茶?
古代皇帝喜欢喝碧螺春茶,银针茶,普洱茶,普洱小茶,莲心茶,铁观音,蒙顶山茶,西湖龙井茶。
皇帝喝的一般都是贡茶,他们喝的茶叶也并不固定,只要上供的茶,他们都会进行品尝,皇帝比较喜欢喝红茶。
贡茶是中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宫供帝王将相饮用的茶叶。贡茶初始,只是各茶叶产地的地方官吏征收名特茶叶作为土特产进贡皇朝,属于土贡性质。自唐代开始,贡茶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名茶产区设立贡茶院,由官府直接管理,细采精制,督造贡茶。
贡茶制度实质是一种变相的“税制”,是历代皇朝强加给茶农百姓的一副沉重枷锁。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历代朝廷对贡茶品质的苛求和求新,迫使历代贡茶不断创新发展,因而促进了制茶技术的改进与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贡茶的发展为中国名茶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贡茶起源于西周之初。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土植五谷,丹漆荼蜜,皆纳贡之。”由此可见,那时茶叶已作为一种土特产品纳贡。随著唐代社会饮茶风俗的普及,皇室、官吏饮茶范围的扩大,土贡形式渐渐无法满足饮茶需求,于是官营督造专门生产贡茶的贡茶院应运而生。“顾渚紫笋”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贡茶之一。宋代蔡宽夫《诗话》记载:“湖州紫笋茶出顾渚,在常湖(常州和湖州)二郡之间,以其萌庄紫而似笋也。”
唐代最著名的贡茶院就设立在顾渚山。据《长兴县志》述,顾渚贡茶院建于唐代宗大历五年,产制规模之大,“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每年朝廷要花“千金”之费生产贡茶。每年清明之前,贡焙新茶“顾渚紫笋”制成后,便快马加鞭送往长安,呈献给皇帝。曾有诗描述过茶到之时的场景:凤撵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唐代除了在长兴顾渚山设贡茶院之外,还会在其他茶产地征收贡茶。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时的贡茶地区,共有十六个郡。包括今福建、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十多个产茶地。唐代的贡茶品目有十余种:湖州“顾渚紫笋”;剑南“蒙顶石花”;峡州“碧涧、明月”;福州“方山露芽”;常州“阳羡”;夔州“香雨”等。贡茶绝大多数是蒸青团饼茶。采制方法根据陆羽《茶经・三之造》载:“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根据吴觉农《茶经述评》的解析,唐代茶饼的制作过程是:采茶、洗茶、蒸茶、抖散、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解茶、贯茶、烘焙、成穿、封茶。
碧螺春,银针茶,梅片茶、花香茶,莲芯茶,郑宅芽茶,普洱小茶等等。
三、什么叫安担?
安担大概就是舒服的意思,有什么比喝茶聊天更“安担”的事情呢。湖州的茶,种类繁多,其中安吉白茶、莫干黄牙、顾渚紫笋最为著名。现在崇尚安吉白茶的较多,然而唐代陆羽在将顾渚紫笋评为第一。湖州好山好水,是茶树的天堂。每年清明、谷雨时期,茶叶的嫩芽铺满山峦。
安担就是让人安全不担心
四、贡茶是什么?
茶在宋代,无论种植、采制、饮用,都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优良茶品辈出,名目繁多,品高名亦雅,大胜唐朝。这与贡茶制度的形成不无关系,也就是说,是帝王将相们引导消费的结果。
贡茶,即是向皇帝进贡新茶。这在唐代已形成定例,至宋代时已经制度化,贡茶之风愈演愈烈。唐代贡茶只有湖州顾渚的“紫笋”,每年清明,新茶便要贡至京城。宋代贡茶的主要产地之一是福建建溪的北苑。北苑茶起初亦名紫笋,继而又有“研膏”、“腊面”、“京铤”之名。北宋初,太祖特派官员到北苑督造团茶,是专用的贡茶。团茶模压成龙形或凤形的样子,称为龙凤茶,习惯上称为“龙团凤饼”。后来茶模改小,压成的茶饼称为小龙团。
此外,贡茶还有“密云龙”、“白茶”等名目,一品赛过一品。宋代贡茶讲究名号雅致,如龙团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龙凤英华、瑞云翔龙、龙苑报春、万春云叶等,都是一时名品。北苑贡茶多至四千余色,年贡四万七千一百多斤,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贡茶如此多,皇上也不能拿它当饭吃,所以乐得将那些无法饮尽的龙团凤饼赐给近臣。臣下们得茶,以为受了莫大的恩泽,感激不尽。苏轼出知杭州时,宣仁皇后遣内侍赐以龙茶银盒,以示厚爱之意。位不及宰相,一般都难有机缘得此厚爱。欧阳修任龙图阁学士时,仁宗赵祯曾赐给中书、枢密院八大臣小龙团茶一饼,八人高兴极了,平分而归。这御赐龙茶拿到家中,根本舍不得饮用,却当做家宝珍藏起来,待有尊客来访,方才拿出传玩一番,以为莫大的荣耀。大龙凤团茶八饼重一斤,龙凤小团则是二十饼重一斤,一饼小龙团,分量之轻可以想见,八人平分,一人能得几许?按当时的价值,一斤龙茶值黄金二两,正所谓“金可有而茶不可得”,贵重之极。也难怪欧阳修说“分得小龙团,只是捧玩而已”。北宋文学家王禹有一首描写大臣受赐贡茶的诗,诗云“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受赐龙团,喜爱得不行,同样也舍不得饮它。
有机缘充作贡品的茶,自然是上好的茶,因为上了贡,自然就成了天下名茶。这些贡茶经过各代茶民的培育,品质不断提升,有些茶品流侍至今。
茶品众多,难分高下,人人各有所好。一般来说,浙江人爱绿茶;广东人爱红茶;福建人爱乌龙茶;云南人爱普洱茶;北方人爱花茶。在国外,欧美人爱红茶;非洲人爱绿茶;东南亚人爱乌龙茶;日本人爱蒸青绿茶。要品得茶中至味,恐怕不能少花了功夫,也要多尝尝不同的品种。
中国历史上自唐代开始,出现过许多有名的茶品,随着制茶工艺的改进提高和人们品饮观念的改变,不少名品消失了,代之以新的更优良的茶品。未来的茶品,可能在色、香、形、味之外,更加追求保健功效,也许会有更多的药茶问世,在继承和创新方面,发展是不会有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