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叶的古代名称
水果茶是指将某些水果或瓜果与茶一起制成的饮料,有枣茶、梨茶、桔茶、香蕉茶、山楂茶、椰子茶、红心茶等。人们出于某种保健目的,将一些对人体有益的水果单独制成或与茶叶一起制成的具有某种特定效果的饮料。古代水果茶最早的叫荔枝红茶
2. 古代的茶有什么名称
茶在古代的别称有茗、槚、荈、元茶、仙芽、云华、嘉草、甘露、不夜侯、涤烦子、余甘氏、苦口师等,在东汉时用茗来表示茶,为茶的雅称;晋代称茶为不夜侯,为茶的雅号;唐代称茶为涤烦子,当时人们认为茶能消除烦恼;宋代把余甘氏当做茶的雅称。
茶在古代一般是达官贵人喝的,根据饮用场景不同,诞生了不同的别称,这些别称也是茶文化的重要标志。
3. 古代茶叶叫什么
大红袍:
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还有另一说法,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流传更广的是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红色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
铁观音:
铁观音原产地安溪县,此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的民谚说:“四季有花常见雨,严冬无雪有雷声”,可谓得天独厚。内安溪群山环抱,土质大都是红壤,呈弱酸性,非常适宜于茶的生长,又可谓得地之灵气。安溪铁观音条索肥壮,卷曲紧结,汤色金黄明亮,香气馥郁,清香悠长,品之滋味浓郁,醇厚甘鲜,入口留余香,回味甘甜带蜜味,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正是独特的天时地利让安溪铁观音茶叶“沐日月之精,收山峦之气,得烟霞之华,食之能治百病”。常饮铁观音茶,有益于祛病保健,养生长寿,犹如观音菩萨保佑一般。加之安溪铁观音茶叶色有独特的乌润砂绿铁色,故称之为“铁观音”,这样解释,顺理成章,我以为更恰当。
龙井茶:
得名于龙井。龙井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也就是现在的龙井村。龙井原名龙泓,是一个圆形的泉池,大旱不涸,古人以为此泉与海相通,其中有龙,因称龙井,传说晋代葛洪曾在此炼丹。离龙井500米左右的落晖坞有龙井寺,俗称老龙井,创建于五代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初名报国看经院。北宋时改名寿圣院。南宋时又改称广福院、延恩衍庆寺。明正统三年(1438年)才迁移至井畔,现寺已废,僻为茶室。
4. 茶叶的古代叫什么名字
茶在古代的名称有云华、 云腴、不夜侯、余甘氏、水豹囊等。
1、云华:茶生于山巅云雾处为上品,故称云华。
2、云腴:因茶生于山间云雾处,故称云腴。
3、不夜侯:古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因茶可提神,饮后夜不能睡。
4、余甘氏:古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喝茶甘甜,余味无穷,故称余甘氏。
5、水豹囊:本为一种豹皮制成的鼓风之具,此喻饮茶如其所吹之风,故称水豹囊。
5. 茶在古代有什么名称大全
茶在我国早已有之,
《三国演义》中也提到了茶,
只是书中的茶大多是无名称的,只有一种茶有名称,叫“柏子茶”。
“柏子茶”出现在书的第八十九回,
孔明军队误饮哑泉水,孔明受当地山神的指引,去拜访万安隐者求解救方法。
万安隐者实际上是孟获的哥哥,叫孟节,
他用来招待孔明的是柏子茶、松花菜。(“隐者于庵中进柏子茶、松花菜,以待孔明。”)
一、在《三国演义》中,喝茶是人与人相见的一部分。
人与人相见一般步骤是1、相见——2、施礼——3、上茶;茶罢——4、谈要处理的事情。
如:
书的第五十二回 ,鲁肃去见孔明,
“孔明令大开城门,接肃入衙。讲礼毕,分宾主而坐。茶罢,肃曰:……”
完全是按照这四步来:1、相见(“接肃入衙”)——2、施礼(“讲礼毕,分宾主而坐”)——3、上茶;茶罢(“茶罢”)——4、谈要处理的事情(“肃曰……”,鲁肃开始说事情了,想要回荆州。)
书的第七十五回,关羽召华佗刮骨疗毒,
“闻有医者至,即召入。礼毕,赐坐。茶罢,佗请臂视之。”
也是按照这四步来:1、相见(“召入”)——2、施礼(“礼毕”)——3、上茶;茶罢(“茶罢”)——4、谈要处理的事情(华佗检查关羽受伤的胳臂。)
