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马莲道茶叶城营业时间
答:北京西站往南不远有个马连道“京城茶叶第一街”。茶叶街长1500米,集中了100多个茶叶店和5个茶城,汇集了浙汇、福建、安徽,云南、贵州等全国主要茶区的名特优茶叶产品。年销售额达10亿元,占全国茶叶总销量的十分之一。
过去的马连道只有一家茶叶加工厂。近些年来,福建、浙江、云南和安徽等产茶地区的人们看准了机会,纷纷在马连道开办商行,批发茶叶,于是马连道的茶叶街就成气候了。虽然马连道茶叶街的历史不长,也就是刚刚起步,但它的规模却不小,它不仅是北京最大的茶叶市场,而且还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
2. 北京马莲道茶叶城营业时间表
马连道是华北最大的茶叶市场集散地,2010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茶叶第一街”荣誉称号。除了日常销售,马连道也举办商业文化交流活动。2005年轰动全国的普洱茶营销活动——“马帮进京”正是将马连道作为终点。彼时马连道正处巅峰,2家大型普洱茶专营公司相继入驻,但普洱茶价下跌后,两公司被迫退市,目前已经转为经营金融行业。马连道的兴衰是茶叶市场的晴雨表,虽然规模不比当初,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牢牢占据华北最大茶叶卖场的宝座。
马连道路靠近地铁湾子站,各类茶城遍布沿街,就连附近小区的底商也多为经营茶叶业务,北京马连道茶城、北京国际茶城、京闽茶城、茶园茶艺、绿源茶城、京华茶城是其中较大的商城。
3. 北京马连道茶叶店
过去买茶叶都是马连道,茶叶一条街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一般现在实体商店都已经没落了,所以现在买茶叶基本上都是在网上买,你可以衡量一下价格,如果想买便宜的那上肯定有。茶叶的价格幅度非常大,最贵的几千块甚至上万块,最便宜的几块,所以要买的时候建议你一定要注意茶叶的品质,虽然不能买最贵的,但是最便宜的那种茶叶买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如果是变质的把身体喝坏了就不上算了。
4. 北京马连道茶城营业时间
1随便做个车到四惠,做57到湾子下车,路口一直向南走,就到了。
2坐地铁宣武门上来,打车15-20元。坐车没有直接到茶城的,走进去大概得走半个小时吧。。
5. 北京马道茶市场
古六大茶山 -- 地埋位置及概况 说明:1、攸乐茶山 2、蛮砖茶山 3、漫撒茶山 4、莽枝茶山 5、倚邦茶山 6、革登茶山 云南省是世界是茶树的原产地,同时也是普洱茶的故乡,古今中外负有盛名,普洱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小故乡,据西双版纳傣族贝叶经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西西双版纳就有茶树栽培,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南糯山上至今还生长着八百年年前人工栽培的古茶树,被称为“茶树之王”。据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记载:“西藩之用普洱,已自唐时,”西藩:就是指西藏地区的兄弟民族,普茶就是说普洱茶,可见自唐代就有普洱茶了。 清朝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写道:普洱茶出自云南的普洱府,产于悠东山、革登茶山、倚邦茶山、漫撒茶山、革登茶山。普洱茶是以地名作茶的专用名词,一直沿用至今。易武是普洱茶的原产地。 六大古茶山在香港、韩国、台湾、广东、深圳等地有很高的知名度,六大古茶山包括悠乐茶山、倚邦茶山、漫撒茶山、革登茶山、莽枝茶山它们都在易武的周围,古茶山的野茶树生长在原始森林中,其营养成份是任何一种矮化茶树和新培植茶树都无法相比,野生大茶树生长环境自然、特殊,全世界罕见,其原料主要用来加工普洱茶,因此易武的普洱茶内质极其特别,在文革期间,许多陈年普洱茶在大火中毁灭,目前存在世上的正品野生普洱茶少之又少。 古时,易武的普洱茶主要用来进贡,又有瑞贡天朝、正山贡茶之称,历史上“茶马古道”就是以易武为中心经思茅达到普洱府,最后在交易,所以还有人称普洱茶为易武茶。古六大茶山 -- 革登茶山 《普洱府志》载:“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土人常采茶时,先具酒醴祖祭于此。”由此可知革登茶山早就闻名。 革登茶山位于孔明山下,紧靠攸乐茶山,傍依鸡怪山,历史上年产茶500担之多。茶属大叶种型,因茶芽粗肚,满披银茸,民间种之为“大白茶”。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0年),八角树寨有株茶王树,光春茶就能收干茶一担。革登茶山过去的新校都有20多厘米的盆大了。祭祀古茶树的碑石到是随处可见,足以证明茶农封古茶王树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告诫后人古茶树确需保护。解放前革登茶山已荒芜,茶农人走寨远,解放后逐渐恢愎发展,现年生茶万担以上。 古六大茶山 -- 莽枝茶山 莽枝茶山,位于蛮砖茶山南面,和革登茶山相聊,与孔明山遥遥相望。传说是诸葛亮埋铜锣之地,故名。从象明乡越架布河,过大石房,穿秧林寨就到了莽枝茶山。莽枝茶山面积范围不大,但茶叶质量较好、味美。明、清时期茶山与旺,茶叶年产达万担之多。