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两晋南北朝茶具
1.景德镇窑:“景德镇”是江西省的一个镇,从晋朝末期就已开始烧制瓷器,宋朝时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整个镇都加入到瓷器产业中,“家家窑火,户户陶埏”,元朝之后成为中国最大的瓷器产地,至今依然是市场的主流,很多青花瓷,白瓷均出自景德镇。翻转手上的瓷质茶杯一看,也许会印着“景德镇”三个字。景德镇瓷器质地洁白细腻,精髓在“白,明,薄”三个字上,其中薄胎瓷又称“脱胎瓷,蛋壳瓷,”薄如蛋壳,透光性强,入手轻如无物。在装饰上有青花,古彩,粉彩,青花玲珑等。其中青花瓷创始于元代,明清达到高峰,大致工艺为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图样,上釉后一次烧成,蓝白相间,金莹剔透,号称“人间瑰宝”。
2.汝窑:汝窑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因当时位于汝州境内而得名。从北宋年间开始烧制瓷器,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汝窑烧制的泥料比较特殊,胎均为灰白色,只是深浅有别,因颜色与香灰类似,又称“香灰色,”是汝窑特有的色泽。汝窑色釉基本色调为天青色,相比于景德镇窑的兰花点点,汝窑的装饰简单粗狂,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汝窑开片纹,据说开片纹的形成最初是一种釉面缺陷,叫做“崩釉”,后来将这种缺陷演变为无可替代的装饰。曾购买一只汝窑杯,店家说三十天小开,一百八十天大成,果然,把玩半年后鱼子纹遍布,粗狂,简单,不失美观大方。
3.宜兴窑:位于江苏宜兴,以宜兴紫砂壶享誉世界,其制陶历史已有五千多年,然而很多朋友只知宜兴紫砂壶,而不知宜兴青瓷,因为宜兴青瓷曾有过断代,晋,唐,宋时期宜兴青瓷产业都很繁盛,后来只有紫砂壶而青瓷断了代。直到60年代才又在宜兴泥料基础上进行研发和复兴青瓷产业。
4.邢窑:邢窑位于河北邢台,开始烧制于南北朝晚期,衰于五代,终于元朝。开始时烧制的是青瓷,后来逐渐由青瓷发展成白瓷,在唐朝时与南方的越窑平分秋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对应体系,唐朝中期是邢窑的鼎盛时期,烧制的白瓷比隋朝和唐初更有进步,不仅进贡皇宫,更远销海外,其品质以细,白,透,闻名。皮日休有诗可以窥其品质“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园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
5.越窑:越窑位于浙江绍兴,以青瓷著名,唐朝时与北方邢窑相对应。陆羽评价两窑特色说“越瓷类玉邢似冰。”越窑从东汉时期开始烧制,宋朝开始衰落衰落。越窑瓷质茶具色泽晶莹似玉,青绿相间,温润明亮,器具上绘有花鸟鱼虫,山水神兽等图案。
6.建窑:因处于福建省建阳市而得名,开始烧制于晚唐时期,宋朝是其发展和兴盛时期,主要烧制黑瓷茶盏。因此“建盏”一名,闻名遐迩。建盏特征是胎体厚重,黑灰,黑紫色,色泽深而无光,入手质地有沉重感,其深沉的色泽也给人予压抑感,或许这就是黑瓷的魅力,在宋朝时期,进贡皇室的黑瓷器底部常刻有“供御,进盏”字样。
7.钧窑:钧窑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代属钧州而得名。开始烧制于唐朝,盛于北宋,主要特色产品为铜红釉瓷,器型类似于黑瓷,深,厚,沉。特色在于色泽红紫,表面纹路弯曲,号称“蚯蚓走泥纹”。宋朝时期器型呈色和纹理表现都已发挥到极致,至今无法仿造。
2. 魏晋南北朝茶具
东汉之后,我国历史上先后经过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东西两晋,十六国的北朝和宋齐梁陈的南朝,这一时期从公元200年至581年,统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这4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但陶瓷的发展并没有停滞。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浙江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德清窑;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青羊宫窑、固驿窑;江西的罗湖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东晋南朝时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窑址有了很大发展。但江浙一带的瓷窑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瓷窑减少、数量降低、装饰简化、烧造略显粗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唐代前期。
