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清代老茶叶筒(清代茶叶罐)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05 01:32   点击:192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清代茶叶罐

冰梅纹始创于我国古代清朝时期的康熙年间,其主要工艺手法还是以青花留白的绘画方式,以青花料画为地子,在留白之处勾勒出冰梅纹的形状。

这种冰梅的画法从我国古代清朝的康熙一直到晚清、民国一直都有在传承创作,属于一种我国传统瓷器的青花纹饰。常用以装饰罐,也作瓶、盘的装饰。晚清及民国瓷上多有摹绘。冰梅罐供新年贮芳茶之用,亦称茶叶罐。

2. 清代茶叶罐价格表

这句话出自陆羽《茶经》一:茶之源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原注:周公云:槚,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耳."]

主要讲的茶的不同名称和称为,以及不同地域对茶的叫法.

这里面有几个重点:茶的科属,是归在山茶科;它的外观、叶形呢,有常看到的椭圆形,也有松针那样的针形;它经过焙制后则为茶叶。其实,茶叶焙制的方法出现得较晚,最早我们的先民是把茶叶摘下来生吃,然后是拿来煮汤,再后拿来蒸,蒸青茶,最后才出现炒青茶。

第二个字特别少见:“槚”,是茶的别名。《尔雅?释木》曰:“槚,苦荼。”就是味道苦的茶称作槚。晋代郭璞作注说:“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在晋代,大家吃茶的方法还是煮,把它煮成菜汤那样。

这里教大家认一个字,“荼毒生灵”的荼字,大家都会读。荼是一种苦菜,味道很苦的野菜,由此引申,凡是让我们很难过的,就是荼毒。我们今天看到有些茶楼里面“茶”写成“荼”字,荼是茶的古字,还得读茶音。宋代杨万里说:“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茶的苦味还没喝完,即回苦为甘,觉得滋味太美了。这话很形象地讲述了茶先苦后甜的回甘特色。清代顾炎武也曾考证说:“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郝懿行《尔雅义疏》:“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复知荼矣。”槚作为茶的别名,最早的茶叶罐就叫做槚笥(sì)。在出土的汉代墓葬中有槚笥,说明在汉代就有专门存放茶叶的器具。

再看“蔎”,这也是茶的别名。陆游曾说“蜀西南人谓茶曰蔎”,不知道四川人今天是不是还有将茶读作蔎的。

我们再看“茗”字,大家经常在看到茶字的同时看到这个字。那么到底“茗茶”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多年。我说茗就是茶,茶就是茗,写什么茗茶不是多余吗?不过这在文法里是说得通的,因为茗一般指茶芽;又有所谓“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中唐诗僧皎然《山居示灵澈上人》诗“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句,就是指看茶归。

最后一个字,“荈”。这是一个现在基本上不再用的字。我有一位在西安的朋友,喜欢茶,也喜欢写诗,基本上每一首诗里都会写到喝茶的事情。因为“茶”在音律里面是读平声的,要用到仄声字的时候,用“茶”就不行了,“茗”也不行,他就喜欢用这个荈字。宋代王安石《答冲卿》诗“破瓜青玉美,浮荈白云香”句,也是用这个字。荈一般指晚采的老茶。总之,槚,荈,茗,茶,荼,蔎,都是一样东西,都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茶。

3. 清代茶叶罐图片大全

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 。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

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

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 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

5、青花的颜色,只有1一2个层次,在同治末期环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极薄,颜色淡浅。

6、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①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

7、软彩,是同治晚期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软彩器物,只有民窑有,宫窑软彩尚未见到。

8、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此种色彩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色彩。

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日趋草率,缺乏章法,表现得极不形象,也不精美。绘画人物,比较呆板无生气。绘画花鸟,禽兽没有生气活泼之感。

10、官窑纹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画稿则出自明、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但画的很不像。

11、这时纹饰还有五伦图、二十四孝图、司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福禄寿等。

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蝴蝶、狮子、禽兽、云蝠、龙云、龙凤、白菜、三果、八宝、八卦、博古、钟鼎、九桃、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寿字等。

13、纹饰中的喜字,在威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比较工整,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道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

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里、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

16、咸丰、同治时期,哥瓷器物上,特别盛行铁花装饰,光绪时较少。

17、光绪、同治时期,小鸡、小博古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在同治时比较盛行。

19、光绪、宣统时期,大博古、钟鼎插花、校子花、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

20、由咸丰开始直到宣统,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较精细外,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时的资器那样细致。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如胆瓶、天球瓶、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鸟食罐、香炉、鱼缸、花盆、水仙盆、脸盆、一品锅、捧合、节合、油合、扎斗、水壶、印合、笔洗、笔筒、帽筒、茶壶、茶碗、茶叶罐、酒温、酒蛊、盘、碟、扣碗、羹匙、烟壶、瓷枕、绣墩、挂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音人等。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胆瓶、茶叶罐、帽筒、茶壶、茶碗和成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胆瓶不仅有150 件、300件、500件,还有1000件的大地瓶。

