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叶纪录片采访
该片由央视播出,讲述英国著名冒险家兼记者的西蒙·里夫前往东非,探访英国国民饮料背后的故事。
西蒙沿着茶叶轨迹追寻,将隐藏在茶叶背后的社会问题逐一揭露。他们来到东非参观茶叶产地,这里虽然看似盛产茶叶,
但在100多年前英国殖民者带来了茶叶种植技术同时也带来了奴役和剥削。
这里揭露英国殖民者开垦农场进行殖民的残忍暴行,而同为英国人的西蒙也能客观接受这些殖民历史,令人刮目相看。
2. 纪录片《茶》
茶,是中国的国饮,寄托着深远的中国式品味和文化情结。
3. 关于茶叶纪录片
祁门红茶非遗大师茶•谢茶
非遗项目(祁门红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谢永中,1971年进入安徽省祁门茶厂工作,40多年的坚守积累了祁红传统制作技艺精华,是目前唯一一位能熟练掌握传统祁门功夫红茶全套工艺流程的制茶大师。2011年1月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记录了这位老人与祁红茶的故事
4. 央视关于茶叶的纪录片
《茶缘天下》是由香港健康卫视联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云南滇红集团有限公司摄制制作的作的大型文献纪录片,于北京时间2013年2月23日开播。节目希望通过讲述一个个因“茶缘”而引发的故事,传达出千年茶文化中,蕴涵的浓浓人情味道、中华智慧、人类智慧。
5. 讲茶叶的纪录片
茶马古道,车师古道,西域风情丝绸之路,都是说那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繁荣。
6. 品茶纪录片
25的你们,可能背井离乡的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虽然离梦想的道路还很远,但是也要坚定的一步一步往前走。
关于身体,可能一周三次以上的运动,合理的饮食,保持身体健康。
关于工作,可以抗住高强度工作,并保持学习。
关于生活,有空的时候就去喝茶、看纪录片、喝口小酒。
关于感情,一直认为有机会会遇到一个合适的人,但是什么时候可以遇到心理也没底,现在更重要的是努力打好基础。
7. 关于茶的纪录片观后感
几乎所有茶在泡的时候不需要洗茶。
广东、福建、台湾用茶壶冲泡乌龙茶时,习惯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还有人把洗茶列为茶艺规范。近年,洗荼习惯甚至有扩散到绿茶冲泡程式之中。
按《中国茶叶大辞典》洗茶条的解释:洗茶洗去了散茶表面杂质,且可诱发茶香、茶味、并认为这是一种古人遗风习惯。不洗茶,往往被认为是不讲卫生,不懂茶艺。长期以来,不少人人云亦云,有的饮茶者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有时洗茶连茶叶精华也在不知不觉中洗掉了。
有洗茶习惯的地区是广东、福建、台湾,那里生产的凤凰单丛、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冻顶乌龙等乌龙茶系列,多属中叶种,叶肉比较厚,有些人习惯将茶冲上开水经过数秒以至数十秒钟,再将水倒掉,认为这样可洗去散茶中的尘末,又能使叶片伸张,也利于香气的散发,还认为乌龙茶耐泡,倒掉一、二次茶水也没关系,这样,茶叶精华便在不知不觉中流失。
有的人在宣传茶艺时把洗茶列为乌龙茶程式,有的人在潮州工夫茶艺演示程式中写道:首冲勿饮茶需洗。有的还介绍广州人饮工夫茶习俗写道:沏茶时要将刚烧沸的水倒进茶壶里,开头一两次茶水要倒掉。这就无异将饮茶冲泡的这种程式当作茶艺规范,云南某家经营普洱茶的老字号,在茶叶刊物上登出的广告,建议顾客以沸腾的水洗茶一次,泡5分钟。
有人认为绿茶也应该实行洗茶,我们在2001年广西刘三姐杯茶艺大赛上以及在河南一些地区看到泡绿荼也有洗茶的做法,这是更不可取的。因为绿茶的采摘时间一般较早,采摘标准都较嫩,而鲜嫩的芽叶中氨基酸和咖啡碱等构成茶叶鲜爽度的物质又极易溶于水。据经验,一次冲泡绿茶(5分钟),氨基酸可溶出50—80%,这样,绿茶如果要洗,茶中精华会流失更多。
长期以来,潮州工夫茶可谓洗茶成风,积习难改,如上所述,要洗茶一、两次,开头一、两次茶水要倒掉,潮州人有一种术语:一过(遍)脚泻(洗脚水),二过茶叶,三过要喝赶不着。意思是第一冲茶就像茶叶的洗脚水,是要倒掉的;另有一说,是制茶时烘焙茶叶须高温,加上制茶的时候须用脚(踩)揉,所以经常是脚下流汗,因此必须冲去这洗脚水。所以,这种习俗对潮州人形成一种似乎是讲究饮茶的观念;第一巡茶照倒不留,有点贫贱不能移的风骨,可这第二巡冲出的茶似乎还只泡到茶的面,还没透心,第三巡冲出来的茶水被认为是上品。就第三巡茶开始喝,而且心目中这第三巡茶的味道近乎崇高。