相对而言,我国北方生产瓷器的年代略晚。这一时代的动乱局面使中原一带遭受严重破坏,(在这以前,关中、中原地区曾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陶瓷业的衰退也就在所难免,制瓷业出现一直拖至了北朝时期。但这一时期却令人惊喜地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而且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陶瓷品种,这就是白瓷。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出现在东汉时期,它的坯体由高岭土或瓷石等复合材料制成,在1200-1300摄氏度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要求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外面罩施一层釉,釉面要光洁、顺滑、不脱落。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又富有燃料资源,所以这一地区的制陶业发展很快,出现了众多的窑址。瓷器的产地俗称“窑口”,是由考古工作者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或实地发掘所逐步了解的。通过实地调查与发掘,基本上弄清了这一时期的一些主要窑口。
比如越窑,文称“越州窑”,从东汉时期开创,至北宋衰落,基本分布在浙江宁波、余姚、绍兴、萧山一带。其主要特点是胎质细密、呈青灰色;釉质莹润,具有玉质感,釉色深绿,色泽纯正,坯釉结合紧密。唐代诗人陆龟蒙写诗赞扬“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瓯窑,在温州一带。其特点是胎质白中泛灰,釉层较薄.釉色淡青,透明度高,有细小开片,易脱落。再如江西的洪州窑、湖南的岳州窑、江苏宜兴窑等等。这一时期的瓷器已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铜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广泛用于餐饮、陈设、文房用具、丧葬冥器等等。
中国人饮茶习惯当起于东周时的四川一带,东汉时饮茶之风传至长江下游,此风蔓延迅速,至东晋时,已成为王室豪门的时尚。据古籍的记载,当时的茶饮方式方法与今日大不相同,所以需要一些形制不同的器具,数量上也有很大需求。经研究考证,当时造型独特的鸡头壶就是一种茶具,这种造型延至隋唐以后就不再有了。
瓷质谷仓罐是三国西晋时期出现的,它用于陪葬品,所以也称“魂瓶”或“神亭”,是由东汉的五联罐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谷仓罐制作精细,堆塑繁杂,有人物、飞禽、走兽、亭台。粮食一直被视为人生第一重要之物资,所以从秦汉时代就开始给死者陪葬粮食,以供死者在阴间享用。同时,陪葬品中还含有整套粮食加工工具和做饭用的炊具,以体现吃饭的重要性。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兴,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庙,佛像石窟,僧尼数量猛增。带有佛教色彩、意义的装饰随处可见。如在建筑装饰上带有飞天、莲花等标志性图案。体现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
陶瓷还被大量运用到文具中,如笔筒、水盂、砚等。水盂的功能只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却很丰富,有蛙形、鸟形、兔形、牛形等样式。陶瓷文具被广泛使用,与这一时期崇尚读书、推崇士儒有关联。
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比较明显,尤其是三国西晋时期的越窑最为突出。器物上常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纹样,刻画细腻且逼真,真实地反映了那一个时期的社会面貌,也给今人研究建筑、音乐、舞蹈、宗教、畜牧等方面的课题提供佐证。一些生活用品如烛台、油灯、水盂上大胆使用夸张变形的动物形象,多方面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绿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统的代表,与北方地区的白瓷交相辉映。此外,常用褐彩打破单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泼。这种装饰方法简单易行,适应面广,效果较好,所以被广泛使用。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书写文字,是褐彩装饰的另一特色,这种装饰手法在后来的唐、五代时期大为盛兴,其字体形式为书法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
当今所见的越窑晋瓷,工艺多为上乘,釉色高古,质地醇素,极具品味。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所生产出的陶瓷在釉色上发生很丰富的变化,青色中有偏绿的、偏黄或偏灰的,与釉料成份、烧成火焰都有很大关系。尽管现今的技术力量更加强大,但今人的仿制品却往往是千篇一律,死气沉沉,失却了古人的韵味。瓷釉的调制也是重要因素。青瓷釉最初是用瓷石与草木灰混制而成,风化程度差的瓷石一般含有大量助熔剂,常用来做釉,草木灰的作用是引入CaO成份,经过高温烧制与瓷石相互作用形成钙质釉。
