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经中主要在哪些部分描述
越州,古地名,位于今广西钦州浦北县石涌乡坡子坪的仰天湖边。今为今天的绍兴市越城区。陆羽笔下的“越州”是文人对战国时期诸侯国方位的描述方式,并不是广西越州,而是绍兴的昵称。《茶经》说:饮茶所用的碗,最好用越地(州)出产的青瓷碗,而绍兴是越瓷的原产地。
2. 茶经中主要在哪些部分描述涉茶所用的器具
《茶经》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尊为“茶圣”。 陆羽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泡茶、品茶。他一生嗜茶,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 内容概要: 《茶经》于公元780年出版,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章。上卷包括前三章,中卷仅有第四章,下卷包括后六章。 一、茶溯源:论茶树的原产地、特征和名称,自然条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以及茶叶的功效等 二、工具篇:论茶叶的采制工具及使用方法 三、采制茶:论茶叶采制和品质的鉴别方法 四、饮茶器:列举烹饮用具的种类和用途 五、煮茶法:论煮茶的方法和水的品第 六、饮茶论:论饮茶的方法现实意义和历史沿革 七、茶事记:叙述上古至唐代有关茶事的记载 八、出产地:论全国名茶的产地和优劣 九、省略辩:论述在一定的条件下,怎样省略茶叶的采制工具和饮茶用具 十、茶经图:指出《茶经》要写在绢上张挂座前,指导茶叶生产和烹饮的全过程
3. 茶经的内容概要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4. 茶经内容简述
《茶经》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对于中国茶文化有深厚的影响,是唐代繁荣的茶文化的重要产物。
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地推动作用。
5. 茶经的什么部分主要介绍了煮茶饮茶
《茶经》全书三卷,分十篇,论述了我国种茶的历史,介绍了茶树的产地、品种、适宜生长的环境、栽培方法、生产工具、茶叶采摘、制造技术、煮茶饮茶的器具、烹茶用水的品第、煮饮方法、茶叶的种类、各地饮茶的习惯、茶史资料的搜集和各地茶叶的品质等等。
可以说,《茶经》实际就是祖国全部茶书的总目。此书不但对我国茶叶种植事业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而且对世界各地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茶叶于公元850年首次传到阿拉伯,后来传入威尼斯、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地。
6. 茶经中主要在哪些部分描述色彩所用器具
唐朝煎茶法茶汤色,根据根据本人的论述与文献的举证(陆羽《茶经·四之器》记载)判断可知 :
唐朝煎茶法煮茶是用细茶末,茶汤是茶末先在大锅中去芜存菁,再经择优舍劣来饮用,所以说,置于各州色碗的茶汤色应是半乳浊透明状,故可从碗内看出各种茶汤颜色。
7. 简述茶经的主要内容
陆羽大约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因为自小遭到遗弃,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不过,他被发现于复州竟陵,也就是今湖北天门市一带的龙盖寺,或许其出生地离那里并不遥远。而陆羽被遗弃在寺院附近时,担任住持的正好是宅心仁厚的智积禅师。
相传,一日智积禅师来到寺院附近的西郊时,看到了一座石桥下一堆大雁守护着襁褓中的陆羽。本着慈悲为怀的宗旨,他将陆羽带回了寺中,因为婴儿需要喝奶,他便又找到了一户姓李的人家,请求他们帮忙养育一段时间。被李家收养的这段时间,陆羽被取名为"季疵"。
8. 茶经包括哪几部分内容
整套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主要内容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
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
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