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陶瓷茶叶缶(茶叶釉陶器)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1-26 21:32   点击:287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茶叶釉陶器

茶末釉在高倍放大鏡下,肉眼所见的黄色小点应该是具有立体状透明的晶体形如花朵一样的图影,带有一些枣皮红的斑块散布,多种色彩,层次深远而神秘。每个镜下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少见气泡,在陶、瓷中无任何年代的器物在镜下有如此美丽如醉的图像。

2. 茶壶 陶瓷

这可能是因为杯子里边有夹层渗透,当其他的物质遇到热水以后,因为热温度的原因导致热胀冷缩,热原膨胀之后夹层里的粘稠液体就流出来了

3. 茶叶釉瓷器

1、茶渍应洗

,包含“紫砂壶养茶山”之类的说辞都是不卫生的恶习。2、所谓“勤洗杯子”,莫如喝完以后马上洗。若是在茶台左近,直接用泡茶的热水冲洗尤佳。茶渍留存时间越久越难洗,养成好习惯最重要——懒惰的时间越久,为之付出的代价越

高。3、轻中度茶渍,用超市里卖的“擦擦克林”

(或是类似产品,一般的洗碗布不好使,钢丝球之类的一来不好使,二来还会毁伤釉面,被磨坏的釉面会更容易脏)在流水下擦洗即可,完全不必使用清洁剂。这是目前发现的最为简便而有效的清楚茶渍茶垢的方法——要注意许多方法在起效的同时会在釉面上留下划痕,这些都是下一批茶渍茶垢的藏身之处

。4、热水

会提升③的清洗效果。5、除了上述诸条,茶具清洗还与茶具自身种类有关。陶器与低温釉瓷因其表面烧结程度不足,存在可见与不可见的凹凸面,容易藏污纳垢,因此格外难以清洗。高温瓷类(多为白瓷、青花瓷,但不代表此类瓷器都是高温瓷)就会好清洗的多,刚刚生成未完全干透的茶渍用随手泡的热水一浇便可。市面上的绝大多数的仿汝瓷器(几百块一个的,更便宜的就更甭提了)多是低温釉+酸洗,表面因酸洗会留下肉眼不可见的微痕(不是开片),一旦留下茶渍极难清洁。6、对于低温釉

瓷器多说一句,除了难以清洁以外,低温釉中含铅量会更高(铅的熔点较低),用来做装饰瓷尚可,用来做餐具或茶具,,,,,,不可不察。

4. 茶叶末釉壶

好的,粗陶壶有很好的透气性,适茶性、发茶性很强

5. 茶叶沫釉瓷器

茶叶末釉是中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始于唐代。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经1200℃至1300℃之间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耐人寻味。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黒釉,到了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开始垄断烧制,清朝把它发扬光大。据《陶雅》所载:“茶叶末黄杂绿色,妖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可见此釉色瓷在明清时深得达官贵族的喜爱。

特点:茶叶末釉有高铁、高钙、高镁含量的特点。尤其是镁的含量,一定不能少于2%,这是保证烧成茶叶末釉黄绿色结晶体的重要条件。

北方地区多产白云石,这种白云石富含镁,所以茶叶末釉在清代以前多产于北方,南方很少烧造。明、清时它为景德镇官窑所生产,清代景德镇仿造的尤为成功。茶叶末釉瓷器的烧制比较困难,不能大批量生产,更不可能大批量出现在同一场拍卖会中。好的茶叶末釉价值极高,主要藏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也最为精彩。另外,由于配方和烧造条件的变化,茶叶末釉的釉色很难做到完全相同,产生了不同风格。例如雍正制品的釉色偏黄,叫“鳝鱼黄”;乾隆朝釉色偏绿,熟称“蟹甲青”。

鉴定技巧:据文献记载,厂官釉是雍正时唐英仿明代厂官釉新发明的品种。清代厂官釉分为三个品种:鳝鱼黄、蛇皮绿和黄斑点。厂官釉颜色偏青的俗称“鳝鱼青”,即“蛇皮绿”;颜色偏黄的应是“鳝鱼黄”,而黄色中多斑点的应是“黄斑点”。