从立在茶山的碑石刻文中可以看出常年茶山与旺发达景象。该碑立于乾隆十一年冬(元1746年)。 由于多种原因,莽枝茶山在解放前夕,已经荒芜,几百户人家的勐芝大寨已成为原始密林,遗存的部分茶农后代,已搬迁到茶山后的秧林寨,封茶山的历史漠然知晓。原始密林中还可看到一块块面积大小不一的茶林,以及从多的交杂在一起的大叶种茶与小叶种茶树。一座葬于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3年)的茶商墓孤寂地守候在茶山。茶山由于多年无人管理,有的茶树长得几丈高,仍然茶花怒放,青枝绿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曾后,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茶山乡民开始封茶山进行管理,茶叶产量逐步提高,每年出售给国家青毛茶2万多公斤 古六大茶山 -- 倚邦茶山 倚邦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总面积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的高山区。倚邦茶,茶芽细长,银色生辉,味甘正,回甜爽口。历史上以生产圆茶(七子饼)而著名,年产茶万担以上。明、清时期,茶庄林立、商家云集,极为热闹。产品适销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于茶质极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20担之多。 清朝为了加强封茶山的管理和贡茶的运送,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茶山(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岭中修筑了一条由石板镶成的运茶马道,宽约2米,长达数百公里。从残存的部份马道上石板的磨损状况可以判断,当时筑路的辛和茶叶运输的繁忙景象。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就成为内地与边疆交往的政治、经济中心,各种商铺、学校、会馆应运而生。可惜表现茶山繁荤景象的建筑于解放前毁于火灾,如今仅有碎瓦断壁残存。今日倚邦茶山,除茶叶生产得到恢愎和发展外,西双版纳州政府又规划发展一个万亩级香料基地。这样,倚邦茶山将茶叶、香料比翼齐飞,前程无量。 古六大茶山 -- 漫撒茶山 慢撒茶山位于勐腊县易武乡以东,紧接老挝边境。慢撒茶山属大叶种茶,条索肥硕,条子宽大,结实,十足代表了普洱茶的雄壮男性之美,是普洱茶中个头最大的。 清乾隆年间是其辉煌时期,满山遍野都是茶树,年产万担以上,清咸丰壬子年(公元 1852 年)来自内地的很多汉族同胞在茶山与茶山各族兄弟共同种茶、制茶,所产“元宝茶”(圆茶),远近闻名,畅销国内外,慢撒茶山种茶历史悠久,茶农种茶制茶经验丰富,但到十委世纪,慢撒茶山,稍有衰落,而易武茶山则日起兴旺,光茶号就有十几家,因此,清朝前期中期史书列六大茶山时,只列“慢撒”后某些书籍又列为“易武”。由此使人产生了误解,认为易武和慢撒是两座茶山,实际上并不是,只是证明了两座茶山的兴衰,易武和慢撒都是泛指六大古茶山的茶,不是独立的两座茶山。是但在当地茶农细细区分,易武茶山和慢撒茶山却有不同的,慢撒茶山的茶叶稍微肥大一些,味也稍甜。 古六大茶山 -- 蛮砖茶山 蛮砖茶山位于野象山旁,磨者河畔,历史上年产茶万担以上,大都运往易武加工。销售。 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经茶农精心管理,至今仍年产茶万担之多。今天的茶农商品意识强,他们根据市场的需要在蛮砖村公所支书权存安带领下安排生产蛮砖贡茶,茶味独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抢手之货。1994年,州、县政府确定在蛮砖茶山新建万亩大茶园,在云南省茶叶科研所专家的指道下,万亩新茶园盘绕群山,株株茶树绿油飘香,喜看古茶山和新茶园交相争辉,茶叶生产蒸蒸日上古六大茶山 -- 攸乐茶山 攸乐茶山(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三个坝子,现为景洪市的一个乡级行政单位。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 担以上。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设过同知府和专管捕“盗”的普洱通判。1942年国民党军队开进攸乐茶山,毅人放火,茶农四逃,茶山荒芜,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破壤。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拨粮救济茶农扶持茶叶生产。使产量逐渐上升。1993年攸乐茶山产茶1942担(97000多公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州、市确定该地区为山区开发实验区,在有关科研单位的领导下,在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还积极种植砂仁、橡胶等,使基诺同胞经济收入大增,生活明显改善,正在向小康迈进。普洱茶与古“六大茶山” 经数千年品味,茶已经被人们确认为“真正的文明健康饮料”,是“礼貌与纯洁的化身”。诚可谓“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杯便可醉人”。 举世公认,茶树的栽培与茶叶的利用,始于中国。举世也同样公认,中国云南澜沧江流域的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是茶树的发祥地。 遍布西双版纳的古茶树,提供了最有力的物证。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出产的大叶种茶,被冠以“普洱茶”的名称已经追溯到东汉时期,因民间有“武候遗种”的说法,所以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迟在三国时期就已形成气候,距今1700多年。
