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张天福茶叶是谁创立的(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05 16:16   点击:154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

乔安堂茶叶极具收藏价值,乔安堂茶叶底蕴深厚,既有源自具有四百余年历史的正山小种红茶世家的历代传承,又有近代由第22代传人江润梅先生在吴觉农和张天福等茶学大师的帮助下注入的创新和复兴精神。

将高端品牌取名堂表明,乔安堂作为茶业世家、正山传人,正山茶业将继承先辈的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秉持“复兴正山小种,为世界制作最好的红茶”的光荣使命。

2. 张天福金奖茶王

利用兰花制作的乌龙茶,茶叶按其发酵程度主要分为绿茶、乌龙茶和红茶三大类(潘根生主编,茶业大全,1996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

福建省是我国重要的乌龙茶生产基地,北有武夷岩茶、武夷名丛,南有安溪铁观音、黄棪、水仙等著名品种。(张天福等著,福建乌龙茶,1989年,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福州)。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和乌龙茶生产的发展,乌龙茶的质量品评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乌龙茶的评比中,获得茶王称号的茶叶常常1斤卖价达十几万乃至几十万人民币。这说明人们对高级乌龙茶的爱好和追求。

在多种品牌茶王中,有一种铁观音茶王,具有类似的淡淡的兰香,尤为珍贵,受到茶叶界人士和中外饮茶者的赞誉。但是具有这种特殊的香气的乌龙茶不容易制作,尤其是具有高雅兰香的。因此寻求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以制备高级的具兰花香气的乌龙茶就是十分令人感兴趣的了。

兰(Cymbidium SPP.),原产我国,兰科,兰属。兰花素有“国香”之誉,与梅、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它不仅花朵俏丽淡雅,且香气清幽,持久,令人心旷神怡。

利用兰花制作的乌龙茶,目的在于提高乌龙茶的香气品质,使其经济效益得到有效的提升,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开拓新的市场。

3. 张天福有机茶茶叶官网

华祥苑红茶有自己的茶山。它是中国首个茶庄园的品牌,通过国家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全面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国家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可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获得张天福首个有机茶示范基地、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中国食品安全年会“食品安全示范单位”、有机茶认证证书等等荣誉。

4. 张天福红茶

江元勋,中共党员、福建省人大代表、评茶师,顶级红茶金骏眉创始人。现任正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注册品牌‘元正’‘正山堂’都成为了红茶领域的一流品牌;福建省茶叶学会理事;武夷山茶学会理事;张天福茶学思想研究会会员;中国国际商会武夷山商会副会长;曾获素有茶界奥斯卡之称的“陆羽奖”、“2010福建年度人物”、“2010年福建十大茶叶人物”等荣誉称号。

5. 张天福茶叶研究所

华祥苑普洱茶很好,福建安溪百年制茶世家肖氏所创,与张天福老人合作创办张天福有机茶生态基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安溪铁观音种植基地5000亩,信阳毛尖种植基地3700亩,近30000平米国内现代化加工基地,全面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国家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

6. 张天福 茶叶

1、吴觉农:当代茶圣 一心为农

吴觉农,这是一个在现当代茶学界响当当的名字。吴觉农是中国著名的农学家、茶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茶业复兴、发展的奠基人。

吴觉农曾说,我从事茶叶工作一辈子,许多茶叶工作者、我的同事和我的学生同我共同奋斗,他们不求功名利禄、升官发财、不慕高堂华屋、锦衣美食、没有人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绿酒,大多一生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清廉自守、无私奉献,具有君子的操守,这就是茶人精神。

2、冯绍裘:滇红之父 扶植后辈

冯绍裘是机制茶之父,滇红创始人,也是中国著名的红茶专家。冯绍裘一生潜心茶叶研究和生产,改写了戴维斯描述的云南茶叶历史。他寻得中国红茶宝地,创制出世界一流红茶,并且开启了中国红茶新纪元,为我国培养出大批的茶叶专家。

3、张天福:以茶为伴 倡导茶礼

张天福是我国著名

7. 张天福茶叶简介

提到白茶,

我们平时最常接触的几个白茶品类,

一般是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老白茶、新工艺白茶这几类。

但是事实上,

这几类白茶是按不同维度去划分的,

按工艺角度可分为传统工艺白茶和新工艺白茶;