清咸丰 斗彩描金缠枝花纹碗:高5.8cm,口径10.5cm,足径4.8cm。碗撇口,深弧腹,圈足。碗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白釉。碗内光素无纹饰,外壁以斗彩描金装饰。近口沿处绘变形回纹,腹部绘缠枝花纹,近足处绘如意头纹,圈足外墙画青花双弦线。外底署矾红彩楷书体“大清咸丰年制”双行六字款。此碗在施彩技法方面独具特色,即外壁六朵花均循青花轮廓线再勾描金彩,金彩的使用协调了各种彩料之间的关系,避免了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比过于强烈,使画面显得柔和悦目。

清咸丰 粉彩八仙人物图双蝠耳瓶:圆口短颈,丰肩,肩饰双蝙蝠衔环耳,腹下渐收,圈足,器形新颖别致。瓶内及底部施松石绿釉,口沿施金彩一周,颈部及肩部以胭脂紫釉为地,上绘粉彩缠枝花卉纹,间以绿彩连珠纹相隔,与腹部纹饰以变形回纹相隔,肩部以墨彩描金饰蝙蝠耳,腹部主题纹饰一面为福禄寿三星图,福星手持如意,面露微笑在侍女的陪伴下悠然自得,禄星手持书卷,寿星一手扶杖,一手捧寿桃,三星笑逐颜开,一小童双手持灵芝尽情玩耍。另一面绘八仙各自手持法器,齐聚一堂,空中仙鹤飞翔。整体寓意吉祥,色彩柔和典雅。底部松石绿地上书红彩“大清咸丰年制”楷书款。咸丰一朝在位短暂,所烧官窑器更为稀少,粉彩瓷的烧造工艺,色彩运用虽已不及雍、干粉彩,但此件粉彩瓶绘工精湛,保存完好,尤显弥足珍贵。

清咸丰 仿官釉八卦瓶:咸丰朝为清代官窑瓷器史上,生产数量和品种最为稀少的时期。据《清文件》记载,咸丰帝即位后削减官窑瓷器生产数量和品种,前期仅生产了五千余件瓷器,其中品种最多的才有二百余件,最少的更仅有十二件,故咸丰官窑器物历来即被视为珍品。琮式瓶,清代又称“四方八卦瓶”,是从宋代起,仿照商、周玉琮加以变化而烧成的一种特殊器型。拍品器身通施仿官釉,釉质肥厚,开片自然交错,形如冰裂。器底书青花“大清咸丰年制”楷书款,款字清秀工整。

咸丰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瓶撇口,长颈,垂腹,圈足。主题纹饰以青花绘芭蕉洞石、翠竹栏杆,辅以蕉叶、忍冬、变形如意云头、变形莲瓣、朵花纹等边饰。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咸丰年制” 双行六字款。此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颈变粗短,腹部加大,是清代晚期玉壶春瓶的标准式样。绘竹石芭蕉园景图的玉壶春瓶始见于明代洪武官窑,清代自康熙朝始成为传统品种,沿袭至宣统。咸丰官窑瓷器存世较少,此瓶造型优美,青花淡雅,纹饰疏朗秀丽,工艺不逊于前朝。

绿地粉彩开光花鸟纹方瓶:高29cm,口边长9cm,足边长8.8cm,瓶呈四方形,撇口,折肩,腹部渐收,方足。瓶内壁施松石绿釉。外壁淡绿地粉彩缠枝花卉纹,瓶颈与瓶腹均四面开光,颈部圆形开光内绘四季花卉纹,腹部长方形开光内绘花卉鸟兽等吉祥寓意纹样。外底松石绿釉地上署矾红彩楷书“大清咸丰年制”双行六字款。这样的方瓶成对制作,应当为宫廷中的陈设用瓷。

青花八宝纹花盆:高17cm,口径22.3cm,足径13.3cm,盆口菱花状,微撇,短颈,圆腹,底有4个如意形足。颈、腹分绘八宝纹,八宝间均绘折枝莲花数朵,足外壁绘卷枝及朵花纹。足内白釉无款识。此器是晚清花盆的标准式样,胎体厚重,造型饱满古朴,青花艳丽泛紫色,纹饰排列井然有序,是咸丰朝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厚德堂藏品鉴赏:清咸丰款锦地开光粉彩仙女图长颈瓶,高48cm。

4. 清代茶叶罐图片价格

“紫砂挂釉器物结合了紫砂与瓷器两种工艺,凝聚了匠人与文人共同创作的智慧,其艺术和收藏价值近年来已开始被人们重视。”来自宜兴的紫砂收藏家朱银木激动地讲述着紫砂挂釉器物的独特魅力。

