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洱茶发展至今经历了几个时期
普洱茶属黑茶类,因集散地在云南普洱县而得名。
普洱茶的历史很悠久,在三千多年前周武王时期,云南种茶的茶民将这种茶献给武王,当时没有普洱茶这个名字。到唐代开始大规模种植,称为“普茶“。
后来因为普洱县是当时的贸易中心,也是茶叶的集散地,附近地区生产的茶叶都拿到这里来销售,渐渐地,人们便以销售地的名字将其命名为“普洱茶“
2. 普洱茶的兴盛时期
传统上普洱茶并没有十大山头的说法。而六大山头的讲法是古则有之。攸乐、易武、倚邦、革登、莽枝、蛮砖是著名的澜沧江东岸古六大茶山,俗称江内古六大茶山,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古六大茶山”。这些茶山历史悠久,在清朝初期就名传天下。
所谓的十大山头,无外乎是今年消费者比较熟悉和喜欢,价格比较高的山头而已。其实也并没有谁来定名。所谓区别应该是产地不同而已。那么当然所产出的茶的味道也不一样。
易武茶山:
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易武茶山的古茶树种群较为单纯,大都属普洱茶种。易武茶山面积较广,因此又称易武茶区古茶树特点为:茶树分枝密,叶均水平着生;分枝级数较多,最多达四级;叶形多为长椭圆形,叶茎楔形,叶长叶宽脉对;色泽为绿或深绿色。古茶树分布在海拔900―1600米之间,山高雾重,雨量充沛,常年日照充足。
另外土壤的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高。植被保持完好,生长着诸如椿树、香樟树、榕树等高大乔木,森林覆盖率高,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种植茶叶的理想之地。易武茶山所产的茶叶属大叶种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适宜于制成普洱茶,经久藏后,其汤色褐红,陈香活现。尤其是陈旧的易武春芽,汤色红润耐泡,叶底呈现褐红色,乃普洱散茶中之极品。
一些资深的普洱茶品尝家都清楚,若从越陈越香的角度看普洱茶,易武茶山大叶种普洱茶实属最佳。也正因为易武茶的天生丽质,古六大茶山贡茶大都产自于易武乡周围,一些茶商在制作茶叶时,常常在包装上注明易武茶,使易武从产茶量和茶质两方面都一跃为古代版纳的茶山之冠。
悠乐茶山:
位于景洪市辖区内,现名基诺山。束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三个坝子,现为景洪市的一个乡级行政单位。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
革登茶山:
位于勐腊县象明乡西部,革登茶山区域的海拔最高点是山神庙为1950米,最低的磨者河与小黑江交汇处最低海拔565米,悬殊的海拔差异,构成了立体型的气候奇观,其气候大致分为三等:一是低海拔温暖型,二是中海拔较温暖型,;三是高海拔偏冷型,古茶区山高谷深,冬季雾多,云雾缭绕,区域内常年阳光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8.20C。土壤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壤、黄土、紫色土.土质都呈微酸性反应。土壤pH值4.5-6.5之间,所以以香型特殊而著称。
倚邦茶山:
倚邦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最北部,倚邦茶山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南连蛮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东临易武茶山,
倚邦山明代初期已茶园成片,有傣、哈尼、彝、布朗、基诺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今天走进倚邦,还能闻到古茶的清香,还能看到茶号遗址、大庙基台、土司府的柱脚石、“龙脊背”石板街、普洱府的茶令牌,乾隆皇帝的敕命碑,这些遗物、古迹是凝固的历史,记载着倚邦的伤痛和它曾有的辉煌。
莽枝茶山:
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最北部与革登茶山相联,相传是诸葛亮埋铜(莽)之地,所以取名叫莽枝茶山。莽枝茶山面积不大,但茶叶质量较好。清朝茶山的鼎盛时期,莽枝茶山年产茶叶达万担之多。现在,从茶山上的那块立于乾隆十一年冬天的碑石刻文中,还可以隐约感到当年茶山兴旺发达的景象。
蛮砖茶山:
曼砖古茶山,又称蛮砖,现称“曼庄”,为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位于今勐腊县象明乡南部,包括今象明乡的曼庄、曼林两个村委会辖区。
“曼(蛮)砖”一词,自明末清初以来,几乎凡涉及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史籍、散记,都会提到。,曼砖茶山所产之茶品质好,而且是最早形成规模、产量较大的茶山之一,显示了其在六茶山中的重要地位。据记载,古茶园最先为当地土著人“本人”的先民开垦种植。
清朝初午后,大批石屏等外地人进入,与当地少数民族茶农共同种植发展茶叶,清乾隆时期六年已形成较大规模,达到兴盛,茶山的茶园面积达到1万余亩,茶叶年产量最高达200多吨,其茶箐多数运往易武加工成“圆茶”外销。
