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茶叶质量标准体系(茶叶标准体系表)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06 01:00   点击:286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茶叶标准体系表

DB标准一般是当地或本行业内部质量控制的标准;茶企还有一套企业标准。每个企业的标准都不一样,一些企业标“特级”的茶叶,品质可能跟人们通常理解的最高等级有很大出入。还有一些私房茶,对等级的划分更是随意。所以在购买茶叶时不要盲目迷信等级,可以学习一些选购技巧。

2. 茶叶标准体系表图片

茶叶等级划分标准:

特级:紧细、匀整、显毫、匀净、陈香浓郁、浓醇、红浓明亮、褐红细嫩;

一级:紧结肥嫩、匀整、较显毫、匀净、浓纯、浓醇、红浓明亮、褐红肥嫩;

二级:紧结较肥嫩、匀整、条匀较显毫匀净、浓纯浓醇、红浓、褐红柔嫩;

三级:条索紧结、匀整、尚显毫、匀净、浓纯、醇厚、红浓褐红尚亮;

四级:肥壮紧结、匀整、尚显毫、有嫩梗、浓纯、醇厚、红浓、褐红欠匀;

五级:条索紧实匀整、略显毫、匀净、纯正、醇和、深红、褐红欠匀;

六级:壮实、尚匀整、褐红、匀净、纯和醇和、深红、褐红欠匀;

七级:肥壮紧实、尚匀整、褐红、匀净、纯和醇和、深红、褐红欠匀;

八级:粗壮、尚匀整、褐红、匀净、纯和、醇和、深红、褐红欠匀、九级粗大尚紧实、尚匀整、褐红、有梗、纯和、平和、深红、褐红欠匀;

九级:粗大稍松、欠匀整、褐红稍花、有梗。

3. 中国茶叶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茶产业标准化是指为了保证茶叶产品的质量,制定、发布并实施与茶叶相关的基础、产品、卫生、技术和管理标准,使茶叶在生产、加工及管理等方面获取最佳的秩序和效益,使茶叶的卫生与质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4. 中国茶叶标准委员会

gb/t29602是固体饮料标准。

2013年7月1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T

29602-2013《固体饮料》,该标准于2014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的出台填补了国内饮料标准体系中的固体饮料标准的空白,将进一步规范固体饮料的生产及市场,有利于国家质量监督机构对固体饮料产品的监管。饮料中咖啡因的测定是可乐型饮料、咖啡、茶叶、及其制成品必检的成分之一。

依据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卫生部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GB/T5009.139-2003

饮料中咖啡因的测定第一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检测方法简介:咖啡因的三氯甲烷溶液在276.5nm(10mm光程比色杯)波长下有最大吸收,其吸收值的大小与咖啡因浓度成正比,从而可以进行定量。

5. 茶叶标准品

黄印:“云南七子饼”,其实就是现代绿印普洱茶茶品,是由勐海茶厂50年代未所产的,被称之为“现代拼配茶菁的普洱茶品始祖”的“黄印圆茶”。黄印圆茶,由于毫头多,陈化后都转变为金黄色,是以茶饼呈黄色,故其外包纸标记八个红色中字组成的圆圈中“茶”字为黄色,而内正标记为绿色“茶”字。

绿(蓝)印:绿印圆茶系勐海茶厂40-50年代制作的茶品,是“红印”的姊妹产品。勐海绿印圆茶有早期和后期之分,早期绿印圆茶也叫“绿印甲乙圆茶”或“蓝印甲乙圆茶”,早期绿印无论在陈香、樟香、滋味、茶气等方面都是一流的。后期绿印其指是50-60年代勐海茶厂所产的大批量普洱茶。有一部分茶品,是用新树茶菁制造,但仍以生茶方式制造,被称之为“绿印尾”,在普洱茶极品中,有极高的典藏价值。

6. 茶叶标准的定义

特级茶叶和一级茶叶的差别有:

1、茶叶是分等级的,特级肯定比一级好。等级越高茶叶的品质越好。品质高颜色越绿,香气越浓,茶叶越耐泡。

2、茶叶等级有国标、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比其他地方产的绿茶、普洱茶等,福建产的乌龙茶等级标准更为明确。浓香型和清香型铁观音茶叶可细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等,国标还对每一品种和分级设了实物样。而烘青茉莉花茶和炒青茉莉花茶可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龙井茶可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

3、消费者可根据茶叶形状、颜色、香味、茶汤等项目判断等级。例如按国标标准,清香型铁观音特级产品应为条索紧结、重实、香气清高、持久、滋味清醇鲜爽、音韵明显、汤色金黄带绿、清澈。但等级标准如果只有文字描述、对茶叶品鉴并不十分精通的消费者来说、“特级”“一级”之分仍让人纠结。

3、级别的差异不是因制作方式与茶叶不同而不同。当然,加工水平的高低与茶树品种的不同对茶叶的级别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另外,茶叶采摘的标准不同,季节不同也对级别有影响。4、再者,不同的茶叶评级的方式也不同,如绿茶,外形分占的比例较高。而乌龙茶,香气与滋味占的分较高。

7. 茶叶标准网

|国家标准(110项)|

GB 2762-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02-2013 茶 取样|

GB/T 8303-2013 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

GB/T 8304-2013 茶 水分测定|

GB/T 8305-2013 茶 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6-2013 茶 总灰分测定|

GB/T 8307-2013 茶 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

GB/T 8308-2013 茶 酸不溶性灰分测定|GB/T 8309-2013 茶 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

GB/T 8310-2013 茶 粗纤维测定|

GB/T 8311-2013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 8312-2013 茶 咖啡碱测定|

GB/T 8313-2008 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

GB/T 8314-2013 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

GB/T 9833.1-2013 紧压茶第1部分:花砖茶|

GB/T 9833.2-2013 紧压茶第2部分:黑砖茶|

GB/T 9833.3-2013 紧压茶第3部分:茯砖茶|

GB/T 9833.4-2013 紧压茶第4部分:康砖茶|

GB/T 9833.5-2013 紧压茶第5部分:沱茶|

GB/T 9833.6-2013 紧压茶第6部分:紧茶|

GB/T 9833.7-2013 紧压茶第7部分:金尖茶|

GB/T 9833.8-2013 紧压茶第8部分:米砖茶|

GB/T 9833.9-2013 紧压茶第9部分:青砖茶|

GB 11767- 2003 茶树种苗|

GB/T 13738.1-2017 红茶 第1部分:红碎茶|

GB/T 13738.2-2017 红茶 第2部分:工夫红茶|

GB/T 13738.3-2012 红茶 第3部分:小种红茶|

GB/T 14456.1-2017 绿茶

8. 茶叶标准汇编

GB/T 23205-2008 茶叶中448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3204-2008 茶叶中519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23193-2008 茶叶中茶氨酸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21729-2008 茶叶中硒含量的检测方法

GB/T 23376-2009 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23379-2009 水果、蔬菜及茶叶中吡虫啉残留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5009.176-2003 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的测定

GB/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T 5009.57-2003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9. 茶叶标准的分类

1 农产品基本信息描述 茶叶 GB/T 38208-2019

2 茶叶分类 GB/T 30766-2014

3 茶叶化学分类方法 GB/T 35825-2018

4 茶叶生产技术规范 GB/Z 26576-2011

5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T 23776-2018

6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GB/T 14487-2017

7 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 GB/T 18797-2012

8 乌龙茶 第9部分:白芽奇兰 GB/T 30357.9-2020

9 台式乌龙茶 GB/T 39563-2020

10 台式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 GB/T 39562-2020

11 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 GB/T 35863-2018

12 乌龙茶 第7部分:佛手 GB/T 30357.7-2017

13 乌龙茶 第6部分:单丛 GB/T 30357.6-2017

14 乌龙茶 第3部分:黄金桂 GB/T 30357.3-2015

15 乌龙茶 第4部分:水仙 GB/T 30357.4-2015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