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调研茶叶产业发展
我说的都是承德市本地特色一点的、成本低的平民食品。
例如我哥们发现某老虎沟的手擀面好吃,溢于言表,我回赠他:里面有大虾啊,他就无语了。吊炉烧饼,豆浆,豆腐脑,杏仁茶,豆汁,小米粥,芥菜丝,腌杏瓣儿,蜜麻花,锅饼; 豆角面,疙瘩汤,二米饭,羊汤,牛肉板儿面(承德改良版),烧烤,驴打滚,清真烧麦,涮羊肉,江米元宵,烙糕,煎饼,黄米年糕,血肠,过水杂粮面,棒子米粥,高粱米粥,豆粥,山楂糕,酸枣糕,糖瓜,黄米粽子,冻梨,国光苹果,五仁月饼,萨其马,油炒面,玫瑰饼,南沙饼,崩爆米花,酸菜; 其他的一时想不起来了,朋友们受累提醒吧。
2. 茶叶市场营销调研
主要诉求功能利益,比如如何对中老年人的保健作用
3. 茶叶产业发展汇报
食品学理论认为,绝对干燥的食品因各类成分直接暴露于空气,易受空气中氧气的氧化。而当水分子以氢键和食品成分结合,呈单分子层状态时,似在食品表面蒙上一层保护膜,食品得到保护,使氧化进度变缓。许多研究表明,当茶叶中的含水量在3%左右时,茶叶成分与水分子几乎呈单层分子关系,对脂质与空气中氧分子起较好的隔离作用,阻止脂质的氧化变质。但当水分含量超过一定数量后,情况大变,不但不能起保护膜作用,反而起溶剂作用。溶剂的特性是使溶质扩散,加剧反应。当茶叶水分含量超过6%,或外界大气相对湿度高于6O%以上时,会使茶叶中的化学变化十分激烈,如叶绿素的变性、分解,色泽变褐变深;茶多酚、氨基酸等呈味物质迅速减少;组成新茶香气的二甲硫、苯乙醇等芳香物质锐减,而对香气不利的挥发性成分大量增加,导致茶叶品质变劣。因此,成品茶的含水量必须控制在6%以下,超过此限度则要复火烘干,才能保存。 现在市面上大多采用的烘箱法和快速水分测定仪法,快速水分测定仪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仪器。 快速水分测定仪包括红外线快速水分测定仪和卤素快速水分测定仪。卤素快速水分测定仪因其加热源为环形,在茶叶的测试过程中,加热更均匀,不会出现茶叶的焦糊现象,所以更适合茶叶的水分检测。
4. 茶叶市场调研
全球茶叶产销量齐升,中国茶叶市场供应增加较快,绿茶、乌龙茶占主要地位
茶/茶饮品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叶行业的上游为茶叶种植,上游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茶叶产品原材料的供应数量与品质;下游是终端消费者与茶叶深加工行业。
近年来,全球茶叶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其中,亚太地区的绿茶消费增长强劲,而北美、西欧的红茶市场也已发展成熟。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的茶叶消费量约为544万吨,2015-2017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3%,预计2018年消费量为567万吨,到2020年全球茶叶消费量将超600万吨。
同时,全球茶叶产量稳步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产量共557万吨,2015-2017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5%。预计2018年全球茶叶产量为576万吨,到2020年产量将超600万吨。
在国内市场,由于茶园面积稳中增长,湖北、贵州、陕西、江西等省在2017年种植面积分别增加23.6万亩、21.5万亩、19.3万亩、15万亩,茶叶产量在2017年达到258万吨。消费量方面,2017年中国茶叶消费量约为193万吨,消费量稳步增长。2013-2017年,国内茶叶产量、消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6%、6.0%,预计2018年中国茶叶产量、消费量将分别在277.6、204.5万吨左右。
目前,茶叶市场中绿茶、乌龙茶占据主要份额,2017年二者比重分别为61%、13%;但近年的产量比重在下降。同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其他茶叶份额逐渐提升,红茶、黑茶、白茶、黄茶等茶类占26%。此外,市场上的柑普茶、柑红茶、花草茶等特色产品及超微茶粉、抹茶、茶饮料、茶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也在增加。
茶叶产业提档升级,多元化、品牌内涵、健康消费成趋势
前瞻认为,当前国内茶叶市场已经出现了如下趋势。
茶叶产业提档升级。
茶叶是重要经济作物,也是传统优势产业。但是,我国茶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大而不彰,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差距明显,影响了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消费习惯来看,随着消费群体进一步细分,多元化的消费将成为茶叶市场的新趋势。茶叶天然、健康的特点以及对茶文化的推广,使茶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茶叶的主要消费人群也从中老年男性为主向各类人群扩散。不同类别的消费者对茶叶的消费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衍生出多元化的新需求、新模式。
消费者更加注重品质与品牌内涵。
目前我国茶叶行业企业数量多而分散,企业整体规模不大,作坊式小企业较多,达到一定规模并拥有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品牌企业较少。随着国内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者对茶叶的品质、安全日益重视,己经由购买非品牌茶叶逐步转向购买品牌茶叶。
品牌内涵变得更加重要,符合消费者感知且独具特色的品牌将崭露头角。
未来几年,茶行业“品类强,品牌弱”的局面还会长期存在,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度同质化和简单粗放的品牌建设思维。在对消费者的调研中,“品牌”成为消费者选购茶叶时的首要关注因素,消费者对于知名茶企的品牌溢价接受度远远超过想象。另一方面,新的业务模式以及跨界融合,将为茶企带来更多的机会。从“+互联网”、“+旅游”、“众商模式”、“私人订制”等新的业务模式和跨界融合不断出现。
健康主题的消费需求日趋强烈。
饮茶是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可提高生活品质的习惯,符合现阶段消费者对健康和高生活品质的诉求。饮茶人群的增长带动着茶叶市场规模扩张,促使茶业企业扩大生产,使一些品牌认可度高的茶叶企业脱颖而出。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机茶类似的健康类食品,必然将进入千家万户;在食品安全丑闻不断爆出的今天,一些中高端人群更加需要健康的食品和绿色的食品。
