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评审茶叶应包括色泽和内质
建立起整套标准体系
论坛上,明确提出希望成为普洱茶行业“领导者”的云南中茶茶叶有限公司也表示,将根据不同山头、不同口感,对产品进行细分,每一款产品都要建立起整套标准和可追溯体系。
邹广田表示,接下来,中茶公司除了建立产品标准外,还将做渠道开拓,销售点的拓展。另外,规划3~5年内,对云南的产区进行相对比较大的投资,终端市场会建立区域的销售公司,包括国外市场。
“本次昆明茶博会是2013年后中茶普洱首次参展,我们为了让更多的参展茶友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中茶普洱,特意举办一系列的精彩活动,在茶博会上亮相中茶普洱旗下的明星产品‘大红印’、新品冰岛、景迈乔树以及经典茶品,并供茶友免费品饮。”中茶普洱相关人士介绍。论坛上,公司主要领导还与媒体、茶友共同分享了云茶自2013年“王者归来”后的历程,也让媒体与来宾感受到了“新团队、新云茶、新气象”的变化。
2. 茶叶的内质审评包括
不同的茶叶等级分类办法也是不同的,茶叶的等级是根据国家标准《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对茶叶的条索外形、色泽、整碎、净度、内质、香气、滋味醇厚度、汤色、叶底来分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茶叶的等级划分。茶叶的等级划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特级、1级、2级、3级....9级,特级:紧细、匀整、显毫、匀净、陈香浓郁、浓醇、红浓明亮、褐红细嫩;
1、一级:紧结肥嫩、匀整、较显毫、匀净、浓纯、浓醇、红浓明亮、褐红肥嫩;
2、二级:紧结较肥嫩、匀整、条匀较显毫匀净、浓纯浓醇、红浓、褐红柔嫩;
3、三级:条索紧结、匀整、尚显毫、匀净、浓纯、醇厚、红浓褐红尚亮;
4、四级:肥壮紧结、匀整、尚显毫、有嫩梗、浓纯、醇厚、红浓、褐红欠匀;
5、五级:条索紧实匀整、略显毫、匀净、纯正、醇和、深红、褐红欠匀;
6、六级:壮实、尚匀整、褐红、匀净、纯和醇和、深红、褐红欠匀;
7、七级:肥壮紧实、尚匀整、褐红、匀净、纯和醇和、深红、褐红欠匀;
8、八级:粗壮、尚匀整、褐红、匀净、纯和、醇和、深红、褐红欠匀、九级粗大尚紧实、尚匀整、褐红、有梗、纯和、平和、深红、褐红欠匀;
9、九级:粗大稍松、欠匀整、褐红稍花、有梗。
10、通常来讲,嫩度越好、含芽量越高的茶叶定级越高。
3. 审评中茶叶色泽包括
香气的专业品鉴术语
1、鲜甜:鲜爽带甜感。
2、高甜:高而带甜感。
3、焦糖香:烘干充足或火功高致使香气带有饴糖甜香。
4、甜和:香气纯和虽不高,但有甜感。
5、高锐:香气鲜锐,高而持久。
6、果香:类似某种干鲜果香。如核桃香、苹果香等。
7、麦芽香:干燥得当,带有麦芽糖香。
1、褐黑:乌中带褐有光泽。此术语也适用于压制茶干茶色泽。
2、栗褐:褐中带深棕色,似成熟栗壳色。
3、栗红:红中带深棕色。
4、泛红:色带红而无光泽。
5、枯红:色红而枯燥。
6、灰枯:色灰而枯燥。
红茶汤色的专业品鉴术语
1、红艳:似琥珀色,鲜艳明亮,金圈厚而艳。
2、红亮:红而透明光亮。此术语也适用于叶底色泽。
3、红明 :红而透明,亮度次于“红亮”。
4、深红:红较深。此术语也适用于压制茶汤色。
5、浅红:泛红。深度不足。
6、冷后浑:茶汤冷却后出现浅褐色或橙色乳状的浑浊现象,为优质红茶象征之一。
7、姜黄:红碎茶茶汤加牛奶后呈姜黄明亮。
8、粉红:红碎茶茶汤加牛奶后,呈明亮玫瑰红色。
9、灰白:红碎茶茶汤加牛奶后,呈灰暗混浊的乳白色。
红茶叶底的专业品鉴术语
1、红匀:红色深浅比较一致。
2、紫铜色:色泽明亮,呈紫铜色,为优良叶底的一种颜色。
3、乌暗:似成熟的栗子壳色,不明亮。
4、乌条:乌暗而不开展。
5、花青:青绿色叶张或青绿色斑块,红里夹青。
4. 茶叶审评基本因素包括
其他评审因素包括价格因素、商务因素和技术因素。
5. 茶叶的色泽是依靠什么器官来审评
茶艺的6个基本要素:
1.人
人是茶艺最根本的要素,同时也是景美的要素。在茶艺诸要素中茶由人制、境由人创、水由人鉴、茶具器皿由人选择组合、茶艺程序由人编排演示。
2.茶
