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叶斗茶大赛的一般规则有哪些
宋朝斗茶的德称有:斗茗、茗战。即比赛茶的优劣。斗茶源于唐,而盛于宋。它是在茶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风俗。三国吴孙皓“密赐茶荈以代酒”。这是以茶代酒宴请宾客的开始,但尚不是正式茶宴。东晋大将军桓温每设宴,“唯下七奠茶果而已”。(《晋书·桓温传》)这当是茶宴的原型。
2. 茶叶局斗茶赛
非常高。
首先斗茶,又称“茗战”,始于唐而兴于宋,皇宫贵族、文人骚客、名士高僧、寻常百姓,无论阶层均乐此不疲,场面热闹非凡,可谓茶界盛会。而今,中国首届斗茶大赛总决赛将汇聚来自四大赛区预赛的胜者,再掀茶界争霸风云,见证2022中国十大茶王荣耀登顶。所以很厉害。又能够提高茶叶的知名度。所以说含金量非常高。
3. 2021全国斗茶大赛有哪些
第十八届梧州宝石节定于12月3日至5日举办,以“东融门户 潮涌梧州”为主题。
宝玉石文化艺术展时间:12月3日至5日地点:毅德城二、三楼、文化中心、宝石城、
梧州六堡茶文化展示
时间:12月3日至5日地点:毅德城二楼、文化中心六堡茶展示馆活动内容有梧州六堡茶展和中国(广西)六堡茶斗茶大赛
岭南美食节
时间:12月3日至5日地点:毅德城
据了解,今年的活动依旧精彩。宝石节期间,梧州市将举办六大项主要活动,除了有每年备受欢迎的岭南美食节,还有红红火火的辣椒竞品大赛以及六堡茶斗茶大赛,满足市民游客的味蕾需求。
同时,梧州市还将举办云上宝石艺术节、“全民美拍 时尚宝石”网络达人秀等线上活动,让无法前来现场的小伙伴能“云观看”宝石节盛况。
4. 茶比赛有哪些
2021第十三届湖南茶业博览会将于12月10日至13日在长沙湖南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展会时间:2021第十三届湖南茶业博览会
展会时间:2021年12月10日-12月13日
展会地点:湖南国际会展中心(芒果馆)
展会门票:免费提前登记免费入场
本届茶博会参展参会企业1100多家,全省共有40个茶叶主产县组团、200多家企业参展。同期参展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0个代表团、1000家国内外企业。
活动内容:
本届茶博会将重点宣传推介“乡村振兴 五彩茶香”、“三湘四水 五彩湘茶”,发布五彩茶香湘茶品牌地图,围绕湖红之源,重点推介新化红茶。
同期举行湖南茶叶“茶三十”颁奖典礼,“潇湘茶品牌推介会”、“茶祖神农杯”名优茶颁奖典礼。
组织“三湘四水 五彩茶香”短视频征集大赛颁奖典礼暨百名茶文化主播逛茶博,湖南红茶之歌MTV大奖赛,小茶人逛大茶博,
“茶铺四姐妹”推介五彩湘茶,长沙绿茶、湘西黄金茶、石门银峰茶品牌推介会,五彩湘茶茶叶版图寻茶拼图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推介、普及茶品牌、茶文化、茶知识系列茶事活动。
观展入馆指南
1、根据防疫要求,会展全过程全员信息建档,所有进馆工作人员、参展商及观众必须实名登记。
2、观展需要提前准备好:口罩+身份证+健康码+行程卡。
3、进馆需正确佩戴口罩,需带好身份证核实身份信息,通过安检测温。请配合现场工作人员指引,进行实名登记入场。
5. 茶叶斗茶大赛的一般规则有哪些要求
宋代饮茶风气极盛,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即便贫贱人家,也是少不得的。在临安城内,与酒肆并列的就有茶肆,茶馆布置高雅,室中摆置花架,安顿着奇松异桧。一些静雅的茶馆,往往是士大夫期朋约友的好场所。街面上或小巷内,还有提着茶瓶沿门点茶的人,卖茶水一直卖到市民的家中。大街夜市上。还有车担设的“浮铺”,供给游人茶水,这大概属于“大碗茶”之类。宋人的好茶,比起唐人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酒中有趣,茶中亦有趣。黄庭坚所作的《品令·咏茶》词,将宋人的烹茶饮茶之趣,写得如此深沉委婉,是茶词中一篇难得的佳作。词中有句云:“味浓香永,醉香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饮到美茶,如逢久别的故人,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满足感。宋人于茶中寻趣,还有斗茶之趣。士大夫们以品茶为乐,比试茶品的高下,称为斗茶。唐庚有一篇《斗茶记》,记述几位相知一道品茶,以为乐事。各人带来自家拥有的好茶,在一起比试高低,“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不过,谁要真的得了绝好的茶品,却又不会轻易取出斗试,舍它不得。