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坝茶叶历史介绍
吃的:波波糖(镇宁),玫瑰糖(贵阳) ,老干妈(辣椒),牛肉干,鸡辣子,遵义丝绸被面,威宁火腿,荞酥(苗族名点),遵义蛋糕,绥阳空心面,独山泡菜,镇远道菜,三穗板鸭,铜仁绿豆粉,贵阳野刺梨汁;贵阳黔味菜有八宝娃娃鱼,天麻蒸鸡,套全鸭,清炖甲鱼及小吃恋爱豆腐果. 酒类:茅台(茅台镇),董公寺董酒,惠水大曲和怀酒,凯里从江大曲酒,雷公山猕猴桃酒,贵阳花溪刺梨酒,习水大曲,平坝窖酒 其他:蜡染,苗族银器,蜡染(安顺),安顺三刀,大方漆器、玉屏箫笛、荔波凉席、织金砚台、牙舟陶器、三穗斗笠。
茶类:都匀毛尖茶,湄江茶,遵义毛峰茶等
2. 坝坝茶一般是哪些茶叶呢?
南湖有烧烤,仙海没的烧烤,坝坝茶多,游乐项目比南湖的多,划船都有的,自己什么都不用带,只带钱。
3. 昭平什么茶叶最出名
昭平茶叶是黄姚很有名气的特产。 昭平植茶饮茶活动自古有之。据旧《昭平县志》记载“象矶山面积极广,地产名茶,味颇佳。”“客之来访,奉之皋芦”。古人所谓“皋芦”即如今之“苦茶”。
昭平县是粮食和各类水果主产区,盛产优质大米、青梅、晒烟、香芋、杨梅、山楂、月柿、柑橘、板栗等,另外,比较著名的 黄姚古镇概貌土特产有誉美东南亚的、具有几百年历史的佐餐调味佳品—黄姚豆豉、滋补佳品—九制黄精等。黄姚豆豉在清朝被列为宫廷贡品,在民国时远销东南亚。豆豉宴,是黄姚的一大特色菜系。
4. 平坝茶叶基地
四川犍为,是四川省盛产茉莉花的地方,是全国现有的四大盛产茉莉花产区之一。犍为,千年古郡,茶的底蕴深厚。远在汉代,犍为的茶叶就闻名海内外!犍为地处北纬29°,与玛雅文化在同在一条纬度线上。公元前135年,犍为置郡,北起彭山,南至宣威。西汉时王褒曾有诗云:“罕犬贩鹅,武阳买茶。”《华阳国志·蜀志》也曾记载:“南安、武阳,皆出名茶”。这里所指的武阳、南安,均为犍为所管辖。
犍为地处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无霜期较长,日照充足,有丘陵生茶,平坝生花的说法。肥沃的岷江冲积土壤,高温、高湿、低日照、昼夜温差小的气候特点,使犍为的茶叶具有茶芽肥厚,色泽翠绿,叶质柔软;茉莉花具有朵大瓣厚、气味清纯、浓郁的特点。主要的特色茶叶有:
茉莉花茶
国内的人都知道,四川人喜爱喝茉莉花茶。窨制茉莉花茶在犍为有着悠久的历史。茉莉花茶具有香气鲜灵,茶味醇和,汤色黄澄的特点。选料以春茶为主,经过筛选、烘培、分拣、剔除老梗、去掉黄片等工序精制而成。既有那醇厚的味道, 又有那诱人的醇香。
犍为种植茉莉花的历史悠久,至今已有 300多年。在古代,犍为清溪镇曾是历史上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和商贸重镇,也是当时四川、云南重要的“茶马古道”。唐代李白曾在《峨眉山月歌》有诗云“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其中的“清溪”便是犍为县清溪古镇。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犍为八大盐商经清溪古镇,把盐运到福建等地销售,并从福州引回茉莉花种苗数千株,在土壤肥沃的清溪镇筒车坝种植,便有了后来为人所称道的“茉莉香茶”!