——以上数据和分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茶叶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5. 茶产业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注重食品的健康。研究表明: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茶多糖以及茶色素等成分,可以控制血糖升高,因此茶叶可以促进人们身体健康、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发展茶食品符合茶产业发展的需要,迎合了人们对养生以及保健的需求。
1 茶产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茶叶的种植面积以及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就目前来说,茶叶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我国茶叶的出口数量位于世界第三。茶叶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要进行深加工,茶食品是茶叶深加工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我国有些地区生产的茶叶口感欠佳,没有很好的销售市场,可以运用相关技术提取出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并添加到相应的食品中,制作出茶食品。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利于人们的健康,也打开了茶叶的销售市场,一举多得。
2 养生保健的需要
茶叶受消费者厚爱的原因是茶叶具有很好的保健效果。相关调查显示:传统的饮茶方式只能提取出茶叶中能溶于水的成分,而茶叶中很多的成分不能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例如茶叶中能通过冲泡被提取出的蛋白质仅有2%左右,冲泡并不能完全提取出茶叶中的营养成分,通过相关技术将茶叶加入到食品中,可以更大程度的提取茶叶的营养成分。由此可见,茶食品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茶叶的营养功能,促进人们的健康。
6. 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育,培育壮大农村技能型、知识型人才队伍,是解决“三农”问题中将来谁种田、种好田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为更好地加快培育我县新型职业农民,根据县政协要求,我们对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县农业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
在我们县乡村人口172461人。有劳动力资源90563人,占乡村人口的52.5%,其中男劳动力资源占59.3%、女劳动力资源占41.7%。在农业农村劳动力资源中乡村从业的人员85536人,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94%。在从业劳动力中真正从事农业的只有41693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48.7%。2016年外出(含离乡)的劳动力28888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3.8%。
二、县新型职业农民情况
我们不完整的将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村能工巧匠、农机维修工、农村操作员、农村经纪人等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来统计的话,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目前,全县共有新型职业农民2916人,占乡村从业劳动力总数的3.41%。其中,脐橙、茶叶、刺葡萄、蔬菜等种植能手397人,占新型职业农民总数的13.6%;生猪、肉兔、甲鱼、山羊等养殖能手324人,占11.1%;茶叶等农产品加工能手70人,占2.4%;农民合作社带头人175人,占6.07%;农村经纪人82人,占2.8%;动物防疫员124人,占4.25%;农机操作手430人,占14.74%;农机维修员200人,占6.86%;蔬菜园艺工、农村建筑匠、沼气工、渔业船员等能工巧匠359人,占12.3%;农民信息员170人,占5.82%;乡镇旅游员335人,占11.49%;乡镇兽医员、农药销售员、兽药经销员250人,占8.57%。
三、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途径
新型职业农民是近两年提出的新概念,在农民培育上,目前我县主要有四条途径:
(一)县农粮局的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提高农民劳动力转移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科学种田水平,从2016年开始,农粮局开展了以阳光工程为重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每年培训农民在2000人左右,到2016年培训农民15900人次。同时结合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推广,每年还开展速成技术培训5000人次左右。
(二)县果茶局每年开展柑橘肥水管理、修剪、黄龙病防控技术培训1000人次左右。
(三)县就业局每年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600人左右,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推动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四)县职业中专每年开展职业知识教育2000人左右。
四、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新型职业农民现状看:
一是数量严重不足。全县共有新型职业农民2916人,占乡村人口总数的1.69%,占乡村从业劳动力总数的3.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中专、高中以上学历占3.9%的比例,比现代农业发达县市农业农村人才占比差距更大。
二是分布不均。从此次统计的数字看,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大多集中在种养方面、农机操作维修和农村能工巧匠方面,种养能手合计721名,占总数的24.7%,农机操作维修630人,占21.6%,农村能工巧匠359人,占12.3%,而加工、管理、经营、农村经纪人、技能型等其他类型人才严重不足,人才行业分布极不平衡。