苏轼的词《月兔茶》即说: 环非环,玦非玦, 中有迷离月兔儿, 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 此月一缺圆何年? 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 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小团”为皇上专用的饼茶,得来不易,自然就舍不得碾碎去斗试了。斗茶雅事,由士大夫的圈子扩展到茶场,这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斗试了。盛产贡茶的建溪,每年都要举行茶品大赛,这样的斗茶又多了一些火药味,又称之为“茗战”,用茶叶来决胜负。范仲淹有一首《斗茶歌》,写的正是建溪北苑斗茶,诗云:“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味过醍醐,香胜兰芷,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决出茶品的高下。原来建溪的斗茶,是为了斗出最好的茶品,作为贡茶献到宫中,这样的斗茶大概应是很严肃的。斗茶既斗色;也斗茶味、茶形,要进行全面鉴定。陆羽《茶经》说唐茶贵红;宋代则不同,茶色贵白。茶色白宜用黑盏,盏黑更能显出茶的本色,所以宋时流行绀黑瓷盏,青白盏有时也用,但斗试时绝对要用黑盏。宋代黑茶盏在河南、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福建等地出土很多,其中有一种釉表呈兔毫斑点的黑盏属最上品,称为“兔毫盏”,十分珍美。斗茶品味与观色并重,因此宋代涌现出不少品茶高手。品出不同茶叶味道,判断出高低,也许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不过要分辨色、形、味都很接近的品第,却并不容易,要品出几种混合茶的味道就更难了。发明制作小龙小凤茶的蔡君谟,怀有品茶绝技,往往不待品饮,便能报出茶名。有一次,一个县官请他饮小团茶,其间又来了一位客人,蔡氏不仅品出主人的茶中有小团味,而且杂有大团。一问茶童,原来是起初只碾了够二人饮用的小团,得知又加了客人后,由于碾之不及。于是加进了一些大团茶。蔡氏的明识,使得县官佩服不已。斗茶之趣吸引了诗人,也吸引了画家,元代赵孟頫摹有《斗茶图》一幅,可以看作宋代斗茶的写实。图中绘四人担茶挑路行,相聚斗茶,也许就是四个茶场主,随带的有茶炉、茶瓶、茶盏,看样子马上就要决出高低来了。斗茶风气的源起,似乎可以上溯到五代时期。五代词人和凝官做到左仆射、太子太傅,位封鲁国公。他十分喜好饮茶,在朝中还成立了“汤社”,同僚之间请茶不请饭。这样的汤社,实际是以斗茶为乐趣。后来宋人斗茶风炽,可能与此有所关联。宋代不仅有斗茶之趣,还有一种“茶百戏”,更是茶道中的奇术。据《清异录》说:“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决,使汤纹水脉成物像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曳即就散灭。”用茶匙一搅,即能使茶面生出各种图像,这样的点茶功夫,非一般人所能及,所以被称为“通神之艺”。更有甚者,还有人能在茶面幻化出诗文来,奇上加奇。当时有个叫福全的沙门有此奇功,“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这简直近乎巫术了,虽然未必真有其事,但宋人茶艺之精,则是不容质疑的。宋代以后,饮茶一直被士大夫们当成一种高难的艺术享受。历史上对饮茶的环境是很讲究的,如要求有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寺、道院、松风、竹月等。茶人的姿态也各有追求,或打坐、或行吟、或清谈、或掩卷。饮酒要有酒友;饮茶亦须茶伴,酒逢知己,茶遇识趣。若有佳茗而饮非其人,或有其人而未识真趣,亦是败兴。茶贵在品味,一饮而尽,不待辨味,那是最俗气不过的了。6. 岩茶斗茶赛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名单,共有12位。2015年,武夷山市政府发布文件,公布了第二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共有6位。
武夷岩茶第一批传承人
1、叶启桐
武夷山的高级评茶师,在武夷茶界贡献很大,其中包括主持制作了2004、2006两次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样品,这一规范从色香味去分析,将武夷茶种分五大类:大红袍、肉桂、水仙、名枞、奇种。诸多实物标准,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才定下来。
2、陈德华
