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茶叶出口
有关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茶叶出口前十排名分别是福建、云南、湖南、四川、贵州、安徽、湖北、河南、浙江、江西等省份。划分为四大茶区:江北茶区、江南茶区、华南茶区和西南茶区江。目前产量最大的绿茶和边茶。产茶量最多的是江南茶区福建省。
1、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江北茶区主要生产绿茶。主要的产品是绿茶,比如比较出名的信阳毛尖。
2、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为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年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3。生产的主要茶类有绿茶、红茶、黑茶、花茶以及品质各异的特种名茶,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
3、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区),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资源极为丰富,生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所产大叶种红碎茶,茶汤浓度较大。
4、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生产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和普洱茶等,是中国发展大叶种红碎茶的主要基地。
2. 中国古代茶叶贸易
茶叶、丝绸和瓷器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三大贸易“王牌产品”。
一、茶叶:东方树叶飘洋来
茶的出口主要是从唐朝开始,这一时期,中国茶叶的品类、饮用方法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南方的广大地区也成为了稳定的茶叶主产区,陆羽的《茶经》更是光耀千秋,正是积累了以上的种种有利条件,中国才开始大规模出口茶叶。唐朝包容的文化更是为茶叶出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国强邦交忙”,盛唐时期,亚洲各国商人、使者、留学生纷纷来唐,而唐人的足迹也遍布亚洲,这一过程极大地促进了茶叶的出口。同时,唐也是历史上“茶马互市”的源头。
宋朝是中国海商出口茶叶的一个高峰,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客观上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而海上丝绸之路又有着离茶叶产地近的优势,因此宋朝的海上茶叶贸易迅速崛起,南宋以后甚至成为国家重要税源之一,这一时期,中国茶叶出口到西亚后,又从西亚被带至欧洲,引起了欧洲上层社会的注意。同时因为宋朝不占有战马产地,“茶马贸易”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时至今日,在西南地区,我们仍能发现茶马古道的遗迹。
明朝时期,除了茶马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外销量不断增大外,中国的茶叶出口还出现了一个大事件:万历三十五年,中国茶叶首次销往荷兰,这是中欧直接茶叶贸易的起点,此后,荷兰、英国等国陆续开始大规模从中国进口茶叶。
清朝,中国的茶叶出口达到了顶峰,乾隆的全盛时期,欧洲商船直接从东南沿海进口茶叶,而晋商则把茶叶从陆路贩向沙俄和东欧,这一时期,中国茶叶出口值占到了出口总值的接近九成,大量茶叶出口,换回海量白银,本不产银的中国也因此成为了“白银之国”。不过,可惜的是,由于近代国内频繁战乱、西方工业革命等诸多原因,茶叶销售到清末也丧失了优势。
二、丝绸:神秘的软黄金
中国出口丝绸的历史最为悠久,而且在历史上,丝织品如绸缎等,也曾在中国内部发挥过通货的作用。早在汉代,丝绸制品就是中央帝国出口的王牌产品,著名的“丝绸之路”也是因此得名。
两汉时期,通过中间商,中国就已经开始向欧洲输出丝绸。唐以后随着气候的变化,中国南方地区逐渐成为丝绸的主产区,同时由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领先,中国人在养蚕和丝绸制作工艺上也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这样就使得中国丝绸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直到宋元之间,丝绸依然是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而更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是丝绸技术的扩散。公元初,丝绸技术扩散到朝鲜和中亚,而罗马帝国则直到六世纪中叶才掌握了养蚕的技术,此后,丝绸技术在全世界各个文明国家快速发展,其进步还在亚欧大陆带动了纺织、制衣、印染等多个工业门类的发展,对人类整体的技术和社会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刻的作用。
在西方工业革命后,欧洲在纺织和印染工业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中国则裹足不前,所以清朝中叶以后中国丝绸产品对西方国家已无竞争力,中国成为廉价原材料——生丝的出口国,高昂的附加利润则被洋商获取。
三、瓷器:冰肌玉骨从土出
瓷器是中国出口的又一利器,最早的瓷器出现在东汉末年,而最早出口瓷器的记录目前则可以追溯到唐代。最初的出口对象是朝鲜和日本。在国内制瓷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中国瓷器的出口也逐渐得到了大发展。
宋元时期,东来的外国海船往往携带大量瓷器西返,这一时期,西返的瓷器,往往是以使用性质的粗瓷,工艺品则以龙泉窑最多,江西瓷器也由此开始崛起,因其地域靠近福建和浙江沿海,利于出口。
而在明代以后,随着以景德镇为代表的瓷器工业中心的形成和中国制瓷工艺的进一步成熟,大量精美、昂贵的瓷器开始出口欧洲,甚至出现了当时上等的中国瓷器和黄金等价的奇观。乾隆时期,中国对欧洲的瓷器出口达到巅峰,同时,部分欧洲商人和上流社会还开始从中国订制瓷器,因此出现了很多按照西方人审美和要求,绘有西文字母和欧洲图案的出口产品。
而在道光之后,欧洲制瓷工艺进步迅速。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维奇伍德在白瓷工艺上取得重大突破,1782年,欧洲使用蒸汽机进行生产。这些重大突破,很快将中国远远甩在了身后,179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不再从中国进口瓷器。
3. 中国茶叶的出口
我国茶叶出口六大洲12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和非洲是我国最主要的茶叶出口市场,合计占出口总量和出口总额的80%以上。
按出口量排序,主要出口国家有依次是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美国和加纳,摩洛哥占出口总量的22.7%;按进口量来看,印度和斯里兰卡是我国进口茶叶的主要供应国,分别按进口量占比30.8%和29.5%,其次是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肯尼亚等其他国家和地区。
4. 中国茶 出口
目前,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已达290多万公顷,占全球面积的61%左右。茶产量达到261万吨,居世界第一,占全球产量的45%。
