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本草纲目普洱茶(《本草纲目》普洱茶)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24 13:56   点击:252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本草纲目》普洱茶

答:普洱茶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1、普洱茶简介:

又名滇青茶,属于黑茶类,因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县,故名普洱茶。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使用亚发酵青茶制法,从发酵不同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成品分为散茶和紧压茶两类。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冲泡五六次后仍有香味。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该地具有终年雨水充足、云雾弥漫、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无污染等优势。

2、普洱茶历史发展: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

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明朝,茶马市场在云南兴起,来往穿梭云南与西藏之间的马帮如织。在茶道的沿途上,聚集而形成许多城市。以普洱府为中心点,透过了古茶道和茶马大道极频繁的东西交通往来,进行着庞大的茶马交易。

清朝阮福《普洱茶记》:“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载,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种茶。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此六茶山在普洱府属思茅厅界内。普洱府思茅厅是当时茶叶贸易的集散地,六大茶山的茶叶大部份集中到普洱府,经过帆工精制后,运销国内外,故称普洱茶。普洱茶是清代云南进贡朝廷的贡品,雍正年间以来,向皇帝进贡的普洱茶就是由普洱府思茅同知承办的。

由于中国近代战乱频繁,云南茶叶全面萎缩,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产量降到了5万担,商品量仅2万担。

新中国诞生后,云南茶叶获得了新生。1998年产量达155万担,出口20多万担,创汇2250万美元,创造了云南茶史的最大辉煌,茶类由1950年的单一晒青发展到炒青绿茶、工夫红茶、ctc红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优茶、艺术品茶等。2003年3月云南省标准计量局于公布普洱茶的定义:“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紧压茶”。2008年5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以总局2008年第60号公告批准普洱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国家标准也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08年8月5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2008年第10号(总第123号)批准发布,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2. 普洱茶百科全书

昔归和冰岛,可谓是临沧茶中的双子星:一个以温润香甜享誉茶圈,一个以口感霸道闻名于世,一个号称“茶皇后”,一个外号“茶霸王”。

昔归茶的辉煌历史渊源流长,自古以来便是上奉皇族的珍品,享有“贡品”的美誉。据有关资料记载,商朝末年生活在云南的濮人就曾将大叶种茶敬献给周武王。宋代大理国时期,勐海、双江、临翔、云县、凤庆著名的“御茶山,”除供大理国作为“御茶”,还作为“贡茶”进贡给皇帝。

昔归,也是邦东三杰之首,临沧四小龙之一,昔归古茶园位于邦东乡境内的昔归村忙麓山,忙麓山是临沧大雪山向东延伸靠近澜沧江的一部分。昔归村地处澜沧江河谷一带,海拔只有750米,茶树多半分布于海拔900-1000米的半山一带,与森林草木混生。

昔归古茶园地处低海拔,但其茶质鲜美,茶气纵横,又有烂石相依,堪称邦东古茶之最,也被公认为低海拔茶区里的“奇葩”。昔归茶高品质的原因,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地处澜沧江沿岸,湿度很高,又位于无量山与邦东大雪山之间,春夏两季,气温升高,高山相阻,热气难以散开,昼夜温差大,加之雨量充沛,湿度大,土壤富含腐殖质,土质疏松,含有茶树生长所需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这就为茶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昔归的鲜叶,仔细观察,也不难发现,简而言之,叶片相对细长墨绿油润有光泽,芽头短一些,鲜叶不是很厚实但是很有弹性,白毫少,闻之有一股淡淡的香甜气味。

总体来说,昔归茶内质丰富十分耐泡,茶汤浓度高,滋味厚重,香气高锐,茶气强烈却又汤感柔顺,回甘与生津明显,且口腔留香持久。

3. 本草纲目 普洱茶

完全不是,普洱镇属云南的东北的昭通市。和普洱茶没什么关系,仅仅是名称重名而已。普洱茶历史很久远,可赘述到汉末三国时代,有称普洱茶或普茶是在明朝年间,因为明朝改名普洱府,本草纲目可查。而清朝则是普洱茶在古代的鼎盛时期。发源应该包含现在的普洱市(原称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自治州在内的大片区域。

4. 本草纲目普洱茶图片

1、普洱茶历史来源以及发展:

周朝: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唐朝: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

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宋元: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

明清: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清朝阮福《普洱茶记》:“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载,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种茶。

2、普洱茶主要产地: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

3、普洱茶流行原因: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扩展资料

普洱茶的挑选方法:

1、观察茶叶的形状。叶片完整的茶饼比较好。较粗壮的叶片是老叶,较细的是嫩叶。条索是指茶叶好像绳索一样的外形。茶叶被搓成一条,比较紧实。茶叶完整时,可以看到整片叶子的脉络,碎的茶叶,质量较次。

5. 本草纲目普洱茶膏

           清乾隆六十年(1795),定普洱府上贡茶千种:团茶(分5斤、3斤、1斤、千两、1.5两)、芽茶、茶膏和茶饼。其后,清政府又规定,贡茶由思茅厅置办。清《普洱府志》卷十九有载,每年贡茶为四种:团茶、瓶装芽茶、蕊茶、匣装茶膏共八色。作为贡茶的还有景谷民乐秧塔白茶,即“白龙须贡茶”和墨江的“须立贡茶”。

普洱金瓜贡茶,始于清雍正七年即1729年。当时,云南总督鄂尔泰在普洱府宁洱县(今宁洱镇)建立了贡茶茶厂,选取西双版纳最好的女儿茶,以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敬贡朝廷。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称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

品种

普洱贡茶有哪些品种?普洱茶进贡的品种花色,各种历史典籍的说法都比较统一,就是分三种八个衣色。

6. 本草纲目 白茶

安吉白茶的兰花香,不似普通的兰花香味,它的兰花香掺了竹子的清香,闻起来更加清雅幽远,其实“蕙兰香”形容更加贴切些。

蕙兰香是明前采制优质高山安吉白茶,才有的香味。高山茶区的安吉白茶无论品级高低,多少都会有蕙兰香。

越是鲜嫩品级越高的安吉白茶,因其采制时间较早,鲜叶内的氨基酸含量高,芳香物质活性高,蕙兰香就愈发明显,且清扬持久。

7. 本草纲目 茶

在本草纲目的果部第三十二卷 果之四 茗 就可以查看到本草纲目对茶的描述了。

下面是我查的一段内容,你可以看看。(《唐本草》)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释名】苦KT (搽、颂曰∶郭璞云∶早采为荼,晚采为茗,一名 ,蜀人谓之苦荼。陆羽云∶其名有五∶一荼,二 ,三 ,四茗时珍曰∶杨慎《丹铅录》云∶荼,即古茶字(音途)。《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是也。颜师古云∶汉时荼陵,始转途音为宅加切,或言六经无茶字,未深考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