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夷岩茶品鉴会
白毫银针和大红袍那个贵?这两种茶叶都是福建名茶中的极品。
白毫银针属于白茶,其产于福建省福鼎市,福建省闽北的政和县也是主产区。因其白毫密披,色白如银,外形似针而得名,是白茶中的极品,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称。
大红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属乌龙茶,品质优异,是中国特种名茶。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横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白毫银针、大红袍两者都是集口感、功效于一体的茶叶,都深受茶友们追捧,相对来说,白毫银针比大红袍价格更高一些。
总之,这两种茶叶实为国饮极品,都值得品鉴。
2. 武夷岩茶品鉴会,自己动手泡
适合,盖碗泡岩茶既不会吸收香气,又不会破坏汤水,还能随心所欲控制出水时间,从最大程度上满足品鉴需求。
用白瓷盖碗泡岩茶可以保持岩茶的原汁原味,盖碗的开口比较大,便于品茶,用盖碗泡岩茶能够清晰地展现茶叶的泡开的形态,对于叶底、茶色的欣赏和闻香这些都是比较适合的,能够更好地品鉴武夷岩茶的精髓。
3. 武夷山岩茶协会会长
武夷山截止去年的岩茶茶山面积14.8万亩,干毛茶产量1.98万吨,产值100多亿元。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有岩骨花香品质,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属于半发酵的青茶。
武夷岩茶的干茶叶端扭曲,似蜻蜓头,色泽铁青带褐油润。冲泡后茶汤活、甘、清、香。有明显的岩骨花香。
4. 武夷岩茶品鉴会方案
瑞泉家的坑涧肉桂,知名度虽低于素心兰,但工艺到位。
事实上,武夷岩茶对工艺要求非常苛刻,即便是大师级别,也无法保证品控万无一失。相对而言,瑞泉家的品控还是到位的。
今天品鉴的是瑞泉家坑涧肉桂,产自武夷岩茶正岩产区最核心的地方:三坑两涧。
条索紧结均匀,色泽青褐油润。汤色喜人,香气纯正,这款茶香气滋味都比较霸气。品饮时虽说比不上素心兰让人惊艳的感觉,但能感受到正岩茶所带来的各种感受。几泡喝下来,你想要的桂皮味,舌底及舌面的清凉感,汤水的厚度,它都有。口齿生津留有余韵,七泡后茶汤山场气息明显,余韵幽长。不仅如此,这款茶一点返青的迹象也没有,看颜色,也知道火工很到位了。强烈建议可以入了尝尝,果然不愧是瑞泉家的,品控绝了
5. 武夷岩茶获奖茶
第十名,鹰肉,鹰嘴岩肉桂
鹰嘴岩位于武夷山北天心景区,从古崖居往西行约数百米为是武夷山最奇特的岩峰嘴岩及附近若干石头相叠而成。
鹰嘴岩肉桂:汤色清透红艳澄净,滋味果香明显,入口霸气,桂皮香高扬,馥郁,香气纯净黏稠度,顺滑度一流,喉感温顺,回甘干脆绵长,叶底松软,舒展度,蛤蟆背明显,耐泡。
第九名,狮肉,青狮岩肉桂
青狮岩坐落在武夷山景区北面,是天心村岩茶的主产区,“狮肉”产自武夷山景区水帘洞山场一带,极具岩骨花香。
青狮岩肉桂:汤水甘香细,乳香花香并见,入口醇厚,饮后齿颊留香。
第八名,心头肉,天心岩肉桂