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的最新统计,2008-2017年间,世界茶叶种植面积一直保持稳定增长,2008年世界种植面积为342万公顷,到2017年达到489万公顷,十年间增长了147万公顷,比2008年增长了43%,且大部分增长来源于中国,中国的茶叶种植面积常年全球居首。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为305.9万公顷,占全球茶叶种植面积的62.6%。
2017年世界茶叶种植面积比上一年增加了17万公顷,而2017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比上一年增长了15.6万公顷,可以说,世界茶叶种植面积增长部分的91.8%来源于中国。
同期,中国茶叶产量为260.9万吨,占全球总量的44.89%。
中国是产茶大国,也是出口大国。
据一牛财经查看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茶叶出口量36.5万吨,同比增长2.7%;出口金额17.8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同期,中国茶叶进口量3.55万吨,同比增长19.1%;进口金额1.8亿美元,同比增长19.4%。
对此,海关表示,从数据看,中国茶叶出口量增价涨,出口金额增幅近4倍于出口数量增幅,茶叶出口大国地位进一步稳固。
此外,数据还显示,2018年,中国绿茶出口依然强劲,出口30.3万吨,同比增长3%,出口金额12.2亿美元,同比增长7.9%。绿茶出口量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83%,出口金额占总出口额69%。
同时,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近日公布的《2018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报告》提出,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茶叶消费国,2017年,世界茶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是中国,达212.4万吨,居第二位的是印度,为105.9万吨。
但是世界茶叶产大于销的矛盾依然突出,世界茶叶增长主要来自于中国与印度,因此改善供需矛盾,除了要提高茶叶消费量外,产茶国应当适度控制茶园的种植面积。
5. 中国古代茶叶出口现状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汉代:中国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即印度半岛等地进行经常的贸易往来。
唐朝:对外贸易繁荣。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唐朝和朝鲜的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朝的有牛、马、麻、人参,唐朝输入朝鲜的有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中亚、波斯商人足迹遍及各地,它们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也源源不断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运销西方。对外交通有陆路和海路;与朝鲜、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贸易频繁。
两宋:①北宋政府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事务,征收商税。②南宋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③南宋政府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在一些港口设有番坊,有外商长期在此居住。同南宋通商的国家众多,以阿拉伯人最多。绍兴末年,广州、泉州两个市舶司岁收税高达200万,超过北宋一倍多。④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输入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⑤辽、金与高丽通过使节贸易保持联系,并在边境设榷场,互通有无。日本、波斯、大食等国也同辽、金有贸易关系。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对外贸易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一些国家。
元朝: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此汇集和起运。高丽的土特产人参、水獭和虎豹皮在我国内地受到欢迎,布在我国民间也很流行。我国的植棉、棉纺织和火药技术在此时传人高丽。
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明朝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有广州、泉州、宁波、福州。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地对外贸易,还几次下令实行海禁。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出现贸易顺差。影响:①中国出口商品数量少,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②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特点:
①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②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大量手工业精品,不少是相赠送的,返回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③对外贸易过程中,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科技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和经济发展,同时世界宗教文化也随之传人我国。④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外之间,特别是西亚、东亚各国经济发展。⑤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来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相通婚,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6. 古代茶叶产地
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 《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 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彩纷呈,对同一事物有多种称 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 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
7.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