此外,书的第五十四回,吕范给刘备说媒,也是刘备请吕范进来,“礼毕坐定,茶罢,”然后再说事。
书的第五十四回,刘备去见乔国老,寻求保护,也是乔国老接刘备进去,“礼毕,茶罢,”刘备再开始说事情。
二、在《三国演义》中上茶,要按照地位尊卑的先后顺序进行。
如,书的第二十七回,关公保护刘备的二位夫人过了汜水关,到镇国寺前下马。镇国寺有一僧人叫普净,是关羽的同乡。
普净请关羽进去喝茶,关羽说先给车上的二位夫人献茶。(关公曰:“二位夫人在车上,可先献茶。”)
于是普净就先给二位夫人奉了茶,然后再请关羽进去。(“普净教取茶先奉夫人,然后请关公入方丈。”)
这一方面说明喝茶也是有先后顺序的礼节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关羽的重视礼节,尊重刘备,尊重刘备夫人。
三、在《三国演义》中,喝茶之后,要进一步深谈,接下来便是喝酒了。
如,书的第三十九回,有段类似宫斗剧的故事,刘表的大儿子叫刘琦,刘表偏爱刘琦,刘琦的继母蔡氏感到刘琦威胁到了自己儿子刘琮的地位,蔡氏想办法陷害刘琦,于是刘琦便向诸葛亮求救。
孔明见了刘琦后,“公子邀入后堂。茶罢,”刘琦求孔明相救。
孔明没答应,刘琦“乃挽留孔明入密室共饮”,留着孔明喝酒了。喝酒的时候,刘琦又求孔明救他。
孔明还是没有答应。
最后,刘琦就按照刘备出的主意,骗孔明说有一本古书,将孔明骗到一个小楼上,抽掉楼梯,让孔明下不了楼,还以自刎相威胁,孔明这才给刘琦出主意,让他离开荆州,镇守江夏。
四、在《三国演义》中,将茶泼于地上是一种无礼的行为。
在古代除了祭奠是不能随意把茶和酒泼在地上。
书的第六十九回耿纪、韦晃想试探金祎,故意说曹操的好话,要抱曹操的大腿,
金祎“拂袖而起”,
此时随从奉上了茶,金祎“便将茶泼于地上”,
以此表示心中的愤怒。
这样,耿纪、韦晃才放心,“乃以实情相告曰”——我们是试你的。
被人试探了,金祎也不生气,
三人就一起愉快地谈起如何对付曹操,
谈到高兴处,还拍着手说好啊好啊(“抚掌称善”)。
毕竟,《三国演义》是以东汉末年为时代背景,
可以看出当时茶与茶文化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虽然已经开始,但整个社会对茶的认知程度和普及程度还十分有限。
6. 茶叶的古代名称是什么
历史上“茶”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变化多端,有很多异名、别称、雅号,如荼、槚、荈、茗、“不夜侯”、“清友”、“涤烦子”、“余甘氏”、“消毒臣”、“清风使”、“酪奴”、“森伯”、 "苦口师" 等。例如:
1、 “荼”(tu),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古时“荼”字是多音多义字,不专门表示茶。“荼”字,最早见于《诗经》。《诗经·邺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荼”是否指“茶”,后人推考说法不一。
最早明确“荼”字包含有茶的意义的是《尔雅》,晋代郭璞在注释《尔雅·释木》中“贾,苦荼”时注明:“树小如栀子,冬生(常绿的意思),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蜀人名之苦荼。”这段注释说的就是茶树的特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茶,苦茶也。”“荼”即今之“茶”字。
2、槚(jia),是从木的古“茶”字,指茶树。
3、荈(chuan),从草,是专指晚采的茶叶。
4、蔎(she),是古时四川西部茶的俗语。
5、茗(ming),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通用,为茶的雅称。
6、不夜侯: 唐代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宋代苏东坡也有诗赞茶有解除睡意之功:“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7、清 友: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8、涤烦子: 唐代的《唐国史补》载:“常鲁公(即常伯熊,唐代煮茶名士)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唐代施肩吾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历来备受赞咏。
