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代青釉茶壶
回答问题:答案是宋代占据主导地位的釉有青釉、青白釉、影青釉。特别是影青釉,釉色青白中带有深浅不一的浅湖色,表面晶莹润澈,透明性强。是宋代景德镇著名瓷釉。施以影青釉的瓷器叫做“影青瓷”,瓷质坚硬,釉色似白而青,暗雕花纹的话,凹凸交接处因着釉略后,釉色泛青;器身平整处着釉较薄,青中透白。
2. 宋代青釉茶壶图片
宋代占据主导地位的釉有青釉、青白釉、影青釉。特别是影青釉,釉色青白中带有深浅不一的浅湖色,表面晶莹润澈,透明性强。是宋代景德镇著名瓷釉。施以影青釉的瓷器叫做“影青瓷”,瓷质坚硬,釉色似白而青,暗雕花纹的话,凹凸交接处因着釉略后,釉色泛青;器身平整处着釉较薄,青中透白。
3. 宋代青釉茶盏图片
宋朝是个有特殊的朝代,虽然军力积弱,但两宋生产力空前高涨。宋瓷的器型繁多,丰富难辨,有一些是宋代以前就有,但是没有定下型来的器物。还有一些是从金属器中仿烧来的,但更多的还是宋代自主创烧的。
1.碗
从微妙的撇口到腹部优美的曲线,再到沉稳又不张扬的底足,一定会感叹它完美的造型。如宋代汝窑天青釉碗、北宋官窑粉青葵花式小碗。
2.胆瓶
胆瓶是花器,因为看起来像悬挂的胆而得名,造型也是至简至精,优美典雅,超凡脱俗,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是朝野各界追捧的对象,现在也依旧如此,是经典中的经典。如北宋汝窑青瓷胆瓶、北宋 官窑粉青胆瓶等。
3.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是从唐代寺院中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到北宋时基本定型,在当时是用来装酒的实用器具,但是它太美了,以至于人们把它从酒具转变成了陈设赏器。如宋代磁州窑刻花带盖玉壶春瓶、宋黑釉刻花玉壶春瓶、宋代汝窑青釉玉壶春瓶等
4.梅瓶
梅瓶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传世所看到的梅瓶都制作的相当精美。宋代时也称为“经瓶”,书香气十足,梅瓶在当时是用做装酒的,到明代后也成为陈设赏具了,甚至成为了上层统治者等级低位的标志和风水寓意的象征。如北宋 青釉刻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北宋 定窑白瓷划花莲纹梅瓶、宋代官窑梅瓶、宋代吉州窑梅瓶等。
5.葫芦瓶
葫芦瓶的寓意好,因为谐音“福禄”,是南宋龙泉窑创烧的器型。形状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受民间普遍喜爱,虽然后来器型上有各种调整和变化,但还是没有脱离葫芦的形状。如南宋 修内司官窑月白葫芦瓶、金代钧窑天蓝釉葫芦瓶、宋代定窑柳斗纹葫芦瓶等
6.贯耳瓶
贯耳瓶从宋代开始流行,是仿青铜礼器来的,即投壶礼之矢壶,后来各种雅会兴起,投壶这项活动就逐渐衰落了,这项活动虽然衰落,但是贯耳瓶保留了下来,后来各朝仿得贯耳瓶在大小高矮上略有变化,主要特征“贯耳”不变。当然,也是用作赏器了。如南宋 郊坛下官窑月白海棠式贯耳瓶、南宋 郊坛下官窑月白贯耳穿带八方壶、南宋 哥窑灰青釉贯耳瓶、南宋 哥窑灰青釉贯耳八方扁壶等。
7.斗笠碗
古人制器师法自然,斗笠碗的造型就活像江南渔翁的斗笠,宋代时始烧,深受茶客们喜欢,因为宋代饮茶是把茶碾碎了泡,然后饮尽,而斗笠杯独特的造型,既不留汤也不留渣,现在不碾茶喝,但还是饮茶利器。如南宋龙泉窑青釉斜直腹斗笠瓷碗、宋代吉州窑玳瑁纹斗笠盏、宋定窑黑釉金银彩茶盏、北宋定窑印花凤纹碗等。
8.笔洗
笔洗是文房四宝之外的一种文房雅具,以瓷质的最常见,宋代的笔洗非常典雅,造型多样,以扁圆形最基础、最普遍。宋代五大名窑都有烧制,目前能见到最早的笔洗也是宋代的,它在文房用具中虽然不占有主导地位,但文人们都会在案头备上一个。如宋代汝窑乙字款天青釉圆洗、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葵花式洗、南宋 哥窑青釉葵花式洗、宋钧窑鼓钉三足洗-北京故宫
4. 北宋青釉执壶价格
青釉,中国瓷器著名传统颜色釉。亦称“青瓷釉”。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颜色釉。
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
