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紫泥壶紫砂壶区别
1.一把壶拿到手里先掂一掂分量,壶的轻重应适宜;不宜过重或过轻;因为从醒泥和烧制的过程可以看出,好泥气孔多;反之相同体积的劣质砂泥掺杂更多砂砾碎片,还往往混有其它杂质,烧成的壶相对较重。
2.从光泽上来看,好壶看上去温润沉静,有黯淡的光芒,并不明亮。紫砂含石英是其特质,充分锻烧的紫砂会发出淡淡的宝光。劣质紫砂是没有这类光泽的。一些擦上鞋油做旧的紫砂壶看起来也油光发亮,这种光亮太过腻滑,有一种污浊之感。
3.从色彩上来看,好壶给人感觉稳重厚实,接近自然。紫砂泥按烧制后的颜色来分有红、紫、绿、黄、黑五种效果,俗称“五色土”。纯正的紫砂泥烧出的颜色都是大 气沉静的,虽然五彩缤纷,但并不鲜艳,呈现出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黑而不墨的气度。由于传统工艺用柴炉锻烧,高温下木柴的油烟部分被紫砂吸收,会形成一种 “气氛色”,看起来厚重、温暖。出炉的壶在未使用之前这种特色比较明显。古时候为了取得更丰富的色彩,也将几种颜色砂料配在一起,叫做调色。调色出来的紫 砂壶色泽仍保持纯正自然。今人常常通过在泥料中添加一些化学原料提亮紫砂的颜色,这样染出来的效果不够厚实纯正,光感和透明度都不够,最主要的是这些化学 原料对人体非常有害。
4.放手摩挲壶面,与壶肌肤相亲,你会发现好的紫砂感觉顺畅细腻,砂质均匀,毫无生涩或滑腻之感。好的紫砂壶表面有颗粒感,凹凸不平,但摸起来则是光润的。用 手抚摸紫砂壶,刚刚出窑的可能有一点干涩,这是正常的,养过后就会变得玉润。与瓷器相比没有那么娇嫩
5,闻紫砂之音,亦能辨别优劣。辨别之法是拎起壶盖与 壶身平行,轻轻敲击,可听到清脆柔和之声传来,静心品味,似有回音。因紫砂透气性好,又是矿石质地的颗粒结构,声音如玉石般铿锵、清脆,不似金属般刺耳, 又不像瓷器般单薄,可谓脆中有韧,柔中有骨。电窑烧的壶声音沉闷、生硬,不比柴窑制品声音久远。另外,若有啪啪之声还证明此壶有裂纹。
2. 紫泥壶与紫砂壶的的区别
紫泥掇只壶,身筒高,盖口小,内敛集热,尤其适合冲泡轻发酵或重发酵之茶叶:乌龙茶,红茶,普洱茶,黑茶等。
紫泥掇只壶是紫砂壶中经典器型之一,紫泥掇只壶整体壶身高,壶底有圈足,高高托起壶身,壶身挺拔耸立,似乎不畏惧艰辛,有傲骨凌霜之风范,乃喻高风亮节之士大夫。
紫泥掇只壶钮为圆形,与壶身遥相呼应,压盖式壶盖给人一种庄重又不失灵气,配上一弯流壶嘴,正耳式把,又不失去紫砂壶传统,整体壶身点线面比例协调。
3. 紫泥与紫砂
清水泥好。
清水泥是紫砂泥料里的一种中上等泥料,该泥为纯正的紫泥矿直接陈腐加工成熟泥(紫砂生矿泥外观为石块,成片状结构,经露天堆存天然风化一段时间後,能分解成黄豆般大小的颗粒。
用机械加工破碎摧毁成所需的细度,加水调和揉练,便成『熟泥』。),称之“普泥”,为较常用之泥料;
窑温:1160~1180度。收缩比:约11%。
4. 紫泥和紫砂哪个做壶好
属性上的区别
要知道原矿紫泥和紫砂两者的区别,大家可以从最根本的属性去看,因为紫砂其实不算是一种原料,是属于一种陶瓷制品,而且还要是一种接近瓷化的制品,强度大,颗粒细小,具有非常强大的透气性,而原矿紫泥,其实是一种原料,制作紫砂壶的一种原料,在采矿的时候,直接采用纯天然无化学品添加的原料,就是原矿紫泥了。
触感上的区别
原矿紫泥是属于一种材质,如果只是用原矿紫泥来制成茶壶的话,触感上来说比较的粗糙,手感的颗粒感会比较的明显,但是如果是紫砂壶的话,触感是比较的光滑,而且细腻温润一点的。
声音上的区别
同时敲击原矿紫泥制成的茶壶以及紫砂壶,两者的回响都会不一样,因为原矿紫泥茶壶的回响比较的沉闷,紫砂壶的话,因为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高温烧制,并且结构非常的紧密,因此敲击之后的回响是非常清脆的,听着就舒心。
5. 紫泥和紫砂泥
紫砂泥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紫泥、红泥、绿泥。
其中降坡泥和段泥属于天然的共生矿,降坡泥与团泥、红泥共生夹少许紫泥,各矿料中不同泥料占比都不同,主要分红降坡和黄降坡。
6. 紫泥壶和紫砂壶的区别
紫泥是紫砂中的一种。紫砂分为三类:紫泥、朱泥、本山绿。而朱泥与紫泥是宜兴紫砂壶里常见的两种泥料,在紫砂泥中有不可替换的地位,一般区别这两种:
1、用途不同:
朱泥属非主流派,深藏于泥矿底层,矿形琐碎,须经手工挑拣,古谓“未触风日石骨”,不利独自成陶,通常用作器表化妆土;紫泥是宜兴茶具的主流派,蕴于甲泥中,又称“岩中岩”,其胎骨坚致,可独自成大器。
2、光彩不同:
朱泥光彩红艳活泼,娇妍多姿,如同柳叶软剑;紫泥色相沉郁稳重,庄重凝练,宛如玄铁重刀。
3、泥性不同:
朱泥成型工艺难度较高,成品率约仅七成,泥性甚娇甚挑;紫泥成型较易,坯体烧成率较高,窑温宽容度亦大。
4、触感不同:
朱泥颗粒细腻,器表透明度,触感平滑;紫泥胎身气孔结构较松散,器表触感较显著。
5、地域不同:
朱泥虽根柢深植宜兴,但个性活跃,每于域外带动风潮,如十七世纪中叶起,外销欧洲的“红色瓷器”,再如清同治以后,轰动东瀛茶陶两界的“朱泥烧”,以及从明末民初,在闽南沿海,乃南洋一带,所掀起的“水平壶”红色风潮;紫泥素为江南主流,一脉传承五百年,不如缕,近代更于港台汇成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