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汉古茶是什么茶
从昌宁县出土文物中的陶器茶具残片可知,昌宁先民早在公元前1世纪的秦汉时代就有用茶饮茶习俗,境内古茶树分布广、数量多,据专家考证,这些古茶树生长历史在千年以上。2006年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茶叶协会副主席陈宗懋在实地调研后,欣然赠词:“千年茶乡昌宁
(二)古茶资源丰富
古茶树分布面积3.69万亩,有42个群落20余万株,有10多个品种,树龄多在500年以上,其中1000年以上的有1万多株,最古老的古茶树树龄达1600年以上。全县有无公害茶园13.7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54.73%,茶叶绿色食品基地1.3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5.2%,有机茶园0.35万亩,古茶园面积的1.4%。
(三)内在品质优越
经中国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昌宁茶树品种及种质资源鉴定,昌宁茶叶面色绿,叶厚而质软,叶芽茸毛多,水浸出物大于45%,含氨基酸2.87%、咖啡碱4.29%、茶多酚32.31%,各项指标均高于其他茶区。
(四)品牌效应初显
全县共有茶叶初制所460个,初精制合营茶厂17个,获得QS认证企业28个,有CTC红碎茶生产线7条,培有了“昌宁红”“尼诺”“勐鑫”等品牌。2014年,吕宁红茶业集团生产的“龙腾沧江”和游水黄家寨古树茶厂生产的普洱生茶“漭水源头”分别获得第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红茶类金奖和普洱茶类银奖;昌宁红茶业集团生产的“雾里梦茶”获第七届“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金奖。
2015年,昌宁红茶业集团生产的“丹凤展翅”茶品荣获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2015中国好茶叶”质量评选金奖:尼诺茶公司生产的“尼诺银毫荣获第十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会2015年“云茶杯”名优茶评比绿茶类银奖。
2. 秦汉时期茶
茶起始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而茶字正式出现是在西汉的《僮约》一书,在唐代则由陆羽编著《茶经》,从而系统阐述茶叶饮法,从最早的食用,再到烹煮,再到冲泡饮用,经过不断的发展与继承,而茶文化活动,也涵盖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艺等。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和食用茶的国家,在三千多年的西周,就开始有人工培育茶园的出现。根据现存相关史料记载,中国饮茶在西汉已有,魏晋时成为宫廷高级饮品,唐代,在统治者及知识分子范围内得到普及,很多平民百姓也已开始饮茶。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记载:“烹荼尽具”“武阳买茶”,当时人们把茶用来烹煮饮品,并出现了专门的茶具,这也是饮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可见,茶叶的最早利用要早于西汉,因为茶叶栽培利用的发展和传播在早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时消费也往往能促进生产。随着茶叶消耗量的增大,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发达起来。
唐朝时期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广东、贵州等省的广大地区都是产茶区。唐朝煮茶、煎茶盛行。到唐朝,茶圣陆羽的《茶经》标志着茶文化进入兴盛时期,煮茶、煎茶、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茶成为一种家常饮品。唐朝人发明了蒸青制茶法,即把新鲜茶叶洗净、蒸后制成茶饼烘干,需要时就取一点来煮,煮茶讲究三沸:一沸,加点盐,煮至水中微有声,气泡像鱼眼;二沸,先舀出一瓢水,再放入茶末,煮至锅边气泡像连珠;三沸即全沸,再加入二沸时舀出的水,便可饮茶汤、嚼茶叶。
由于唐朝佛教文化鼎盛,当时的日本等国纷纷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学习,茶叶因气味清香又提神醒脑,深受喜爱,茶文化也因此走出了国门。茶风盛行,茶叶生产持续扩大,唐代出现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茶经》作者陆羽(公元733年~804年),唐代竞陵(湖北天门)人,字鸿渐,自称桑莅翁,又号东闵子。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十节,阐述有关茶的起源、采制工具、茶的品种与制法、烹饮茶具、煮茶方法、饮茶风俗、茶的产地及等级、茶的典故、传说和药方等。可以说是一本关于茶叶的大百科全书,对茶叶知识的传播和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后世研究茶史提供重要资料。如他在《茶经·七之事》中记载当时几乎所有可以搜罗到的有关茶人茶事史料。上自炎帝神农氏,下至本朝人物,极为详备,为我国茶业历史资料的保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至宋代,茶已成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江淮和秦岭以南各地区都在种植。尽管很多农民只是将它看做一项副业,但实际上一些茶农就是以种茶为生。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并将其发展到新的高度,专业的茶师、茶学评论、文学艺术作品纷纷涌现。宋朝人的饮茶方式称为点茶和斗茶。点茶即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末调匀,然后慢慢注入沸水,用茶筅(一种调茶工具)去拂,调匀后即可饮用原汁原味的茶水;斗茶则是为了评比茶的品质,当时在闽北最盛行,诗人范仲淹将其生动地描写为“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在当时,茶已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名茶种目繁多,如吴兴的紫笋、常州的阳羡、绍兴的日注、隆兴的黄龙等,都被誉为“绝品”;还有龙、凤、胜雪、密云龙、王液长春、万春银叶等数十种名茶。唐宋以后,饮茶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元代武汉臣《李素芝风月玉壶春杂剧》中云:“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将茶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在一起,成为人们生活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可见茶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明、清两代,名茶种类已达四五十种,已分绿茶、红茶、花茶了。
如今,茶叶和咖啡、可可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国家纷纷从我国引进茶树、茶籽以及制茶工具等。而我国的茶叶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不断开拓创新。
3. 秦汉时期茶的用法
茶在国内的传播路线
千百年来,茶在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香飘万里。茶业的重要中心也随着茶在国内的不断传播几经迁移,大致经历了一条自西向东和向南的路线。
1、始于巴蜀,现在,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
2、顺江而下
秦汉时于期,随着巴蜀与各地区交流的日益密切,茶亦被广泛的传播。茶最先传播至东部与南部,湖南茶陵的命名便极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西汉时期,茶陵以产茶闻名,茶陵地处江西与广东交界,由此可见,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传播至与湘、粤、赣毗邻的地区。
3、继续东移
五胡乱华,西晋南渡,北方豪门进驻中原,建康成为当时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崇茶之风盛行于贵族富豪之间,致使江东饮茶与茶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加快了我国茶叶向东南推移的脚步。
4、行至江南
唐代中期以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产量大幅提高,制茶技艺亦达到当时的顶峰。高水准生产出的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被列为贡茶。此时,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正式成为我国茶叶产制中心。
6、由东转南
由五代及宋朝初年开始,全国气温骤降,使得我国南部茶业较之北部发展更为迅速,并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制茶中心,具体表现为福建建安茶取代顾渚紫笋成为贡茶。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发展较唐朝时,更加活跃和蓬勃。宋朝时期茶业中心的南移!
