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茶叶之国中国的资料(中国是茶叶之国)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1-27 03:52   点击:240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中国是茶叶之国

这是肯定的,市面上大多数的茶油都是用油茶树的茶籽压榨而成的。

油茶树是我国主要的木本油料树,被誉为“东方树”,属山茶科山茶属常绿小乔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类植物油资源。

正常情况茶籽都是在国庆期间收获的,然后就是晒干、装袋。

等到冬季农闲的时候,农民就把茶籽倒出来,开始捡茶籽,剩下的茶籽壳也是冬季的一种很好的取暖材料。

茶籽在榨油之前,一般都是用机器研磨成粉状,这样不仅能更好的压榨出茶籽油,也能更好的弄成园块状的茶枯。

然后粉状的茶籽在放到蒸笼里烘干水分,这样榨出的茶油才可以收得好几年也不会变质,而且口感也更加清香。

2. 中国是茶叶之国用英语怎么说

神奇的中国文字,或飘逸,或沉郁,或雄健,或精细,山川风物尽皆蕴含其中。

50个“最中国”的汉字中,既有代表着社会文明发展的耕、禾、农、家、田、丝、工,也有包容着中国哲学、宗教、社会文化思想的儒、道、佛、悟、戒,体现国家情怀的中、东、北、土、社、九、鼎、国。“和”字被评选为“最中国”的汉字。

传说创造了中国文字的仓颉

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

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

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

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耕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农业文明出现以后的重大进步。而耕地手段的进步,就是社会、经济进步的表现。

“工”字承载着中国土木建筑工程发展的丰富文化信息,使中国成为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度。

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禾,最初指北方的粟。禾穗垂而向根,被古人引为君子不忘本、谦虚、感恩的美德。

经过人工开发,用于农业耕种的土地,在历史进程中是统治者和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多少历史事件由田地而发生和展开。

甲骨文中有此字,说明我国丝绸在上古既已出现。丝绸是我国古代的一重大发明,在汉代即已远销到欧洲古罗马,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所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百姓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那么国将不国。

先民由游猎进入定居阶段的标志,是人们生活的依托。因此保家卫国,匹夫有责。

道是处世的原则、事物的本质、宇宙的本质、是宗教,也是方术,人人有道,事事有道,是中国人对理想境界最朴素,也是最深刻的体悟。

平之如水,法律必须公道,犹如一碗水端平,体现了执着追求社会公平的传统中国法律意识。

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悟“觉悟”,看见我的心。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长长的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的悟的过程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心了。

佛陀释迦牟尼是觉者、知者。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时由官方正式引入中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在唐代达到鼎盛,其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有很深厚的根基。

古代中国的地方官有种“戒石”,是刻警戒官吏的铭文的石碑,凡事引以为“戒”,行事说话多加小心,从道德上约束自己,从而成了一种中华美德。

古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群众望见而趋附之。“中”不仅有方位上居中,居要位的内涵,还有行为处事恰到好处的意蕴。喜怒不过节,度量把握恰当,是为“中庸”之妙。

在五行中,东为木,为春,为生,意喻日出东方。自古以来,中国人观察黄河、长江,建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认识,因此,根深蒂固的内陆文明逐步接纳了海洋文明,融入世界文化的趋势。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也是构成万事万物的“五行”之一,对于土地和土地上生长的作物的崇拜,乃有社稷之神的出现,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社稷也因此成为国家的象征。

阴阳家以玄武表北方,中国人以北为上,有尊北的意思。“坐北朝南”的观念深入到中国人的建筑文化和礼仪之中。

土生万物,地是先民赖以生存的依托,有土才有国。自古先民春秋祭社,平日撮土为堆进行结拜,以及各地都建有土地庙进行肃拜。这些都不是迷信,反映了人们对大地的感谢,对国家的崇敬,对疆土的珍视。