厂官釉总体风格是雍正、乾隆时做工精细;嘉庆、道光时胎体厚重,略显笨拙;咸丰时回光返照;咸丰以后渐入尾声,黄丝纹多呈姜黄色。清末民国时有仿前朝官窑产品的,除景德镇仿品外,山东淄博亦产此种釉料,但山东产品胎质疏松,呈黄白色,非细瓷白胎,敲击时声音不如瓷胎清脆。现代景德镇仿官窑产品很有水平,也十分精细,并且多刻官款,但缺点是过于精细,且多有作旧痕迹。鳝鱼黄釉色仿者不多,因烧造工艺有一定难度,偶有仿者,均仿得过于精细。古代真品却是青中闪不规则的黄色,类似窑变,仿品则釉色十分均匀

6. 馆藏茶叶末釉瓷器图片

看底款是老物件 他这个旋法是老的做工方法 但是这个地有些怪 清乾隆的一般底是上铀的 怀疑是拼接的

乾隆茶叶末釉瓷器款识上,底足内篆书“达清乾隆年制”六字款,少数是四字篆书“乾隆年制”,个别写于器物口边六字篆书款。

7. 茶叶釉瓷器图片

大几百万到千万,这种单色釉价格相当 高。

8. 茶色釉瓷器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遗憾的是,宋哥窑的窑址,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我们只有从传世作品上去解读哥窑的历史。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名称由来

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窑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曹昭《格古要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中关于”哥窑的记载,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当时别其所陶,曰哥窑。土脉细紫,质颇薄,色青浓淡不一。有紫铁足,多断纹隐裂如鱼子。釉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唐代《肆考》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如龟子,古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碎器纹则大小块碎。古哥器色好者类官,亦号百极碎,今但辨隐纹耳,又云汁釉究不如官窑。”

清代《南窑笔记》“哥窑”条记载: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寺,故釉色仿佛官窑。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又有深米色者为弟窑,不堪珍贵。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窑者,用女儿岭釉加椹子石未,间有可观,铁骨则加以粗料配其黑色。由此,哥窑铁足,釉面莹润多断纹,风格特征近类南宋官窑。哥窑器以纹片着称,其中多为黑黄相交,俗称金丝铁线。

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象鱼子,有的象柳叶,有的象蟹爪。他欲器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主要特征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其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鉴定方法

首先,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其次,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再次,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最后,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补充介绍

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但哥窑窑址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

9. 陶器上的釉

石英、长石、粘土

陶瓷釉是用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按照比例加水研磨调制的,一般是涂敷于坯体表面烧制陶瓷用的。陶瓷釉能够防止液体和气体的侵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陶瓷的美观性,同时也便于保养,保持陶瓷表面的莹润光泽。

陶瓷釉一般是涂敷于坯体表面,经过一定的恒温焙烧熔融烧制,当陶瓷的温度下降时,陶瓷釉就会在其表面形成一层玻璃质薄层,增加陶瓷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介电强度。

10. 茶叶末釉陶器

方法/步骤

胎骨。随着粉碎、淘洗、烧结技术的不断提高,胎骨的质量也不断提高。早期的胎土没有粉碎,淘洗也不干净,烧成温度只有800度左右,所以胎土杂质多,疏松、吸水率高,强度差。商至东汉中期制陶业开始第一次飞跃,原始瓷出现,烧成温度是1000度左右,吸水率和强度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东汉晚期至南北朝瓷器发明,烧成温度是1200度左右。元代景德镇开始普遍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瓷器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减少了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变形。我们在鉴别陶瓷器时要善于根据通顺骨的烧结度来判断年代。同时,也要注意到各个地方就地取土为胎和偏远地区杂窑工艺技术滞后的现象。

器型。人类发明陶器至今,各类器型根据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和社会群体审美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如果能对各个朝代的各种器型变化都了如指掌,在鉴定的时候就能稳操胜券。例如:瓶从商、周、秦汉比较单一的器型发展到现在梅瓶、盘口瓶、冲瓶、天球瓶、象耳瓶、玉壶春瓶、柳叶瓶、凤尾瓶、转心瓶等。每一种瓶型都有一个首先创烧的朝代,各个时期的瓶身、瓶嘴、肢线等都会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是明显的,有些变化是细微的。谙熟这些演变的规律,就能比较准确鉴别瓶类的真伪和准确断定它的年代。