上世纪50年代起,犍为出产的茉莉花就一直是云南、贵州、四川三个省重要的茉莉花茶加工原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六山一水三分田”,四季分明的特点,优良的地理环境,丘陵生茶,平坝生花的特点,造就了犍为所出产的茉莉花良好的品质。“低农残、汤色明亮、韵味醇厚、滋味鲜爽”是犍为茉莉花茶最大的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四川省内约70%的高档茉莉花茶为犍为所窨制,因而诞生了一批知名品牌,如“佛都春香”、“清茗香”、“翠屏绿雪”、“金犍香君”等。其中“清茗香”品牌2007年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2010年被评为四川名茶。2010年犍为茉莉花茶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2013年国家工商总局授予集体证明商标称号。
茉莉红茶
四川的红茶又叫川红,是中国四大红茶之一。川红分为工夫红茶和红碎红茶两种。川红工夫红茶具有外形条索肥壮、圆紧、显毫,色泽乌黑油润,香气清新,滋味鲜爽,汤色浓亮,叶底匀厚的特点。由于茶园所处地势较高,因而茶树具有发芽早,以早、嫩、好的特点及品响誉国内外!近年来,犍为在红茶中加入茉莉花,形成了独特的茉莉红茶,成为川红的一大特色。
犍为的茉莉红茶采用传统的生产工艺,泡饮时一改茉莉花茶“清汤白面”的面貌,既保留了茶品的鲜香,又呈现出红茶的醇和特点。闻其香,鲜灵、悠久;品其韵,甘醇、爽口、顺滑。
现在,犍为正在大力发展茶产业和茉莉产业,丘陵生茶,平坝生花,围绕这一特点,与桫椤湖、沉犀秋月、嘉阳小火车、犍为文庙、清溪古镇、沉犀节孝牌坊等知名景点连成一体,已成为犍为观光旅游发展的方向。
如今,“茉莉花和茶叶种植”在犍为“十二五”规划中已占据了一席之地。犍为正朝着“西南茉莉花产业中心,国家级茉莉花良种繁育中心和中国茉莉花茶之都”的目标迈进,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花茶生态长廊”正在四川犍为逐渐形成。
5. 平坝茶叶历史介绍视频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
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
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间,秦朝迅速扩张,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体受到攻击,流散迁徙,出现若干羌人演变的名号。“和夷”是古羌人南迁部族的一个分支,当他们定居于大渡河畔之后,为适应当地平坝及“百谷自生”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开始了农耕生活。哈尼族在于大渡河畔定居农耕之后,因战争等原因被迫离开农耕定居地而再度迁徙,进入云南亚热带哀牢山中。根据史籍记载,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唐人文献中,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
7世纪中叶,“和蛮”的大首领向唐朝进贡方物,唐朝在给云南各族首领的敕书中列入了“和蛮”首领的名字,并承认他们为唐朝的臣属。“南诏”、“大理”地方政权建立后,其东部的“三十七蛮郡”中,“官桂思陀部”、“溪处甸部”、“伴溪落恐部”、“铁容甸部”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红河地区。
10世纪(大理国时期),哈尼族向傣族封建领主纳贡,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
明朝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部落首领由明王朝授予了土职官衔,并受所隶流官的统治。
清朝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哈尼族地区的一些土官,流官制度代替了部分地方的土司制度,但思陀、溪处、落恐、左能、瓦渣、纳埂、犒牾卡等地土官仍被保留下来,土司仍然是这些地区的统治者。
1853年(清咸丰三年),哈尼族贫苦农民田四浪(又名田政、田以政,墨江县人)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聚集三千多哈尼族、彝族、布朗族贫苦农民在团田乡绿叶凹壁村举行起义,迅速占领了哀牢山中段地区。
1856年,田四浪领导的起义军和彝族李文学领导的起义军共同联合作战,起义军在经济上实行“庶民原耕庄主之地,悉归庶民所有,不纳租,课税二成,荒不纳”的土地纲领,得到各族贫苦农民的拥护。
1895年,法国强迫清政府割让哀牢山南部的“十五猛”中的猛蚌、猛赖、猛梭、猛乌、乌得等5个“猛”地区。
1900年,蒙自的汉、哈尼、彝等各族奋起反抗,焚烧了侵略者在蒙自开设的洋关。法国以此为借口,出兵侵占十五猛中的猛丁(今金平县龙膊地区),哈尼族和各族人民击退了侵略军。
1917年,元阳县猛弄和金平县猛丁地区近两百个村寨爆发哈尼、苗、彝、傣等族联合大起义,起义军领袖是元阳哈尼族贫农妇女卢梅贝。