拼配大红袍之父,从事武夷岩茶名从品种的研究长达40余年,尤其是对大红袍的剪枝繁育和制作技艺做出了巨大贡献。1985年,陈德华在任茶科所所长的时候,凭借对大红袍品质的准确把握,组织科研组,用肉桂、水仙等优质武夷岩茶和纯种大红袍拼配出来的“大红袍”,香气、汤色、口感俱佳,岩韵感极强,很快就得到消费者的认可。1985年9月第一款商品大红袍上市,15克烟盒式包装的大红袍就这样诞生了。
3、苏炳溪
年龄最大的传承者,建国初,马头、磊石、天游、品石五茶厂拼为一个初级社。那年头春苏炳溪被委以五厂巡视员,总管岩茶采制,白天上山,晚上轮流到各厂察看。现在与儿子苏德发办“大坑口茶厂”。苏炳溪一做就是70年,2006年6月,他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岩茶制作传承人之一。
4、刘锋
十七岁从事茶业,在乡镇茶叶站工作过十多年,89年调入市茶科所,三年后提拔为市茶科所副所长。1988年开始,刘峰致力于发掘岩茶历史名丛“金佛茶”,经过数年艰苦努力,终于取得成功,注册了“永乐金佛茶”商标。
5、刘国英
1987年从福建农林大茶学系毕业,分配到武夷镇九龙山茶场。说是镇办茶场,其实只有一片荒坡,几间干打垒土屋。他发现,九龙山毛茶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出在摇青上。他从规范使用综合摇青机,提高摇青工艺水平入手,很快破解了九龙山毛茶质量难题。从1989年起,在全市毛茶质量评选中,连续三年获得梅占第一,肉桂、水仙第二的优异成绩。97年起,他创办了“岩上茶科所”。
6、刘宝顺
毕业后,刘宝顺被分配到了武夷山市茶科所,主要负责武夷名丛的选育工作。十分重视武夷岩茶传统工艺技能的传承,1991年,刘宝顺筹备办起自己的茶厂,创办了幔亭岩茶研究所。
7、王顺明
1974年起于茶厂工作,从事茶叶栽培、制作、审评30余年,长期从事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管理和制作工作,创办有武夷山琪明茶叶科学研究所。
8、黄圣亮
祖上世代经营岩茶,1982年父亲黄贤义种植了几亩茶地,还把祖上的茶厂老字号重新亮了出来。爷爷是“武夷山第一焙茶师”黄瑞喜,父亲黄贤义,叔黄贤庚归纳了一套27道108字的品茶程序,用于各类茶艺表演,是令人尊敬的老一辈茶人。黄圣亮是天心永乐禅寺住持泽道法师的俗家弟子,在其茶厂可以看到很多泽道的题字,现家中创办“瑞泉”茶厂,与父兄生产、制作、营销武夷岩茶。
9、吴宗燕
随父长期从事生产、制作、营销武夷岩茶,是地道的天心村人,家里世代以种茶、制茶为生。传到他祖父一辈,已在天心村好几个山头拥有茶园。上世纪八十年代,吴宗燕本人承办了天心村村办企业——天心茶厂,1992年他创办了北岩岩茶精制厂,现在属武夷岩茶的生产大户。
10、游玉琼
她从1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种茶。1985年,从一名武夷山市九曲茶叶精制厂技术员起步,发展成为拥有福建省著名商标及福建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的企业总经理。永生茶厂的前身,是集体性质的九曲精制茶厂。九十年代中期,游玉琼父亲游永生,押上全部家产,大胆揽下了这个小厂。为了重开局面,改名永生茶厂。
11、王国兴
武夷山市星村镇星村村人,1996年~2002年任武夷山市茶科所副所长、主持工作。1982年考入福建省福安农业学校茶叶专业,1985年,王国兴毕业回乡被分配到崇安县武夷茶叶站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收购天心岩茶村、黄柏、柞洋一片的岩茶、半岩茶毛茶。那个年代,茶叶统购统销,王国兴的工作非常忙碌也非常充实,在工作中,增长了丰富的武夷岩茶的审评知识与审评经验。
12、陈孝文
出生于茶叶世家,是12位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一位。现与父陈墩水共同经营“慧苑茶叶科学研究所”。是武夷茶人年轻一代(80后)中极为突出的人物之一。他还是慧苑岩茶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接班人。
武夷岩茶第二批传承人
1、刘安兴
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从事公司的茶叶管理、生产制作及茶叶审评工作。参与武夷山的名枞保护工作,目前内鬼洞品种保护区已经成为武夷山唯一的原生优良茶树品种基因库。在武夷山岩茶厂推广手工融合机器做青工艺,提升武夷岩茶生产效率和品质;对武夷岩茶的审评经验进行归纳,形成一套审评体系,在武夷山茶厂进行推广。参与《武夷岩茶的冲泡和品鉴方法》福建省地方标准起草,承担首届海峡乌龙茶技艺交流大会审评工作。
2、苏德发