按采摘等级可以划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

按储存时间的长短分为新白茶和老白茶。

看完这些白茶品类划分,

有没有发现少了一种白茶品类——贡眉。

▲白茶的品类

可以说,

贡眉是白茶里非常特殊的存在,

尤其是贡眉和寿眉区分,

它们在历史上就互有纠葛,

现实中的差别也并不是特别大,

让很多茶友甚至不少茶人都有点理不清其中的头绪。

▲2020贡眉王

“贡眉”名称的由来

张天福老人的《福建茶史考》中写道:

“从制茶种类而言,先有银针,后有白牡丹、贡眉、寿眉”。

关于“贡眉”的由来,

最早是起源于清朝民间的一个故事,

据说是清代萧氏兄弟制作的寿眉因其品种优异风味独特被朝廷采购,

当时人们常把朝廷采购的物品称为贡品,

因此便有了“贡眉”的说法。

根据这种说法,

其实“贡眉”的本质还是寿眉,

只是“贡眉”是寿眉中品质极佳的一部分能用于进贡的优质寿眉。

▲一级贡眉

另一个更为可靠的说法,

认为“贡眉”这个名字是新中国之后才开始使用的。

从林今团先生发表的《关于贡眉白茶》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

民国没有资料显示当时有“贡眉”白茶,

“贡眉”白茶是1953年开始在建瓯茶厂生产的。

而且随着时代变迁,

市场需求变化,

很多本来用来生产寿眉的茶叶原材料被专门精挑细选出来,

用以加工成更加讲究的“贡眉”。

▲《关于贡眉白茶》

“贡眉”的三种定义

“贡眉”不仅仅它的名字由来说法不一,

对于“贡眉”的定义同样也有很多种说法。

传统意义上的“贡眉”

按照传统“贡眉”的说法,

“贡眉”是以春季群体种菜茶树的一芽二三叶为原料,

即“小白”毛茶。

它不是采摘银针和白牡丹之后的原料制作的,

是头春最初就开始采摘的原料,

所以“贡眉”成茶都包含茶芽。

它的发源地和主产地均在建阳漳墩南坑,

漳墩镇政府也注册了“贡眉”商标,

供当地几家茶厂使用,

因此也被称为“南坑白”或“小白”。

这也是现在才将“小白”茶青原料制作的白茶叫做“贡眉”的原因之一。

▲南坑白茶青

国标定义的“贡眉”

根据国标GB/T22291-2017中对“贡眉”的界定,

“贡眉是以群体种茶树品种的嫩梢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捡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产品。”

可见,

国标定义的“贡眉”和传统意义上的“贡眉”,

是有共通的地方,

它们都定义了“贡眉”的原料是群体种菜茶,

而且是独立一个类别白茶品类,

并不等同于寿眉。

▲国标定义的贡眉

市场认为的“贡眉”

随着白茶市场的火热,

白茶的分类也逐渐精细化,

而白茶的主产地仅有福鼎、政和、建阳等为数不多几个地方,

地域面积相对来说并不大。

面对日益增长的白茶需求量,

只能将白茶采摘和生产效益最大化。

因此市面上普遍将这种品质等级优于寿眉,

又比牡丹略有不足的白茶称为“贡眉”。

这种“贡眉”更多的是市场赋予的一种的叫法,

将它与寿眉进行品质区分,

换句话说,

“贡眉”就是精制版的寿眉。

▲市场定义的贡眉

原创声明:本文由吾雨茶课堂原创,欢迎喜欢喝茶的朋友转发分享,转发分享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8. 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

一、张一元茉莉花茶

张一元茶庄,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1993年被国家商务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张一元茉莉花茶以 “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的特色独树一帜,选用上等原材料,加工工艺精细独特,深受国内外茶客的欢迎,老字号张一元也因此蜚声海内外。张一元在福建、浙江、安徽、云南、四川等省建立了30多个生产基地,并在全国范围内拥有200多家品牌连锁店,并出口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

二、暖莘茶茉莉花茶

暖莘茶以兴趣为始,以使命为终,为暖心而生,隶属海南中营贸易旗下品牌,由一群茶友,十年供应链调研打磨,链接全国超万亩生态茶园,以一叶中国好茶暖尽人间为理念,以为消费者提供一叶中国好茶为宗旨,对茶坚持四不原则:一非源生态不选,二非原产地不选,三非高标准不选,四非好口感不选,主张每日两杯茶,一杯奶茶的价格喝好茶,好茶暖莘,为暖心而生。

