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茶叶的名字有哪些
茶叶名字有看你的产地 外形 特色 文化背景来取名字 。这样的茶叶有更有市场。以下是供楼主参考的名字XX雪芽 XX翠竹 XX毛峰 XX甘露 XX甘霖 XX仙尖 XX雾毫碧玉春 绿满春宫 知春道毫 青山翠竹
2. 各种茶叶名字
优秀茶叶品牌有西湖、八马、华祥苑、天福茗茶、艺福堂、暖莘茶、武夷星、徽六和卢正浩等十大品牌。
1.西湖
杭州 茶厂有限公司的前身为 浙江 省 杭州 茶厂,始建于1949年6月,素有"东方第一茶厂"之美誉。公司是西湖 龙井 茶专业生产厂家,在 龙井 茶的原产地域建立了生态茶叶基地。主要产品有"西湖"牌 龙井 茶、眉茶、珠茶、花茶、红茶,杭白菊等,品质优异,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2.八马
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茶业知名品牌,铁观音"茶王",始于1736年,国家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集茶园基地、生产加工、连锁、出口为一体的大型茶叶企业。公司是国家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 泉州 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 福建 省高新技术企业等等。
3.暖莘茶
海南中营贸易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暖莘茶始于2011年,由一帮茶叶爱好者,从最开始的初心:品尽 中国 茶,万里探寻 中国 茶文化,交天下茶友的兴趣爱好出发,十年不间断的万里苦寻,品茶无数,后于2021年注册创建 中国 茶品牌:暖莘茶。暖莘茶的品牌是这群 中国 茶友受 中国 茶文化的影响,是对于价值观,使命的从新确立形成,是愿景的再出发而诞生。
暖莘茶成立初始便与多家优质供应商达成超千万战略合作;历经十年供应链的研究调研,坚持“以一叶 中国 好茶暖尽人间为理念,以为大众提供一叶 中国 好茶为宗旨”,整合链接着全国超万亩生态茶园,握有优质供应商超300+家;以传统经典工艺标准,关键工序二道精选为品质把控;以组建.国际先进自动化生产线,建立精细化生产作业体系为产业提升方向;以开放,共享,共赢,合作为理念,打造世界级 中国 茶品牌。
4.华祥苑
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茶具知名品牌, 福建 省著名商标, 福建 省名牌产品,定位于中高端名茶品牌,高新技术企业,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5.天福茗茶
漳州 天福茶业有限公司,茶业知名品牌,茶具知名品牌, 中国 领先的传统中式茶产品企业, 中国 著名的茶产品零售商, 中国 领先茶产品供应商,集茶叶产、制、销、科研、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茶叶连锁专卖店。
6.艺福堂/EFUTON
杭州 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花草茶知名品牌,互联网茶叶影响力品牌, 杭州 市著名商标, 杭州 名牌,代用茶行业标准起草单位,专营西湖 龙井 茶、兼营世界各地名优茗茶及花草茶、茶具的现代茶业企业。
7.武夷星
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知名茶业品牌, 福建 省著名商标, 福建 名牌产品,集 福建 乌龙茶、绿茶、花茶、白茶、红茶等茶类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及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8.徽六
安徽 省 六安 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知名 六安 瓜片茶品牌,中华老字号, 安徽 省名牌,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涉及茶叶研发生产和销售、基地建设、旅游、茶文化传播等相关产业的现代化大型企业。
9. 卢正浩
杭州 正浩茶叶有限公司,始于1933年,正宗西湖 龙井 茶的杰出代表, 浙江 省 杭州 市西湖风景区梅家坞村第一任书记卢正浩的子女,为了完成父亲生前“要把西湖 龙井 发扬光大”的使命而成立的品牌公司。
10.日春
日春品牌,隶属于日春股份公司,知名茶业品牌,成立于1993年, 福建 名牌产品,是集茶基地建设、茶叶、茶具、茶食品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大型专业化企业。
3. 茶叶有什么名字大全
碧罗春,毛尖,铁观音,大红袍,正山小种,白茶,安化黑茶,
4. 茶叶都有啥名字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种茶、品茶的历史悠久,产量极为丰富。因为疆域广阔,各地的环境气候也不尽相同,因此茶的种类繁多,千差万别。茶树的生长习性各异,采摘下来的鲜茶经过不同的加工方式产生不同的特性。
目前茶的分类有很多种标准,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茶叶分类方法是根据发酵程度和制作工艺来将茶进行划分的。
茶按照发酵程度主要分为六大类,他们依次是:
绿茶——发酵程度约为0
白茶——发酵程度5%—10%
黄茶——发酵程度10%
乌龙茶(青茶)——发酵程度10%~70%
红茶——发酵程度70%~100%
黑茶——发酵程度80%~100%
绿茶,是不发酵茶,它以新叶或芽为原料,未经发酵,只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制作而成。因其干茶、茶汤及叶底皆以绿色为主,故名绿茶。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指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
