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文化非遗
以“XX文化”命名的非遗项目从来没有听说过,不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倒是“XX茶的制造工艺”、“XX采茶习俗”之类的,完全可以申请非遗名录。
2. 茶文化非遗课程
杭州日报讯 日前在杭举办的“鸠坑种·母亲茶”千岛湖鸠坑有机茶小镇推介会上,千岛湖鸠坑茶正式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这也是继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之后,我市第二个有望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传统农业系统。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并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善的知识技术体系,较高的美学和文化价值,以及较强的示范带动能力。
千岛湖鸠坑茶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鸠坑种也是全国唯一用乡镇地名命名的国家级十大茶树良种之一,先后被日本、几内亚等10多个国家引种,是我国茶种推广的典型代表,在茶叶种质资源领域有独特的价值,被称“遍布世界的原种茶”。
同时,鸠坑乡是我省首个以有机茶为主题的特色小镇,目前共有茶园近万亩。经过长期的茶叶生产实践,千岛湖鸠坑茶摸索出一套“小块茶园、茶中有林、林中有茶”的茶园栽培模式,能够充分发挥鸠坑种品种优势和茶叶原生态品质特征的栽培技术,形成了独特成熟加工工艺流程,“绿茶制作技艺(鸠坑毛尖茶制作技艺)”被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保护名录和杭州市历史经典产业第一批目录。
“千岛湖鸠坑茶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不仅能提高千岛湖鸠坑茶的知名度,对淳安今后茶叶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也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建设和茶农增收致富。”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促进处一级调研员方桥坤介绍说,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由农业农村部认定,每两年申报一次,目前已公布了五批,共计118个项目入选,其中,我省占到了12个,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按照千岛湖鸠坑茶的文化底蕴、产业发展和品种优势,非常有希望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鸠坑乡党委书记张盛剿也表示,要借助千岛湖鸠坑茶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契机,进一步做深茶文化、做大茶产业、做强茶经济,走出一条“以一片鸠茶小叶富鸠坑一方百姓”的助农增收致富路
3. 茶文化非遗传承人
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一直以来专注做岩茶,得到众多认可,并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授权,成为了拥有350多年历史的国宝母树大红袍的管理承制单位。
2005年2月,获福建名牌产品称号;2009年12月,获2009武夷山国际茶业博览会“武夷茶最佳品牌”;2010年4月,武夷星进驻上海世博会,成为福建馆指定岩茶。
据统计,2010年“武夷星”大红袍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5%,“武夷星”武夷岩茶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
孝文家茶业有限公司是武夷山有名的制茶世家第五代传人陈孝文所创办的。
陈孝文,18岁便开始心无旁骛投身于武夷岩茶茶园管理与制作生产,年仅24岁就荣获“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其固守了300多年的家传技艺,一代代用心传承,积累经验,因而才有了现如今高端的品质大红袍。
香江茶业有限公司旗下的茶叶品牌,是福建省武夷山市岩茶厂(前身为1962年成立的综合农场的国营茶厂)与该公司达成全面战略合作背景下所注册的品牌商标,共同推广武夷茶文化。
“曦”意为早晨的太阳,孕育着希望。“瓜”意为成熟的果实,象征着丰收。
岩茶厂拥有茶山茶园3000多亩,大部分位于以“三坑两涧”为中心的武夷山核心景区,且由大红袍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人刘安兴大师经过多年不断交流、探索与总结,在传统古法技艺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在全国多次岩茶大赛评比中屡获殊荣。
4. 茶文化非遗博物馆
蒙顶山景区套票70元/人,含茶文化博物馆。
世界茶文化博物馆,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蒙顶山,占地2000平方米,分中心区、场景展示区、接待区、展览区、销售区等七大功能区。
博物馆对蒙顶茶的起源、发展、演变、种植和制作工艺以及折射出的茶文化进行陈列展示,全面展现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的风貌。
该馆集博物馆搜集、研究、宣传三大功能,是蒙顶山茶文化旅游的又一大人文景观,为中外茶商、茶人、茶文化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游客参观、交流和研讨茶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
5. 茶文化非遗传承博物馆里需要些什么?
