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最后一天,来到常德桃花源古镇。古镇坐落在故渊湖旁,有清澈的湖水相伴,古镇多了几分灵气。
驻立念氏北门旁,浏览简介:古镇投入50亿,占地1600亩,以人文主题公园为主,配有住宅。以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和“江南特色”传统建筑文化为载体,展现几千年“陶渊明隐逸文化”和“湖湘民俗文化”。古镇布局为一纵四横两水系六大广场,其中两条水系与高士大街平行贯穿整个古镇,沿线布局各类多元特色主题商街和文化体验区。
踏入古镇,静谧优雅,“世外桃源”之感竟扑面而来。漫步在高士大街,虽少了些熙熙攘攘的热闹,然而那些古朴的建筑让你畅想远去的岁月,那些掩映在绿树中的住宅让你顿生艳羡。大街两旁是悠悠流淌的绿萝溪和幽兰溪,不时有玲珑的小拱桥架在上面。
忽然,我发现古镇里有一样东西特别可爱,那就是各种造型的古代雕塑,他们默默讲述着这里的民俗文化。
第一座雕塑:金银匠
黄金与白银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象征,人们对黄金饰品颇为喜爱,今天这里的人婚嫁时男方依然要为女方打造各种金银首饰。金银匠便由此诞生。
这两个表情严肃的中年男人专注于手中的活计,让我们感到这是个细致活儿,马虎不得。
第二座雕塑:玉石匠
玉雕匠人是中国千百年玉文化的传承者。玉雕匠们用他们的双手把一块块顽石奇妙地变为玉器,这个成器的过程充斥着他们无数的辛酸与劳累,他们中多数人一生都游弋在购料、开料、定题、雕琢、打磨、成器、售玉、再购等步骤的循环里。
这两个身形消瘦的男人正在努力干活,跟我们讲述着他们勤劳质朴与精雕细琢的一生。
第三座雕塑:打铁匠
打铁行业历史悠久。打铁要将锻打的铁器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由铁匠师傅掌主锤,下手握大锤进行锻打。在锻打过程中,上手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团衡,使之与需要的工具相匹配。铁器成品一般是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农具,如犁、耙、锄、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刀、铲、剪等,此外还有如门环、泡钉、门插等。
打铁是个考验体力的技术活,看看其中的一个男人敞开衣襟,抡起铁锤的模样就知道要干点事儿不容易。
第四做雕塑:擂茶女
擂茶起源于汉代中原,南迁流传至广东、湖南、江西等一带,盛于明清。又名三生汤,是一种特色食品。常德桃源擂茶属地方名吃,深受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喜爱。擂茶一般用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制作擂茶似乎是女人的专利,她需要女人的细心专心与爱心。这里的人们说,要制作出好的擂茶,除了要把食材按比例搭配好,手中的那根擂茶棒也很重要,擂茶棒最好的木材分别是:油茶仔树,香叶子树,山胡椒树,樟树。千万不能用有毒的杂木。凝视这个拿着擂茶棍的女人,似乎闻到了擂茶的香味。
第五座雕塑:老木匠
木工是一种古老的手工业,车、舟等交通工具,生产生活工具,建造房屋等都离不开木工。今天,木工依然应用广泛。比如房屋建设领域、船舶领域,景观美化领域、装饰装潢领域。
脱掉上衣,肩搭擦汗毛巾,告诉我们这门技术得有体力,但是仅有体力难成巧匠,巧匠就如同老木匠那样,用简单的工具却能创造出无与伦比的物品。
第六座雕塑:理发匠
理发匠,常德民间也称剃头匠。民间的剃头匠,一般都是用一副担子挑着理发工具,走村串巷,遇到需要理发的人,卸下担子就地操作。也有的在人流较集中的地方,择一个角落,放着担子,摆着椅子,不时吆喝,招来生意。
理发匠挥舞着剃刀,灵巧的双手彰显的是娴塌高做熟的技术,可谓头上一分钟,头下十年功。
第七座雕塑:补锅匠
补锅的行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盛行,著名的湖南花鼓戏《打铜锣》《补锅》,即以此为背景创作。 如今补锅职业快要失传,民间只有修高压锅、锑锅等手工艺匠人了。
小时候常常听到这样的吆喝:补锅、磨菜刀咯!看着这个匠人单膝下跪的专注神态,不禁为他们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感动。这样的修修补补看似不起眼,却能解决很多穷苦百姓的燃眉之急。
第八座雕塑:打糍粑
打糍粑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在常德桃源一带非常盛行,主要是在春节前作为节日食品供家人客人品尝。有纯糯米制作,小米制作,或糯米与小米拌和制作,还有玉米与耀米拌和打制而成。此外,还可用粘米与精米磨成粉,倒在一种木雕模具内进行制作,模内刻有图案花纹,俗称“脱犯”,制作非常复杂,必须要几个人一起才能制作完成。
打糍粑是此地过年前的必备节目,小孩子非常喜欢参加这样的欢快活动,此时会听从大人的安排忙前忙后。此雕塑正是这一场景的真实写照。
第九座雕塑:湖湘名厨
湘菜又称湖南菜,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湘菜制作精细,用料广泛,风味多变,品种繁多。色泽:油重色浓;口味:香辣鲜嫩;制作: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称。
两座雕塑,一座在制作美食,一座在享受美食。面带微笑的厨师对自己的手艺充满自信,客人滔滔不绝地夸赞美食,追问美食的制作者,主人似乎要伸手请出大厨。
第十座雕塑:刘海砍樵
花鼓戏是常德喜闻乐见的著名地方戏曲,其中“刘海砍樵”是广为流传的一支。雕塑提取戏曲中一个生动的动作片段来艺术呈现,通过数字精雕处理,金色碎花锻铜镂空使戏曲人物呈现出虚幻的空灵效果。
生活,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还需要艺术的洗礼,刘海砍樵就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十尊雕塑,十种不同的民俗文化,充满着人间烟火气,彰显着这里的老百姓曾经的火热生活。爱了,爱了,有趣的古镇雕塑!!
欣赏完这些让人回味无穷的雕塑,穿过南门,桃花源古镇主街道算是游完,其实这还远远不够,古镇还有很多值得探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