茶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
茶釉始烧于唐代,当时的耀州窑曾大量烧制,唐宋时期,山西浑源窑和北方地区一些烧黑釉的窑场也有烧造。常见的产品有执壶、缸、钵瓶、罐、盏之类。而清代景德镇仿烧则十分成功,一跃成为名贵的色釉品种。
景德镇清代烧成的茶叶末釉多数为琢器陈设瓷器。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和乾隆时期产品为多见,雍正茶釉偏黄的居多,乾隆茶釉则偏绿的居多。
5. 宋代青釉执壶
该墓葬形制为砖构双室券顶墓,由一色青砖砌筑,墓内分前后两室,墓后壁砌筑壁龛,左右墓室结构相同,男左女右,属夫妻合葬。墓向坐东南朝西北。墓内出土器物以瓷器为主,随葬品有碗、盏托、枕、罐、杯、钵、执壶、魂瓶、多角罐、铜镜、银钗、铜钱等,共计50余件。瓷器中以青白釉器为主,另有少量青釉器。器物主要分布于前室、后室和壁龛内。从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分析,该墓为宋代墓葬。
墓葬出土器物较多,均属冥器,由于保护及时,未被盗掘,器物保存较为完整,在延平区以往发掘过的宋墓较为罕见。这次宋墓发现,对研究当地的人文历史和丧葬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6. 宋代青釉茶壶特征
1、器胎特征:早中期为黑胎器,呈深灰、黑灰、铁灰、黑色等。胎外表施有较厚的白色化妆土。器表多不见唐器中常见的黑点状铁斑。白胎器为稍晚期,质地相当纯净,色相当白,呈洁白或白中略灰色调致密度和均匀度与宋器比要稍差,不施化妆土。
2、器釉特征:黑胎的青釉瓷,釉色为,暗蓝的天青色、微灰的湖青、湖绿、湖蓝等色,玻璃质感强,透明度好,常有开片,为裹足釉;白胎的青釉瓷,釉多呈淡青、淡天青、青白、粉青等色,少数呈湖青和湖绿色,透明度好,亦有开片,较黑胎器少,为该窑历代青瓷中最为淡雅的瓷器。
3、造型特征:多仿晚唐与五代的金银器皿,比唐代清秀,器物底仍较大。
4、装饰手法:划花、剔花、贴花、戳花、捏塑、镂空、绘画化妆土(极少见到)。
5、装烧工艺特征:早期采用一器一支垫(三足支垫)一匣钵进行单件支烧烧成后盘碗满釉裹足上或外底心留有三点支烧痕,后来又发展为三点或一大堆托珠法,烧成后裹足釉的足底釉面上,留有三小堆托珠烧痕或底足粘满砂粒;晚期采用了刮掉足底釉的新方法。
6、施釉特征:通体施釉到底,多饰裹足釉。
7、底足特征:器物底仍较大,做玉环底,足多外撇。
8、产品特征:除青瓷外,兼烧少数黑釉、酱釉及白釉褐绿彩瓷。
7. 元代青白釉执壶图片
洪武瓷的胎体比较厚重,但比元代同类产品薄,呈现土黄色或者灰白色,手感均比较平滑。因为瓷土淘洗的粗细不同,胎质也有粗有细。官窑器因为工艺精细,一般瓷化程度较高,因而胎体致密细白。民窑器则大多数胎体略含杂质,氧化铁黑黄色疵点,偶有小片的窑渣粘附,呈浅灰白色。洪武瓷釉层肥厚光润,白中泛青,晚期釉色趋淡,有极淡的卵白色。有些民窑器因为胎体稍粗而呈青灰或灰白色。釉质玻化程度较高,釉面极少有开片现象,釉面细腻、洁净。玉壶春瓶、执壶和大碗的底足多刷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色或青色。其他器物多是砂底,刷上洪武特有的赭红色浆,可见刷浆痕迹,露胎处均可见星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盘、碗等圈足挖足较浅,足壁较厚,足跟平切,部分底足中心仍有鸡心点,有些里心仍有用砂圈叠烧法留下的涩圈,呈浅红色(俗称窑红)。这时也有各种形式种类繁多的圈足,常见的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内壁斜削外倾斜式圈足等。此外,民窑青花碗,底面无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过肩,残留刮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洪武官窑器至今未见年款。有落款的实物仅有一件梅瓶,肩部篆书"春寿"二字。民窑青花器亦未见年款。
8. 元代青釉执壶图片
宋代是中国瓷器的顶峰,官窑与五大名窑各竞风流,主流以朴素淡雅,创造出了绚烂多彩的瓷器品种和文化。可惜随着百余年的战乱,昔日辉煌毁于一旦。