从事武夷岩茶制作48年,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曾任天心村村委党支部书记。作为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的苏德发是首批传承人苏炳溪的儿子,“一门父子两传人”说的正是这两位。
3、周启富
50多岁的周启富在传承人里面年纪并不算大,但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长一些。这和他常年从事户外重体力活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周启富说自己是从茶山管理开始接触武夷岩茶的,“刚开始什么都不懂,所里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年份久了,自己就看出了里面的道道,再加上所里的技术人员讲解,也就从根本上明白了管理茶山的道理和方法。”
“茶园管理和茶园生态也应该是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一部分。”关于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要点,周启富的想法有些独到,“这和岩茶的初制和精制一样重要,没有好的茶园就没有好的茶青,做茶就没有好原料,做出的好茶也就差着斤两份量。”
4、占仕权
从事武夷岩茶制作20多年,“我1994年开始跟着宝顺师父(刘宝顺,首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做茶,这么多年师父教了我很多,不只是做茶。”虽然现在已经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但讲起自己的师父,占仕权的恭敬和感恩溢于言表。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是祖辈们传下来的手艺,最重要就是要‘做’。怎么做,怎么做好,得我们花时间、花心思去学去琢磨。”关于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占仕权说,“做茶这个手艺处处都是技术。不要说管理茶山、初制、精制这些,就只茶青进桶、搬茶叶,甚至连怎么扫茶青都有技术。”
5、刘德喜
刘德喜做茶的“启蒙者”是第一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宝顺。1993年,在刘宝顺的指导下开始学焙茶。刘德喜说,“刘宝顺焙茶技术很专业,是大家公认的,我就在那几年学焙茶的时间里,得到了正统的学习和锻炼。”
四年后,刘德喜又拜在另一位非遗传承人刘国英的门下,他回过头去学岩茶的初制工艺,这一学又是五六年时间,如此便把岩茶的一整套制作工艺学全了。
走进刘德喜的客厅,第一眼就看到悬挂于对门墙上的“岩骨花香”四个字,那是茶界泰斗张天福老人在106岁时写下的墨宝,据说也是此次刘德喜获得“张天福杯”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肉桂状元的战利品。
6、张回春
1963年,年仅6岁的张回春随父母迁居祟安县(今武夷山市),双亲在茶场工作,也使得他的童年时光大部分在满是茶香的茶厂里度过,他与武夷岩茶的缘也自此时起。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氛围愈浓,国营茶厂开始改革,张回春开始系统化学习制茶技艺,正式步入岩茶行业。
“当时,跟着茶厂里的老师父们学习。他们都有几十年的做茶经验,看我愿意学,他们都很愿意教。学了足足有5年,才算是系统地掌握了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
跟着茶厂的老师父系统学习的那5年,张回春开启了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大门。这之后,张回春幼时对武夷岩茶的认识和感情更深了,也促使他想要去钻研其中更深邃的规律。
“制作岩茶的学问博大精深,想要做出好茶,非得一心一意深入研究才可能实现。”一直到现在,张回春不仅再没离开过武夷岩茶这个行当,而且把这门手艺做成了家传。
以上就是武夷岩茶十八大传承人的名单了,不过,这18位传承人中,不是所有人都称得上国家级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目前,武夷山只有两位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陈德华与叶启桐,其他人则只是省级、市级、县(市)级的。
7. 制茶比赛理论知识