青瓷自东汉晚期出现以后,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坯、釉质量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于瓷石原料分布地域广泛,原料成份含量多有不同,所以这一时期的瓷器釉色和质感有较大差异。
由于南方广大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也就比较安定,中原地区大批人士纷纷南下,其中也不乏陶瓷业技工。而北方地区处于萧条境地,陶瓷业还不及汉代发达,对窑炉的使用也极少改进,仍延用圆形馒头窑。在南方,窑炉有了很大发展,龙窑结构被进一步改良。窑床长度达十余米,为解决龙窑室内抽力大,火焰速度过快的问题,这一时期发明了起缓解作用的“挡火墙”,可更有效地调节窑内抽力和温度。经测试,这一时期的瓷器都是在弱还原火焰中烧成,烧结程度较好,烧成温度可达1300度左右,达到了现代瓷的质量水平,这无疑与龙窑结构的改进和烧成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饰图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
女子:大多穿着广袖短襦(如:短衣)、 拖地长裙。腰部束以“抱腰” 或“腰袱”,并且用衣带来装饰。
男子 :魏晋以来,社会上盛传的玄学与道、释两教相结合,酝酿出文士的空谈之风。他们崇尚虚无,藐视礼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羁。在服饰方面,魏晋时期的男子已很少穿传统的额审议,他们穿宽松的衫子,衫领敞开,袒露胸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特点可以概括为:紧身、圆领、开叉。
3、隋唐时期的服装
唐朝的女装,是中国服饰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是历代的佼佼者。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给人以飘然若仙之感。襦衫广袖,拖地长裙,是唐朝时期的现象。唐代女性着装极其自由,宽袖窄袖,华服胡服,女装男装,皆从其便。因此当时女子还盛行胡服打扮
4.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特点
碗杯是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 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5. 三国两晋南北朝著名文物
纹样在瓷器、陶器、金属器皿、甚至建筑上都有的呀~~,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植物纹样,就这个范围吧。
这时期的青瓷,装饰纹样早期常用铺首纹、联珠纹等,最具有时代特色的纹样是莲花纹和忍冬纹(也称卷草纹)。莲花是佛教艺术题材之一,南朝青瓷中普遍以莲花为装饰。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在佛教装饰艺术的影响下,植物花卉题材的纹饰渗透到了包括陶瓷装饰、建筑装饰和金属器皿装饰等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佛教将莲花视为圣洁、吉祥的象征,自南北朝开始,莲花纹饰便被大量运用在了石窟装饰艺术中。
北朝时期的莲花图案以写实造型为主,多选取正面俯视的角度来表现,中心为圆盘状的莲蓬,莲瓣向四周均匀的呈多层放射状排列。这种图案发展演化到隋唐时期,造型更加饱满。从花形看,除了莲花,还有牡丹花的特征,花瓣多层次的排列,使图案具有雍容华丽的美感。这种图案又被称为宝相花。隋唐以后宝相花广泛流行于织锦、铜镜以及瓷器的装饰上,含有吉祥、美满的寓意。是一种独具我们民族特色的图案纹样。
6. 三国两晋南北朝饮食文化
这个元日可不是元旦,不是现在的公历一月一日,而是夏历(俗称农历)的正月一日,又称为“元正”、“元旦”。因为处于一年的开端,四时的开始,一月的开头,所以又称为“三元”或“三正”。元日在魏晋南北朝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每年此时,上从皇家贵族,下至庶民百姓,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朝廷到元日要举行朝会。元日朝会的仪式,在西晋《咸宁注》中有详细描述。在元日之前,事先为王公卿校在端门外准备好简易座位,并在宫殿前准备好乐队。群臣到齐后,宫庭中火盆齐燃,群臣从云龙门、东中华门进入,来到东阁下坐待。皇帝在一片鼓乐声中出来,百官皆伏拜。鼓乐停后,百官按品位高低依次献礼贺拜,最后是少数民族客人进拜。贺拜毕,皇帝入内稍事休息,然后在一片钟鼓乐声中复出。主管接待宾客的谒者将王公至二千石以上的大官领上殿,依次向皇帝献寿酒。献酒者先将寿酒跪授侍中,由侍中将酒跪置御座前。然后献酒者自酌,置已位前。此时谒者跪奏说:“臣某等奉觞再拜,上千万岁寿。”侍中答:“觞已上。”百官伏称万岁,四厢乐声大起。寿酒献完,皇帝开始进御膳,群臣也就席进食。食毕君臣一起欣赏乐舞,直至宴会结束。
除朝廷在元日举行朝会外,一些地方军政要人也举行元会。《陶侃传》里曾记载,东晋陶侃任荆州剌史时,一次州中造船,他命人将剩下的木屑和竹头全部保管起来,众人疑惑不解,后值正月初一,陶侃举行元会,当时雪后初晴,大厅前融雪犹湿,陶侃便命人将木屑拿出来铺在厅前的地上。
在民间,百姓也以家族为单位举行类似的活动。正月一日,人们闻鸡鸣即起身,族中之人无论长幼,全都穿戴上整齐的衣帽,依次拜贺。一般幼童或青年人先酒贺之,这一天标志着他们又长了一岁,而老年人又失掉一岁,所以后喝酒。
