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以大力发展特色茶产业为主题,把茶叶发展与巴拉河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现代农业相结合,把茶叶发展与青钱柳、红豆杉、菩提树等特色功能性茶叶和功能性食品、药品相结合,把茶产业发展与“三棵树”文化发展相结合,以调整坡耕地种植结构为突破口,改玉米、土豆为茶的同时,稳定调整林地林种结构,全力推进低产林改造。
按照扶优扶强和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重点将平乐、高坡、格冲、赏郎、平丰脚里等重点村组建设成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茶叶特色村。全镇茶叶总规划面积为2.75万亩。核心区主要分布在“五坡一带”(五坡面积共2.25万亩。一带面积5000亩)。产业功能要素规划为茶产业(包括功能茶叶、功能茶食品、药品等产品开发)加工园、茶产业精品旅游园、“三棵树”特色茶文化展示园。
2. 茶叶产业发展方向
茶叶深加工是指以茶鲜叶、半成品、成品茶或副产品为原料,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及加工工艺,实现多学科、跨领域、集成化、系统化的开发加工。它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将传统工艺加工的成品来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形成新型茶饮料品种;二是提取和利用茶叶中功能性成分,并将这些产品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等行业。
典型茶叶深加工产品
1.茶叶机械加工、茶叶机械加工不改变茶叶的基本本质,只改变茶叶的外部形态(如形状、大小等),从而使其产品便于贮藏、冲泡,符合卫生标准,也更为美观。袋泡茶(teabag)是茶叶机械加工的典型产品。袋泡茶是在原有茶类基础上,经过拼配、粉碎,用滤纸包装而成的。袋泡茶冲泡速度快、茶渣易处理、使用方便、快捷,已成为茶叶消费方向和主流。目前,欧洲各国的消费量普遍占其茶叶消费量的80%以上,美国、法国甚至达到98%。
2.茶叶物理加工、通过膜浓缩、真空冷冻干燥、超细粉碎等技术改变茶叶的原始形态,使其成品不再是叶”形的固体。速溶茶、茶浓缩汁、超微茶粉就是此种加工工艺的典型产品。
(1)速溶荼(instant tea)
速溶茶又名萃取茶、茶晶(精)是以茶叶为原料,经水提、分离、浓缩、干燥加工而成的一种粉末状或碎片状或颗粒状的方便固体饮料。按速溶荼的品质特点分为纯速溶茶和调味速溶茶两大类。纯速溶茶具有所用茶叶原料应有的色香味,调味速溶茶则因调味品类不同,具有果香味、草药香味等。速溶性是衡量速溶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以其溶解特性可分为冷溶型和热溶型两种品类。冷溶型是指能在10℃以下(包括冰水)的冷水中迅速溶解;热溶型是指只能在50℃以上的热水中溶解完全,热溶型速溶茶香气滋味高于冷溶型。速溶茶主要有速溶红茶、速溶绿茶、速溶花茶及调味速溶茶等L种。调味速溶茶又称“冰茶”,它是在速溶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配制茶,起初多用来做夏季清凉饮料,加冰冲馈,故称冰茶。我国不仅生产速溶红茶,而且还生产富有中国特色的速溶姜茶、速溶绿茶、速溶茉莉花茶、速溶乌龙茶等。现在云南已经研究生产出速溶普洱茶,代表产品是“天士力帝泊洱即溶普洱茶珍”。
(2)茶膏
茶膏是提取茶中的内含成分,经净化、浓缩、干燥(成型)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膏状饮料。目前市场上茶膏主要指普洱茶膏。同普洱茶相比,茶膏的便携性好,冲泡过程简洁方便卫生口感温和厚重,像是品饮老茶的感觉,层次感丰富:茶膏具有普洱茶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效是茶中精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品饮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3)超微茶粉