曼砖位居六大茶山中央,沿茶马古道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曼砖茶山古茶树古茶园在海拔565-1540米之间都有分布。境内山高谷深,河流纵横,云雾缭绕,阳光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种植茶树的自然条件优越。
现今曼砖古茶山仍保存有2930亩古茶园,古茶树大都生长在茂密的森林中。茶树品种较杂,以云南大叶种为主,还有当地人称之为“柳叶茶”的小叶种,约占古茶园总面积的1/4。这里的古茶树大叶种茶,芽叶肥厚、大茸毛多、持嫩性强,茶叶香高持久、滋味浓重,内含物丰富,为制作普洱茶的上好原材料。
扩展资料
常喝普洱茶的好处
1、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减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功效。可清胃生津、消食化痰、解酒解毒、利尿散寒,止咳化痰、降低血脂胆固醇。
2、降脂、减肥降压、抗动脉硬化。长期饮用普洱茶能使胆固醇及甘油脂减少,所以长期饮用普洱茶有治疗肥胖症的功用。饮用普洱茶能引起人的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和脑部血流量减少等生理效应,对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养胃、护胃。在适宜的浓度下,饮用平和的普洱茶对肠胃不产生刺激作用,黏稠、甘滑、醇厚的普洱茶进入人体肠胃形成的膜附着于胃的表层,对胃产生有益的保护层,长期饮用可起到养胃、护胃作用。
4、消炎、杀菌、治痢。医药界研究及临床实验证明,云南普洱茶有抑茵作用,浓茶汁日服10次,可以治疗细菌性痢疾,这与云南大叶种茶内含丰富的茶多酚直接相关。
5、抗衰老。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抗衰老的作用.云南大叶种茶所含儿茶素,总量高于其他茶树品种,抗衰老作用优于其他茶类,丰富的茶多酚帮助肌肤抵抗衰老。
6、普洱茶可以生津止渴、消暑、解毒、通便。普洱茶能够调节肠胃,使肠胃恢复正常功能,解决因便秘引起的痘痘以及口臭问题。
3. 普洱茶的历史发展过程
普洱茶历史如下:
1.周朝:庆春堂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2.唐朝: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
3.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4. 普洱茶的发展史料记载从什么就开始了
中国人喜欢喝茶,也爱茶,对于茶的研究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可以说在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和我们相比,所以对于沱茶和普洱茶有什么区别这样的问题,我相信每一个喜欢喝茶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小编尝试着从自己的角度来说说沱茶和普洱茶有什么区别:
普洱茶是最著名的红茶之一。它产于云南省。它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据史料记载,普洱茶产于唐代滇南地区。当时普洱茶也出口到各省。到目前为止,普洱茶在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等地仍十分丰富。因此,普洱茶在历史上被称为“普洱茶”,实际上是以云南大叶茶为原料,经过加工整理,成为云南多种茶的总称。普洱茶产于蒙海县,尤其是县城南部的诺山。普洱县长期以来是普洱茶的主要集散地,因此被称为“普洱茶”。普洱茶外形丰富均匀,色泽暗淡,白中密。有很多种茶。普洱茶是茶中的一种茶。它是温胃、消脂、养气、延年益寿、品茶的神圣产品。
普洱茶味苦,具有美容减肥的作用,能缓解油腻牛羊的肠道毒性。普洱传统茶是指“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产于普洱地区,分布于普洱市。以“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为原料,经晒干后加工(如后发酵、高压灭菌等)。到目前为止,普洱茶已经形成了两大系列产品:散茶和压茶。前者被称为“普洱散茶”(简称普洱茶),后者被蒸压成不同形状的茶,统称为特种茶。
沱茶从表面看像圆形面包,从底部看像厚壁碗,中间凹进去,很独特。沱茶按原料不同分为绿茶和红茶。绿茶是由嫩的晒干的绿茶经高压灭菌制成的,而红茶是由普洱茶经高压灭菌制成的。云南沱茶采用晒干绿茶压制,云南普洱沱茶采用普洱茶压制。云南沱沱茶是以云南青一、二级为原料制成的。蒸压成碗状,外径8厘米,高度4.5厘米。它有轻微的外观。最好的品质是“特级沱茶”。香气浓郁,口感醇厚,喉咙甜,汤呈鲜橙黄色。云南普洱茶是以普洱散茶为原料蒸制而成,外形紧凑,色泽褐红色,香气独特,香醇香甜,汤色鲜红。普洱托茶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小编也只是根据自己平常的感受而形成的一家之言,其他喜欢喝茶的小伙伴有什么其他理解的,欢迎留言讨论,不灵赐教,感谢您的阅读!