唐代诗人杜牧在《题茶山》一诗中赞道:“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在茶艺中赏析茶之美,不仅是欣赏茶的色、香、味、形之美,还要欣赏茶的名字,譬如庐山云雾、恩施玉露、南京雨花、顾渚紫笋、碧螺春、大红袍等。
对于茶叶的外形美,审评师的专业术语有“显毫”“匀齐”“细嫩”“紧秀”“紧结”“浑圆”“圆结”“挺秀”等。
茶叶的色泽,给人一种质量的美感。茶色之美包括干茶的茶色、叶底的颜色以及茶汤的汤色三个方面。
在茶艺中主要是鉴赏茶的汤色之美。不同的茶类应具有不同的标准汤色。在茶叶审评中常用的术语有:“清澈”表示茶汤清净透明而有光泽;“鲜艳”表示汤色鲜明而有活力;“鲜明”表示汤色明亮略有光泽;“明亮”表示茶汤清净透明;“乳凝”表示茶汤冷却后出现的乳状浑浊现象;“浑浊”表示茶汤中有大量悬浮物,透明度差,是劣质茶的表现。
对于茶叶汤色具体色泽按审评专业术语有嫩绿、黄绿、浅黄、深黄、橙黄、黄亮、金黄、红艳、红亮、红明、浅红、深红、棕红、暗红、黑褐、棕褐、红褐、姜黄等等。
茶艺的6个基本要素
3.水
郑板桥写有一副茶联:“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这副茶联生动地说明了“评水”是茶艺的一项基本功。
早在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对宜茶用水就做了明确的规定。他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的茶人张源在《茶录》中写道:“茶者,水之神也;水者,茶之体也。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以上论述均说明了在茶艺中精茶必须配美水,才能给人至高的享受。
水以“清、轻、甘、冽、活”五项指标俱全才称得上宜茶美水。
4.器
视觉效果好的茶具,其工艺美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在茶艺中,要以道驭艺,用无形的茶道去指导茶艺。
受“美食不如美器”思想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无论是饮、还是食,都极看重“器”之美。
到了近代,茶的品种已发展到六大类,上千种,而茶具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数。
茶艺的6个基本要素
5.境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中说:“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其后中国诗学一贯主张:“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于景,寓景于情,情景交融,自有境界。”中国茶艺要求在品茶时要做到环境、艺境、人境、心境四境俱美。
6.艺
茶艺的“艺”之美,主要包括茶艺程序编排的内涵美和茶艺表演的动作美、神韵美以及服装道具美等。
茶艺表演的动作美和神韵美强调茶艺首先是一门生活艺术而不是舞台艺术,其目的之一是使茶艺的爱好者们对茶艺艺术有正确的认识,这样在表演时才能准确地把握个性,掌握尺度。
6. 审评茶叶应包括色泽与内质两个项目
茶叶的等级是根据国家标准《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对茶叶的条索外形、色泽、整碎、净度、内质、香气、滋味醇厚度、汤色、叶底来分类。
特级:紧细、匀整、显毫、匀净、陈香浓郁、浓醇、红浓明亮、褐红细嫩;
一级:紧结肥嫩、匀整、较显毫、匀净、浓纯、浓醇、红浓明亮、褐红肥嫩;
二级:紧结较肥嫩、匀整、条匀较显毫匀净、浓纯浓醇、红浓、褐红柔嫩;
三级:条索紧结、匀整、尚显毫、匀净、浓纯、醇厚、红浓褐红尚亮。
7. 评审茶叶应包括色泽和内质和什么
1、外观
优质的普洱茶外观圆润、有光泽,茶身整体完整,没有破损的地方,普洱茶茶叶条索紧结,表面没有其它的杂质。坏的茶叶外观没有光泽,茶叶外形还会很粗糙,附着些其它的杂质。
2、香气
制作完成的普洱茶干茶,会发散一股淡淡的香气,显露出桂圆香气或是枣香,香气纯正。坏的普洱茶干茶发散出来的茶味不明显,只带有一丝陈茶味道,甚至带有酸馊味或者是其它杂味。