此外,还有爆竹,燃草,闭门杜鬼的习俗,所谓闭门杜鬼,是在门上放一些鬼见了害怕的东西,借此把鬼杜绝于家门之外。
2、人日
夏历正月初七为人日。魏晋时人董勋《问礼俗》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人日如何庆祝呢?以七种菜为羹,剪人形的彩纸贴屏风上,或者戴在头上,还有就是登高赋诗。
3、正月十五
现在正月十五,一般是观灯和吃元宵。这两种习俗是魏晋南北朝之后的事儿,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举行的是其他活动。
第一种活动是祠门祭户,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上筷子祭祀。
第二种活动为祭蚕神。一般用白粥抹上油膏,叫白膏粥祭祀。
第三种活动为迎紫姑。相传紫姑是一名为大老婆嫉妒的小妾,经常被驱迫至厕所,猪圈等处做脏活,后于正月十五激愤而死。此后,人们每逢正月十五日晚,抬着一个假人,至厕所或猪圈边,迎接紫姑。人们对着假人祷告说:“你丈夫和大姑都不在了,请紫姑出来吧!”如果觉得抬着的假人重了,就表示紫姑出来了,便赶快设上酒果,卜问将来蚕桑之事。
此外还有打簇、相偷戏,做宜男蝉,打粪堆的活动。宜男是萱草的别名,孕妇若佩带此草,必生男儿,民间便用萱草做成蝉形,让孕妇佩带以乞求生子。
四、正月晦日
正月的最后一天,人们纷纷来到水边,有的操浆泛舟,有的临水宴乐,有的漂洗衣裙,据说这样做是为了消灾解厄。发展到后来,消灾解厄的意义渐渐减弱,游水赏春反而成了人们的活动动机。
晦日还有送穷的习俗,人们于这天用粥和破衣在巷中祭祀一名叫庚约的“穷子”,并称这种活动为送穷鬼。
五、寒食节
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或第106天,正值清明前夕。每年此时,人们都要禁火寒食。寒食节三日不得举火,在此期间,人们一般以干粥、醴酪作为食品。干粥又称干饭,把米或大麦炒熟,然后碾碎,可随时食用。
六、三月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节日固定叫“上巳”,这一天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举国上下都外出游乐,都人野老,云集雾会。
七、五月五日
夏历的五月五日又称端五,飞舟竞渡是端五节中的一个传统习俗,同样还有食粽子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还将采来的艾草做成人形挂在门上,认为这样能够排除毒气侵袭,或者把菖蒲草泡在酒中,饮菖蒲酒来解毒。
八、七月七日
夏历七月,时已进入初秋季,秋季天高气爽,每逢这天,人们白天会暴晒衣物和书籍。晚上,则进行“乞巧”活动。
九、九月九日
九月九日又称“重阳”,古人认为九为阳数,此日月都为九,故称重阳,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每逢九月九日,朝廷都要举行重九会宴。登高也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在这一天,人们还有采菊相赠的习俗。
十、腊日
腊日在每年的十二月,具体哪一天因朝代不同而异,后来渐渐固定在十二月八日为蜡日,这一天是大祭之日,祭祀的对象是先祖和百神,腊日还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十一、除夕
一年之末,又称岁暮,岁除。当时人们过除夕主要是两项内容:除旧布新和驱邪避厉。
在除旧布新方面,在吃过年饭后,将器具丢弃,以为丢故纳新,在窗户上贴上神燕,贴“宜春”二字。
在驱邪避厉方面,有镇宅之俗,挖掘住宅四角,各埋一块石头。
在北朝朝廷还会在这一天举行大傩仪式,即大阅兵。
十二、社日
社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一年中有两个社日,分别在春秋两季,所谓春祈秋报。社日主要活动就祭祀,祭祀之神一为社,二为稷。社是土地之主,稷是五谷之长。
土地和粮食是人们生存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正因如此,社日祭神就成为上至国君下至庶民都要进行的活动。社日祭神要封土筑坛,坛上要种社树,社日这天,左邻右舍带上祭社用的肉食和火酒,在大树下搭起棚屋,进行祭祀,之后,一起享用祭品。
7. 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和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科学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阶段。在科学技术领域内,数学、天文学、农学、医药学、冶铸和机械制造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有突出成就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创造和发明,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学、地理学继承了汉代的优良传统,有许多重要作品问世;书法、绘画和雕刻,名家辈出,更有不少优秀作品流传至今。由于民族的融合,佛教的传播,同时汲取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内容极其丰富,异彩纷呈,开启了历史性的新风气。