1925年和1935年,法国两次出兵侵扰红河、绿春、金平、江城等地,受到哈尼族和各族人民的英勇反击。
中华民国建立后,国民政府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逐步改土归流,推行区、乡、镇制度。但土司区仍为“流官不入之地”,土司制度仍然完好无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土司封建领主制度被废止。
1951年4月,中央民族访问团到红河地区访问,带来了党中央对各族人民的热情关怀,使哈尼族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
1951年,中央民族访问团帮助成立蒙自专区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和元阳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
1952年初,盘踞在哈尼族地区的土匪、特务已基本肃清,社会秩序安定,开始进行民主改革,发展生产创造。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同年,哈尼族地区成立了“红河哈尼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区、乡级的“元阳县太和哈尼族彝族傣族联合自治区人民政府”、“元阳县麻栗寨哈尼族自治乡人民政府”。
1953年,西双版纳“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区”建立。
1954年元旦,成立红河哈尼族自治区。
1957年,红河哈尼族自治区与蒙自专区合并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 平坝茶叶历史介绍词
1 洛特村
在基诺山苍郁的树林深处,有一个小而精致的村庄,背靠着基诺族发祥地杰卓山,地属高山地貌区,村庄掩映在树林中,四面青山环抱,风景宜人,它便是洛特村。2012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初被列为省级生态古村古寨重点保护“美丽乡村”之一。洛特——新奇而又独特的寨名,实为地名学瑰宝之一,本意是石头山脚的寨子。
地处山高1400米的洛特老寨村,路途遥远,谷深、密林交错,气候宜人,季风频繁,日照光强,雨量充沛。登上“杰卓山”,感受雨林气候,穿梭在古茶树地下,遥望山脚,云雾沉睡在千山万水、一马平川,阳光照射下的茶嫩叶显得格外清透明亮。基诺族发祥地是在洛特老寨寨子山头的“杰卓山”,说明洛特老寨是土著民族的原始部落尚未迁徙的文化迹象所向。
进入村寨,你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了,好一幅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绝世风景画。青一色的杆栏式建筑,楼由木架支撑,用粗木做梁、柱,连榫为架,不用金属连接,楼板和四壁用木板或竹片排列铺成。村寨四面环山,更具有独特的热带雨林奇观。洛特老寨村沿山坡建成,村寨掩映在树林中,房屋依地形沿一条主要道路的两侧零散布局,无明显朝向,以主干道相顺,以便通行。
2 扎吕村
扎吕村位于景洪市基诺山乡。这里是纯基诺族的村落,散发着浓郁传统气息的舞台、陀螺场、祭鼓房、打铁房等设施,基诺山乡的第一个村史馆就在这里诞生。
这里的基诺族乡是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攸乐山的发源地,是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地。基诺族是1979年6月6日国务院正式确认的我国第56个民族。基诺族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厚重的茶文化,据零星文史资料和古茶园现存分布情况推断,攸乐茶山明朝初年至少已有茶园四千亩以上,至今许多村村里共留下的两千亩古茶园依然郁郁葱葱,生机勃发。
3 巴坡村
巴坡村寨位于景洪市基诺山乡。这里现在发展将基诺族浓郁的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神秘的原始宗教文化、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独具特色的基诺族民居、服饰及秀美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展现给游客……引人入胜,让人留连忘返。
4 巴卡老寨
巴卡老寨位于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东南部,是典型的纯山区基诺族村寨。这里是基诺族古歌文化盛行之地。
5 曼春满村
景洪市勐罕镇曼春满村。傣族心目中的水,是孕育万物的乳汁,是生命的血源。丰富水源,是傣族选址建寨定居的重要条件之一,曼春满小组也不例外,村寨沿澜沧江而居,这里土地肥沃,灌溉方便,为村民种植水稻、蔬菜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独栋房屋、每户带有庭院,庭院里种满热带果树这就是傣家,从建村到现在村落傣族干栏式建筑保持完整,村寨布局基本保持原样,村小组是传统风貌保留得较完整的傣族村寨之一。
6 曼飞龙村