紫砂挂釉器物始于宋,盛于明清。上世纪50年代宜兴开办了陶业生产合作社时仿制了一批。宋朝时的紫砂挂釉器物颜色单一,以酱釉为主。明代时紫砂挂釉器物多为豆青釉、月白釉、天蓝釉。清早期出现加彩挂釉紫砂。

“虽然有的宜兴紫砂壶挂了釉,但紫砂壶的底部是露胎的,不会把釉挂满。紫砂有透气性,不能全部封死。”朱银木指着手中明晚期的水呈说。这只水呈是白砂挂月白釉,古朴典雅,高十厘米,宽八厘米,精致小巧,拿在手中十分轻盈。它在文人墨客的案桌上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洗礼,光泽依旧。

一个巨型“大苹果”十分夺目,它是明晚期的一只紫砂冬瓜釉茶叶罐,名为“苹果尊”。在当时制作这种中间宽两头窄的器型是十分困难的,尤其从底部向上延伸的弧度要自然舒张。所挂之釉是采用原矿料调配而成,后世很难仿制。

宋朝时期紫砂挂釉器物的釉很薄,多采用过半挂,上面挂一半釉,底下露一半胎。到了明朝,挂的釉则更靠近底部。晚明时期的紫砂挂釉器物内基本不挂釉,无论是壶还是茶叶罐,都讲究保留紫砂透气的特质。紫砂挂釉器物一方面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另一方面也更加方便清洁护理。

清朝时的紫砂挂釉器物更倾向于华丽。朱银木收藏的清中期四方倭角龙纹壶,艳丽多彩,尽显雍容华贵。壶身上的青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四爪的脚则说明这件器物在当时只有王公显贵才可使用。这类紫砂彩釉壶不惜工时、精工细作。为了使紫砂器绘上釉彩,需进行二次烧制,甚至三次,即使到了现在也需要10天左右才能完成烧制。“这把壶虽然残缺了,但我还是很喜欢,它是紫砂挂釉器物中难得的精品。”朱银木将这把龙纹提梁壶视若珍宝。

明清时,普通人家使用的紫砂挂釉器皿中,盘、碟、壶、罐最为常见。一只清代豆青釉高脚小果盘,做工考究,豆青釉均匀覆盖着白砂胎,盘底则有红绿相间的彩色花纹围成一圈。清代豆青釉四方茶叶罐,朴素庄重。四面雕刻窗花纹饰,仿佛茶叶放进去之后可以从这些“窗”中透出香气来……

5. 清代茶叶罐盖

几年前,和一朋友去乡村淘宝,在一老农家碰巧淘到了这份光绪二十八年地契。我花了一百元,还外加几枚康熙时期的铜钱,顺利地买了下来。

地契是我国古代典押和买卖土地时,买卖土地双方订立的法律依据。地契由卖方拟定,未由官方盖章并向官方缴纳一定税收的称为“白契”,经政府验证并盖章的则称为红契。一张轻盈单薄的地契,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

这张地契品相还可以,字迹清晰,保存得比较完整,内容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是买卖人立的契约,地契内容包括土地面积、市价、转卖条件、亲戚和邻居是否知道并同意的情况,契约后面有族中人、中说人以及立字人的签名。后半部分是契尾,契尾边缘与地契连接处盖有一半个四方形的印章,另外半个则落在前半部分的地契上。契尾的内容除地址、姓名、价格以及编号外,都是统一的官方印刷格式,地契文约以及契尾重要的文字间都重重地盖了官方印章。

相比于现在,古人卖房显得比较繁琐,要先问遍亲戚,如果亲戚没有购买的意向还要继续询问四方的邻居和族人,从亲戚到邻居族人,这些都是有优先购买权的人。如果在这些人中还找不到愿意购买的,则可以寻找中间人搭桥引线推荐购买。从这张地契前半部分的内容和签名即可看出,这宗房地产交易中的“甲方”就经历了这么一段折腾。

此外,这张古代地契还有“防伪标识”。前面提到的契尾纸张边缘那个官方红印,印章在契尾,另一半则在地契文约这边。这样的印在古代称为“骑墙印”,起到防伪作用。若要辨别真假,只需将地契文约和契尾对在一起就可知道,如果刚好吻合,那么就是真正的契约。

6. 清代茶叶罐特点

你好,你的 这个是清代末期到民国时期的,用的硬彩,品相还是不错 ,是值得收藏的。

7. 清代茶叶罐子

清代青花罐特点:

1、造型上

   清代罐子上下修长,盖子盖在口沿外面,盖子盖住的地方没有釉;明代的盖子像茶壶盖一样,盖在口沿里面,施釉到口沿上。罐子肩部丰满的年代好,溜肩的年代靠后。

2、清代青花一般使用国产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