在中国文化中,“九”是“天地之至数”,上踞于天,下临于地。“九”“久”谐音,“九”也因此成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表示永恒、喜庆意味的吉祥数字之一。

鼎在古代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宗庙礼器,它又是国家政权的象征。象形所形成的独特视觉效果,它的庄重感认人不由自主产生信任感,“一言九鼎”即是如此。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汉语、汉字、汉学、汉人、汉赋、汉朝……在中国人心中,“汉”几乎成为与“中国”有等同的意思了。

中国为瓷器之国,英文China就是“瓷”的意思。瓷、茶、丝,作为古代中国向世界输出的重要商品,由于影响久远而广泛,往往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也就见惯不惊了。

“国”字记录了中国历史的重要讯息:从最初的定居点,到稍后的初级城市,到更加发达的都城,这些被称为“国”的所在,是时代风云的汇聚之地。

“帝”字在战国以前专属天帝,战国以后是指人间君主,秦以后为“皇帝”简称。

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上古时期众多民族的图腾。龙又是中国古代王权、皇权的象征,无论在天上还是在人间,龙都具有很高的权威。龙也是几千年来亿万苍生们喜爱和亲近的神灵,丰富多彩的龙文化,影响到中国古代的各个方面。龙,沟通了中华大地历史上不同民族、信仰的人们的关系,今天仍是海内外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礼乐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教化体系,“礼教”十分受重视。礼乐之道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足迹四散传播,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待人接物的准则和教育子女的良方。

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宗法社会的德性所在。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狭义的义是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广义的义是一切文化。荀子说“人能群而有义”,从而区别于禽兽,“义”就是文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仅是儒家提倡,现代也表扬。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养之,死祭之,永怀之,被视为“仁之本”.做忠臣孝子,一向是为人的最高境界。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孝”字,维系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奠定了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

祭祀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先民的思想观念中是件大事,是不忘本的朴素思想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良好愿望的反映。几千年来,皇帝祭天地,庶民祭祖先,百姓祭神灵,以至今天的祭黄陵、祭孔子,“祭”字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了一道可观的风景。

甲骨文“福”字似手捧酒樽往祭桌上进奉酒食,是以酒祭神以求降福,后引申为神灵所降赐的“福气”。小篆的“福”,一人有田地,有吃喝(口旁),还有精神生活(示旁),也算是幸福了。

仙人多住在山上。中国人对仙有一种特别的向往,相信通过修炼可得道成仙,也可通过行善在死后上天成仙。而如果在世时作恶多端,死后将下地狱。因此,中国人把神仙的生活作为最理想、惬意的追求。

善即良,是人性的本色,是知行的原点。上善若水,于柔中见刚,于纤中见强,是进取而内敛。人生苦短,上下求索,但求止于至善。在中国人的哲学理念中,有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那就是“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那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

甲骨文“书”是人手执毛笔。毛笔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独特的书写和绘画工具,因为它富有弹性,表现力强,因此也是形成后世书法艺术的重要物质因素。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书”字的构形,形象地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久远起源。

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个农业国家,粮食收成不仅牵系千家万户生存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危的头等大事。

院 住在自己的院子里,是中国人的居住理想。“院”是本无言的书,院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养育了一茬又一茬在院里长大的人,传统中国大家庭的形式得以延续数千年。

懂得凿井,中国人得以脱离对大河的依赖,可以把生活的地带扩大到更远阔的地方;而均分井田,古制八家为一井,先公后私,“井”已经成为代表中国人最为依恋的家乡的一个文化符号。

古老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且在祭祀中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沟通人神关系的巫觋,更要把酒作为祭祀活动时的重要工具。酒不仅是养生所必须,而且是最重要的药品。酒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饮到尽兴时,文人墨客留下千古绝唱;饮到激昂处,将士游侠顾盼自雄,豪气干云。

数千年来,中国的“民”扎根泥土,努力攀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管是一种理想状况,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其实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浩繁的汉字中,“和”结构简单,人人共识,但却又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它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深处,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原则与智慧,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把和看作是人际关系的最佳状态。