6. 北京茶马道茶叶批发城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还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政府机构“茶马司”。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茶马古道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的古代贸易通道。形成于汉藏民族“茶马互市”的贸易往来,积淀着唐代以来近2000年的历史。
一般所说的茶马古道有两条,一条是由云南普洱经大理、中甸、德钦等地到西藏,另一条线路是从成都经理塘、巴塘到西藏。一般的旅游者和考察者,目光多聚于此。实际上,还有一条线,就是走怒江大峡谷。这条世界上最美丽、最险峻、最跌宕起伏的道路是“驴友”们的滇藏探险新宠。
有人说,看完怒江大峡谷和沿线丰富的民族人文景观,其他的探险之旅就显得平淡了。
第三条茶马古道——怒江大峡谷,从大理、六库、福贡、丙中落、五里进藏,这里交通不便、人迹罕至,旅游者极少,民风淳朴,尤其是在蒙蒙的细雨中,一个人行走在怒江大峡谷边,远山青翠、怒江潺潺,偶尔你还可以看到国外真正的“生驴”(驴友的最高境界),一人骑着自行车或从马帮租来的马匹。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总行程在万里以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为终点或者是起点。而当时最大的贸易中转站便要属四川的康定了。
康定过去叫做“打箭炉”,西来的马帮到达康定,就要在这里转换运输工具或者就地进行茶马贸易。1696年康熙帝批准了在康定进行茶马互市贸易的请求,使康定成为了内地与西藏地区之间主要的商业中心。国内的丝绸、茶叶等商品经过康定运往西方,而南亚、欧洲、美洲的商品也从这里销往中国内地。
古代交通路线。茶马贸易,是以中原地区的“茶”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马”为载体所开展的贸易活动。作为内地汉族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往来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沟通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方面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国家旅游局魏小安司长曾就“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作过专题论述,指出:“茶马古道”是滇西北至藏东南历史上茶马互市所形成的一条驿道,在这条古道上,集中了中国最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经过适度开发,完全可以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绝品。茶马古道旅游开发也作为区域联动开发战略的内容之一写入了全国“十五”旅游发展规划中。
从遥远的、开放的唐代,直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一直存在着一条鲜为人知的道路,它由中国大西南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以人背马驮这种最原始的运载方式,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蛛网般覆盖了中国最大的两个高原,最后通向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南亚次大陆。随着茶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兴起和传播,随着茶马互市的开展,这条道路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
1000多年来,茶马古道将云南、四川的茶叶输送到藏区,又将雪域的山货特产运到内地,抗日战争期间它更成为中国惟一的对外交通道路。就在民间运输的同时,这条遥远而无比艰险的道路更成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2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走廊。它不仅是连接汉藏等多民族的经济文化纽带,也成了人类为生存所激发的非凡勇气和所作出的超常努力的象征。