天心岩在武夷山东北部,天心岩的地理位置据说是全武夷山的中心,如同天之枢极,众星拱月,故名“天心”,山北著名的名胜古迹,如流香涧、玉柱峰、慧苑岩、鹰嘴岩、水帘洞、马头岩等都在它的周围。岩下有永乐禅寺,楼阁嵯峨,是全山最大的寺院之一。
天心岩肉桂的特点:桂皮香稳、汤水醇厚、甘甜、饱满、口感岩韵显著、回甘快、耐泡度较好。
第七名,龙肉,九龙窠肉桂;竹肉/猪肉,竹窠肉桂
名枞原生地---“大红袍”通往天心岩的深长峡谷,俗名大坑口。峡谷两侧峭壁连绵,形如九条龙。遂把峡谷喻之为游龙的窠穴,故名。
竹窠茶园夹在慧苑坑和三仰峰之间,海拔高度290米至500米。茂盛的植被里布满着片片茶园,其中“罗秀”、“庙基”、“玉柱峰”、“茶子窠”、“上、下天阁”等茶园种植了肉桂、水仙、北斗、大红袍等品种茶。
站在山顶放眼四周,无论险峻高低,都被穿插种植着点点茶树。
第六名,马肉,马头岩肉桂
位于大红袍南面,该峰北面有小径可登,十分险峻,有勇气攀登峰顶者,可环视武夷山景区大部分岩峰,颇美。四周皆为茶园,正岩茶主要产地。
马肉,“就像四十岁的男人,香高又醇厚,而口感的美又有女人的柔魅。但此款茶,从韵味上还达不到四十岁男人的味道,还是些许细腻内敛些。”
第五名,象肉,象鼻岩肉桂
九十九岩之一。位于八曲溪南,是一块狭长形的岩体,形似一只巨象饮水于溪畔。象鼻岩肉桂,汤色清透澄净,具桂皮香,花果香及奶油香,入口醇厚,回甘快。
第四名,三仰峰肉桂
其位于七曲溪北,所产肉桂(羊肉),干茶呈果香,条索紧实分明,做成中火火候。香气浓锐,典型高峰山场特点,桂皮香和花果香兼具。
第三名,羊肉,杨梅窠(岩)肉桂
位于九曲溪北三仰峰抬头向东,为武夷山最顶峰,高者为大仰,中者为中仰,再其次为小仰,故名三仰峰。其三仰峰这里古树环绕,密叶交荫,沿途景色迷人、曲径通幽,仰望三仰峰,十分雄伟壮观。
第二名,虎肉,虎啸岩肉桂
虎啸岩景区面积17平方公里,是武夷山屈指可数的独具泉水天趣的佳境之一。
在虎啸岩中的肉桂茶园以宣夷堂茶业的居多。盘踞在九溪曲南一线天北面,怪石崔嵬,流水迂回,是一个独具泉石天趣的佳境,虎啸岩有“极目皆图画”的美称。
第一名:牛肉,牛栏坑肉桂
牛栏坑肉桂“牛栏坑”,以其独一无二的山场、气候,成就其为“三坑两涧”的核心产区之一。
更以“肉桂”出名,老茶鬼都以“牛肉”作为独特称呼,所有的牛肉都以传统古法炭焙工艺制作,以“霸道高香”俘虏了众多老茶客,为肉桂中的上乘之品。
武夷山肉桂茶,远不止这点“肉”,鬼肉、鹰肉、猫肉、虎肉、狮肉、心头肉、猪肉、骆驼肉、羊肉、牛肉、龙肉、天鹅肉……武夷山里的茶,岩岩都有独特的味道。
6. 武夷岩茶品鉴会董事长致辞
目前所知的只有“大红袍之父”陈德华,岩茶之父的称号在岩茶圈是没有的,如果有应该是姚月明。
因为对现代武夷山岩茶贡献最大的两个人是不能不说的。一是姚月明,他五十年代大学毕业扎根武夷山,用了几十年时间整理,培育几百上千种的武夷山茶种,制定的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对岩茶生产和制作贡献巨大,武夷山茶人都尊称他为“姚老”。
二是陈德华,武夷山茶科所的两任所长,在1985年拼配出商业大红袍,从此武夷岩茶走上商业化,目前武夷岩茶在中国茶叶届的地位陈德华功不可没,所以武夷山茶人都尊称他为“大红袍之父”
7. 武夷山岩茶总公司