自明代,百废待兴,早期故有明大粗一说。民间再无如宋时的名窑出现,往后虽然一样的雍容大气,可是缺少了民间的灵动飘逸。色彩日渐浓重,缺少了宋瓷的朴素淡雅。明代是在前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宋代的瓷器发展特别好,后来大量的仿宋,明宣德就命令景德镇仿制宋代五大名窑的哥窑和汝窑瓷器,存世的有大明宣德年制的仿宋汝窑盘,后来的成化皇帝也再次仿宋,品类更为丰富。到了明代中晚期,市场的需要,大量民窑也仿宋,官民争市。
具体的区别还是很多的,今天我们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1、从器物的造型上区别
宋代造型多简朴,以仿青铜器造型为主,并多小件,但在器物的边角、口沿、底足很讲究修饰。如汝、官、哥、定、钧的器物都修整得很规范。
(宋代哥窑八方碗)
(宋代汝窑盘)
明代永乐的器型古朴秀美,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特别是压手杯、盘、碗等都制作得比较精细。 宣德器物的造型丰富,制作精致、成化器型小巧轻盈、制工精良、使仿者望尘莫及。弘治、正德器型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的器形,厚重古朴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但制作比较粗糙。康熙年代就特别流行仿以仿明永乐、宣德、成化器物较多。
(明代的碗)
2、从底足上看出差别
宋代器物底足制作精细规整,有裹足支烧,通体施釉,也有不施釉的,只刷一层护胎釉水。官窑器露胎处呈现深灰或灰褐色,俗称"铁足"。支钉横断面为灰褐色。汝器支钉横断面为粉白色。
(紫口铁足)
明代永乐、宣德大盘为砂底,质地细腻光滑温润,呈现火石红。永乐盘砂底一般色白而细,砂底上有小块铁色斑,细腻光滑,抚摸时有糯米粉之润滑感。 宣德器底部为白胎色而有火石红,有一层浅红色的涂抹料,均无旋痕。凡带旋痕的多为清仿产品。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璧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平底实足、高圈足等。
(明永乐盘沙底)
3、从瓷釉上看出差别,五彩,斗彩以及各色彩釉逐渐发展和流行起来。
瓷釉是瓷器的外表,不同朝代各个窑口烧制瓷器的釉色、硬度、密度、润度、厚薄、有无气泡和橘皮纹等是不同的。观察古瓷的釉质,一般要注意其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和气泡大小疏密等特征。如旧瓷有"莹光"或"酥光"一类的光泽,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又称"蛤蜊光"。
(瓷器左侧有明显哈喇光)
永乐白釉器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闪白和闪黄色,釉厚处则闪浅淡的豆青色,并且琢器的表里釉多均匀一致。因此需要进一步观察釉中所含气泡的大小疏密。如官、哥窑釉泡之密似攒珠,汝窑釉泡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棕眼"等。这些都是不易仿制的特征,可作为划分时代的线索。
4、瓷器纹饰
宋代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龙、凤、鹿、鹤、游鱼、花鸟、婴戏、山水景色等常作为主体纹饰而突现在各类器形的显著部位,而回纹、卷枝卷叶纹、云头纹、钱纹、莲瓣纹等多用作边饰间饰,用以辅助主题纹饰。工匠们用刻、划、剔、画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纹样的神情意态与胎体的方圆长短巧妙结合起来,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整体,令人爱不释手。
(北宋 磁州窑黑剔花缠枝花纹矮梅瓶)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执壶带温碗)
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明代瓷器纹饰)
5、瓷器款识