3. 中国与茶叶

我国产茶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喝茶的习惯,至今,我国仍然是茶叶消费大国,但消费群体以中老年人居多。受外来饮品的冲击,茶饮在年轻消费群体中不如咖啡等饮品受欢迎。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复兴,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茶饮逐渐回归到大众的视野里。

不少成熟的投资者和年轻人抓住客群逐渐年轻化的机遇进入到茶饮行业,给传统中国茶业带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思路。

4. 中国是茶叶大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不但拥有齐全的茶类,还拥有众多的名、优、特种茶叶,茶叶既有各种优雅别致的名称,还有千姿百态的外形。   长条形茶。外形成长条状的茶叶。属于此类外形的茶叶较多,如绿茶中的炒青、烘青、特珍、珍眉、特针、雨茶、信阳毛尖、庐山云雾等等;红茶中的条形红毛茶、功夫红茶、小种红茶及红碎茶中的叶茶等;黑茶中的黑毛茶、湘尖茶、六堡茶等;青茶中的水仙、岩茶等等。

5. 中国是茶叶大国

2017年全球茶叶产量前三名分别是中国、印度和肯尼亚。

在茶产量上,中国确实是茶叶大国。以2017年数据来看,全球茶叶产量前三位分别是中国、印度、肯尼亚,其中,中国产量245.9万吨,占全球产量40.3%;印度130.4万吨,占全球产量21.7%;肯尼亚43.3万吨,占全球产量7.2%。

而茶叶出口前三位分别是肯尼亚、中国、斯里兰卡。肯尼亚46.8万吨,占全球出口量20.3%;中国36.7万吨,占全球出口量15.9%;斯里兰卡28.9万吨,占全球出口量12.5%。

6. 中国是茶叶之国吗

中国的四大简称即:神州、九州、华夏、中原。

“中国”的别称有:中原、天朝、华夏、瓷器之国、丝绸之国、茶叶之国、神州、九州等。

1、神州

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邹衍的人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古代中国对于天非常的敬畏,所以中国的皇帝也被称为“天子”,既然有了天地造化万物,当然就需要神化,因此中国被称为神州。

2、九州

根据《尚书·禹贡》记载,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是指九州地域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气势磅礴的一种景象。

关于“九州”的说法一直以来是争议颇多的,迄今为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山海经》之中所记载的,是黄帝划分了“九州”;另外一种说法则是大禹,但是现在普遍地认为第二种说法更具说服力,因为当时大禹为此还特地打了九口“大鼎”。后来大禹也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为了方便治理天下,他把天下划分成九州,并且令每个州的州长都献上青铜,铸成了九只大鼎,天下九州的名山大川都刻在大鼎之上,而这九鼎都集中在夏朝的都城,成为了帝王的象征,所以才会有“问鼎天下”的说法

3、华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

4、中原

中原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意思是原野,原野之中。原意中并未指定确切地理方位。“中原”一词最初只是“原野”之意。第一次指定“中原”地理方位的是《尚书·禹贡》。《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又名“中原”。

7. 茶叶是中国的什么

茶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在2019年11月27日,联合国大会宣布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我国有着悠久茶文化历史,“茶”在古时也被称为荼、诧、茗等,唐代陆羽的《茶经》曾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可见茶的历史悠久。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茶”文化,了解“茶”文化。

  一、茶的功效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的记载,茶能够帮助消食去腻、降火明目、清暑解毒等。研究发现,茶中含有茶多酚,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可以阻断亚硝酸胺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

  二、茶的分类

  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中国茶主要分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六类:

  1、绿茶:绿茶是一种不发酵的茶,它的发酵度为0%,被誉为“国饮”,常见的绿茶有日照绿茶、碧螺春、峨眉山茶、中岳仙茶、松峰绿茶、狗牯脑、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恩施玉露、大悟绿茶、安吉白茶、太平猴魁、黄山毛峰、信阳毛尖、蒙洱茶、六安瓜片等,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中国生产绿茶的范围极为广泛,河南、贵州、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四川、湖南、湖北、广西、福建是我国的绿茶主产省份。

  2、黄茶:黄茶是一种轻发酵的茶,它的发酵度约为10%-20%,常见的黄茶有君山银针、雅安黄茶、远安黄茶、霍山黄芽、北港在和沩江白毛尖、蒙顶黄芽等。

  3、白茶:白茶是一种轻度发酵的茶,它的发酵度约为20%-30%,常见的白茶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茶、寿眉等,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

  4、青茶:青茶又称为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的茶,发酵度约为30%-60%,常见的青茶有铁观音、大红袍、冻顶乌龙、肉桂等,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

  5、红茶:红茶是一种全发酵的茶,发酵度约为80%-90%。常见的红茶有祁门红茶、荔枝红茶、片茶、末茶等,其中祁门红茶是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有“茶中英豪”,“群芳最”,“王子茶”等美誉,中国武夷山市的桐木关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产自武夷山市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红茶之鼻祖。

  6、黑茶:黑茶是一种后发酵的茶,发酵度约为100%,常见的黑茶有咸阳茯砖茶、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边茶等。

8. 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茶叶大国

中国的茶叶历史悠久,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四五千年了,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好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中国茶对世界贡献太大了,你知道谁是引种中国茶树最早的国家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种植以及利用茶叶的国家。作为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产业与当今世界各主要产茶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甚至可以说,当今世界主要产茶国种植的茶树,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引种栽培的。

目前,世界主要产茶国有60多个,大多分布在亚洲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以及茶树品种和生产工艺特点的不同,其所产出的茶叶类型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受到了中国茶树栽培种植加工的影响。

日本是世界上引种中国茶树最早的国家。

805年,日本僧人最澄(762~822年)到中国学佛,回国时从浙江天台山携带茶籽,播种在位于京都比睿山麓的日吉神社,这是日本最早栽种茶树的记载,至今在比睿山日吉神社的池上茶园仍矗立着“日吉茶园”之碑,成为日本最早栽种茶树的记载。

806年僧人空海再次从中国带回茶籽种植于奈良县,由此,逐步传播到中部和南部各地。日本的茶业经过了长时间的缓慢发展,进入明治时期(1868 ~1911年),由于推行各种振兴政策,整个茶产业处于上升发展时期。

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从1871年1.7万hm2到1911年达5.0万hm2,基本上与现在的茶园面积接近。茶叶产量从1876年的0.9万t到1891年达到2.7万t,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41 年茶叶产量达到6.2万t;其后,随着日本的战败,到了1946年茶园面积仅为2.4万hm2,茶叶产量也只有2.1万t。经过战后8年的恢复,才达到战前水平。

1954 年茶园面积为3.5万hm2,产量为6.8万t。近10年来,日本的茶园面积一直稳定在5万hm2左右,2011年为4.6万hm2,茶叶产量为7.8万t。

日本现有44个府(县)产茶,主要产区有静冈、鹿儿岛、三重、奈良、宫崎、京都、熊本、佐贺、福冈和琦玉10个府(县)。这10个府(县)的茶园面积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80%,产量占90%。

其中静冈县是产茶最多的县,面积占全国的40%,产量占50%。日本生产的茶叶几乎全是蒸青绿茶,有玉露、碾茶、玉绿、煎茶和番茶等品种。日本一年的茶叶消费量在15万t左右,每年需从中国进口乌龙茶和绿茶,从斯里兰卡和日本较重视茶叶科研,在静冈设有全国的茶叶试验场,并在鹿儿岛设分场。每个产茶县都专门设立茶叶试验场,既从事茶叶科学研究,又负责科学技术的推广。