黄茶,属轻发酵茶,黄茶的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与绿茶制法相似,但多了“闷黄”这一道独特的工序,使黄茶具有“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的三黄品质特征。
乌龙茶,亦称青茶、属部分发酵茶,品种较多,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呈红色而得名。
黑茶,属后发酵茶,黑茶的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初揉、渥堆、复揉、烘焙。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
5. 关于茶叶的名字有哪些好听
荼也有苦菜的意思。比如乇褒在《僮约》中说“炰鳖烹荼”
荈: 采摘时间较晚的茶,茶的老叶,即粗茶槚:古指茶树。《尔雅》:“槚,苦茶”。
茗:茶的嫩叶 《魏王花木志》:“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
渲老:对茶的一种行话的称呼。《中原市语》:“茶曰渲老。”
芽:用芽来称呼细茶。也会有很多用某种茶的名字去代称整个茶的。比如:金英,绿片,紫笋,旗枪。
举个例子,沉括《梦溪笔谈·杂志一》:“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
以前无茶字,而是写为荼。
王褒僮约中“烹荼净具,武阳买荼。”
就是指茶,同样还有“谁谓荼苦,其甘如饴”。而“茗”原本是较差的茶。历史上雅称就很多了,比如文人喜称“不夜侯”。等等。
6. 茶叶名字有哪些?
大红袍:
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还有另一说法,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流传更广的是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红色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
铁观音:
铁观音原产地安溪县,此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的民谚说:“四季有花常见雨,严冬无雪有雷声”,可谓得天独厚。内安溪群山环抱,土质大都是红壤,呈弱酸性,非常适宜于茶的生长,又可谓得地之灵气。安溪铁观音条索肥壮,卷曲紧结,汤色金黄明亮,香气馥郁,清香悠长,品之滋味浓郁,醇厚甘鲜,入口留余香,回味甘甜带蜜味,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正是独特的天时地利让安溪铁观音茶叶“沐日月之精,收山峦之气,得烟霞之华,食之能治百病”。常饮铁观音茶,有益于祛病保健,养生长寿,犹如观音菩萨保佑一般。加之安溪铁观音茶叶色有独特的乌润砂绿铁色,故称之为“铁观音”,这样解释,顺理成章,我以为更恰当。
龙井茶:
得名于龙井。龙井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也就是现在的龙井村。龙井原名龙泓,是一个圆形的泉池,大旱不涸,古人以为此泉与海相通,其中有龙,因称龙井,传说晋代葛洪曾在此炼丹。离龙井500米左右的落晖坞有龙井寺,俗称老龙井,创建于五代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初名报国看经院。北宋时改名寿圣院。南宋时又改称广福院、延恩衍庆寺。明正统三年(1438年)才迁移至井畔,现寺已废,僻为茶室。
7. 茶叶的名称有哪些
荼(tú):陆羽《茶经》记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茗(míng):唐代后许多诗文中指茶。唐朝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唐朝诗人皎然《陪卢判官水堂夜宴》中写道:“爱君高野意,烹茗钓沦涟。”
清友: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等句,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竹里品茶并陶醉于美好的大自然之中,古人视此为雅事。
不夜侯:茶的雅号,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因茶可提神,饮后夜不能睡。胡峤《饮茶》:“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清风使:据《清异录》载,五代十国时,有人即称茶为清风使,卢仝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8. 关于茶叶的名字有哪些字
飘丹、落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霜叶(霜叶红于二月花,特制枫叶)、秋丹等。
植物的叶的通称。(2) 书页。我国古书原来皆作卷轴,到 唐 代始有叶子。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难数卷舒,故以叶子写之。 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古书皆卷,至唐始为叶子,今书册也。 宋 程大昌《演繁露·叶子》叶子即未经黏连之散叶,对卷子而言,便称叶子。
9. 关于茶叶的名字有哪些呢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茶的饮用历史几乎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步,中国人发现和使用茶的历史由来以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神农氏时期,想要了解中华茶文化,认知“茶”字的变迁就是一个捷径,就像这个问题问的:茶在古汉语中有什么别称?