位于江苏软件园天目云谷的天目云露茶业公司总部新址探访。一幢灰色大楼,配以高端简洁的设计,呈现出茶叶企业特有的文化特色和独特内涵。
大楼注重以人为本,通过自然采光、通风以及合理有效的布局,营造内部多层次的景观空间。同时,这座大楼也是一座集茶叶包装展示、工艺制造体验、茶文化研究和演示等为一体的天目湖茶文化“博物馆”,以进一步弘扬茶叶人的创业精神和中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6. 茶文化非遗传承人介绍
陆羽考察研究了江南一代的茶文化,说明了陆羽是茶文化的传承人。
7. 茶文化非遗 编织
分工细致的唐朝茶具
在受世人敬仰的唐朝“茶圣”陆羽的巨作《茶经》里就详细记录了当时的饮茶器具,将茶器大致分为7大类,共二十余件。
第一类是生火、烧水和煮茶器具,有风炉、承灰、莒、炭栖、火箧、镀、交床、竹夹。
其中“筥”是“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的主要用来放置木炭的器具,其形状有有圆有方。“炭挝”则是“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的头部尖,中间粗的器具,主要是用来碎炭的。“鍑”是“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的锅具,其一般用生铁铸造。而“以十字交之,碗中令虚,以支鍑也”的“交床”是“鍑”的载器,匠人们将其中间挖空,用来放置锅具。
第二类是烤茶、煮茶和量茶的器具,有镘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从这些器具的名称来看,读者是难以想象其真实模样与功用的,但实际上,这些茶具的设计是既简易又充满巧思的。
先以“纸囊”为例,纸囊 是“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 的双层纸袋,唐人用来这件小物来贮藏烤好的茶,这样可以长久保存茶的香气,不至散失。
而“罗合”和“则”是“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的一对茶具搭档。“罗合”是一个放茶的盒子组件,古人先将剖开的大竹片弯曲成圆状物,然后以纱或绢做罗衣,剩下的部分——盒则用竹节或杉木片制作并弯曲成圆状,最后涂上漆,就完成了可以储放茶的工具。“则”是一种量器,是用海贝、蛤蜊之类,或铜、铁、竹制成的匙和策,其制作原料来源丰富。
第三类是盛水、滤水和提水器具,有水方、滤水囊、瓢、熟盂。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水方和滤水囊。首先,“水方 ”的制作方法是“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 ,其大意是用椆、槐、楸、梓等木板拼合成一个无盖盒子,然后里里外外的缝隙用漆膏涂密,水方的功用是盛水。“漉水囊”的制作方法是 “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 ,其整体分为两部分:用生铜铸造的骨架和用青篾丝编织的袋子,其主要目的是用来过滤净水。
第四类是盛盐或取盐的器具,有鹾簋、揭。“鹾簋” 的制作方法是“以瓷为之,圆径四寸” ,制作的形状可以是盒状、瓶形和为缶状,主要功能是装盐用。“揭”,则是用竹制成,其长四寸一分,宽九分是作为取盐的工具。
8. 广州早茶文化非遗
中国的美食中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为国家级非遗和各省市非遗名录。
属于国家级非遗美食的如下:
全聚德挂炉/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
北京烤鸭不仅被誉为“中华第一美味”,而且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烤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北京烤鸭主要分为挂炉烤鸭及焖炉烤鸭两大门派。作为主流的全聚德挂炉烤鸭沿用清宫御膳房流传出来的挂炉技术精制烤鸭,是以枣木、梨木等果木为燃料,烤制时无烟底火旺,掌炉者的技术在于不时要用挑杆调换鸭的位置使其受热均匀,才可令烤出的鸭子外观饱满,皮脆肉嫩,烤鸭出炉端到桌上时仍带有一股果木清香。烤制工序不但环环相扣,吃法也颇具讲究,裹在荷叶饼中,配以甜面酱、葱条或黄瓜条食之,酥香鲜嫩,集于一卷就食;还可将烤鸭蘸了甜面酱,同葱条一起塞进空心芝麻烧饼中吃。