它的历史价值在于:1.昌都地区蕴藏着三江并流、高山峡谷、神山圣水、地热温泉,野花遍地的牧场、炊烟袅袅的帐篷,以及古老的本教仪轨、藏传佛教寺庙塔林、年代久远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画,还有色彩斑斓的风土民情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2.茶马古道是昌都地区自然与人文旅游的一条重要线索,自然界奇观、人类文化遗产、古代民族风俗痕迹和数不清、道不尽的缠绵悱侧的故事大多流散在茶马古道上。它是历史的积淀,蕴藏着人们千百年来的活动痕迹和执着的向往。
3.茶马古道穿过川、滇、甘、青和西藏之间的民族走廊地带,是多民族生养藩息的地方,更是多民族演绎历史悲喜剧的大舞台,存在着永远发掘不尽的文化宝藏,值得人们追思和体味。
4.茶马古道上的旅游是口归自然之旅,是人和自然和谐之旅,是都市人精神之旅,也是探险和发现之旅。
5.茶马古道旅游开发是全方位的,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诸如交通和运输设施、满足食宿需要的宾馆饭店建设、用电用水和安全保障等,同时大力开发旅游产品,从而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昌都地方的经济活起来。
在专家学者眼中,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通过马帮的运输,川、滇的茶叶得以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它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五条通道,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然而,在专家眼中与“丝绸之路”同等重要的茶马古道,却在时光的荏苒中沉寂过许多年。随着现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发达,茶马古道早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
“ 在丝绸之路受到世界关注,被学者、专家们争相研究,并引发旅游热潮的时候;在丝绸之路已名满天下时,茶马古道却倍受冷落,默默地在深山密林之中。”专门研究茶马古道的专家木霁弘说,茶马古道的沉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它的僻远艰险也是衰落的重要原因。虽然沉寂多年,但今日茶马古道“热”起来并不是没有它的理由。
“茶马古道是中华民族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旅游爱好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木霁弘分析说,“古道本身的历史、文化韵味且不说,光是沿途村寨的地域、风光、民俗、文化差异,就能吸引不少人。”
“以茶文化为主要特点,茶马古道成为了一道文化风景线。”北京大学学者陈保亚告诉记者,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如伴随茶马古道而生的马帮文化、藏茶文化、商贸文化,因茶马古道得以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现在,茶马古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7. 北京马连道茶缘茶城
马连道社区位于北京西城区广外街道西部,东临马连道茶叶一条街,西至湾子街社区,南到马连道南街北侧,北到广外大街湾子路口南侧,共占地0.26平方公里。
辖区内有17栋居民楼,89个楼门,3处平房院,1个市属单位,2个物业。共1389户(户籍数1268户),3676人(户籍数3626人),流动人口1010人,居民代表34人,居民小组10个楼门院长90人,民间组织2个,志愿者组织2个。
社区内有残疾人115人,低保户33户58人。辖区内现有祥龙物流公司(原市运二厂)和以七天连锁酒店为代表的4家旅店,三家较大规模的茶城,六十八家沿街茶商,一家加油站。
马连道社区建有治安巡逻队,环保护绿队,党员、青少年、巾帼志愿者队伍。马连道社区居委会于2002年12月由原马连道西里居委会和原马连道北里居委会合并组建而成的。
社区党委于2003年4月成立,截止到目前,在册党员227名,社区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12个党小组。社区机构设置为社区党委、居委会、服务站。社区工作人员目前14人(其中党员6人),社区-兼任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兼任服务站长,副站长一人,目前两正一副。党委成员4人(专职副书记空缺),居委会成员7人,服务站人员5人,协管员3人。
马连道社区依托茶叶一条街,以茶会友,弘扬茶文化,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以创建五星级和谐社区,推进六型社区建设为载体,树立精细化管理的观念,运用网格化工作法,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努力将马连道社区建设成为宜居、和谐、幸福家园
8. 北京马连道茶叶批发市场地址
更香茶叶店总店:马连道家乐福超市北边的十字路口东南角。到那一问都知道。 更香茶叶店马路西侧还有一个大楼,都是茶叶商家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