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乌龙茶、绿茶、花茶、白茶、红茶等茶类,特别是武夷岩茶的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及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成立于2001年10月,企业以“传承历史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振兴国茶”为宗旨,通过不断吸引人才,开拓销售渠道,完善售后服务等来壮大自己。
8. 武夷岩茶品鉴会发言稿
申请方法如下:
首先你得在评论区找到一个品鉴师的发言,然后点击他的头像进入他的主页。比如我自己的主页,你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内容。(如果成功了,求个关注,求个赞)
然后点击红线圈起来的“内容品鉴师”就可以进入申请页面,是这样的。
然后点击开始答题就可以进入答题测试了,测试通过就可以成为品鉴师
9. 武夷岩茶网
武夷茶自有传颂以来,至今已2000余年。
武夷茶元代以前主要是产制团饼茶和蒸青晒青散茶,明代出现炒青绿茶,清代初研制出乌龙茶(岩茶)、红茶、龙须茶。武夷山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
10. 武夷岩茶品鉴会结束语
天星桥:桥那边有个美丽的地方
全国的山水也不知道去了多少处,竟没有想到还有这么美丽的地方。确实,全国知道天星桥的人很少,它在贵州黄果树瀑布旁八公里处,许多年来黄果树的名声太大,很少有人注意到它。
天星桥的美就美在你突然发现世界上的风景还有这样一种美。只要你一走进这个景区,就一步一吃惊,一步一回头,你总要问:“这是真的吗?”一般的“真像”“真美”之类的词在这里已经苍白无力。因为这景你从没见过,从没想过,就是在小说中,在电影上,在幻想时,在睡梦里也没有出现过。现在,突然从你的心灵深处抓出一种美,摆在你眼前。你心跳,你眼热,你奇怪自己心里什么时候还藏有这样的美。
天星桥景区不算很大,方圆五点七平方公里,三个半小时就可逛完,基本上是走平地,也不会让你很累。你可以从从容容地看,慢慢悠悠地品。整个景区前半部以山石之奇为主,后半部以水秀之美为主,而渗透在全过程的是绿色的树、绿色的风。所以当你从那个美梦中醒来,细细一想,其实这天星桥的美和其他地方一样,还是跑不了石美、水美、树美。但是它却硬能够化平淡为神奇,将几个最普通的音符谱成了一首天上的仙乐。
石头哪里没有?但这里的石头总要变出个样,变出别一种形、别一种神,像一个曲子的变奏,熟悉中透着新鲜,叫你有一种感觉到却说不出的激动。比如石的表面经常会隆起一簇簇的皱褶。它本是个铜头铁脑、生硬冰凉的东西,却专向柔弱多情方面取貌摄形,如裙裾之褶,如秋水之纹,如美人蹙眉,如枯荷向空。这种强烈的反差,从你心里揉搓出一种从未有的美感,你忍不住要叫、要喊,难怪国画专有一种表现法叫“皴”法。再说它的形,也实在不俗,它绝不肯媚身媚脸地去像什么,是什么,反而是它什么也不像,什么也不是,在你头脑的储存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构图。比如一座山石,大约有城里的一座高楼那么大,侧面看它却薄得像一本书,或者干脆是一张纸。硬是挺立在那里,水从脚下绕,藤在身上爬。它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就是美。脚下的,头上的,还有那些在坡上、沟里随意抛掷的石头,都要美出个样儿。你可以伸手随意抚摸崖边一块突出的石,那就是一朵凝固的云。有时你走过一座小桥,这桥身是一块整石,但你怎么看也是一段枯了多年的树。有时路边或山根的石头连成灰蒙蒙一片,那就是一群抵角的山羊,前弓后绷,吹胡子瞪眼,跃然目前。