三、春伦茉莉花茶

福建春伦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位于福州市闽江沿岸城门经济开发区,是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春伦茶业致力于福州茉莉花茶的研究、开发、保护和传承,倾心打造民族品牌。企业在福州地区设有600亩的生态旅游观光生态园、茉莉花茶科普示范基地和7000亩的茉莉花基地,在闽东、闽北高山地区建立了27000多亩的绿色茶园,年生产能力180万公斤,年销售量在150万公斤以上。企业创立以来,坚持“质量是企业的第一生命”,以科技兴企为助推力,与福建农林大学、国家杭州茶叶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单位建立长期联系。

四、碧潭飘雪茉莉花茶

碧潭飘雪,为四川省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主打高端茉莉花茶,其精选四川省峨眉山高山绿茶与广西横县伏天茉莉花,经多次窖制,层层历练而成,品质优异。四川省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拥有定点茶园和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近40万亩,年生产各类名优绿茶3600吨,年销售额近10亿。

五、牛街正兴德茉莉花茶

牛街正兴德,始创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北京正兴德茶庄”在邻近回民聚集区—牛街的菜市口开业,因而又被称为”牛街正兴德“,成为百多年来京城清真老字号茶庄,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牛街正兴德在福建建立了自己的茶叶基地,以闽北、闽东的春茶为原料,延续了品牌长久以来“福建茶坯、福建茉莉花、福建窖制”的原则。牛街正兴德茉莉花茶,汤清色重,沙口耐泡,香味浓郁,在北京老一辈茶客中拥有较高声誉。

六、叙府牌茉莉花茶

叙府牌,为四川省茶业集团旗下的子品牌,该集团为四川首家实施全茶产业链开发的股份制企业,自建和联建茶园基地40万余亩,先后荣获“全国茶行业综合实力十强企业”等多项荣誉。四川犍为的茉莉花具有“花期晚、花瓣饱满、花香浓郁”的特点,而叙府牌茉莉花茶便是采用犍为的茉莉花作为原料;叙府牌茉莉花茶分入门级口粮茶及高阶茉莉花茶等多个类型产品,满足不同茶客需求。

七、猴王牌茉莉花茶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着一句俗语“喝酒要喝茅台酒,饮茶要饮猴王茶”,作为湖南花茶的代表产品,猴王牌茉莉花茶在华北地区可谓是家喻户晓,居全国茉莉花茶销量第一,2010年还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猴王牌茉莉花茶为中粮集团旗下的品牌,可在线上平台购买。猴王牌茉莉花茶选用湖湘西及湖北等地区的茶青作为绿茶原料,茉莉花则来自广西横县,使用全自动不落地式生产线制作,保证安全稳定的出品,整体定价走的是平价路线。

八、中莉茉莉花茶

中莉,为福建省福州茶厂旗下的品牌,源于1925年以福州著名的“何同泰”字号为代表的百余家私营茶行公私合营而成,迄今有近百年的历史,茶界百岁泰斗张天福先生亲笔题赠为“第一家茉莉花茶”。精湛的制茶加工技艺成就了福州茶厂茉莉花茶产品独特的品质风格。长期以来,所生产的茉莉花茶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与赞誉,内销全国各地并曾外销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外事礼茶被我国外交部驻外使馆选为我国外事活动用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延续至今;国宾礼茶在参加的2012年-2018年北京国际茶业展上连续获得金奖、特别金奖。

九、闵榕茉莉花茶

闵榕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82年,是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闽榕,出自世世代代专注于福州茉莉花茶的茶业世家。福建为闽,福州为榕,秉承先祖遗训,坚守传承技艺,故称“闽榕茶业”。闽榕创始人王德星,为【闽王】王审知第39代传人,传统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被国际茶业委员会授予“世界茉莉花茶传承大师”。闵榕,为福州茉莉花茶的老字号品牌,深受老福州人的喜爱。

十、蝴蝶牌茉莉花茶

蝴蝶,为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品牌,成立于1950年2月,该公司是中粮集团成员企业、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最大的实业专业公司。蝴蝶牌茉莉花茶,已有60多年的历史,想必是很多茶友记忆中的老味道。2006年至今,“蝴蝶牌”商标连续多年被评为茶叶类产品唯一的“福建省国际知名品牌”、“福建省著名商标”。“蝴蝶牌”一级茉莉花茶、小包装袋泡茶曾两次荣获法国旅游业协会颁发的国际美食金桂叶奖,蝴蝶系列产品还荣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颁发的“放心茶中茶协推荐品牌”,中国质量检验协会颁发的“国家监督抽查合格产品”等多项质量大奖。

