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代绍兴
历史上山阴、会稽两县的管辖范围,"山阴不管,会稽不收"的典故。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以原吴越之地设置会稽郡。会稽郡北起今江苏长江南岸,南至今福建北部,辖26个县,其中钱塘江以北(西)13个县,钱塘江以南(东)13个县。这26个县当中有一个大县,就是山阴县。山阴之名,是因其地处会稽山之荫(北)而得之。史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东巡会稽,登天柱峰,东望大海,更名"大越曰山阴",天柱峰始称秦望山。至东汉中,吴、会分治后,会稽郡辖境缩小,囿于钱塘江以东,以山阴县为郡治。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户口的增加,山阴县在全郡的 地位越来越显要。至南朝齐代,就有人建议将山阴析为两县。公元557-559年(南朝陈代永定年间),原山阴县分设山阴、会稽两县,包括郡城在内,西部为山阴县,东部为会稽县。从此,历史上便有了山阴、会稽两县并设的局面。后一度时分时合,815年即唐宪宗元和十年起始成定制。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会稽郡改置越州。以后,越州又升置绍兴府(南宋高宗绍兴元年,即公元1131年起),行政区划屡有变更,而山阴、会稽两县一直并设,今绍兴城一直是州治、府治的所在地,同时又是山、会两县的县治所在地。这种郡(州、府)县同城而治及两县同城而治的格局,迄于清末,历1300余年不变。
公元1911年(清宣统三年),山阴、会稽两县合并,隶属绍兴府。笠年,民国成立,废除府制,实行省、县两级制,绍兴县直属浙江省政府。此后又先后隶属会嵇道、第三(第二)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兴县先后隶属绍兴专区、宁波专区、绍兴地区、绍兴市。1983年,划绍兴县城区和城郊6乡建置越城区。
历史上山阴、会稽两县的分界线是贯穿绍兴府成南北的府河,故又称界河。界河由南而北,自植利门(南门)流入,经鲍家桥、舍子桥、大云桥、清道桥、县西桥、小江桥,折而向东,经香桥又北折,经咸宁桥、安宁桥,出昌安门,注入三江口,中间支流纵横,皆可通舟楫。其上桥梁甚多,皆连接山、会两县,河西(小江桥至香桥段为河北)是山阴县境,河东(小江桥至香桥段为河南)是会稽县境。故同处一城,世居小江桥北笔飞弄的察元培 自称山阴人,世居都昌坊的 周豫才(鲁迅)自称会稽人。
那么,倘有发生在两县界河上的公案该由谁来处理?于是绍兴民间就有了"山阴不管,会稽不收"这一名谚,也就有了关于明代才子徐文长(徐渭)智赚山会两知县,为民请命的传奇故事。
20世纪70年代,在扩建绍兴城内主干道解放路时,有关部门以拆(房)和填(河)为能事,将府河大江桥至大云桥一段(约占府河全长的三分之二)填平,改为路下涵洞。千百年来贯通绍兴城南北的府河从此不河矣!
2. 明代绍兴进士
周介福处于晚清时代。
个人简介如下:周介孚(1838—1904),名致福,又名福清,字震生,介孚,号梅仙。浙江绍兴人,生于1838年1月22日,1867年中举人,1871年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知县、内阁中书。鲁迅祖父。1893年回乡发生科场行贿案,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斩监候”,周介孚因此坐了八年牢。1901年被释放回家,1904年7月逝世。
3. 明代绍兴府地图
【具体地址】: 浙江省 绍兴市
【隶属政区】:浙江省
【行政级别】:地级市
【邮政编码】:312000
【长途区号】: 0575
【车牌号码】: 浙D
【身份证前6位】:330600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311800 浙江省 绍兴市 诸暨市
312000 浙江省 绍兴市 越城区
312000 浙江省 绍兴市 绍兴县
312300 浙江省 绍兴市 上虞市
312400 浙江省 绍兴市 嵊州市
312500 浙江省 绍兴市 新昌县
4. 明代绍兴府历任知府
公元1537年,年号:明世宗嘉靖十六年,西北地震,华北旱灾,江南洪涝,东北起义。洛桑大学建于1537年,是瑞士颇有影响的一所综合性公立大学。原来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天主教的神父和正常的教育事业人才。大学坐落在瑞士的法语区,拥有7个系,分别是经济管理学院、法学院、文学院、社会政治科学院、科学院、医药学院和神学院。洛桑大学设有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并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氛围。西班牙殖民者1537年首先在安第斯山脉的村庄里“发现”了马铃薯,并将马铃薯带回欧洲,后来在整个欧洲逐渐得到广泛应用。8月15日—亚松森城正式成立。
1537年,始建浙江绍兴挡潮排水的,共有闸洞二十八孔,用二十八星宿的名称来编号,所以也叫“应宿闸”。是我国古代大型挡潮排水闸。它横跨于绍兴的钱清江上,恰好是钱塘江,钱清江和曹娥江的汇合处,是绍兴和萧山两县水流的主要出口,泄水流域达2520平方公里,数百年来曾经对两县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修建。 全闸长108m。闸址在岩基峡口处,闸墩和闸墙用大条石砌筑,墩侧凿有装闸板的前后2道闸槽,闸底有石槛,闸上为石桥。闸两旁修堤400丈和海塘衔接。
5. 明代绍兴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33],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王守仁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是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30]
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36]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28]。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6. 明代绍兴府
绍兴老城门,东湖条石砌就。南宋时期,绍兴是除了首都临安(今杭州)之外,可与金陵(今南京)齐名的大城市,当时城市居民已超过万户。
嘉定十三年(1220年),绍兴府知府吴恪整修府城。十六年(1223年),知府汪纲按罗城规模重加缮治并修诸城门,史称“宋城”。其时设水陆城门共九处,依次为东面的都泗门、五云门,东南的东郭门、稽山门,南面的植利门(俗称南门),西南的西偏门(俗称水偏门)、常禧门(俗称旱偏门),西北的迎恩门(俗称西郭门),北面的三江门(俗称昌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