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擂茶的正宗做法和配料?
主料
薄荷叶20克
田七20克
花生80克
茶叶10克
辅料
芫荽1棵
做法步骤
步骤1
这是基础配料,也可添加假芫荽、金钱草等
步骤2
正宗擂茶,“牙钵”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也可以用料理机处理,口感略逊而己。先将茶叶用擂茶钵磨粉
步骤3
加入花生继续擂
步骤4
薄荷叶、金不换叶切碎,略炒,倒入钵中擂成泥状即可
步骤5擂茶怎么吃
开水冲泡,即可饮用
关于擂茶的诗句
1. 关于敬茶的诗句 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乾隆与大臣联)
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 (张鳌)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郑板桥)
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 (冼玉清)
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 (张延济)
白菜青盐糁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郑板桥)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人窑。 (郑板桥)
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郑板桥)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佚名)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 (魏时敏)
卧云歌德,对雨著“茶经”。 (詹同)
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 (杨基)
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 (杨基)
花沟安钓艇,蕉地著茶瓯。 (德祥)
西江月・茶
(宋・黄庭坚)
龙焙头纲春早,谷帘第一泉香,已醺浮蚁嫩鹅黄,想见翻成雪浪。
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无因更发次公狂,甘露来从仙掌。
行香子・茶词
(宋・苏轼)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满庭芳・茶词
(宋・秦观)
雅燕飞觞,清谈挥座,使君高会群贤,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窗外炉烟似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淘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
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坐中客翻愁,酒醒歌阑,点上纱笼画烛,花总弄、月影当轩,频相顾,余欢未尽,欲去且流连。
2. 关于雷的诗句古诗 1、投倚床,其音如雷。――《蚊对》
2、昨宵殷其雷,风过齐万弩。――《雷》
3、巫峡中宵动,沧江十月雷。――《雷》
4、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沁园春》
5、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闻雷》
6、雕轮丹毂,杂沓展轻雷。――《满庭芳》
7、水国春雷早,阗阗若众车。――《闻春雷》
8、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塞下曲》
9、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怨歌行》
10、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春雨早雷》
11、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登单于台》
12、雷声却擘九地出,殷殷似挟春俱来。――《雷》
13、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游泰山六首》
14、轻雷淡雨,似晚风、欺得单衣。――《新荷叶》
15、闲人倚柱笑雷公,又向深山霹怪松。――《雷公》
16、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新雷》
17、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春日》
18、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
19、泻雾倾烟撼撼雷,满山风雨助喧Y。――《瀑布》
20、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忆江上吴处士》
21、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杂言诗》
22、一啸震天河汉惊,春雷滚过远山鸣。――《雷阵雨》
23、鼓腕腾棍晴雷收,舞腰困垂杨柔。――《长歌行》
3. 关干擂茶的作文 煮擂茶是家乡客家人的饮食习惯,也许是传统习惯的影响,家乡人从小孩到老人,都非常喜欢吃擂茶。
在老家的城镇乡村,家家户户都沿袭着煮擂茶的习惯,用擂茶款待客人是家乡客家人盛情的标志。擂茶,顾名思义就是用茶叶擂碎泡制的茶。
擂茶的工具主要是陶制擂茶钵和木制擂茶棒。擂茶钵是特制的,钵内有一道道像草席纹般的钵牙,通过擂茶棒在钵内的不停转动,才能把茶叶、花生、芝麻等擂成末。
现在也有些人图省事,采用粉碎机粉碎茶叶,但却少了用擂茶钵擂出的那股天然香味,故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擂茶方法。擂茶用的材料有:茶叶、金不换、芫荽、花生仁、芝麻、胡椒粒和虾肉,(如果能放些苦枥心和紫苏叶等,味道会更香)。
把上述材料一起放进擂茶钵,加上少许凉开水,用擂茶棒不停地转动打磨,直至成为茶菜泥备用。然后是炒制配菜。
上乘的擂茶要求蔬菜种类越多越好,今天我们用的是小白菜、长豆角、韭菜、生菜、葱、荞头和萝卜干、河虾、花生等。菜蔬分别切碎炒熟,虾豆类则要爆香,然后分别装盘,摆在桌上,各人吃时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取用,这种方式一如自助餐。
把刚烧开的一大壶水倒进擂茶钵,不停地用擂茶棒搅拌,让菜泥溶化在水中,即成一钵擂茶水。吃时,各人从摆在桌上的菜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放些香脆花生米,再加上滚热的擂茶水,这就是擂茶了,米饭可依各人胃口添加。
擂茶这种乡野饮食,看起来不太雅观,像一钵大杂烩,初吃的人对此有些惊奇。其实,擂茶中吃不中看。
看起来倒胃口,吃起来很香,很吊胃口,越吃越爱吃。擂茶容易消化,平常两碗的饭量,吃擂茶可得增加到三四碗,甚至五六碗,也不觉得肚子饱胀。
小时候,生活较紧,家里经常煮擂茶,但那时仅配以花生或芝麻和茶叶擂成茶泥,再倒入滚烫的白粥搅伴调味,但成为一钵擂茶粥,所以对擂茶印象很深。家乡人对擂茶之所以百吃不厌,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风味独特,口感好。
用多种天然材料配制的茶水,五味俱全,清甘可口,让人回味无穷。二是绿色食谱,营养功能高。
用多种蔬菜和野菜组成的配菜,均为绿色食品,容易消化,也是清肠健胃的良方。夏天吃擂茶可消暑,冬天吃擂茶可温身,还可以去油腻增食欲,多吃擂茶亦可减肥益寿。
旅居海外、内地的家乡人,通过一起吃擂茶,来感受那浓浓的亲情和乡情,同时表达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殷切感情。
4. 关于“雷”的诗句有哪些 唐 杜甫
雷
巫峡中宵动,沧江十月雷。龙蛇不成蛰,天地划争迥。却碾空山过,深蟠绝壁来。何须妒云雨,霹雳楚王台。
宋 俞琰
电
造物神奇岂有涯,云端闪炼掣金蛇。一痕急逗狂雷信,万焰纷随暴雨挝。散去星辉叠复见,掀开月色瞥还遮。幽窗降鉴频三四,照尽人心正与邪。
清 黎简
新 雷
遥识沧江外, 残宵立黑波。新雷动天地,春驭失羲和。村响云低瓦,花流雨送河。朝来看播谷,赤足也青蓑。 (清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作)
【晋傅玄《杂言诗》】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
【晋傅玄《惊雷歌》】惊雷奋兮震万里,威凌宇宙兮动四海,六合不维兮谁能理?
屈原《九歌.山鬼》
雷填填兮雨冥冥, 猿啾啾兮姑 风飒飒兮木萧萧, 思公子兮徒离忧。
《 已亥杂诗 》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5. 关于璐璐的诗句 山有木兮木有枝 , 心悦君兮知不知
讵诚当春日 能断思人肠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天不老,情难绝 ,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6. 咏秋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潺毫魉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I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