8.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1)又称为六朝时代,政权分裂、战争频解不断,这是中国史上最动乱、最痛苦的时代,却是精神上极其自由和解放的时代,也是最具智慧和最有热情的时代,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在艺木方面,此时的人物画、雕望艺术,已用具体自然的动感和技巧去表达,不仅能表现人物的外在美,更能透过眼神手势及飘带,传达人物的内在美,达到人物形神兼备的意境。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使雕塑艺术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
9. 三国两晋南北朝代
三国:魏、蜀、吴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两晋:西晋和东晋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317年,西晋皇室南渡江南,司马睿在建邺延续晋朝,史称东晋。
南北朝: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朝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10.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以越窑为代表,其特点主要如下:
1、青瓷胎骨稍厚,胎色较深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而不均匀呈青灰色。器型矮胖,配以铺首、弦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或忍带、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以及龙头、虎首和熊形装饰的器足。
2、东晋中期后,青瓷普及百姓,造型简朴,装饰大大减少。纹饰以弦纹为主,少数水波纹,东晋晚期开始莲瓣纹,西晋后期的褐色点彩这是得到普及。
南朝青瓷多数胎壁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釉,少数胎松土黄色,外施青黄釉或黄釉。主要是日用器皿。佛教盛行,刻划莲瓣纹成为主要纹饰,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褐点小而密集。
1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家具
交椅:起源于古代的马扎,也可以说是带靠背的马札。圈椅: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座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颇受人们喜爱。
官帽椅:官帽椅是由于像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而得名。
玫瑰椅:这种扶手椅的后背与扶手高低相差不分,比一般椅子的后背低,靠窗台陈设使用时不致高出窗沿,造型别致。
靠背椅:椅子没有扶手的都称靠背椅。
椅子是一种日常生活家具,一种有靠背、还有扶手的坐具。古代席地而坐,原没有椅子。据文籍记载,椅子的名称始见于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则要上溯到汉魏时传入北方的胡床。
按材质分类:实木椅、玻璃椅、铁艺椅、塑料椅、布艺椅、皮艺椅、发泡椅等。按使用分类:办公椅、餐椅、吧椅、休闲椅、躺椅、专用椅等。
扩展资料:
敦煌285窟壁画就有两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图像;257窟壁画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长凳的妇女;龙门莲花洞石雕中有坐圆凳妇女。这些图像生动地再现了南北朝时期椅、凳在仕宦贵族家庭中的使用情况。尽管当时的坐具已具备了椅子、凳子的形状,但因其时没有椅、凳的称谓,人们还习惯称之为“胡床”,在寺庙内,常用于坐禅,故又称禅床。唐代以后,椅子的使用逐渐增多,椅子的名称也被广泛使用,才从床的品类中分离出来。因此,论及椅、凳的起源,必须从汉魏时经印度传入的胡床谈起。
唐代以前的“椅”字还有一种解释,作“车旁”讲,即车的围栏。其作用是人乘车时
创意椅子有所依靠。后来的椅子,其形式是在四足支撑的平台上安装围栏,其制当是受车旁围栏的启发,并沿用其名而称这种坐具为“椅子”了。从现存资料看,唐代已有相当讲究的椅子了。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了起来,出现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时根据尊卑等级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质料和功能也有所区别。
五代至两宋时期的家具大体保留着唐代遗风,只是高型家具较前更加普及了。
椅子非常古老和简单,虽然许多世纪以来,是一个普通使用状态。在早王朝时期,他们用布或皮革、木雕覆盖椅背和椅面,但是覆盖面积均远低于21世纪的椅子,椅面有时仅离地25厘米。在古埃及时代的椅子似乎已经被极大的丰富,老式乌木、象牙雕刻、镀金的木材等都会被使用。它们被覆盖着昂贵的材料,华丽的图案和猎杀的野兽或雕刻着的俘虏数字。一般来说,地位越高的个人,他的椅子就越高越华丽,这是种荣誉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