景洪市勐龙镇曼飞龙村,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傣族村寨,坐落在村里拥有800多年历史的曼飞龙佛塔让村寨名声远播,淳朴的民风民俗、传统的生产方式、宁静祥和的居住环境,吸引了虔诚的信徒和八方的游客前来观光。
曼飞龙佛塔是西双版纳著名的佛塔群,因群塔像春笋一样拔地而起,被人称为 “笋塔”。又因其洁白,唤作“白塔”,是西双版纳的象征。塔群始建于公元1204年,共9座,一座母塔,8座子塔,塔基呈多瓣形梅花状,主塔四周环抱着8个小塔,分布8角。佛塔正南向龛下的原生岩石上,有一人踝印迹,据传为释迦牟尼足迹,因而兴建此塔。曼飞龙佛塔在国内、缅甸、老挝、泰国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都有很多信徒不远千里来朝拜,虔诚敬献礼物,表达对佛祖的崇拜和敬仰。
曼飞龙村的傣陶制作历史源远流长,目前仍有不少村民从事傣陶制作生意,“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 半坡老寨
半坡老寨位于世界古茶第一村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村。有人说“南糯山茶哪家好,半坡老寨数第一”。南糯山的“南糯”一词,无论在汉语还是傣语中,都有着绵软的寓意。尤其用傣语翻译,就是“笋酱”。据说那是在许多许多年以前,哈尼族人因进贡鲜美笋酱得到了西双版纳土司和傣王的赞誉,由此,便骄傲地将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命名为南糯山。
南糯山有超过12000亩的古茶园。这里的茶树最早是由布朗族的先民种下的,后来布朗族人因故迁离南糯山,遗留的茶树便被后来的哈尼族人继承了下来,到现在此地古茶园的面积,在云南所有的古茶山中位居首位,而半坡老寨又是南糯山古茶树最多的村子。
这里的茶人,依然生活在古老的传统中。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生活简单宁静。行走在寨中,生活仿佛随着时间而静止了一样。
如果说在寨中行走,感觉时光是静止的。那么,走在茶山中,就会感觉时光是永恒且充满生命力的。千年的古茶树,茶树上的苔藓,辛苦劳作的茶人,构成了南糯山独特的山野气韵。
8 曼迈老寨
曼迈老寨位于勐海县,属于拉祜族村寨,居于海拔1600多公尺,隐藏在大山深处。共有古茶林7000多亩,经专家认可的古茶树树龄有的竟达800余年。
曼迈老寨有100多户拉祜族人家,这里男的姓扎,女的姓纳,居住在木质的吊脚楼上,相信着万物有神灵,伴随时光静静守护着千百载的古老茶园。
9 十字街村
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十字街村并不大,却以普洱茶闻名。几百年来,这里孕育出很多有名的茶庄。古茶庄从外表上看,并不起眼,可推门而入,里面装满的是沧桑故事。
从清代中期以来,其兴衰成败与整个普洱茶的起起落落紧紧融合在一起。最值得一提的是,村里古老的公家大园,是历史上易武贡茶进京的起运点。犹如古罗马斗兽场的公家大园内,榕树枝繁叶茂,几百年前,每到贡茶进京,都会先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如今,往日马帮的马蹄声虽已渐行渐远,但传统仍然保留下来。
十字街村户数较少,散居在山坡上,茶马古道贯穿其间,主要街巷呈“Y”字形,民居、茶号多坐北朝南或垂直于道路布置。自古以来,易武就是六大茶山之一,而十字街村是一个有着众多古茶庄和茶文化遗迹的自然村,以前通过马帮运到西藏的普洱茶和进京的贡茶就源于此地,穿越原始森林,一路向北。普洱茶的昔日荣光和过往,也浓缩在了一块“瑞贡天朝”的木匾上。
10 勐景莱村
“中缅第一寨勐景莱”位于打洛镇东南方向2公里处,距国家级打洛口岸2公里。村落与缅甸紧临,又紧靠昆洛公路,位于交通要道沿线,游客很方便就能见到这个傣家村寨。在傣语里,景意为城或居住人的地方,莱意为追赶。景莱村名意思为追赶金鹿找到的城,或追赶金鹿找到的地方。
走进勐景莱,人们一眼望见的是傣家生态自然村。村寨依山傍水,竹木掩映,古树遍及村寨四周,村寨周围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为景莱村的人畜饮水、生产灌溉、生活用水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村寨坐落于纵横阡陌的平坝稻田间,被葱绿的竹林和婆娑的铁刀木及各种热带植物紧紧包围,村中花香扑鼻、古木参天。身在其中,便有陶醉之意。
勐景莱全村108户,保存着99.05%的传统干栏式建筑,这里保护性地开发了边城古寨、孔雀河、寨心、寨神、百塔林、护塔河、千年菩提神树、拴象树、情人树、神泉、佛寺、民间赶摆集市、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展示区等等。游客在这里可以了解傣族传统的染布、榨糖、盘条制陶、编结、造纸、打铁、酿酒、傣锦、高升、纺织等等手工技艺和工艺品。
7. 坝坝茶百科
在彭州这座城市畅享生活,一定不止排队的火锅,还有那些老老少少都爱的茶园子、茶馆、茶楼、茶坊……既能看城市老建筑、过本地休闲生活,还能回味老茶馆故事、体验今日彭州文化创意——喝坝坝茶,一定能满足你对彭州的美妙期待!
8. 昭平茶叶历史
“昭平三宝”,指的是昭平的三样特产:黑豆豉、黄精酒、昭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