殊不知,这种陋习沿袭于旧时代的落后手工制茶法,尤其是脚揉茶,这种低又不卫生的方法也曾经被外国人以此为借口,在报章上写文章并配以中国茶农用脚揉茶的照片登出来,显示:饮中国茶不卫生,从而达到将中国茶排挤出市场的目的,这也是中国茶出口历史上从兴盛时期(1866—1889年)走向回落时期(1890—1917年)乃至大落时期(1918—1949年)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由此看来,洗茶一词既不科学,又因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贬低了中国名茶的美誉度。尤其是日本继欧盟对输入中国茶以农残留问题而设置的贸易技术壁垒找到所需的借口。也使中国乌龙茶输往日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减少。
而现代中国已经普遍采用科学产制茶叶,机械化制茶,用脚揉茶也早就不存在,上述这种陈旧的观念应当改变了
其实,鲜叶从茶树上才摘下来以后经过初制、精制,其中有多道工序如做青、炒青、揉捻、烘培、筛拣等,不仅获得茶叶品质、品级,而且达到卫生标准,其中偶有夹杂物如茶灰、尘埃,即注沸水即倒掉,或用刮沫淋盖迅即去除。这第一泡茶操作,主要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享受茶叶香味,而不是单纯为了洗去茶叶不卫生的东西。第一泡的有效成份多,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对人体健康和享受茶的美味均有益。根据经验,茶的有效成份在第一泡后三秒钟即开始浸出,若缓慢倒掉茶水(超过三秒钟),茶中有效成份就会大量损失,所以要快倒,这点是很重要的。
对于洗茶遗风,我们也要科学、客观、认真考证,从实际出发。将洗茶一词改为温润泡为宜。乌龙茶的赋香物质丰富,其香气化合物以中、高沸点居多,低沸点芳香成分相对少些,因此宜用沸水冲泡,以求上佳的品茗效果。在洗茶问题上不仅是泡茶术语的更改,在操作上也须作相应如上所述的改动、调适。如果第一泡要倒掉,也应即冲即倒(不宜超过3秒钟)这样既可起到预热作用,诱发茶香味,又可以保持茶中的有效物质。
8. 一片茶叶的故事纪录片观后感
人与自然的融合 生命与生命的碰撞
— 观《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之路的尽头》有感 茶是一段旅程,是寻找传统是寻找期望,安放心灵家园的跋涉。从昆仑山到 广东小巷,从半坡老寨到四川深山,从蒙古草原到贵州老林、、、、、无处不存在着茶的足迹。对于我们来说,茶,到底意味着什么!在路的尽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茶文化,从古至今由来有之,它深入每个中国人的骨髓。它将中国人的命
运联系在一起,给了无数人心的宁静。从唐宋时期的茶马古道,到现今的高科技茶贸易。它不仅仅体现了茶本身的价值,同时也是一个古老国家历史的吟诵。其实,路并没有尽头,传播并不会停滞。
影片中维吾尔族的米吉提,因为种子昂贵,为了给老婆治高血压病以及增
加家庭收入,长途跋涉,骑马三天去夏季中无法言语的细腻。昆仑雪菊本不是茶,却经过时代的演变成为了茶,也牧场4000米的喀拉山寻找昆仑雪菊。所传达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艰辛更有其是影片中说到的非茶之茶。此时在遥远的广东小巷之中还有另一种非茶之茶“广东凉茶”。它正被一群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说唱”演绎着。这正是古老与现代的碰撞!或许他们的行为在外人眼中难以理解。但这种新颖的方式不正为茶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吗?
9. 讲述茶叶的纪录片
《茶,任由我想象的一杯水》:
不记得,曾把你捧起几回,轻吻几回。
不记得,曾把你放下几回,回味几回。
茶啊!在众人眼里,你总是最美最美。
陆羽为你写经,东坡为你陶醉,才子佳人为你夜不能寐,乾隆皇帝为你放弃帝位。茶啊!在我的心中你永远最美最美。你是能喝的唐诗宋词,你是聊斋里的小翠,你是禅,你是梦,你是海里的浪花,你是天边的流霞,你是观音菩萨净瓶中的甘露,你是任由我想象的一杯水!
10. 茶叶的纪录片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这一纪录片对六大茶类的基础知识片中没有进行叙述式的讲解,而是将其巧妙的运用故事的形式展示了出来,通过不同的主人公对于茶的传承,敬仰,汗水,喜悦等传达给了观众,让观众通过一种轻松娱悦的方式获得了对于茶的知识,片中大量乡间农民被融入进故事中,大大缩近了观众与茶的距离,本片以某为基础,更偏重茶的人文特质,所以让观众更理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