9、余甘氏: 宋代李郛《纬文琐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也说:“沾牙旧姓余甘氏。”
10、消毒臣: 据唐代《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 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唐代曹邺饮茶诗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曹邺深知饮茶益处,他在另一首诗中还说饮茶具有“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的神奇功效。
11、清风使: 据《清异录》载,五代时,有人称茶为清风使。唐代卢全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12、茶曰酪奴、水厄,又曰瑞草;米曰白粲,又曰长腰。
少数民族称茶与奶酪为奴。南北朝时,北方贵族仍然不习茶饮,甚至鄙视、抵制饮茶。南齐秘书丞王肃因父亲获罪被杀,投归北朝,任镇南将军。刚北上时,王肃不食羊肉及奶酪,常吃鲫鱼羹,喝茶。喝起茶来,一喝就是一斗,北朝士大夫称为“漏卮”。数年后,王肃参加北魏孝文帝举行的朝宴,却大吃羊肉,喝奶酪粥,孝文帝很奇怪,问道:“卿为华夏口味,以卿之见,羊肉与鱼羹,茗饮与酪桨,何者为上?”王肃回答说:“羊是陆产之最,鱼为水族之长,都是珍品。如果以味而论,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则是邾、莒小国。茗最不行,只配给酪作奴。”孝文帝大笑。
13、森伯:故事出自南朝后·汤悦的“森伯颂”。《清异录》上说:“汤悦有森伯颂,盖颂茶也。略谓:方饮而森然,严于齿牙,既久罡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谁能目之。”
14、苦口师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 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 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 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7. 茶在古代有哪些名称?
喝茶”二字在古代有很多文雅的说法,一字曰“槚、蔎、茗、荈、荼”;二字曰“清友、水厄、酪奴”;三字曰“麒麟草、瑞草魁、余甘氏、清风使、忘忧君、不夜侯、消毒臣、苦口师、涤烦子、漏影春”;四字曰“龙芽凤草”,这些都是古人喝茶雅称
8. 茶叶的古代名称大全
叫''熟水''!在我国古代,早就有制作方法成熟的各种饮料,这些饮料大都采用天然材料制作而成,而且特别重视口感和保健的双重需要。只是古代还没有“饮料”一词,聪明的祖先把他们喜爱的这些饮料统称为“熟水”。 最早的熟水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常喝的“白豆蔻熟水”。李清照在夏季常有暑湿脾虚的毛病,于是,她就给自己制作 “白豆蔻熟水”,在炎热的夏季当水喝。 据中医史书《本草拾遗》记载,白豆蔻性味辛温,有化湿行气、暖胃消滞的作用。多用于湿阻气滞、胸闷腹胀、胃寒腹痛、宿食不消等症。 其实,宋代的熟水在宫廷中也十分流行,当时的翰林院,还曾专门组织御厨、御医对各种口味和功效的熟水进行品评、排名,排在第一的是紫苏熟水。因为紫苏熟水芳香怡人,而且有缓解胸中滞气的作用。 到了明代,熟水更是一种备受推崇的中药保健饮料,而且由单方变成了复方,祛病保健的作用更加明显。其中的白豆蔻熟水,发展成由白豆蔻、甘草、石菖蒲三种材料组成的豆蔻熟水。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功效。 清代熟水的种类就更多了。据清宫医案记载,慈禧和光绪的诊病处方中,就常见以甘菊10-15克、霜叶5-10克、鲜芦根5-10克、橘红10克、炒炽壳5-10克为材料的熟水配方。具有明目、消食、化痰、消暑的功效。 后来,熟水又发展成具有各种功效的配方。如草决明熟水,用于明目通便,适合老年人饮用。金银花熟水用于清热解毒,适合夏季饮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