天星桥景区的前半部是石在水中。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的影。有的山平光如洗,在水里是一面立着的镜子;有的中裂一缝,在水里就是一道飞来的剑影。而在这很多但并不太高的群峰之间则是三百六十五块踏石,游人踩着这些石头,鞋底贴着水面,在绿波上荡漾。当你看着水里的青山倒影时,也就惊奇地发现了自己什么时候也变得这样美。因为这石的数目暗合了一年的天数,所以在这里总会有一块正是你的生日,此园就名“数生园”。你站在生日石上可以体会一下降世以来这最美丽的一天。景区的中部是两座对峙的山峰,相距数十米之遥,他们各探出一只手臂呼唤对方。但就在相差一拳之远时,臂长莫及,徒唤奈何。这时一块巨石从天而降,上大下小,正好卡在其间,于是两手以石相连,成一座云中石桥,千年万年,苍松杂树扎根其上,枯藤野花牵挂其旁。石头能变到这等花样,也算是中外奇观。这桥景区的名字大概就是因它而取,就像我们一本散文集取名,就拣其中最得意的一篇。
天星桥的水是为石而生的。一入景区,脚下就是水,水里倒映着各色的山石。所以这水实际上是一面大镜子,就是为了让你正面、反面、侧面,从各个角度来看山、看石。只不过这镜子太大,你无法拿在手里,于是人就走到镜子里,踏在镜面上,“镜不转人转”。刚入景区,在数生园一带,水面极浅,山石也不高,清秀娴静。如庭院深深。但静中有变,水一时被众山穿插成千岛之湖,一时又被变幻成漓江秋色,忽而又错落成武夷九曲,当然都是微型美景。总之随石赋形,依山而变,曲尽其态。到过了那云中之桥,山高谷深,就渐有恢弘之气了。谷底有一座深潭,方圆数里,一泓秋水深不可测。潭为四山所合,不见源头;水从深底冒出,成两米多高的水柱,又静静滑落潭面,如夜空中的礼花。问之于当地人,说这潭就叫“冒水潭”,可见开发之迟。连名字也还没有受过文人们的“污染”。潭边有一株古榕,干粗二抱,叶繁如山。依树临潭,遥望天桥,只恨眼前不是夜晚,否则山高月小,好一篇《后赤壁赋》。
水从冒水潭里流出之后,泻在一片石滩里,没有了先前的浅静,也没有了刚才的深沉,撞在各样石上,翻起朵朵浪花,叩响潺潺轻鸣。要知这滩绝不是一般的乱石滩,而是一根根直立的石柱、石笋,此景就名水上石林。云南的石林是看过的,那些无枝无叶的树,无言地伸向天空,让你感到生命的逝去;桂林的溶洞子也是看过的,那些湿漉漉、阴沉沉的石笋、石塔在幽暗中枯坐默守,让你感到岁月的凝固。当石头们只是同类相聚时,无论怎样地表现,也脱不出冰冷生硬,就像一场纯由男性表演的晚会。而现在绿水碧波欢快地冲入了这片石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绕过这片石轻翻细浪,撞上那座崖忽喧涛声,整个滩里笑语朗朗,湿雾蒙蒙。你再次体会到水就是生命。这些无生命的石头这时也都顾盼生辉,变出无穷的仙姿神态。游人从这块石跳到那块石,就在这水欢快的伴奏和伴唱中,舞蹈着穿过这片已有亿万年的生命之林。