宋窑款识大多与官窑有关,越窑是以刻花的纪年为主,比如“元丰三年”,有的以一个字为主,比如“供”,“官”,定窑也有“官”,还有以宫廷建筑落款的“风华”,“慈福”等,汝窑也是,有的还以姓氏落款,比如“蔡”,“甲”“乙“”丙“”丁”这样的,均窑落款少,以数字落款的,磁州窑就会以谁家造的落款谁,比如“张家记”,“李家造”。
明代瓷器款识一般以书写,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
9. 宋代青釉茶壶图片大全
壶撇口,短颈,溜肩,长圆形五瓣瓜棱腹,浅圈足。壶身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连于口、肩之间的曲柄,肩部置对称竖系。壶内外及足内满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壶流根部积釉处产生窑变现象。经对唐、五代墓出土陶瓷执壶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与唐代执壶相比,五代执壶的构造更趋合理,特别是壶流明显加长,便于实用,这件青釉执壶就是最好的例证。
北宋早期越窑工艺和风格,基本上是继承了五代吴越国时期的特征。北宋比五代时更注重纹饰饰的装饰效果,这期以纤细的划花装饰为主要特点,胎泥淘炼更精细,胎体烧成后也更为坚密,釉层厚而透明光泽度更好,釉色以青灰色居多,也有青黄,青绿等釉色。器物的装饰以纤细的划花为主或伴有少量的刻花。纹饰图案十分丰富,也十分流行对称图案,如对双凤、对双蝶、对双鹦鹉、对称的花卉等等,其它还有如云鹤、鸳鸯戏荷、龟心荷叶等等。北宋早期越窑是一个纹饰装饰艺术成就的高峰时期,一改唐代注重整体造型线条美的审美风格,在注重造型的同时,运用各种装饰技法大量在器物表面进行纹饰装饰。这一风气有如春风般,由南至北迅速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制瓷业,北方定窑、耀州窑、临汝窑等窑口都受到影响,南方诸窑更是受其影响甚大,比如龙泉,同一时代的龙泉瓷几乎就是越窑的翻版。
10. 宋代青釉酒壶
“玉壶”是高洁的象征,出自王昌龄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昨夜,秋雨绵绵洒向吴地江天,今晨,我在芙蓉楼送客面对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询问我的近况,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
解析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王昌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
”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扩展资料“玉壶”二字出现要早于宋。或实指玉制的壶,或指如玉一般的青瓷壶,或以玉壶比喻高洁,或比喻月亮,意义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有实际意义的玉壶用途也有所不同,或是一种陈设品,或装水用作报时的滴漏,或盛酒用作酒瓶,或作为照明的灯具。
玉壶春瓶在宋代定型并大量出现,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均有烧制。与宋基本同时的辽金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宋朝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陶瓷烧造学习汉地风范,玉壶春瓶也有烧制。
宋、辽、金时期玉壶春瓶的釉彩品种包括了白釉、青釉、黑釉、白地黑花、三彩等不同种类,装饰以素面为主,并有暗花、彩绘等手法。
器型大致可分为五种:第一种是口微撇,颈细长,杏圆腹,颈与腹转折明显,颈与腹的比例约为1:1,圈足外撇,这一式造型特色较为鲜明,在数量上也较其它型式为少,是玉壶春瓶的初期型式之一。
第二种是颈部与腹部衔接弧度缓和,颈较粗,胙较圆浑;第三种颈较瘦,与腹部衔接处起伏明显,腹呈椭圆形,第四种口外撇加大,颈很细,腹鼓圆,圈足较高,从上到下起伏明显;第五种已经与后世的玉壶春瓶极为接近了。这一时期的玉壶春瓶绝大部分是用作酒器,另有少量用作陈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