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龙井杀青温度时间
很好喝。出山龙井的茶芽苞肥厚,颜色嫩黄,后期慢慢发青,杀青温度越高茶叶越黄,干度越高越黄,反之越绿,群体种要比龙井43号更绿一些。
其实所有的绿茶都是这样的,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海拔越高的,茶叶颜色越偏黄,杀青越到位,手工制作,颜色越苍绿。
2. 龙井茶的杀青和干燥方式
炒龙井不会用油的,也不需要经过任何发酵,是采摘后杀青、揉捻、干燥而成的茶,可以铁锅手工炒也可以用现代化的机器。
3. 机制龙井杀青下锅温度
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西湖龙井茶炒制工艺,是传承无数前辈们的经验沉淀,在炒制师傅的辛勤汗水手中呈现一泡色香味形俱佳的佳茗。杀青就是制茶技术的关键工序之一。“青”指鲜叶,杀青顾名思义就是破坏鲜叶的组织。利用高温,通过炒制手法的不断变化,使鲜叶中的青草气挥去,茶的色泽、形状基本形成,茶叶的含水量由摊凉的75%左右降至30%左右。
茶叶为什么要“杀青”?
茶叶中含有一种叫做酶的物质。酶是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它能够加快或减缓生化反应的速度,但是不改变反应的方向和产物。
酶大多数由蛋白质组成(少数为RNA),其活性易被温度、化学环境(如pH值)等因素影响。酶在高温作用下,其蛋白分子结构会遭到不可逆的破坏,从而完全散失酶活性。杀青过程即采取高温措施,使鲜叶内含物迅速地转化。
杀青会破坏酶的活性,使其内含物转换为各类茶制茶特有品质的基础。
茶叶的“杀青”,正是利用了酶的这种高温失活的性质,及时制止鲜叶中氧化酶(特别是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等)的活动。
茶叶杀青的好处
一、短时间内利用高温破坏鲜叶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抑制多酚类酶促氧化,使内含物在非酶促作用下形成绿茶、黑茶、黄茶、普洱茶的色、香、味等品质特征。
二、去除一部分水分,使叶片从硬变为柔软,方便揉捻。便于塑形。
三、除去鲜叶的青草气,散发迷人茶香。
总之,破坏鲜叶的组织与结构,改造鲜叶的形质,为茶叶独特的品质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即是杀青的目的,也是杀青技术措施的基本根据。
4. 龙井杀青温度时间表
龙井茶饼都是用龙井茶压缩成饼的形状,俗称龙井茶饼。龙井茶饼是经过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晒青,称重,蒸压,晾干,包装等等一些列工序制作而成的
5. 龙井茶杀青
回山镇、双彩乡、镜岭镇、沙溪镇、澄潭镇
中国名茶之乡浙江省新昌县的名片产品,主要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山茶区。经摊放、杀青、摊凉、辉干、分筛整形等工艺精制而成。外形扁平光滑、尖削挺直,色泽绿翠匀润,香气嫩香持久、略带兰花香,滋味鲜爽甘醇,汤色黄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具有典型的高山茶风味。其中以回山镇、双彩乡、镜岭镇、沙溪镇、澄潭镇比较有名。
大佛龙井茶具有二种不同风格的茶品,按新昌土话叫绿版、黄版。
绿版:绿多黄少,色泽嫩绿鲜润,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爽甘醇,汤色杏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在炒制上努力做到在无草气的前提下尽量使茶叶青翠碧绿。其栗香、果香较为显著。
黄版:黄多绿少,借鉴西湖龙井而成。香高味浓,栗果香明显。
6. 龙井杀青温度时间是多少
龙井四十三号属于绿茶类,是碧口当地近些年引进的优启品种。其采捎细嫩芽叶,手工制作,成品茶外形扁平,色泽翠绿,汤色黄绿,香气清高,滋味浓爽。
碧口明前茶优异的品质是精细的采制工艺所形成的。采摘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的芽叶为原料,经过摊放、杀青、回潮、分筛、脱毛、辉锅、筛分整理(去黄片和茶末)等数道工序而制成。
7. 龙井茶杀青温度是多少
新采摘的龙井茶晾干了,还不能直接泡水喝;龙井茶采制技术相当考究。
俗语道:“西湖龙井是靠一颗一颗摸出来的”。一斤西湖龙井一般需要四~五斤青叶,经过采摘、摊放、杀青、回潮、辉锅、分筛、挺长头、归堆、收灰等工序,手法一般归纳为“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等十大手法,才能生产出上好的西湖龙井。鲜嫩的条芽,在八十度的温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叶的颜色、香味和美观。炒茶每锅一次只能炒二两,一个熟练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干茶。8. 龙井茶杀青后的回潮工艺
龙井茶加工分鲜叶摊放――杀青――回潮――辉锅等四个工序,其中摊放是前提,青锅是基础,辉锅是重点。
鲜叶摊放:采下的鲜叶应及时摊在篾垫或竹匾上,厚2―3cm左右,摊放时间为8―12小时,不同等级、不同品种,雨水叶、上下午叶应分别摊放,分别付制。
青锅:投叶量:高档鲜叶每锅投叶量100―150克,中档150―200克,低档200―300克。
锅温:青锅温度120―200℃,掌握先高后低的原则,一般高档鲜叶青锅温度低一些。
炒制方法:当锅温度达到要求时,抹少许制茶专用油,润滑锅壁,然后投入适量摊青叶。先用轻抓、松抖、轻搭手法炒3分钟,当茶叶萎瘪变软时,锅温有所降低,同时手中茶叶要少抖落,要抖齐,并转用搭和托的手法,开始时要轻,然后逐渐加重。经6―7分钟,茶叶色泽由青转绿、茎瘪、叶绵软、挺直、互不粘结,在搭的同时,增加捺的手法,炒3―4分钟,当茶叶散得开,茶条扁平挺直,色泽呈现黄绿或嫩绿,约7成干后即可起锅。
回潮:使二青叶的芽、叶、茎各部分的水分重新均匀分布,以便继续散失水分,减少辉锅过程中的芽叶断碎,有利于成品茶色泽、干度一致,“回潮”一般1―2小时。
辉锅:投叶量一般为两锅二青叶,即高档茶150克,中档茶200―250克。
锅温:80―120℃,高档茶锅温低一点,中低档茶锅温高一点。
炒制方法:当锅度达到要求时,抹少许制茶专用油,润滑锅壁,投入“回潮”过的二青叶,手法以搭、托、抖为主,并加理条。炒3―4分钟后,手感茶叶由干变潮,这时多加抖散,以散失水分,并逐渐转入搭、捺为主的手法。再炒3―4分钟后,手感茶叶烫热,适当加大力度。当茶叶之间互不粘贴,则转入以抓、推、甩为主的手法。炒5―6分钟后,茶身渐呈灰白、茸毛显露,这时可略提高锅温,并转用抓、推、磨手法。约炒3分钟,茸毛起球脱落,此时要“握住”茶叶,尽量不让茶叶跑出手外,再经轻轻磨炒2分钟,茶不汤手,一折可断时,就可起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