了解茶在中国文化当中的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加快速的了解茶文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茶给我们带来的利好。知名茶文化学者、资深茶文化传播者、@茶叶地理 主笔地理君来解析一下这个问题:
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在茶字出现之前,”茶“有哪些名称?
在古汉语中”茶“有哪些别称?
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的意义和影响力是怎样的?
要了解茶在古汉语中的别称,我们必须要追溯到源头,从历史文献当中,对于茶的记载开始,探寻出茶文化的脉络。首先,我们需要知晓,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元代赵原画《陆羽烹茶图》
”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要搞清楚”茶“字最早出现的时间,我们需要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自从中唐时期的陆羽著完《茶经》,并开始在唐朝流行以后,”茶“才作为通用名称,有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含义。那么,《茶经》里面是怎样记述”茶“字的由来呢?
在陆羽《茶经》一之源的注解中说:茶…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注曰从草当作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茶,其字出尔雅。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就是说,在陆羽写作《茶经》的时候,描述“茶”这种植物还没有统一的说法,而据陆羽《茶经》注释可知:“茶”字出自唐玄宗时的《开元文字音义》,但在当时,茶还有如上图所示的三种不同的写法,而到后来陆羽直接在”荼“字的基础上减了一笔,在《茶经》里面全部采用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茶”字,可以说,是从《茶经》开始,“茶”字的形、音、义才得以确立。
因此,我们目前已知的资料表明,唐代陆羽《茶经》的撰写及流行开始,“茶”开始成为通用的名称。以致于宋代梅尧臣写诗称赞说: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出自《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
然而,在“茶”字出现之前,在历史文献当中,能够表示“茶”含义的文字有很多,在“茶”统一以前,究竟有多少字可以指代茶呢?
茶字出现之前,有多少字是指代“茶”的?
其实,这个问题,《茶经》里面也给到了我们答案,在《茶经》一之源当中就有了详细的说明: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茶经》百川学海本
连带上面提到的(木茶)和荼,在唐代陆羽之前,茶字就有这七种写法,实际上,这不仅是茶字的七种写法,也是唐代不同地域对茶的称呼,接下来,地理君就和大家一一说说这些指代茶的字的来龙去脉。
最早出现的:荼
这七个字里面,最早出现的字是“荼”,字出《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但是,《神农本草经》是否是神农氏所作,目前仍存有较大的争议。但是荼作为指代茶的含义,在古书当中,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在《茶经》七之事里有了多条引用:
《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周公《尔雅》:槚,苦荼。《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欲煮茗饮……
较早出现,作意义延伸或解释用的字:槚、茗
在上面的引用当中,我们发现,用来解释荼的意思时,用到了两个字:槚和茗,并且在相关的解释里面,“槚”字怀疑是不同地区方言的不同,作为发音与“茶”相近的说法而出现的异体字,当然,也有可能是“茶”是“槚”的异体字也有可能,只是在写法上槚不如茶更为简单;
而关于茗,这个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并且常常茗和茶一起使用,叫作茗茶。从现在的含义来讲,二者几乎是通用,含义一致,而在历史记载当中,有“早采为茶,晚采为茗”的说法。
《茶经》原文影印版关于茶的记载
曾经应用最广泛:荈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曾经应用最广泛的字不应该是茗吗?你看到现在都还在用,其实不是,在晋代甚至是在唐代以前,所有表达茶的含义的字当中,应用最广泛的字是荈。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西晋时期,杜育(又作杜毓)写了一篇《荈赋》,全文仅有140余字,却写到了茶的方方面面,在陆羽《茶经》里面,先后引用加引注就有五次之多,这篇文章可谓是到目前为止写茶最经典、最精炼的文字,并且文章当中还出现了在茶文化史上的多个第一,这个具体的内容,可以去学习@茶叶地理 的专栏《细说〈茶经〉:茶圣陆羽的品茶智慧》,在这里就不展开来叙述了。
并且,荈字也经常和“荼”、“茶”、“诧”连起来用,比如司马相如《凡将篇》中就提到“荈诧”,而在晋代左思《娇女》诗中就有“心为茶荈剧”,孙楚歌“姜、桂、茶荈出巴蜀”等等。而这些引用当中,陆羽把原文的“荼”统一改成了“茶”,所以,我们今天看《茶经》时会发现,全书“茶”字最多。
蜀地方言:蔎
《茶经》七之事引用《方言》中的记载:蜀西南人谓荼曰蔎。意思是蜀地西南部的人把茶叫做蔎。这显然是地方方言了。
同音异体字:诧、(木茶)
其实,茶经引文里有提到,但是并没有单独列出来的字还有这两个:(木茶),这个是在区别茶是作为草本还是木本的时候用到的一个字,现在电脑里打不出来这个字,只能用括号来表示;
诧也是指代茶的一个异体字,在司马相如的《凡将篇》里就将“荈诧”并列,一是为了解释清楚,二来也是因为“诧”有指代茶的含义。
那么,除了这些指代茶的含义以外,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哪些别称也是指代茶的含义呢?