我国出口的主要茶叶品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和花茶,2019-2020年,绿茶是主要茶叶出口品类,2019年中国绿茶出口达30.39万吨,占出口总量的82.8%。2020年上半年,绿茶出口量占比提高到了84.3%。2020年中国茶叶出口数量达36.66万吨,同比减少7.7%。
8. 古代茶叶什么时候大量出口国外
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的文明饮料之一,它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饮茶风尚遍及全球。迄今为止,全世界种茶国家高达六十多个,但探本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接触的茶名、饮用的茶叶、饮茶方法、引种的茶苗、种植技术、制作工艺以及茶具茶艺等皆源自中国,其途径或直接或间接。英国能成为驰名世界的爱好饮茶之国,正是在中国的影响下。作为一种神奇的饮料,茶在18世纪成为英中贸易的核心商品,长期处于贸易中的支配地位,为贸易商赚来了高额利润。红茶在18世纪得到了大发展,英国人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以红茶为主,下午茶为特色的饮茶习惯。直至今日,红茶己然成为“国饮”,而这一切主要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中国积极发展红茶贸易来实现。
中国不但是茶文化的发样地,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与利用茶叶的国家。通过考古遗迹和史书记载可以证明,早在上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里,我国就发现和食用茶叶。同时,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茶的国家,并将其撰写成书流传千古。约公元前2世纪的辞书之祖《尔雅》,收集了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其中就有茶名的“茶”字,这是可以考证的世界上最早关于茶的记录。唐代陆羽(733年一804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茶经》,对中国和世界的茶学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尽管中国茶叶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欧洲国家却直到16世纪中叶才知道中国茶叶,而茶叶为其认识与享用始于访华的欧洲传教士。在中国茶叶还没有进入英国本土的时候,己有少数访华的英国传教士认识中国茶,他们大都真正到过中国并在旅居过程中接触到中国的饮茶文化。东印度公司驻日本平户(今广岛)的代理人维克汉姆仪.Wichham)对中国茶非常喜爱,他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6月27日写给澳门分公司经理伊顿的信中,特意请其想办法在当地购买最优质的茶叶(Chaw)一罐。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信中使用的茶是“chaw”的拼写,可见当时的英文文献资料中使用了广东话“cha”的派生词。塞缪尔,拍切斯(Samuel Purchas)于天启五年(1625年)在伦敦出版的《泊切斯巡札记》中提到了茶是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日常必备品。
中国茶叶究竟最早是何时传入英国,其传播途径如何,学术界众说纷纭。目前可以确定的是顺治十四年(1657年)出现在英国的茶叶是由荷兰传入的。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陈椽的《茶业通史》一书指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荷兰开始与中国通商。翌年成立东印度公司,专门从事东方贸易。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商船自爪哇来澳门运载绿茶,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转运回欧洲。这是西方人来东方运载茶叶最早的记录,也是中国茶叶输入欧洲的开始。”
书中还提到:“顺治十四年(1657年),英国一家咖啡店出售由荷兰输入的中国茶叶……。”由此茶叶初入欧州应归功于荷兰人,庄国土教授也认为“第一批茶叶输入欧洲,系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由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从中国澳门运到爪哇,再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运抵荷兰阿姆斯特丹。”还有一些中国学者认同这种观点。此外,简·佩蒂格鲁的《茶叶社会史》、刘鉴唐、张力主编的《中英关系系年要录(公元3世纪一1760年)》等书都有类似的论述以及胡赤军在《近代中国与西方的茶叶贸易》一文中也有类似的描述。
由此得知,荷兰是最早把中国茶叶带到欧洲的国家,而后将其转售西欧其他国家。它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时第一次将少量的茶叶卖给了英国。
当时,茶叶刚进入英国本土还不为人所知,于是某些具有商业头脑的商人抓住了商机,陆续将其纳入到自己经营的范围中,这使得茶叶在英国社会逐步传播开,之后茶叶的影响也逐渐增大。其中,伦敦商人汤玛士·卡拉威(Thomas Callaway)无疑具有超前的商业敏感性,他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率先在自己的咖啡馆中出售茶叶。为了提高自己所经营的咖啡馆中茶的竞争力,他开始张贴广告,向民众介绍茶和茶的功效。
9. 中国古代茶叶出口开始时间
斯里兰卡茶叶的市场遍于世界各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万吨以上的主要买主及其在斯里兰卡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量
(以2001年为例)依次为:俄罗斯17%、阿联酋12%、叙利亚8.6%、利比亚6.6%、土耳其5.9%,伊拉克4.6%,伊朗4.1%。值得注意的是,斯里兰卡茶叶出口价格长期以来居世界首位,主要原因是小包装茶和袋泡茶等高附加值商品出口量增加。高附加值茶叶平均已占斯里兰卡茶叶出口一半左右。
斯里兰卡茶园面积长期以来变化不大。斯里兰卡1992年6月开始逐步实行国有茶园私有化,许多茶园扭亏为盈后改善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形成良性循环。斯里兰卡茶叶行业从业人员共约150万人。茶叶已经成为斯里兰卡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也是该国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斯里兰卡政府对茶叶生产和出口非常重视。
斯里兰卡发展茶叶生产和出口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在管理上下功夫,该国在发展高附加值茶叶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10. 中国古代茶叶出口量
2021年11月,中国茶叶出口量为40194吨,出口额为23106.4万美元。2021年1-11月,中国茶叶累计出口量为336935吨,累计出口额为209614.5万美元。
2021年11月,中国茶叶进口量为3730.8吨,进口额为1532.5万美元。1-11月,中国茶叶累计进口量为42651.3吨,累计进口额为16773.8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