超微茶粉是用茶树鲜叶或成品茶叶为原料,进行超微粉碎,最终加工成颗粒度200、300日甚至1000目以上的可以直接食用的茶叶超微细粉。目前国际上主要生产超微红茶和绿茶粉,我国生产超微乌龙茶、绿茶、红茶、茉莉花茶和普洱茶粉。超微茶粉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品质和各种营养成分,保持茶叶的原质、原色、原味。超微茶粉除供直接饮用外,可广泛添加于各类食品、糖果、饮料、医药等之中,以强化其营养保健功效,并赋予各类食品的天然绿色和特有的茶叶风味,同时还有效地防止食品的氧化变质,明显延长食品保质期。可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美容、医药行业等领域。
3. 茶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才子纪晓岚的三大癖好:嗜肉、喜烟、日必御女
清代才子贤臣纪晓岚因为一直与大贪官和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被世人所熟知,纪晓岚毕生虽然官职不显,但却因为有文人的风骨兼诙谐有趣而深得乾隆皇帝所喜爱,与同僚刘墉皆是难得一见的清官廉臣。
晚年的纪晓岚,还因主编了《四库全书》而名扬四方,成了公认的一代学界领袖、文坛宗师。
事有两面、人无完人,纵使纪晓岚一生机敏幽默、文采卓绝、清廉正派,他也有他的诸多不足之处。在世人心目中一直跃然世外、不争流俗的纪晓岚,私底下却是个嗜色如命、风流尖酸的“老烟袋锅”。
喜肉嗜烟的纪晓岚一共纳了1妻6妾,十分风流,简直比得上金庸小说《鹿鼎记》里那个滑头好色的韦小宝。
清廉正直、学识渊博的清代贤臣纪晓岚
公元1724年,纪晓岚出生在直隶献县,其父乃是清朝为政颇有贤名的恩科举人、姚安知府纪容舒。
纪容舒人品端正贵重、其道德与文才皆名于一时,身为纪容舒的次子,纪晓岚自幼便承接了父亲的智慧遗传,公元1730年,不满7岁的纪晓岚参加了童子试,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神童”之称。11岁时,纪晓岚随父入京,继续求学读书,期望有朝一日能以满腹才学而封官入仕。
公元1754年,纪晓岚参加正科会试,得了第22名的好成绩,并有资格继续参加殿试。殿试揭榜后,纪晓岚以二甲第四名的佳绩而被皇帝所赏识,敕封其出任翰林院庶吉士一职,得偿所愿的纪晓岚自此便开始了仕宦人生。
纪晓岚身为一代文儒,擅长考据与编修,博古通今、襟怀宽广、机敏诙谐,因为时不时地就会妙语连珠、语出惊人而被皇帝所留用在身侧。可以说,纪晓岚无波无澜地当了一辈子清官,历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为官声望一直不错。
纪晓岚晚年之时亲自提笔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纲要》,并负责主抓《四库全书》的编修工作,他令《四库全书》成为了清代无可比肩的巨著宏篇,并对古籍文化的保存和发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官五十载的纪晓岚家有一妻六妾,风流程度不啻于韦小宝
在著名小说家金庸的笔下,韦小宝可以说是一个风流至极的男主角。读过《鹿鼎记》的人都知道,出生于市井妓院中的韦小宝,靠着嘴皮子和抖机灵逐渐发迹于皇宫之中,为人奴颜婢骨、油嘴滑舌、见风使舵,不但贪财无数、得了高官厚位,还赢得了皇帝的信重,最终娶了7个貌美如花的老婆并成功退隐江湖,是一个风流好色的个中高手。
韦小宝是个虚拟的文学人物形象,而纪晓岚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清官,纪晓岚与韦小宝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纪晓岚的好色与风流一点都不输于韦小宝。
纪晓岚17岁那年便由父母做主为婚,迎娶了临县20岁的马氏为妻。3年后,马氏足月临盆,生下了纪晓岚的长子纪汝佶。聪慧多识的纪汝佶深受父亲纪晓岚喜爱,纪晓岚还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叙了纪汝佶的日常生活趣事。
古代的男子只要稍微有点经济条件的,无不希望能够三妻四妾、多子多孙,纪晓岚自然也不例外。
纪晓岚的原配夫人马氏生性大度明理,不但不阻碍丈夫纳妾,甚至还对纪晓岚十分宠爱的2位小妾沈氏和郭氏非常厚待。
纪晓岚一生之中共纳了6名小妾,最小的小妾沈氏甚至比纪晓岚足足小了30多岁,据野史记载,纪晓岚的小妾们个个都是美女佳人,纪晓岚在小妾们温香软玉般的环绕下幸福地享尽了齐人之福,一直活到了80多岁,而且膝下育有了4子3女,可谓多子多福。
一直以奇闻怪录的形式存在的《阅微草堂笔记》,在今人看来实际上是纪晓岚根据生活中听到看到的轶事趣闻而写就的。
在这部书里,纪晓岚还收录了爱妾沈氏所做的一首小诗。而在《槐西杂志》中,纪晓岚还不吝笔墨地提及了他的另一位爱妾郭氏,可见,这两位娇美的小妾在文人纪晓岚的心中分量甚重。
食色性也,纪晓岚除了喜肉嗜烟之外,还有“日必御女”的怪癖