古代汉语中,“茶”有哪些别称?
在古代汉语中,随着人们对于茶认知的加深,尤其是在陆羽《茶经》流行起来以来,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爱上了喝茶,以至于在《茶经》之后的唐代形成了“比屋皆饮”的盛况,而茶也成了既是“琴棋书画诗酒茶”风雅之事,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必需的“跨界元素”,因此,围绕茶和喝茶,在文人的演绎里,茶就有了诸多的别称。接下来,地理君就为你一一说明。
传世名画当中有很多再现了饮茶的场景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茶这一既是物质又是通灵之物的妙草,成为历朝历代文人茶友称颂的对象,而围绕品茶、煮茶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赋。于是就有了这些琳琅满目的茶的代称:
甘露、酪奴、水厄、翘英、灵草、蓝英、绿华、流华、玉蕊、愁草、嘉草、叶嘉、清友、瑶草、仙掌、晚甘侯、王孙草、瑞草魁、涤烦子、余甘氏、不夜侯、冷面草、苦口师、嘉木英、紫云腴、白云英、离乡草、云雾草、玉川先生、龙芽凤草。
这些代称当中,有些我们较为熟悉,而有些说法如果不加解释,还有些令人费解,但不管是哪一种代称,都指向茶的美好以及饮茶带给人的非同一般的饮茶体验。
甘露:描述茶的美味如同甘甜的露珠,指代茶的美好滋味。
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出自(刘宋)《宋录》
酪奴:实际上在《茶经》里讲到的,茶不会比乳酪差,但在南北朝时期,人们认为茶要比乳酪差一些,所以才称酪奴。
惟茗不中,与酪作奴。——出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水厄:沉溺于茶中不能自拔,于是就成了别人口中的好水厄。
时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仓头水厄。——出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唐代茶宴盛况
翘英:指采茶时的茶芽的状态,新生的茶芽尖翘挺拔。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出自(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灵草:指代茶的奇妙功效,在古汉语中指代茶的功效的精妙比语不胜枚举,灵草之说在唐代尤其盛行。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出自(唐)陆龟蒙《茶人》
蓝英:茶是茶人的最爱,怎么描述都不嫌多,诗人恨不得把所有的好词都给茶用上。
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出自(唐)陆龟蒙《煮茶》
绿华:由茶的颜色入手,直接描写茶蕴含的精华之义。
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出自(唐)陆龟蒙《茶籯》
书法家颜真卿是陆羽的恩人,也是好茶之人。
流华:在茶的描写方面,受茶圣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茶的精华是历代文人墨客推崇的。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出自(唐)颜真卿《五言月夜暖茶联句》
玉蕊:在过去采芽心尚未普及之前,文人们就开始偏爱初生的嫩芽了,这种“偏爱”原料细嫩的茶品倾向,在今天达到了极致。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出自(唐)吕岩《大云寺茶诗》
愁草:在唐代,茶作为草本还是木本的说法并未统一,很多说法中仍是将茶作为草类,因此,出现了各种草。毕竟唐代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分类详尽的植物学。
乳窦溅溅通石脉,滤尘愁草春光色。——出自(唐)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
晚甘侯:将饮茶后的体感体验作为茶的代称,也很常见。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出自(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
王孙草:在文人墨客眼中,茶是可以通仙灵的神草,自然可以睥睨王孙,称呼为王孙草自然是一点儿也不过分。
借问王孙草,何时放碗花。——出自(唐)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瑞草魁:茶是所有好的草里面的老大。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出自(唐)杜牧《题茶山》
唐代的饮茶风俗
涤烦子:茶最重要的功效就是可以荡尽烦恼和忧愁。
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出自(唐)施肩吾
余甘氏:一碗茶吃罢,回味无穷,甘醇爽口。茶重回甘从古代就开始了。
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出自(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
不夜侯:茶喝多了让人睡不着,古人也有这么认为的。喝茶提神,由此可见一斑,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斑。
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出自(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
冷面草:和宋代的点茶法有关,研磨成粉,点白如花,自然有人喜欢暖色有人喜欢冷色,因此,这冷面草倒也稀奇。
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也。——出自(宋)陶榖《清异录》