南翔小笼馒头
上海的南翔小笼馒头有百年历史。最初的创始人是1871年南翔镇一家点心店-日华轩点心店的老板黄明贤,后来他的儿子在豫园老城隍庙开设了分店。也就是在这繁华喧闹的豫园里。
南翔小笼包初名“南翔大肉馒头”,后称“南翔大馒头”,再称“古猗园小笼”,现叫“南翔小笼”。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以取其鲜,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节令取蟹粉或春竹、虾仁和入肉馅,每只馒头折裥十四只以上,一两面粉制作十只,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小巧玲珑。
功德林素食制作技艺
在很多上海人心目中,提起素食第一想起的就是功德林,功德林由杭州城隍山常寂寺讲经法师维均和尚的高徒赵云韶于1922年农历四月初八创建,起初在寺庙内制作,后来渐渐地将简单的素斋推向社会。当年宋庆龄和史良等七君子经常光顾功德林,一度传为素食文化的趣事和佳话。
“油爆鳝丝”、“糖醋排骨”、“油淋仔鸡”、“清炒蟹粉”……这些听起来就让人垂涎欲滴的荤菜,功德林却是用蔬菜、坚果、菌菇、山珍植物、海洋植物、豆制品等素食原料经过煎、炒、烹、炸方式烹制成型。2008年,功德林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国素食行业中唯一一家获此荣誉的素食馆。
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
在云南,十五大特色美食中榜首就是“云南过桥米线”,云南省内,光米线的吃法就有20余种,可见云南人对于米线的喜爱程度。蒙自过桥米线已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了“中华名小吃”称号,还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蒙自也被授予“中国过桥米线之乡”,建有过桥米线博物馆。
过桥米线的饮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产生于明末清初的蒙自县。蒙自过桥米线以汤料上乘、佐菜丰富、工艺复杂、制作考究、吃法独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著称,被郭沫若誉为“云南食品中一朵瑰丽的山茶”。蒙自过桥米线的独特首先是餐具,简而言之一个字:大,号称“天下一碗”。
长安盆菜
长安盆菜,将各种美味汇于一盆,香、油、味、佐料渗透每一个菜,特别入味。
长安盆菜发展到现在通常由九层、十层菜组成,寓意“长长久久”、“十全十美”,有白切鸡、烧鸭、南乳猪肉、鱿鱼、鳝鱼、冬菇、腐竹、萝卜、猪皮等。好的菜总是放在最上层,先有鸡鸭,中层是猪肉和鱼,下层是冬菇、腐竹、萝卜、猪皮等,蔬菜一般用作垫底。上层肉菜的汁渗到下层,使得下面的菜味道极佳。
过去吃长安盆菜不用台、凳,全是蹲在地上吃。而今有台有凳,但多数人仍舍台凳而在空地上蹲着、围着吃,这种风俗,长安镇村民叫做“围堑”,是纪念当年在战壕里吃饭的历史。
广东小凤饼
小凤饼,即广州人俗称的鸡仔饼,是广式糕点之一,始创于清代咸丰年间。它是用面团混合猪油及干果馅料烤制而成。外层松脆,饼馅肥软,具有香、甜、咸等多种滋味,是老广州人饮早茶时最喜爱的点心之一。
驴肉火烧
驴肉火烧流行于华北地区,卤好的驴肉伴着老汤汁加入酥脆的火烧里面。在华北地区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驴肉火烧的店铺,完全融入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之中。另外河北河间也有类似名称食物,不过做法和味道却大不相同,最直观的区别在于保定的驴肉火烧是圆的,而河间的驴肉火烧是长方形的。据《史书记载》驴肉火烧源于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河北保定,现在遍布燕赵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