1979年,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首次提出将中国繁多的茶叶品种分为六大类,主要是依据茶叶制法和品质的系统性和茶叶中茶多酚的氧化程度将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乌龙茶)和红茶等六大类。内质变化按绿、黄、黑、白、青、红由浅入深,绿茶、黄茶、黑茶都由杀青开始,而后三者从萎凋开始,制法与品质虽然不同,但却有系统联系。陈椽教授提出的六大茶类的分类顺序中,茶多酚的氧化是指茶叶在多种氧化酶的参与作用下发生的酶促氧化。
六大茶类划分依据是什么?为此他俩竟差点打起来
▲ 六大茶类制作工艺
我国最早发明的是绿茶,明朝时期,绿茶制法不断丰富,由烘青发展到晒青和炒青,通过炒制绿茶的实践,发展到黄、黑等其它茶类。例如黄茶的发明是由于在炒制绿茶的实践中,发现杀青后或者揉捻后的叶子没有及时干燥或者干燥程度不够,叶片变黄,因而对茶叶的制作产生了新的认识,逐渐发明了黄茶的制法。
而黑茶的初制与绿茶的初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黑茶的品质与绿茶品质大不相同,除了黑茶独特的渥堆工艺外,黑茶从杀青到干燥,每个环节都要保温保湿,其初制过程就是在高温下保水,而后又在高温下去水的过程。顾客可能是在某本书籍或者某篇论文上看到了以上定义及制茶方法的介绍,只产生这种观点也不令人意外。
随着茶叶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茶叶分类的顺序也有不同的发展。 另一种茶叶分类是依据茶叶的发酵程度,将茶叶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这种分类顺序中的发酵是指包括多酚在内的多种茶叶内含成分,在氧化酶、湿热作用下发生的酶促反应与微生物胞外酶反应的综合体现。
绿茶的关键工序是杀青,杀青的过程中高温钝化了多种酶(尤其是氧化酶)的活性,制止了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因此属于不发酵茶;白茶的加工,鲜叶在萎凋过程中微发酵;黄茶的闷黄是关键的工序,发酵程度较白茶重一些;乌龙茶是最后发明的茶叶种类,其加工过程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属于半发酵茶类;而红茶是全发酵茶,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茶叶多酚酶促氧化为主;黑茶是后发酵茶,在渥堆的过程中,微生物的参与作用下,多酚类的组合发生变化,也就是非酶促自动氧化的结果。茶叶店老板浸淫茶行业多年,根据制茶经验和理论支撑得出这一结论也是情理之中。
六大茶类划分依据是什么?为此他俩竟差点打起来
▲六大茶类发酵程度
以上两种说法都是六大茶类正确的分类依据,但老板和顾客可能因为彼此领域不同以及信息的不对称,而各自产生了不够完整的观点。这样的情况在茶行业其实并不少见,所以我们作为爱茶之人更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对茶进行更为全面的了解,才能防止自己有一天真的被忽悠。
8. 茶叶比赛标准
GB 10221。2-88 感官分析术语 与感官有关的术语GB 10221。3-88 感官分析术语 与感官特性有关的术语GB 10221。4-88 感官分析术语 与分析方法有关的术语GB 11767-89 茶叶种子和苗木规格标准GB/T 4879-85 防锈包装GB/T 5009。 1-85 食品卫生检验理化部分总则GB/T 5009。11-96 食品中总砷的测定方法GB/T 5009。12-96 食品中铅的测定方法GB/T 5009。13-96 食品中铜的测定方法GB/T 5009。19-85 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方法GB 5009。 22-85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方法GB/T 5009。57-96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 5033-85 出口产品包装瓦楞纸箱GB/T 5034-86 出口产品包装瓦楞纸板GB/T 5048-85 防潮包装GB 5127-85 食品中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对硫磷最大残留限量标准GB/T 5398-85 大型运输包装件试验方法GB 7718-94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GB 8057-87 茶叶机械名词术语GB/T 8302-87 茶 取样GB/T 8303-87 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T 8304-87 茶 水分测定GB/T 8305-87 茶 