天星桥的水不像我们过去随便看过的一条河、一个湖或者一座瀑布,你始终无法看到它一个完整的形,不知它从哪里出来,最后又回到何处。就像我们看一座房子,要找水泥只有到那砖与砖之间的勾缝中去寻。我只知道那水的结尾处是一个叫作珍珠泉的地方。蹚过数生园,钻出冒水潭,又漫过石林的水,不知道还做了哪些事,最后汇到了这里。这里名泉实则是一个大瀑布,但它不是一匹直垂下来的布而是一圈卷成漏斗状的布。平软的水波滑过整石为底的圆形沟坡,在石面上滚成一颗颗的珍珠,在阳光中幻出五颜六色。这时,你的面前是一只大斗,一只不停地吸进金银珠宝的斗。围着这急吸灌的珍珠飞流,四周翻起细碎的浪花,奏起喧闹的乐声。然而这一切突然就消失在一块巨石之下。当你翻过这一道石梁时,仿佛刚才就没有见过什么水,也没有听到水声,只有垒垒的石和石缝中绿绿的树,这水是一个来无踪去无影的洛神。
天星桥的树以榕树为多,叶大荫浓,满谷绿风。这里的树常会变出许多的形。有一株名“美人树”,树身高大绰约,枝叶如裙裾飘动,女士们都争着与她合影。有一株叫“民族大家庭”,一从石中钻出即分成五十六根树干,大家就一根一根地去数。还有一株并不是树,是一株老藤,不知有多少年月,甚至也看不清它从哪里长出,只见从山坡上搭下来,也许当初是被风吹了下,就挂在了对面的一棵高树上又绕了几匝。生命之力竟将这藤拉得笔直,数丈之长,一腕之粗,像一根空中的单杠。当我环顾四周,贪婪地饱餐这些秀色时突然发现这里除了石就是水,基本上没有土。大大小小的树,不是抓吸在石上,就是浸泡在水中。无论是在路旁,在头上,在脚下,那些奔突蜿蜒,如雕如刻的树根,招惹得你总想用手去摸一摸,用身子去靠一靠,甚至想用脸去贴一贴。这些本该深埋在土层下的不见光日的精灵一下子冒了出来,排兵布阵,做了一次惊人的展示。这实在是天星桥的个性。
从数生园出来,路边有一块一楼多高的巨石,光溜溜的石壁上却顶出一株胳膊粗的小树。远看这树就如假的一般。导游小姐总喜欢考考游人,问这树根在哪里?你俯近石壁细细一看,石上蛛丝马迹,那树根粗者如箸,细者如丝,嵌缝觅隙,纵贯南北,奔走东西。我忽觉头上轰然一响,眼前的石面成了一片广袤的平原,于无声处河网如织,
写树形之异,点面结合。先介绍这里树的种类和满谷绿风的特色。再将镜头摇向一 棵“美人树”和一株“老藤”,从其身高、枝叶、美誉、形态、树根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以及顽强的生命之力等方面生动地展示了天星桥水、石、树“无拘无束地相拥相抱”的独具个性的魅力。
水流涓涓。那红色的“之”字形须根就像一道道闪电,生命的惊雷在天际隐隐作响。面对这株亭亭玉立的榕树和这块光溜溜的寻根壁,我一下子寻到了生命的美、生命的理。
我在这里徘徊,几乎每一块巨石都立在水中,而每块石上都爬满了树根。那根贴着石面匍匐而下,纵横交错又将巨石网了个结实然后再慢慢抽紧,就像我们在码头上看到的,吊车用网绳从水里提起一件重物。那赭色的根涨满了力,像一个大木桶外条条的铜箍,像力士角斗时臂上暴突的青筋。有长得粗些的,如臂如股披挂石上,像冬天崖上的冰柱,像佛殿后守门的韦驮,凛然而不可撼。霎时我觉得天星桥全部的美都在这根与石的拥抱之中。回看刚才的水美、石美全都做了树的铺垫。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有机结合。你看石临水巧妆,极尽其意,因水而灵;水绕石弄影,曲尽其媚,因石而秀。而这树呢,抱坚石而濯清流,展青枝而吐绿云,幻化出一团浓烈的生命。这种生命的力量和美感充盈在这条不大的山谷之中,令你流连忘返,回肠荡气。天下的好景有的是,但有的路途遥远,一生只能做一次游;有的以险取胜,只能供一部分人做冒险的旅行。只有这天星桥,路又不远,山又不险,景却特美,你可以一来再来,细品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