三是结构不够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年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较少,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年纪在45岁以上,队伍普遍年纪较大,有进一步老化现象。
四是从文化知识结构来看,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较多,且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尤其是高技能、高层次人才紧缺。从性别结构方来看,女性农村实用人才少。
(二)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要求看:
一是时间上存在矛盾。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培训真正要让农民系统掌握一门基本的业务技能,需要较长时间,按省要求生产经营型至少要15天以上,专业技能型也要5天以上。现阶段农村中青年大部分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大部分50岁以上,而且都经营着如脐橙、水稻、生猪等一、二项主要产业,要离开家中一、二天也许还可以,要五、六天离开家来学习培训,家中的产业受到影响,相当困难。即使走得开,农民在家打工一天100多元,而培训五、六天就少赚五、六百元,一般农民是很难想得开的。
二是学习内容上矛盾。要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就必须系统的学习培训,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而50多岁以上的农民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听系统的学习乏味,甚至听不懂。短期快餐应对式培训、培训时间短、重点突出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要系统提高农民的业务技能又很难。
三是培训经费上矛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费如果可以争取到上面项目支持,农民培训的教材、吃、住等费用是可以解决的。但培训还要资料整理等管理费用,这部分费用都是要县财政配套解决的,而目前大部分县财政配套资金是根本不可能到位的。所以在培训上,存在部门多做事、多垫钱,没有积极性。
(三)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渠道看:虽然有农业部门、人事就业部门、教育部门等,但培育的角度不一,而且都以速成培训居多,很难达到提高整体综合素质的效果。
五、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我县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最现实的关系到将来十年、二十年后谁来种田、种好田的问题。如何推进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议如下:
(一)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农民参与培育积极性。如对于培训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颁发合格证书,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产业上给予政策扶持,提供信贷、用地、品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项目和资金扶持,使他们实实在在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充分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同时设立政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金,对于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5天以上培训合格的,除来回车费、吃住报销外,还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
(二)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保障培训效果。如培训内容要切合当前实际,农民有强烈的需求;培训教材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俗易懂;培训的师资力量,既要有较好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农民学了几天真正学到知识,尝到甜头。
(三)保障农民培训经费,调动部门积极性。县财政要站在支持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大计上,支持农业,切实保障培训部门的工作经费,最基本的项目配套经费必须到位,做到既有钱养兵,也要有钱打仗,调动培训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四)改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途径,培育农业农村持久人才。目前的农业部门、人事就业部门对农民的培育对象都是中、老年为主,而且都是在家从事农业农村的为重点。这部分劳动力,十年、二十年就老化。真正农业农村的后继力量还是在现在的青年人,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点、应该在八O、九O、甚至00后身上,因此加强现在初、高中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中之重、长远之计。这几代人,不管他以后种不种田,他们生在农村,有农业切身体会,将来不能打工了,回来农村了,也有知识的积累。
7. 调研茶叶产业发展问题
羊楼洞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不是国企,公司性质民营企业。羊楼洞茶业有限公司公司[1]是一家集茶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茶楼经营、茶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多品牌运作、多元化发展的茶产业集团。公司总部坐落于湖北赤壁,前身是始建于1951年,由国家设立中华茶叶公司羊楼洞松峰茶厂,1956年公私合营后成为我国保留的三大茶厂之一;羊楼洞自唐贞观年间种茶开始,是巴楚地区最早的茶产地之一,有“百里茶园沟”之称,是“茶马古道”发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