3、口感
冲泡之后的普洱茶茶汤颜色清澈,里面没有非茶类的漂浮物,品尝起来滋味纯正、口感醇厚、回味有甘。坏的普洱茶冲泡之后茶叶松散,饮用起来口感平淡,甚至还会有酸涩感。
8. 简述茶叶质量的审评内容
茶叶简单审评就是指对茶叶整体进行一个简易的审核评价。要求从干茶条索形状颜色、干茶香气、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和透明度以及香气类型,入口的口感、醇厚程度,回甘生津速度,层次感和留香感,耐泡程度、综合协调度等方面进行总结,文字要精炼,通俗易懂。
9. 评审茶叶应包括色泽和内质吗
前言:茶叶审评是审评人员用感官鉴别茶叶的过程。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
一、干评外形
这里粗略介绍一下鉴别干茶的方法。干茶的外形,主要从五个方面来看,即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和净度。
1、嫩度
a、一般嫩度好的茶叶,符合外形要求(“光、扁、平、直”)。但是不能仅从茸毛多少来判别嫩度,因各种茶的具体要求不一样,如极好的狮峰龙井是体表无茸毛的。
b、芽叶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断依据,只适合于毛峰、毛尖、银针等“茸毛类”茶。
c、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鲜叶,也得一芽一叶初展,片面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d、因为芽心是生长不完善的部分,内含成份不全面,特别是叶绿素含量很低。所以不应单纯为了追求嫩度而只用芽心制茶。
2、条索
a、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等等。
b、一般长条形茶,看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
c、圆形茶看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
d、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规格。
e、一般来说,条索紧、身骨重、圆(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说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质优;
f、如果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并有烟、焦味,说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质劣。
g、以杭州地区绿茶条索标准为例: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细紧有锋苗紧细尚有锋苗尚紧实尚紧稍松粗松可见,以紧、实、有锋苗为上。
3、色泽
a、茶叶色泽与原料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各种茶均有一定的色泽要求;
b、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
c、但是无论何种茶类,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如果色泽不一,深浅不同,暗而无光,说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质劣。
d、茶叶的色泽还和茶树的产地以及季节有很大关系。如高山绿茶,色泽绿而略带黄,鲜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泽深绿有光。
e、制茶过程中,由于技术不当,也往往使色泽劣变。购茶时,应根据具体购买的茶类来判断。
4、整碎
a、整碎就是茶叶的外形和断碎程度,以匀整为好,断碎为次。