自古文人多风流,纪晓岚拥有那么多的娇妻美妾,其实也是他的天性使然。尽管正室夫人马氏大度,依着纪晓岚的性子给他娶回了6个小妾,可纪晓岚却不满足于此,他异常嗜好肉食、烟草,除了无肉不欢、无烟不喜之外,还有一个连皇帝都听之顺之的怪癖——日必御女。
别看纪晓岚官做得平庸无奇,但精力和体力却异于常人,纪晓岚曾自诩为“精怪之人”,指的就是他对男女之事有着不竭的动力和过人的需求。
正值盛年时期的纪晓岚,每天都要五次御女:五更鼓时分,纪晓岚起床上朝前要来一次;下朝回家要来一次;中午时分要来一次;日暮西山之时要来一次;临睡前还得来一次。只要他不近女人或者一天没能发泄五次,就会浑身上下不舒服。
当纪晓岚奉乾隆之命在宫中暂居、以集中精力编撰《四库全书》之时,曾数日无人得御,双眼因此而成了赤红色,两侧颧骨处红如火烤一般。
乾隆见状问之原委,纪晓岚将自己的“癖好”如实以告,乾隆皇帝只好每日命2名漂亮宫女为纪晓岚伴宿,以缓解他的不良反应。
纪晓岚的好色风流不但让皇帝感到吃惊,甚至连其亲朋挚友也为此等“怪癖”而啧啧称奇,《啸亭杂录》就曾如是记载:纪晓岚年逾八十,犹好色而不衰,日食肉数十斤而终日不啖一粟,实乃奇人也。
即便纪晓岚有着如此之多的劣好怪癖,可他却依然能平安健康地活到了81岁高龄,这在当时人均寿命不到35岁的清朝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历史上的纪晓岚从从容容、潇潇洒洒地为官50载、度过了高寿的人生,去世后还得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评价,这在整个大清朝都是绝无仅有的个例,可以说,这个一生只会舞文弄墨的廉臣,还是凭借其独特的个性活成了许多男人艳羡的对象。
4. 茶叶的发展规划
茶是我国四大饮料之一,也是古老的产业之一,发展茶业关健是要适应市场的需求,茶叶前景是不错的,在我们武夷山地区茶叶是主导产业,茶业是这里农民收入重要来源,这里的茶业前景很好,形成了一整套的产业体系,有聚集效应,全国各地客商云集于此,所以发展茶叶要因时因地因人来发展。
5. 茶产业发展与规划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4、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4、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10、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11、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12、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茶叶,俗称茶,一般包括茶树的叶子和芽。别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茶叶制成的茶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6. 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书
茶叶是现在每家每户的必备饮品,是招待客人的必须品,并且中国的茶道文化历史悠久。尤其是喜欢喝茶的人们,围着茶桌谈经论道。茶水是很好的调理身体疾病的饮品,可以清楚肠道的垃圾,在养生的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现在就来学习茶叶的种植技术。
一、茶树种植
1.茶园选择
若是荒山、荒坡,只要成片地生长有铁芒箕、映山红、油茶、松树、杨梅等植物的一般呈酸性,可以种茶;
茶树是深根作物,其根系发达,根系的垂直深度可达1米以上,其中吸收根主要分布在0-50厘米土层;因此深厚的土层是创造茶树根深叶茂的先决条件。一般要求茶园土壤土层深度至少在60㎝以上,并且底土无硬盘层。
一般选择海拔高度1200米以下,最高不能超过1600米。坡度最好选在25℃以下的坡地及丘陵地区,高山陡坡也不要超过30℃。
2.移栽定植规格
(1)定植规格:双行双株,大行距150cm,小行距0.33cm,窝距35cm,即150㎝×33㎝×35㎝。每亩植苗4000株左右 。
(2)移栽要领: 移栽时,茶苗根部先打新鲜黄泥浆,放入茶苗并让根系铺开,回填深层土壤覆盖,用脚踩紧土壤。
分层填土踩紧2至3次,盖土深度一定要达到13~17厘米,确保栽深栽紧。移栽后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中小叶品种留5~7片叶,大叶品种留3~5片叶,保证修剪后茶苗露土部分最高超过15厘米。注意四不栽“地不平不栽,土不碎不栽,土不潮湿不栽,病弱苗不栽,晴天烈日不栽”。