茶园90%属于农户所有,现有茶农约24万户,平均每户茶农拥有茶园面积在0.17 hm2左右。南部茶区——鹿儿岛,每户拥有的茶园面积较多,在0.5~20.0hm2。由于实行互助会、合作社或股份制经营,每户较少的茶园面积并不影响管理的现代化和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

除了 日本,还有其他几大产茶大国,都从中国直接或者间接引进过茶树。

1.印度,印度的种茶规模仅次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产茶国。印度的种茶历史可以追溯到239年前。目前,我们可以查询到的印度最早引种茶树记录是公元1780年,由当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引进茶籽尝试性种植栽培,但是这一次引种并未获得成功。

  到了公元1834年,英国派驻印度总督威廉·班庭克在印度成立了第一个茶叶委员会,专门研究从中国引种茶树技术,并且派员到中国学习种植茶叶技术,招募种茶工人,购买茶籽。5年后的1839年,印度生产出第一批茶叶,开创了印度种茶成功的历史先河。

2.肯尼亚

  非洲国家肯尼亚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之一,目前产茶规模排名世界第三,非洲第一。肯尼亚是间接受到中国茶叶种植影响的代表性国家,肯尼亚茶树是从印度引种的,时间是公元1903年。

3.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原先排在世界茶叶种植的第三位,在2011年被肯尼亚超越以后,落到了如今的第四位。

斯里兰卡是受中国受栽培种植直接和间接双重影响的主要产茶国。最早在1824年,荷兰人将中国的茶籽带到斯里兰卡进行了小规模的种植。1839年又从印度阿萨姆引种部分茶树,但规模不大。

  后来一直到1867年,斯里兰卡才开始大规模的茶叶种植。

4.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国,茶叶主要种植在爪哇和苏门答腊岛,海拔高度在700米至2000米之间,属于典型的高山茶园。历史记载最早的引种记录是在公元1684年从日本将茶籽带到印尼,但是种植并没有成功,直到1872年,从斯里兰卡引种更符合当地种植环境的阿姆萨茶树品种,才有所成功。

5.阿根廷

  阿根廷地处南美洲,是南美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阿根廷的茶叶种植历史较短,距今大约100年左右。当然,阿根廷的茶树种植也是从中国引进茶籽开始的,时间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

总之,从以上几个主要产茶国的种植茶树历史来看,它们大多直接或间接受到中国种茶的影响。从中国带回茶籽进行种植,并且利用中国的相应种茶技术,并加以培育改良,不断适应当地的种植环境,从而形成了符合当地情况的栽培技巧,成就本国的茶叶发展大计。所以说,中国对世界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甚至可以说影响到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对于这一点,无可辩驳,确实如此。

9. 我国是茶叶

对这个问题想彻底了解的,推荐《茶与中国文化》一书,该书从中国茶文化的成立期——魏晋南北朝初唐时期入手,从文化史角度解明当时饮茶习俗的发展状况以及饮茶习俗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本书是“中国文化新论丛书”之一。本书成书于2001年,正式出版后产生很好的市场效应,读者反应热烈。本书主要阐述了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作为茶之故乡茶之大国,自古就有很好的发展,此书正是为了说明在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茶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是茶文化爱好者应该阅读的佳作。

书 名

茶与中国文化

作 者

关剑平

类 别

散文随笔

人民出版社

目录

序 章

第一章 茶的技术史研究——饮茶的药用起源说

第二章 道教服食与饮茶风俗的形成——兼论道教对于饮茶风俗形成的影响

第三章 茶的药史研究——兼以嗜好品嗜好理论审视饮茶

第四章 社会各阶层的饮茶状况

第五章 茶的文化地理

第六章 饮茶的文化意蕴——风流

第七章 茶的程式化、技能化与礼仪化

第八章 茶宴的诞生

第九章 茶宴的馔口——茶果

第十章 茶筅的起源

第十一章茶器与茶的精神

第十二章 从《荈赋》看晋代茶文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