9. 茶界泰斗张天福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名单,共有12位。2015年,武夷山市政府发布文件,公布了第二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共有6位。

武夷岩茶第一批传承人

1、叶启桐

武夷山的高级评茶师,在武夷茶界贡献很大,其中包括主持制作了2004、2006两次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样品,这一规范从色香味去分析,将武夷茶种分五大类:大红袍、肉桂、水仙、名枞、奇种。诸多实物标准,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才定下来。

2、陈德华

拼配大红袍之父,从事武夷岩茶名从品种的研究长达40余年,尤其是对大红袍的剪枝繁育和制作技艺做出了巨大贡献。1985年,陈德华在任茶科所所长的时候,凭借对大红袍品质的准确把握,组织科研组,用肉桂、水仙等优质武夷岩茶和纯种大红袍拼配出来的“大红袍”,香气、汤色、口感俱佳,岩韵感极强,很快就得到消费者的认可。1985年9月第一款商品大红袍上市,15克烟盒式包装的大红袍就这样诞生了。

3、苏炳溪

年龄最大的传承者,建国初,马头、磊石、天游、品石五茶厂拼为一个初级社。那年头春苏炳溪被委以五厂巡视员,总管岩茶采制,白天上山,晚上轮流到各厂察看。现在与儿子苏德发办“大坑口茶厂”。苏炳溪一做就是70年,2006年6月,他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岩茶制作传承人之一。

4、刘锋

十七岁从事茶业,在乡镇茶叶站工作过十多年,89年调入市茶科所,三年后提拔为市茶科所副所长。1988年开始,刘峰致力于发掘岩茶历史名丛“金佛茶”,经过数年艰苦努力,终于取得成功,注册了“永乐金佛茶”商标。

5、刘国英

1987年从福建农林大茶学系毕业,分配到武夷镇九龙山茶场。说是镇办茶场,其实只有一片荒坡,几间干打垒土屋。他发现,九龙山毛茶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出在摇青上。他从规范使用综合摇青机,提高摇青工艺水平入手,很快破解了九龙山毛茶质量难题。从1989年起,在全市毛茶质量评选中,连续三年获得梅占第一,肉桂、水仙第二的优异成绩。97年起,他创办了“岩上茶科所”。

6、刘宝顺

毕业后,刘宝顺被分配到了武夷山市茶科所,主要负责武夷名丛的选育工作。十分重视武夷岩茶传统工艺技能的传承,1991年,刘宝顺筹备办起自己的茶厂,创办了幔亭岩茶研究所。

7、王顺明

1974年起于茶厂工作,从事茶叶栽培、制作、审评30余年,长期从事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管理和制作工作,创办有武夷山琪明茶叶科学研究所。

8、黄圣亮

祖上世代经营岩茶,1982年父亲黄贤义种植了几亩茶地,还把祖上的茶厂老字号重新亮了出来。爷爷是“武夷山第一焙茶师”黄瑞喜,父亲黄贤义,叔黄贤庚归纳了一套27道108字的品茶程序,用于各类茶艺表演,是令人尊敬的老一辈茶人。黄圣亮是天心永乐禅寺住持泽道法师的俗家弟子,在其茶厂可以看到很多泽道的题字,现家中创办“瑞泉”茶厂,与父兄生产、制作、营销武夷岩茶。

9、吴宗燕

随父长期从事生产、制作、营销武夷岩茶,是地道的天心村人,家里世代以种茶、制茶为生。传到他祖父一辈,已在天心村好几个山头拥有茶园。上世纪八十年代,吴宗燕本人承办了天心村村办企业——天心茶厂,1992年他创办了北岩岩茶精制厂,现在属武夷岩茶的生产大户。

10、游玉琼

她从1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种茶。1985年,从一名武夷山市九曲茶叶精制厂技术员起步,发展成为拥有福建省著名商标及福建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的企业总经理。永生茶厂的前身,是集体性质的九曲精制茶厂。九十年代中期,游玉琼父亲游永生,押上全部家产,大胆揽下了这个小厂。为了重开局面,改名永生茶厂。

11、王国兴

武夷山市星村镇星村村人,1996年~2002年任武夷山市茶科所副所长、主持工作。1982年考入福建省福安农业学校茶叶专业,1985年,王国兴毕业回乡被分配到崇安县武夷茶叶站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收购天心岩茶村、黄柏、柞洋一片的岩茶、半岩茶毛茶。那个年代,茶叶统购统销,王国兴的工作非常忙碌也非常充实,在工作中,增长了丰富的武夷岩茶的审评知识与审评经验。