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6-87 茶 总灰分测定GB/T 8307-87 茶 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GB/T 8308-87 茶 酸不溶性灰分测定GB/T 8309-87 茶 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GB/T 8310-87 茶 粗纤维测定GB/T 8311-87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GB/T 8312-87 茶 咖啡碱测定GB/T 8313-87 茶 茶多酚测定GB/T 8314-87 茶 游离氨基酸测定GB/T 9172-88 花茶级型坯GB/T 9172-88 花茶级型坯(附录B)《茶叶滋味化学鉴定法GB/T 9172-88 花茶级型坯(附录C)《茶叶水分测定的快速法GB/T 9172-88 花茶级型坯(附录C)《茶叶总灰分测定的快速法GB/T 9174-88 一般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 9194-88 茶尺蠖防治标准GB 9679-88 茶叶卫生标准GB 9683-88 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GB/T 9833。 1-88 紧压茶 花砖茶GB/T 9833。2-88 紧压茶 黑砖茶GB/T 9833。3-88 紧压茶 茯砖茶GB/T 9833。3-88 紧压茶 茯砖茶(附录B)《茶梗检验方法》GB/T 9833。3-88 紧压茶 茯砖茶(附录C)《非茶类夹杂物检验方法GB/T 9833。 4-88 紧压茶 康砖茶GB/T 9833。4-88 紧压茶 康砖茶《紧压茶类每块(个)净重量检测方法GB/T 9833。5-88 紧压茶 沱茶GB/T 9833。6-88 紧压茶 紧茶GB/T 9833。7-88 紧压茶 金尖茶GB/T 9833。 8-88 紧压茶 米砖茶GB/T 9833。9-88 紧压茶 青砖茶GB/T 10220-88 感官分析方法总论 GB/T 10221-88 感官分析术语 一般性术语 GBN 144-81 红绿茶卫生标准、茶叶卫生管理办法GBN 238-84 食品中镉允许量标准 GBN 54-81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量(附:食品放射卫生管理办法SB/T 10036-92 紧压茶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SB/T 10037-92 红茶、绿茶、花茶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 11680-89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GB/T 13738。 2-92 第二套红碎茶 GB/T 13738。4-92 第四套红碎茶 GB/T 14456-93 绿茶 GB/T 14487-93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9. 斗茶大赛流程
1、备水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冲茶最好的水自然是新鲜的泉水,但是现在要备有泉水都很难。我们推荐使用天然矿泉水,或纯净水,但不推荐使用矿物质水,自来水也不堪用。煮水的原则是:以鱼目、蟹眼连绎迸跃的二沸水为度。也就是说,当看到水面呈现鱼眼大小、蟹眼大小的沸泡时,即可停止加热了。再往后煮就是三沸,然而三沸后,腾波鼓浪,水就偏老了。冲茶时,取二沸的水,置边上至水没有沸腾的声音,即用。
2、碾茶
先用纯棉纸包茶,压碎茶叶,然后入茶碾,碾茶要迅速,不能长时间碾茶,否则有损茶末的新鲜。如果不是当年的新鲜茶饼,则最好将茶烘烤后再碾。
3、点茶
斗茶就是比试谁的茶汤汤花──沫饽在盏面上的时间保持更久,称为咬盏,直到花散水出,称之为“云脚散”,经过几个回合来决出胜负。在北宋时期,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乐此不疲。斗茶用的方法就是点茶。点茶总共要注水七次,使茶末与水交融,茶汤表面显现雪沫乳花,但这整个过程不超过数分钟。点茶之前要先暖盏,用开水过一遍茶碗,否则茶不浮。然后以小勺舀取茶末,在盏中调作膏状,不时以汤瓶冲点,边冲点边以竹制的茶筅或银制的茶匙在盏中回环搅动,即所谓“击拂”。
点茶需要技巧,又以因击拂之法不同盏面泛起之乳花不同而有各种名目,自第一汤至第七汤而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