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茶叶水浸出物含量(茶叶水浸出物含量测定实验报告)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12 07:40   点击:96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茶叶水浸出物含量测定实验报告

茶叶检测项目介绍: 物理测试:外形检测:形状,嫩度,色泽,净度等;内质检测:香气,滋味,汤色,杂质,叶底等 化学指标:水分,水浸出物,总灰分,水溶性灰分,水溶性灰分碱度,水不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干物质含量,粗纤维,游离氨基酸,碎末茶,粉末,碎末,咖啡碱,茶多酚,净含量,含氟量,山梨酸,苯甲酸,糖精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新红,赤藓红 重金属及营养元素:铅,稀土,砷,铜,铬,镉,汞,锡 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商业无菌 真菌毒素指标:黄曲霉毒素

2. 茶叶含水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茶叶喜燥怕潮湿,受潮后易发热变霉。在高湿度的环境中,3-5天即出现霉花和结块,茶叶的含水量高于8%时就会发霉,含水量达到12%时霉菌繁殖旺盛,可长出白毛并发出霉味。茶叶受潮霉变后不仅没有香味和营养价值,而且含有青霉酸环绿素、黄天精等多种霉菌毒素,这些毒素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一些学者做动物实验结果证明,动物在饮用霉变茶叶水后可使肝肾等脏器发生坏死,也可致癌。人饮用霉烂茶叶而发生中毒病例,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头晕。因此,切忌饮用霉变不洁的茶叶。

3. 茶水浸出物测定国标

5g就是一瓶矿泉水的盖子,一盖子差不多。绿茶是公认为所有茶类中最为鲜嫩的一类,并且经过揉捻后,浸出物释放快,当你尝试用盖碗泡茶时,差不多放到刚好覆盖满盖碗底部的量,就已经可以了。

如果是泡红茶,投茶量与绿茶相似,差不多也是覆盖满盖碗底部就行,不过红茶经过发酵,茶味又香又甜,不怕被泡浓泡苦,可以放多一些也没有关系。

4. 茶叶水浸出物含量测定实验报告分析总结

因为茶叶也分很多种,他们在烘培时所采取的技术也是不同的。茶的成分也不同,例如苦荞茶,小青柑,还有红茶

5. 茶叶水浸出物含量测定实验报告怎么写

物理测试:外形检测:形状,嫩度,色泽,净度等;内质检测:香气,滋味,汤色,杂质,叶底等 化学指标:水分,水浸出物,总灰分,水溶性灰分,水溶性灰分碱度,水不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干物质含量,粗纤维,游离氨基酸,碎末茶,粉末,碎末,咖啡碱,茶多酚,净含量,含氟量,山梨酸,苯甲酸,糖精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新红,赤藓红 重金属及营养元素:铅,稀土,砷,铜,铬,镉,汞,锡 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商业无菌 真菌毒素指标:黄曲霉毒素

6. 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

1.绿茶、黄茶的投茶量大约为3-4克。

绿茶、黄茶因原料、工艺的影响,一经冲泡,出味迅速,茶叶中的浸出物也出来的快,所以绿茶、黄茶的投茶量不需要太多,建议一泡茶的量大约在3-4克,既不会使茶汤太浓,也不会太淡,喝起来刚刚好。 如果没有称重工具,可以用盖碗来做参考,当茶叶刚好覆满盖碗的底部,就差不多是一泡的量了,当然有条件可以称重的话,还是建议称一下,确保投茶量的准确。

2.红茶、白茶的投茶量大约在5-6克红茶、白茶的投茶量跟绿茶较为接近,不过因为红茶、白茶滋味的溶出速度稍慢,所以在投茶量上会比绿茶稍多一点点,大约在5-6克。

3.黑茶、乌龙茶的投茶量大约在7-10克虽然常用的茶水比例为1:50

7. 茶叶水浸出物的测定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22291—2008《白茶》。与GB/T 22291—2008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调整部分引用标准;

一一增加术语和定义;