5. 普洱茶的发展阶段
1、价格炒作
一开始的时候,人们趋向于购买普洱茶,不过是因为它能越陈越香,价格上面也比红茶、绿茶要便宜许多,并且那个时候的普洱茶产量是极少的,诸多的原因导致了茶客们踊跃购买,茶商们也觉得奇货可居,有头脑的茶商开始统计茶客们比较喜欢的普洱茶品类,然后从其他的同行手里,将这批货抢先收购过来,这样就造成了“物以稀为贵”的抢手市场,经过一个环节之后出售的普洱茶自然价格要比第一阶段搞出来许多。
这样的价格炒作,其实都是被炒作家们有意而为之的,目的显而易见,这就是炒作家们为普洱茶所绘制的一幅蓝图:商家们“力挺”、投机者的“炒作”、顾客的“紧张购买欲”,环环相扣之下无非验证了那句话“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2、厂商炒作
在第一轮的价格炒作之下,商家、炒作家、投机客都赚的腰包鼓鼓,厂商在看到这样的情况之下,自然也“不甘落后”,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厂商进行炒作也是能够理解的,毕竟人们都是在利益之下生存的,于是乎,第二轮的炒作开始了。
厂商既然要进行炒作,那势必得玩把大的。他们增加了每一批普洱茶产品的量,出货量的增加,自然能够让厂商大赚一票;然而,出货量的增加只是一个“铺垫石”,厂商进行了市场供货价的提高,一边是量的增加,一边是价的上调,厂商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显而易见,普洱茶的出厂价提高,再经过茶商、炒作家等等的介入之后,普洱茶的价格也将推向再一波高潮。
6. 普洱茶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中国茶始于神农,兴于唐宋。据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联合部落尊长伐纣,尊长就曾进贡茶叶。西晋(公元265-316年)已有贡茶的记载,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也记有贡茶。到了唐朝,开始有名茶的记载。各朝代有关名茶的著作如下:(一)唐朝(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李肇著《唐国史补》、陆羽著《茶经》(公元775-780年)以及诗人李白、卢仝、白居易、杜牧等的诗歌中,均有名茶记载。(二)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床史·食货志》、欧阳修著《归田录》、叶梦得著《辟暑录语》、宋徽宗著《大观茶记》、蔡襄著《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唐庚《斗茶记》、熊藩《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均有名茶记载。
(三)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马临《文献通考》对名茶和茶的产地作了记载。西湖龙井始于元代,虞集的《游龙井》诗中有记载。
(四)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277年。有关茶叶的专著很多,达五、六十种,记载的名茶也多。其中以顾元庆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著的《茶谱》和屠隆于万历十六年(公元1590年)撰的《茶笺》,以及许次纾于万历二十五年撰写的《茶疏》这三部书中记载较多。
(五)清朝(公元1644-1911年):共268元。有《广群芳谱茶谱》、陆廷灿所撰《续茶经》,彭昌运的君山茶诗。
据查证,清朝以后,传统名茶没有间断,一直延续到现在。其中有绿茶类: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阳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恩施玉露、长溪珍眉等;黄茶类:君山银针;黑茶类: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湖南天尖;白茶类:白毫银针、白牡丹;青茶类: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凤凰水仙;红茶类:祁门红茶。茶叶随着时代的兴衰而时兴时败,特别是战争年代,民不聊生,茶园荒芫,名茶得不到发展,反而有的停产失传。新中国成立后,百业俱兴,特别是近年来,传统的历史名茶得以恢复,新创制的名茶如雨后春笋,这些品质优异、风味独特的名茶,不断满足了消费者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同时也推动了名茶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