12、陈孝文

出生于茶叶世家,是12位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一位。现与父陈墩水共同经营“慧苑茶叶科学研究所”。是武夷茶人年轻一代(80后)中极为突出的人物之一。他还是慧苑岩茶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接班人。

武夷岩茶第二批传承人

1、刘安兴

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从事公司的茶叶管理、生产制作及茶叶审评工作。参与武夷山的名枞保护工作,目前内鬼洞品种保护区已经成为武夷山唯一的原生优良茶树品种基因库。在武夷山岩茶厂推广手工融合机器做青工艺,提升武夷岩茶生产效率和品质;对武夷岩茶的审评经验进行归纳,形成一套审评体系,在武夷山茶厂进行推广。参与《武夷岩茶的冲泡和品鉴方法》福建省地方标准起草,承担首届海峡乌龙茶技艺交流大会审评工作。

2、苏德发

从事武夷岩茶制作48年,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曾任天心村村委党支部书记。作为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的苏德发是首批传承人苏炳溪的儿子,“一门父子两传人”说的正是这两位。

3、周启富

50多岁的周启富在传承人里面年纪并不算大,但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长一些。这和他常年从事户外重体力活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周启富说自己是从茶山管理开始接触武夷岩茶的,“刚开始什么都不懂,所里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年份久了,自己就看出了里面的道道,再加上所里的技术人员讲解,也就从根本上明白了管理茶山的道理和方法。”

“茶园管理和茶园生态也应该是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一部分。”关于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要点,周启富的想法有些独到,“这和岩茶的初制和精制一样重要,没有好的茶园就没有好的茶青,做茶就没有好原料,做出的好茶也就差着斤两份量。”

4、占仕权

从事武夷岩茶制作20多年,“我1994年开始跟着宝顺师父(刘宝顺,首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做茶,这么多年师父教了我很多,不只是做茶。”虽然现在已经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但讲起自己的师父,占仕权的恭敬和感恩溢于言表。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是祖辈们传下来的手艺,最重要就是要‘做’。怎么做,怎么做好,得我们花时间、花心思去学去琢磨。”关于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占仕权说,“做茶这个手艺处处都是技术。不要说管理茶山、初制、精制这些,就只茶青进桶、搬茶叶,甚至连怎么扫茶青都有技术。”

5、刘德喜

刘德喜做茶的“启蒙者”是第一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宝顺。1993年,在刘宝顺的指导下开始学焙茶。刘德喜说,“刘宝顺焙茶技术很专业,是大家公认的,我就在那几年学焙茶的时间里,得到了正统的学习和锻炼。”

四年后,刘德喜又拜在另一位非遗传承人刘国英的门下,他回过头去学岩茶的初制工艺,这一学又是五六年时间,如此便把岩茶的一整套制作工艺学全了。

走进刘德喜的客厅,第一眼就看到悬挂于对门墙上的“岩骨花香”四个字,那是茶界泰斗张天福老人在106岁时写下的墨宝,据说也是此次刘德喜获得“张天福杯”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肉桂状元的战利品。

6、张回春

1963年,年仅6岁的张回春随父母迁居祟安县(今武夷山市),双亲在茶场工作,也使得他的童年时光大部分在满是茶香的茶厂里度过,他与武夷岩茶的缘也自此时起。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氛围愈浓,国营茶厂开始改革,张回春开始系统化学习制茶技艺,正式步入岩茶行业。

“当时,跟着茶厂里的老师父们学习。他们都有几十年的做茶经验,看我愿意学,他们都很愿意教。学了足足有5年,才算是系统地掌握了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

跟着茶厂的老师父系统学习的那5年,张回春开启了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大门。这之后,张回春幼时对武夷岩茶的认识和感情更深了,也促使他想要去钻研其中更深邃的规律。

“制作岩茶的学问博大精深,想要做出好茶,非得一心一意深入研究才可能实现。”一直到现在,张回春不仅再没离开过武夷岩茶这个行当,而且把这门手艺做成了家传。

以上就是武夷岩茶十八大传承人的名单了,不过,这18位传承人中,不是所有人都称得上国家级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目前,武夷山只有两位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陈德华与叶启桐,其他人则只是省级、市级、县(市)级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