——产品中增加“寿眉”并规定相应的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

一一理化指标中增加水浸出物指标。

本标准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39)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福建省裕荣香茶业有限公司、福鼎市质量计量检测所、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政和县白牡丹茶业有限公司、政和 县稻香茶业有限公司、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翁昆、蔡良绥、潘德贵、林健、林有希、余步贵、黄礼灼、赵玉香、孙威江、张亚丽、 蔡清平、邹新武、朱仲海。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22291—2008。

白 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白茶的产品与实物标准样、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innaeus.) O.Kuntze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02 茶 取样

GB/T 8303 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

GB/T 8304 茶 水分测定

GB/T 8305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T 8306 茶 总灰分测定

GB/T 8311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 1448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GB/T 23776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T 30375 茶叶贮存

GH/T 1070 茶叶包装通则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修改《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的决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9〕第 123 号

3术语和定义

GB/T 1448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白毫银针 Baihaoyinzhen

以大白茶或水仙茶树品种的单芽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产品。

3.2

白牡丹 Baimudan

以大白茶或水仙茶树品种的一芽一、二叶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产品。

3.3

贡眉 Gongmei

以群体种茶树品种的嫩梢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产品。

3.4

寿眉 Shoumei

以大白茶、水仙或群体种茶树品种的嫩梢或叶片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产品。

4产品与实物标准样

4.1白茶根据茶树品种和原料要求的不同,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四种产品。

4.2每种产品的每一等级均设实物标准样,每三年更换一次。

5要求

5.1 基本要求

具有正常的色、香、味,不含有非茶类物质和添加剂,无异味,无异嗅,无劣变。

5.2感官品质

5.2.1白毫银针的感官品质应符合表1的规定。

5.2.3贡眉的感官品质应符合表3的规定。

5.2.4寿眉的感官品质应符合表4的规定。

5.3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5的规定。

5.4卫生指标

5.4.1 污染物限量指标应符合GB 2762的规定。

5.4.2农药残留限量指标应符合GB 2763的规定。

5.5净含量

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

6试验方法

6.1感官品质

按GB/T 23776的规定执行。

6.2理化指标

6.2.1 试样的制备按GB/T 8303的规定执行。

6.2.2 水分检验按GB/T 8304的规定执行。

6.2.3 总灰分检验按GB/T 8306的规定执行。

6.2.4 粉末检验按GB/T 8311的规定执行。

6.2.5 水浸出物检验按GB/T 8305的规定执行。

6.3卫生指标

6.3.1 污染物限量检验按GB 2762的规定执行。

6.3.2 农药残留限量检验按GB 2763的规定执行。

6.4净含量

按JJF 1070的规定执行。

7检验规则

7.1取样

7.1.1取样以“批”为单位,同一批投料生产、同一班次加工过程中形成的独立数量的产品为一个批次,同批产品的品质和规格一致。

7.1.2取样按GB/T 8302的规定执行。

7.2检验

7.2.1出厂检验

每批产品均应做出厂检验,经检验合格签发合格证后,方可出厂。出厂检验项目为感官品质、水分和净含量。

7.2.2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项目为第5章要求中的全部项目,检验周期每年一次。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如原料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b)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一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出入时;

c) 国家法定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型式检验时,应按第5章要求全部进行检验。

7.3判定规则

按第5章要求的项目,任一项不符合规定的产品均判为不合格产品。

7.4复验

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时,应对留存样或在同批产品中重新按GB/T 8302规定加倍取样进行不合格项目的复验,以复验结果为准。

8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8.1 标志标签

产品的标志应符合GB/T 191的规定,标签应符合GB 7718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修 改〈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的决定》的规定。

8.2包装

应符合GH/T 1070的规定。

8.3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有防雨、防潮、防晒措施。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8.4贮存

应符合GB/T 30375的规定。产品可长期保存。

8. 茶叶的实验报告

(1)抽提:在2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100ML的95%乙醇和沸石,装上索氏提取器,将装有10g茶叶末的纸套筒放入索氏提取器中,装上蛇形冷凝管,从其上口加少量乙醇至刚好下去为止。

(2)用水浴加热,连续抽取2~3h后,当提取液变得很淡,提取器的液体刚吸下去时,立即停止加热。

(3)冷却后讲提取液转移到250ml锥形瓶中,既得粗咖啡因,贴上标签待进一步提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