b、比较标准的茶叶审评,是将茶叶放在盘中(一般为木质),使茶叶在旋转力的作用下,依形状大小、轻重、粗细、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层。
c、其中粗壮的在最上层,紧细重实的集中于中层,断碎细小的沉积在最下层。
d、各茶类,都以中层茶多为好。上层一般是粗老叶子多,滋味较淡,水色较浅;下层碎茶多,冲泡后往往滋味过浓,汤色较深。
5、净度
a、主要看茶叶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制作过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夹杂物的多少。
b、净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夹杂物。此外,还可以通过茶的干香来鉴别。
c、无论哪种茶都不能有异味。每种茶都有特定的香气,干香和湿香也有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定,青气、烟焦味和熟闷味均不可取。
d、最易判别茶叶质量的,是冲泡之后的口感滋味、香气以及叶片茶汤色泽。
e、每次买到的茶都互相比较一下,这样次数多了,就容易很快掌握关键之所在了。
二、湿评内质
1、香气:是茶叶冲泡后随水蒸气挥发出来的气味。由于茶类,产地,季节,加工方法的不同,就会形成与这些条件相应的香气。
如红茶的甜香,绿茶的清香,白茶的毫香,乌龙茶的果香或花香,黑茶的陈醇香,高山茶的嫩香,祁门红茶的砂糖香,黄大茶和武夷岩茶的火香等。
审评香气除辨别香型外,主要比较香气的纯异,高低,长短。纯异指香气与茶叶应有的香气是否一致,是否夹杂其他异味;高低可用浓,鲜,清,纯,平,粗来区分;长短指香气的持久性。
2、汤色:是茶叶形成的各种色素,溶解于沸水中而反映出来的色泽,汤色随茶树品种,鲜叶老嫩,加工方法,栽培条件,贮藏等而变化,但各类茶有其一定的色度要求,如绿茶的黄绿明亮,红茶的红艳明亮,乌龙茶的橙黄明亮,白茶浅黄明亮等。
审评汤色时,主要抓住色度,亮度,清浊度三方面。
3、滋味:是审评茶师的口感反应。评茶时首先要区别滋味是否纯正,一般纯正的滋味可以分为浓淡,强弱,鲜爽,醇和几种。不纯正滋味有苦涩,粗青,异味。好的茶叶浓而鲜爽,刺激性强,或者富有收敛性。
4、叶底:是冲泡后剩下的茶渣。评定方法是以芽与嫩叶含量的比例和叶质的老嫩度来衡量。芽或嫩叶的含量与鲜叶等级密切相关,一般好的茶叶叶底,嫩芽叶含量多,质地柔软,色泽明亮均匀一致。好茶叶的叶底表现明亮,细嫩,厚实,稍卷;差的叶底表现暗,粗老,单薄,摊张等。
5、余味:茶汤一进口就产生强烈的印象,茶汤喝下去一段时间之后仍留有印象,这种印象就叫“余味”。不好的茶汤叫做“无味”,好的茶汤则“余味无穷”。
6、回甘:也称为“喉韵”。收敛性和刺激性渐渐消失以后,唾液就慢慢的分泌出来,然后感到喉头清爽甘美,这就是“回甘”,回甘强而持久表示品质良好。
7、看渣:就是看冲泡之后的“茶渣”,也就是看“叶底。”到了这个时候,茶叶品质的好坏可说一览无遗了。看渣时,必须注意几件事,以下分别说明。
8、完整性:叶底的形状以叶形完整为佳,断裂不完整的叶片太多,都不会太好,由叶底的断面可看出是手采或机采。另外,芽尖是否碎断,也关系成茶品质。
9、嫩度:茶叶泡开以后就会恢复鲜叶的原状,这时用视觉观察,或用手捏捏看就可明白茶叶的老嫩了。老的茶叶摸起来比较刺手,嫩的茶叶比较柔软。
10、弹性:用手捏捏难,弹性强的叶底,原则上是幼嫩肥厚的茶菁所制,而且制茶过程没有失误。弹性佳的茶叶,喝起来会比较有活性。茶菁如果粗老或制造不当就会没有弹性。
11、叶面展开度:属于揉捻紧结的茶,应该是冲泡之后慢慢展开来,而不是一下子就展开,如此可耐多次冲泡,品质较好。但是如果冲泡之后叶面不展开的也不好,极有可能是焙坏了的茶,茶中的养分会消失很多,这时可观察是否有炒焦茶菁或焙焦茶叶的情形。
12、齐一程度:是否有新旧茶,或其他因素的混杂,可从叶底看得很清楚。新茶鲜艳有光泽,而旧茶会较变成黄褐色或暗褐色,没有光泽。又如颜色比较接近的茶类之混杂,如白毫乌龙混入红茶;又,不同品种,不同制法的茶混在一起都会影响茶叶的齐一程度。
原则上均匀整齐为佳,但是如果有特殊风味要求的并堆是被允许的,不能视为不好的茶。
