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普洱百科
生普洱的好处:
1、在夏季饮用,消暑去燥、清热止渴。
2、清理肠道,减肥降脂。
3、降血脂、降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
4、防辐射。
5、提高免疫性。
6、杀菌、抗病毒。适合年轻人群。熟普洱的好处:1、养胃,护胃,暖胃。2、降血脂,减肥,降压、抗动脉硬化。3、健牙护齿。4、消炎、杀菌、治痢。5、抗衰老。适合人群:老年人,肠胃不好的人,体寒的人。扩展资料:注意事项:1、生茶和绿茶一样,性属寒凉,胃寒、肠胃不好者不宜喝!只有熟茶才有养胃护胃的功效。2、喝普洱茶减肥也许减了脂肪,改变了体型,但却未必减体重。3、刚做好的普洱茶不宜多喝。4、普洱茶随泡随饮,不宜茶水浸泡过久再饮,忌饮隔夜普洱茶。5、普洱茶宜温饮,不宜烫饮、冷饮。生茶和熟茶的区别:生茶:采摘后以自然方式发酵,茶性较刺激,放多年后茶性会转温和,好的老普洱通常是以此种制法。熟茶:以科学方法人为发酵使茶性温和,让茶水达到软水好喝。以1973年后为分界点。严禁将生茶和熟茶混合存放在一起的原因:1、生茶和熟茶的香气类型不同。普洱生茶多为毫香、荷香、清香、栗香、陈香;普洱熟茶多为参香、豆香、陈香、枣香、樟香。由于香气类型不同,如将普洱生茶和熟茶混合存放,香气物质必然会交叉吸附,相互掩盖或改变,难以获得纯正自然的香气。2、生茶和熟茶的叶底“茶渣”颜色不同。生茶和熟茶的叶底“茶渣”颜色不同生茶叶底颜色,随储藏时间加深,从嫩绿-嫩黄-杏黄-暗黄-黄褐-红褐,逐渐变化。而发酵程度较好的普洱熟茶,叶底颜色一般都呈“猪肝色”,并随储藏年份增加逐渐向暗褐色转化。如果将普洱生茶和熟茶混合存放,散落的茶叶互相混杂在一起,即使叶底“花杂”,也影响储藏茶叶的价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普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洱熟茶
2. 生普洱是什么
生普放5年不寒凉,
存放5,6年的生普洱寒性已经基本褪去。还是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寒性是否还有,第一个是散装的生普洱,存放5、6年后寒性肯定没有了,茶性已经转为温性了。
第二个是生普茶饼,存放5、6年后寒性褪去较大,还是寒性,只是比新茶的时候要轻?
第三个是生普茶砖,因为压制较紧,厚度也大,转化慢,存放5、6年寒性最多能褪去一半。
3. 什么叫生普洱
青饼和生饼没有区别啊。 青饼:主要是突出“晒青”的概念,这是普洱茶独有的制茶工艺,这个叫法是沿袭古法的。
生饼:主要是区别“熟茶”,本来以前没有熟茶,70年代出现熟茶后,才有了这样的叫法,去别的熟茶的。
4. 生普洱的种类
普洱的品种很多如:茶叶,咖啡,木材,热带水果等等。
5. 生普洱的成分
普洱茶,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普洱茶具有巨大的收藏价值和增值空间,普洱茶年代越久价格越高,口感越好。品质好的普洱茶,每年能以10%至15%的增长率升值。不过生普洱茶怎么保存比较好?普洱生茶保存方法介绍了解一下。
生普洱茶生茶保存步骤:
1 、必须在干仓陈化
干仓不会发霉,转化较为缓慢,但能保持普洱茶的真性。“茶喜蒻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茶录》宋?蔡襄着。干仓指茶叶在湿度、温度适中、通风透气的环境中后发酵存放;湿仓是指茶商为了获取利润,把茶叶放在通风不畅、湿度较高的环境加速陈化。
2 、温度不可骤然变化
仓内温度如果过高,温差变化太突然,将会影响茶汤水性给予口感的活泼性,甚至仓内温度太高,形成闷热,会将原本的生茶,转变为熟普,此种情形在香港的茶库时有发生。
3 、避免杂味感染
茶叶是最会吸收杂气异味,洒一把干燥茶叶,会吸清空气中的异味,因外,应力求贮放环境清洁无杂味。“喜蒻叶而畏香药”。宋?蔡襄著;“喜清凉而恶蒸郁。喜清独而忌香臭”。明?闻龙著;“茶性淫,易于染着。区论腥秽有气之物。不得与之近。即名香亦不宜相襟”。
4 、利用竹箬包装
“茶须筑实。仍用厚箬填紧。瓮口再加以箬。以真皮纸包之”《茶疏》明?许次纾。这种传统包装的质料和方式,有助于普洱茶于后发酵时,过滤杂味以确保清纯的功效。常有人将已打开了的老茶,改用较低劣品质的塑料纸重包,时间一久,就会发出异味,直接破坏了普洱茶品味。
5 、注意茶龄寿命
普洱茶年代寿命,到底是六十年,或一百年,或数百年,没有定论资料,往往只靠品茗者直觉研判其陈化的程度。如福元昌、同庆老号普洱圆茶陈化感已到了最高点,必须加以密封贮存,以免继续快速后发酵,造成茶性逐渐消失,品味衰退败坏。故宫的金瓜贡茶,陈期已一两百年,其品味是。“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