釉色。商周的上釉原始瓷和秦汉的单色釉发明以来,颜色釉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多种,每种颜色釉都有它的出生日期和年龄。应该熟悉每种釉色的发明产生朝代 ,重点掌握划时代的几种釉色,如低温铜釉绿、铜红、钴蓝、高温青釉、绿釉、霁蓝、霁红、黄釉、黑釉、褐釉、茶叶末釉等等,并要熟悉各种釉的演变发展。

色彩。 自原始陶器出现彩绘,隋、唐 、五代的褐、黑、红、绿的釉下彩绘瓷出现,宋、辽、金的釉上红绿彩绘烧成,元代成熟的青花出现和釉里红的烧制成功,明代的青花五彩、斗彩,清康熙的釉上蓝彩研制成功,陶瓷器的色彩发展到今天已是丰富多彩。鉴别色彩要用发展的眼光,一个色彩的出现,开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臻于完美。例如:元代的釉里红一出世是红紫中闪黑,颜色并不悦目。到了明代初期釉里红是紫红色的,直到清代釉里红才显得鲜嫩夺目。如此,一件鲜嫰夺目的釉里红瓷器,就不应该判定为元代的产品。

装饰。陶器的出现,使原始人从审美的需要出发就开始了在陶器上进行彩绘装饰,后来又在陶器上进行印花、刻花、画花等装饰。装饰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审美观念、文化艺术水平。同样每种装饰也有它的发明期,元代以前,陶瓷器的装饰主要是印花、画花、刻花、贴花、镂刻等。纹饰方面主要是花卉、动物、婴戏。釉上、釉下的彩绘只有黑、褐、红、绿等几个颜色。元青花一出现,印花、画花、刻花、贴花、镂刻等退居次要地位,纹饰彩绘才有了长足发展。我们应该熟悉每一种装饰艺术的产生年代。

工艺。工艺是随着人文科学的进步不断发展的,每次工艺的进步和变革都得益于科学的进步和工具的改进。而陶瓷器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变革也有它的发明期和普及期。由于历史上制造陶瓷的工艺技术是由落后到先进,制假者很容易采用落后的工具和工艺,生产出貌似古朴的仿品。要认真观察,仔细推敲,寻找出仿古工艺中的蛛丝马迹。

光泽。辨别瓷器的新旧最重要的是光泽,新瓷光泽明亮,火光耀眼。一件陶瓷器胎、釉、装饰、色彩、器型都符合古陶瓷的条件,但只要火光明亮,火气十足,那么一票否决:这件陶瓷一定是新的。年代久远的陶瓷器,形成自然的“酥光”,光泽柔和,温润如玉。釉上彩瓷,年代久远的,有一种习惯上叫“蛤蜊光”的彩晕。由于光泽在陶瓷鉴别中占最重要的位置,作假者会用尽心机,将釉面做旧,一般采用酸性溶液浸泡,用茶水煮,用兽皮打磨,甚至埋在土里,隔一段时间再挖出来。但是人为除去“火光”的陶瓷器光泽是不自然的,细心观察是能识别的。凡属陶瓷器光泽不自然的,都应该有防伪之心,不可轻信。一件古陶瓷年代不同,兆泽柔和温润的程度也不同。这个程度陶瓷鉴赏者心中有数,每个陶瓷收藏者心中也都有一把各不相同的尺子,其鉴别断代的准确性取决于他本人对陶瓷理论的学习和过手过目的陶瓷器数量。

声音。提倡鉴别陶瓷要“眼、手、耳”并用。用耳就是要敲陶瓷听其声。这对检测陶瓷裂痕伤残是有效的。但听其声而知陶瓷器新旧是比较困难的。有关听声,古今书籍有很多记载,如“声如馨”、“声音清越”、“声音悠扬”“声如击木”等等。我认为这些描述都是比较抽象和难以把握的,听声是一种感觉。要养成一个习惯,对每一件过手的陶瓷,都要用手敲击,细辨其声,久而久之就能听出感觉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