甘心氏、苦口师:不苦不涩不是好茶,吃茶的时代,茶入口当然是先来苦味,苦过之后,回甘才更迅猛。
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出自(宋)陶榖《清异录》
茶是文人雅士生活的标配。
嘉木英:草木精华。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出自(宋)秦观《咏茶》
紫云腴:陆放翁吃的这茶非同凡响,睡个午觉的工夫,就被这茶香给引醒了。
小醉初消日未晡,幽窗催破紫云腴。——出自(宋)陆游《昼卧闻碾茶》
玉川先生:玉川子,卢仝的向往,茶人的神往,茶的代称。
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
龙芽凤草:茶自从成了贡品,得到了皇帝的赞赏,龙团凤饼的源头,自然是龙芽凤草了。
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出自(宋)吴潜《遏金门·和韵赋茶》
嘉草:甭管是何种草,写成好草的占了大部分,从陆羽的《茶经》开始,茶就和所有的好词儿连在了一起。
灵山不可见,嘉草何由啜。
——出自(宋)王安石《试茗泉》
传世名画中有很多饮茶图景
叶嘉:大文豪苏东坡用倒装词的方式,赋予了茶特殊的意义,叶子是好的茶,茶是好的叶子。
文中以物拟人,寓意茶为叶嘉。——出自(宋)苏轼《叶嘉传》
清友:以茶为友,古已有之。
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
瑶草:茶不仅是地上的灵药,更是天上的神草。
不与世人尝,瑶草自年年。——出自(元)倪珊《龙门茶屋图》
仙掌:采摘的茶青标准不同,形象自然也不一致,今有太平猴魁,古有玉泉仙掌。
闲与故人池上语,摘将仙掌试清泉。——出自(明)袁宏道《玉泉寺》
白云英:白云生处的精华,从古到今对茶园的生态环境都十分注重,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今天我们可以讲出更多事实证据,古人不讲证据,看着云山雾罩,那定是有神仙了。
雁顶新茶味更清,仙人采下白云英。——出自(明)朱谏《雁山茶诗》
离乡草:从大红袍的典故而起,茶的味道,叫人想家。
茶初山则香,俗呼离乡草。——出自(清)《崇阳县志》
云雾草:这个不用多讲,高山云雾之中,神仙采茶之境。
千年云雾草,早春松萝芽。——出自(清)吴嘉纪《送汪左严归新安》
如此多的代称,是不是看起来有点儿懵?其实呢,这也不一定是古汉语中指代茶的全部,只是这些被人们找出来、传诵较多而已。
透过这些花样繁多、角度各不相同的茶的代称,我们会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茶文化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不仅延传几千年,经久不不衰,还远渡重洋,影响世界,成为悄悄的改变世界的一股东方力量,那么,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唐代宫廷茶宴图
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的意义和影响力是怎样的?
茶文化既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现代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开始,茶就通过陆上、海上等多个途径,远播西方,在16、17世纪在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相继掀起了饮茶的热潮,直到后来18世纪,恶名诏著的罗伯特福琼从中国偷走茶树,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种植成功,中国茶的专有优势才一步步丧失。
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程中,既是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的“玩物”,也是平民百姓居家生活的“必需”,更是中国在封建社会对外贸易中获得贸易顺差的重要经济作物,是帝王将相奢侈生活消费的必需。
茶文化亦俗亦雅,所有这些都与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的推崇和歌颂密切相关,应该说茶启迪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强健的身体,而文人雅士又通过诗文进一步推荐了茶文化,促成了茶业繁荣和茶文化的兴盛。
很多文人墨客都是品茶高手。
说点儿题外话:
茶是目前人们公认的健康饮料,可以给人类带来健康,当前随着人们对于茶研究的加深和茶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喝茶、推广茶文化,对于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关于茶的印记,一方面我们要客观地理解文人将茶入诗文的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写茶时的社会背景和表达心态,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去伪存真的思辨意识,来区别对待古人对于茶的种种描述和记载,借助于现代科学手段的研究和发现,更加理性客观地认知茶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大山之中,有着太多的文化精髓,也不可避免地有着一些不适合今天环境的说法和观点,我们需要秉持批判着继承的原则,让真正的文化发扬光大。关于茶,关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茶叶地理 愿在文化传播的层面尽一点儿绵薄之力,如果这篇答案你觉得还不错,就给我们点个赞吧!想要学习更多茶文化知识,关注@茶叶地理,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