注意事项:
据普洱茶收藏人士表示,收藏普洱茶饼必须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是要区分生茶和老茶。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老茶基本以青饼、生茶为主,即未经过人工发酵工序,把采来的茶青萎凋、晒干、蒸压成型后干燥而成的饼茶、散茶称为生茶(青饼普洱),让其与空气接触,自然变化而产生后发酵,储存时间越长,茶质越醇。
最后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要忘了点赞、收藏、转发呦,也欢迎您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和意见或者分享您的做法、评论支持! 记得关注:「食味小鱼」经常会分享发布美食文章。
6. 生普洱名称
生普工艺开始的记录如下:
最早记录始于唐代。1382年、1664年都有记载。
关于普洱茶,目前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唐代《蛮书》。“无采造法”,没有具体的方法,和一些调料,如辣椒、姜等熬制在一起吃,直到现在还可以在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看到凉拌茶这道菜。真正出现普洱茶制作工艺的准确年代是在光绪年间的《普洱府志》里。
在1382年,明代关于普洱茶的记载也是没有系统的制作方式,“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在当时明代驻军的眼中,普洱茶就只是比喝水稍好一点。
1664年,《物理小识》记载的“蒸而成团”,已经是明确的工艺,“团”所指的是紧压的物块,包括饼、沱等都属于“团”。
再过了接近100年,在历史的记载中可以发现,炒茶工艺已经出现,且普洱茶的名称在1825年已经出现在了正史的记载中,阮福的《普洱茶记》写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经历了200年,从“蒸而成团”到“蒸炒并存”的阶段。再经过大概100年的时间,出现了和现在非常接近的加工工艺,炒后变软,然后揉茶,晾干即得毛茶,就是初制茶。1939 年李拂一所著的《佛海茶业概况》,已经把普洱茶的初制茶的工艺说得非常清晰:“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复搓揉成茶,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我们也发现了当时所说的泼水茶。
实际上,普洱茶的制作历史非常短,真正成熟的普洱茶制造工艺,从时间上来说,也就是和存茶的历史非常接近。 1950年,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成立,部队进驻后把下属的所有茶厂,全部统一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艺。50年代统一了加工工艺之后,就分为初制和精制两个部分,延续至今的普洱茶工艺,加工流程大致包括杀青、揉捻、日光干燥、精制分级、拼配蒸压成型五个环节。
初制方法为每次取鲜叶2~2.5千克置铁锅中炒萎,用手搓揉,使出汁成条,晒干后即成毛茶,亦称散茶,就是现在的云南晒青毛茶,当时叫“滇青”;复制包括毛茶精制和蒸揉二部分,精制是毛茶经筛、簸、捡,剔去片、梗、茶末,进行分级。
总体来说,与其他茶类相比,普洱茶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目前能找到的专业级别的资料记载,是1950年出版的由黄崇焘先生所著的《制茶学》。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内容。首先云南紧压茶的制造是被单独列为一个章节的,在第30章,共分为四节,即毛茶的制造、沱茶的制造、圆茶的制造和藏销紧茶的制造。那么在1950年,云南普洱茶到底是怎样的制造工艺?
毛茶的制造,和1950年统一的工艺是一致的,即杀青→揉捻→干燥的过程。必须注意的是杀青时的锅温,锅要烧到发红时再投叶,这就是当时的杀青工艺。沱茶的制造,像目前沿用的,包括勐海、下关、凤庆的沱茶工艺和配方,都和原有资料记载的很接近。圆茶七子饼的制造,由青毛茶作为原料蒸压,和现在完全一致。特别提出的是,50年代以前,年产量2000余担,而镇越县(易武)占了1500 担,四分之三的茶叶是镇越县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