二、幼苗期管理
(1)抗旱、防冻保苗:茶苗移栽后,要保持茶园土壤湿润。一周内无雨,要及时浇水抗旱保苗。此外,培土壅根、茶园灌水等对预防冻害,也有很好效果。
(2)茶园行间铺草覆盖:防止水土流失、 抑制杂草生长、稳定土壤的水热变化、增加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3)补苗: 新建茶园,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窝断行现象,必须抓紧时间在建园1-2年内将缺苗补齐,否则难以补上。最好采用同龄茶苗补,补植后要浇透水。
(4)勤除杂草: 茶苗移栽后要及时除草,用手拔除茶苗附近杂草。
三、定型修剪
第一次定型修剪:
当移栽茶苗高达30cm以上,茎粗3mm以上时,在离地面15-20cm处留1-2个较强分枝,剪去顶端新梢。
第二次定型修剪:
在上次修剪后一年进行。用整枝剪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剪口上提高15-20cm,剪后茶树高度为30-40cm。修剪时注意剪去内侧芽,保留外侧芽,以促使茶树向外分枝伸展。
第三次定型修剪
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后进行,若茶苗生长势旺盛也可提前。用篱剪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0-15cm,即离地面40-55cm处水平剪除上部枝梢,促进骨干枝正常生长。
四、投产茶树修剪
(1)轻修剪
轻修剪目的:刺激茶芽萌发,解除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使树冠整齐、平整,调节生产枝数量和粗壮度,便于采摘、管理。
修剪时间:秋茶停采后的11月上旬-11中旬进行
修剪方法:茶季结束后剪去3-5cm树冠,修剪宜轻不宜重,否则会推迟春茶开采期,造成春茶减产。
(2)深修剪
每隔4-5年一次,剪去树冠10-15cm枝叶,留高80-90cm,可在春末夏初成或年底(3月、11月)
修剪的枝叶有机质含量很高,养分含量丰富,是茶园很好的有机肥源;每年修剪的枝叶应设法归还土壤,可直接作肥料深翻入土壤,也可直接铺于土壤表面。
(3)重修剪:对象是未老先衰的茶树和一些树冠虽然衰老,但骨干枝及有效分枝仍有较强的生育能力、树冠上有一定绿叶层的茶树 。
常用的深度是剪去树高的1/2或略多一些,留下离地面高度30~45cm的主要骨干枝 。
(4)台刈:茶树必须是树势十分衰老,采用重修剪方法已不能恢复树势,即使增强肥培管理产量仍然不高,茶树内部都是粗老枝干,枯枝率高,起骨架作用的茎秆上地衣苔藓多,芽叶稀少,枝干灰褐色,不台刈不足以改变树势的茶树。一般采取离地面5~10cm处剪去全部地上部分枝干。
台刈要求切口平滑、倾斜、不撕裂茎秆,必须选用锋利的弯刀斜劈或手锯锯割,也可选用圆盘式割灌机切割。尽量避免树桩被撕裂,以防止切口感染病虫,而且破裂部分会有较多雨水滞留,影响潜伏芽的萌发。
五、施肥
追肥:
1.定植当年9月,亩施茶叶专用肥5kg。
2.第二年亩施茶叶专用肥15kg,即3月、6月、9月分3次施。
3.第三年亩施茶叶专用肥25kg,即3月、6月、9月分3次施。
4.第四年亩施茶叶专用肥30kg,即3月、6月、9月分3次施。
5.投产后,每年每亩施不少于40kg茶叶专用肥。
追肥施肥要结合中耕除草进行,开沟离树体20公分,沟深不低于5-10cm,施后盖土。
基肥:每年11月中旬结合冬季深耕把杂草、枯枝、表土等杂物与有机肥1000kg,同时配施茶叶专用肥,开沟深施,沟深宽不低于25cm,施后盖严。
六、采摘
幼龄树:当三次定型剪后,树高70cm以上时,新梢长
一芽五、六叶以上时,实行采高养低、采中养边,摘去顶端一芽一二叶,留3-4叶,着重养蓬。
成龄树:采高留低,采主枝留侧枝,采中间留两边,以采为主,采养结合。
7. 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公司
在大关县天星镇田野考察之后,蓝增全得出一个结论,关河的茶树有600年历史。其实,在更早些的2013年至2014年两年时间,吕宗荣主持了大关县茶树资源普查。2015年,关河决定发展茶产业,吕宗荣陪同云南省农科院组成的大关县茶产业规划团队深入翠华、天星、悦乐等乡镇进行实地调研、考察,零星分布的大叶茶、中叶茶和小叶茶,经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对活树鉴定,小叶茶已经有600年树龄左右,这一结论改变了当地史料记录的500年种茶历史,也证明了关河先有茶树后有茶叶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