13、走水状态:茶菁在萎凋的过程中会慢慢地将叶中的水分经由水孔散发出去,这个情形就叫做“走水”,走水良好的话,叶底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半透明的状态,颜色鲜艳,红茶会红而明亮,包种茶则淡绿透明,绿茶则全叶呈淡绿色。
14、发酵程度:随着发酵程度的不同,叶底也会从淡绿,咸菜绿,褐绿到橘红,深红等不同色彩,发酵越重,颜色越红。
15、焙火程度:随着焙火的轻重,叶底颜色会从浅到深到暗,从绿,褐绿,一直到黑褐色,焙火越重,颜色会越深越暗。
三、审评术语大全
(一)外形
1、细嫩:多为一心,一至二叶,鲜叶制成,条索细圆浑,毫尖或锋苗显露。
2、紧细:鲜叶嫩度好,条紧圆直,多芽毫,有锋苗。
3、紧秀:鲜叶嫩度好,条细而紧且秀长,锋苗显露。
4、紧结:鲜叶嫩度稍差,较多成熟茶条索紧而圆直,身骨重实,有芽毫有锋苗。
5、紧实:鲜叶嫩度稍差,但揉捻技术良好,条索松紧适中,有重实感,少锋苗。
6、粗实:原料较老,已无嫩感,多为三,四叶制成。
7、粗松:原料粗老,叶质老硬,不易卷紧,条空散,孔隙大,表面粗糙,身骨轻飘。
8、壮结:条索壮大而紧结。
9、壮实:条索卷紧,饱满而结实。
10、显毫:芽叶上的白色绒毛。
11、身骨:指叶质老嫩,叶肉厚薄,茶身轻重,一般芽叶嫩,叶肉厚,茶身重的,身骨好。
12、重实:指条索或颗粒紧结,以手权衡有重实感。
13、匀整(匀齐,匀称):指茶叶形状,大小,粗细,长短,轻重相近,并配适当。
14、脱档:茶叶并配不当,形状粗细不整。
15、破口:茶叶精制,切断不当,茶条两端的断口,粗糙而不光滑。
16、团块(圆块,圆头):指茶叶结成块状或圆块,因揉捻后,解块不完全所致。
17、短碎:条形短碎,面松散,缺乏整齐,匀称,之感。
18、露筋:叶柄及叶脉因揉捻不当,叶肉脱落,露出木质部。
19、黄头:粗老叶,经揉捻成块状,色泽黄者。
20、碎片:茶叶破碎后,形成的轻薄片。
21、末:指茶叶被压碎后,形成的粉末。
22、块片:由单片粗老叶,揉成的粗松,轻飘的块状物。
23、单片:未揉捻成形的粗老单片叶子。
24、红梗:茶梗红变
(二)色泽
1、墨绿:深绿泛黑而匀称光润。
2、翠绿:翠玉色而带光泽。
3、灰绿:绿中带灰。
4、铁锈色:深红而暗无光泽。
5、草绿:叶质粗老,炒菁控制不当,过干,呈现绿草之色泽。
6、砂绿:如蛙皮绿而油润,优质青茶类的色泽。
7、青褐:色泽青褐带灰光。
8、鳝皮色:砂绿蜜黄,似鳝鱼皮色,又称鳝皮黄。
9、蛤蟆背色:叶背起蛙皮状砂粒白点。
10、枯暗:叶质老,色泽枯燥且暗无光泽。
11、花杂:指叶色不一,老嫩不一,色泽杂乱。
(三)香气
1、清香:香气清纯不杂。
2、幽雅:香气文秀,类似淡雅花香。
3、纯和:香气正常纯净,但不高扬。
4、甜香:带类似蜂蜜,糖浆,或龙眼干之香气。
5、甜和:香气不高,但有甜感。
6、炒米香:类似爆米花之香气。为茶叶经轻度烘焙或焙炒的香气。
7、火香:茶叶经适度烘焙,而产生的焙火香。
8、高火:干燥或烘焙温度过高,尚未烧焦而带焦糖香。
9、火味:炒青干燥或烘焙控制不当,使茶叶烧焦,带火味。
10、青味:似青草或青叶之气味。炒( 蒸)菁不足,或发酵不足,均带青味。
11、闷味:似青菜闷煮之气味,俗称( 猪菜味) 。
12、浊气:茶叶夹有其它气味,沉浊不清之感。
13、杂味:非茶叶应有之气味。
(四)滋味
1、浓烈:滋味强劲,刺激性及收敛性强。
2、鲜爽:鲜活爽口。
3、甜爽:具有甜的感觉而爽口。
4、醇厚:滋味甘醇浓稠。
5、醇和:滋味甘醇欠浓稠。
6、平淡:滋味正常,但清淡,浓稠感不足。
7、粗淡:滋味淡薄,粗糙不滑。
8、粗涩:涩味强,而粗糙不滑。
9、青涩:涩味强,而带青草味。
10、苦涩:滋味虽浓,但苦味,涩味强劲。茶汤入口,味觉有麻木感。
11、水味:茶叶受潮或干燥不足之茶叶,滋味软弱无力。
(五)汤色
1、艳绿:水色翠绿微黄,清澈鲜艳。亮丽显油光,为质优绿茶之颜色
2、绿黄:绿中显黄的汤色。
3、黄绿:黄中带绿的汤色。
4、浅黄:汤色黄而淡,亦称淡黄色。
5、金黄:汤色以黄为主,稍带橙黄色。清澈亮丽,犹如黄金之色泽。
6、红汤:烘焙过度或陈茶之汤色,浅红或暗红。
7、凝乳:茶汤冷却后,出现浅褐色或橙色乳状的浑汤现象。
8、明亮:水色清,显油光。
9、混浊:汤色不清,沉淀物或悬浮物多。
10、昏暗:汤色不明亮,但无悬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