4. 安康秦汉古茶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院长李举纲在主题活动中介绍安康秦汉古茶。1998年,陕西汉阳陵出土了有实物记载的“世界上最早的茶”,经中国科学院研究确认,历史可追溯至2150年前。2016年5月,它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据文物界、茶界专家初步推断,这个“世界上最早的茶”很有可能来自安康。
在对汉阳陵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茶”的历史文化、茶叶来源、制茶工艺、保存方法等方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中茶所组建全国顶尖研究团队以安康茶区茶树鲜叶为原料,充分借鉴传统技术工艺,恢复创新出安康秦汉古茶新产品。
安康秦汉古茶恢复创新产品富含硒元素,更有利于人体吸收,发展潜力巨大。知名茶学专家认为,安康秦汉古茶外形扁平端正、松紧适度、黄绿显毫、金银相间;汤色金黄明亮,香气清香带花香,滋味清醇甘甜,叶底嫩匀黄亮;具有“金银相间色、清醇甘甜味”的典型特征。茶届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赞誉“丝路瑰宝、秦汉古茶”
5. 秦汉茶文化
茶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茶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品。中华民族自秦汉大一统后,“和”既是古代先人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又是中华茶文化的意蕴所在,深深积淀在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之中。
“壶中天地,杯中乾坤。”“茶和天下”的文化内涵是在漫长演进中沉淀下来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和而不同”的鲜明特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追求,集中体现着中国人的生命体验和独特智慧,其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思想观念,不仅是中国人思想精神的内核,也是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共同追求和价值取向。
中国茶文化的“和”是中道,是平衡,是恰当,是一切都恰到好处。“和”也是尊重,是感恩,是圆融。
“茶和天下”“和而不同”,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还可将人类视作休戚与共的共同体。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底蕴,是在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园中以“和”求“同”、求同存异的重要路径,有助于人类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6. 秦代有茶吗
根据地质方面的考察可以得知,至少在三千万年前的第三纪中新世时代,长江中下游的南部以及云南东部等地区就出现了山茶科植物。植物学家深入研究考察之后,认为中国东部地区正是茶树的起源中心。
也就是说,早在人类文明有文字记载以前,人类就可以“喝茶”了。当然,这里说的喝茶并非如我们现在当作饮料一般的“茶饮料”,而是一种“咀饮”的利用方式。
由此可见,茶的起源确实极早,但我们在什么时候开始用泡茶的方式将其当成“饮料”来喝的呢?
从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西汉时期茶已经被当做日常饮料被世人饮用,但抛开文字记载不谈,起码应该是从秦朝就有这种趋势了。
沏茶,是一种泡茶方法,包括烫壶、置茶、温杯、高冲、闻香、品茶、茶叶用量、沏茶水温和冲泡时间。
沏茶时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无统一的标准,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冲泡一般红、绿茶,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为茶壶的1/2-2/3。茶相关经典名句:“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
7. 秦汉红是什么茶
珍珠红比较柔和明亮,中国红是大红色,比较艳丽。 大红色加点白色,不要太多,就是珍珠红拉。中国红对比起珍珠红来较为鲜艳、是国旗的颜色. 珍珠红是比中国红稍微淡那么一点点的颜色。中国红氤氲着古色古香的秦汉气息;延续着盛世气派的唐宋遗风;沿袭着灿烂辉煌的魏晋脉络;流转着独领风骚的元明清神韵。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盘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中国结,高度概括着龙的传人生生不息的历史。
8. 秦汉红茶叶
早在秦汉年间,蒲公英茶的养生功效就被聪慧的古人发现了,但是由于技艺的不纯熟,在漫长的年代里人们只能是将蒲公英的根晒干后泡水饮用,这样的方法不仅口感不太好,而且还没有将蒲公英的功效彻底发挥出来,虽然古人发现了蒲公英茶,但是古人根本没领会到蒲公英茶的全部魅力
9. 秦代茶文化
杭州市。
简称“杭”,古称临安、钱塘,浙江省辖地级市、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浙江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截至2019年,杭州下辖10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6850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648.46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底,杭州常住人口为1193.6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6106亿元。
杭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钱塘江下游、东南沿海、浙江北部、京杭大运河南端,是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国际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杭州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
杭州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杭州得益于京杭大运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新世纪以来,随着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业的带动,互联网经济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6年G20峰会、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2022年亚运会在杭州举办。2020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排第5位。2019年6月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开通运行。11月29日,杭州直飞开罗航线正式开通。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杭州定位为特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