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幔亭茶叶怎样(汕头幔亭茶叶专卖店)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10 22:20   点击:156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汕头幔亭茶叶专卖店

汕头素有”美食之乡”美誉,汕头美食体现了潮汕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汕头比较有名的当地小吃有;”老妈宫粽球”.”西天巷蚝烙”,”福合埕牛肉丸”,”新兴炒糕”,”飘香小食店的虾米笋”等,还有南澳岛上的多种海产风味.

老妈宫粽球,汕头老妈宫粽球是一种很特别的粽子,它借助妈祖信仰的灵光,由一种普通节食,变成一种适宜四时享用的不普通食物.在1920年前后,一位叫张强德的开始在老妈宫附近摆摊卖粽球.其制作非常讲究;选料精细(选用颗粒饱满的糯米),创意独特(有甜咸双拼料馅),不惜工本(咸料馅有香菇.虾米.腊肠.方鱼末.莲子.栗子和经腌制的南乳鬃头肉),过去店里还悬挂一块写着”食定正知”的横匾,后来演绎成一句在社会上流传广泛的俗语;”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过去潮汕人每逢行船出洋都要前来祭拜妈祖,祈求保佑平安.在老妈宫门口,会顺手买几个粽球作供品,祭拜后一路上幔幔将它们吃了,又好吃又耐饥.

西天巷蚝烙,蚝烙为潮汕传统食品,市场炒卖或家庭膳食均极普遍.1930年前后,杨二首先在升平路西天巷口营业,后来又有胡锦兴,姚老四等人相继在附近继续专卖.为了生意竟争,他们各自设法提高烹制技术和质量,形成了驰名海内外的西天巷蚝烙.蚝烙以鲜蚝(学名牡蛎)为主料,以鬃头肉煎成的猪油.上等雪粉.鲜鸭蛋为配料,辣椒酱.上等鱼露.葱粒等为调料.用料专选达濠蚝仔.雪粉.葱粒拌匀下平底锅(俗称煎鼎),用旺火厚箐肠部的脂肪烙煎,淋上蛋浆,并配入适量上等鱼露.辣椒酱.煎至两面呈金黄色.品尝时放上洗净切碎的芫荽和配上上等鱼露为作料.具有外酥里嫩,香脆鲜美的特点.

福合埕牛肉丸,福合埕,原来是老市区的一个地名,在20世纪60年代,这里以煤铺脚陈氏的牛肉丸店为代表的”福合埕牛肉丸”就已远近闻名.牛肉丸,首先要把选好的牛肉去膜,切成厚片,再置肉片于大木板上,用木槌边捶边翻动,用荔枝木槌最好,捶肉用力必须均匀快幔适度,肉浆以用手抓起放下,肉不黏手为度,非常费工夫.

新兴街炒糕稞,早在20世纪40年代,炒糕稞烹制行家徐春松便在汕头市新兴街茂成号专营闻名,号称老徐炒稞.用优质白米浆加工蒸熟,用猪油.白糖.鲜虾.猪肝.瘦肉.鲜蚝等配料,再加上沙茶辣酱.味精.鱼露.雪粉水.上汤炒匀注重火候,色泽金黄鲜艳,香味飘溢.

其他什么粿条啊,小米啊,这些都不能算是汕头特色,其他地方也有,只是说做法不一样而已.

2. 汕头哪里有茶

汕头目前最出名的茶叶是凤凰单枞茶,凤凰单丛茶又以鸭屎香最为家喻户晓,也只能说比较流行这种茶的香型。说到底,汕头人喝茶比喝水厉害,茶铺比米铺多,所以说茶叶的各种香型也不尽相同,各有所爱,象锯朵仔,雪片,姜母香也很不错,都属上品,当然不包括那些徒有虚名的。

3. 幔亭茶叶有没有官方网店

1、大文

宏大的文章,伟大的作品。《北史·薛道衡传》:“涉历经史,有才思,虽不为大文,所有诗咏,大致清远。”

2、高流

指上乘的作品。南朝 钟嵘《诗品》:“然托喻清远,良有鉴裁,亦未失高流矣。”宋 陆游《杨庭秀寄<南海集>》:“夜读杨卿《南海》句,始知天下有高流。”

3、高文

好文章。唐 裴度《酬张祕书因寄马赠诗》:“代步本惭非逸足,缘情何幸枉高文。”

4、珪璧

比喻佳作。明 钱子正《复赠张柏庭》:“箧中珪璧几千载,舌底风雷半九州。”

5、宏构

伟大的著作。《宋史·乐志八》:“有炜弥文,克隆宏构。”

6、徽文

美好的诗文。明 何景明《六子诗·何编修瑭》:“至朴敛华蔚,徽文陋雕绮。”

7、徽章

美好的诗篇。南朝 萧统《芙蓉赋》:“初荣夏芬,晚花秋曜。兴《泽陂》之徽章,结《江南》之流调。”

8、奎藻

指帝王诗文书画。宋 岳珂《桯史·宣和御画》:“﹝康与之﹞书一绝于上曰:‘玉辇宸游事已空,尚余奎藻绘春风。’”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世祖御笔》:“上以武功定天下,万几之余,游艺翰墨,时以奎藻颁赐部院大臣。”清 冯桂芬《振威将军正定郭公暨配李夫人墓志铭》:“辉煌奎藻嘉尔庸,凌烟阁上图仪容。”

9、奎章

泛指杰出的书法或文章。明 李东阳《柯敬仲墨竹二绝》:“奎章博士本书家,画法翻将上品夸。”清 顾嗣立《读诗》:“天历置奎章,作者首虞揭。”宋 岳珂《桯史·王义丰诗》:“山南有万杉寺,本仁皇所建,奎章在焉。”清 顾炎武《蟂矶》:“高皇事业山河在,留得奎章墨未枯。”《剪灯余话·幔亭遇仙录》:“奎章已拜看云赐,真境空余煮雪房。”

10、佳构

犹佳作。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五:“作古体诗,极迟不过两日,可得佳构;作近体诗,或竟十日不成一首。”《蕙风词话》:“或问国初词人当以谁氏为冠?举金风亭长对。问佳构奚若?举《捣练子》云。”

11、佳篇

佳作,优美的诗文。南朝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子建、士衡,咸有佳篇。”唐 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明 叶显祖《鸾鎞记·品诗》:“佳篇见投,他怎敢糊涂了应酬。”清 李渔《风筝误·惊丑》:“这等小姐的佳篇,请念一念。”

12、嘉藻

对他人诗文、书札的美称。三国 曹植《冬至献袜颂表》:“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先臣或为之颂。臣既玩其嘉藻,愿述朝庆。”唐 孟浩然《与张折冲游耆闍寺》:“因君振嘉藻,江楚气雄哉!”清 金农《蔡七舍人削牍寄予因答来贶》:“临风答嘉藻,何日诵琼琚。”

13、佳制

佳作。明 陈汝元《金莲记·湖赏》:“高才可羡,佳制愿观。”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中土小说,虽列之于九流,然自虞初以来,佳制盖鲜。”

14、杰构

佳作。《四库全书总目·别集九·简斋集》:“初,与义尝作《墨梅》诗,见知于徽宗;其后又以‘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两声中’句为高宗所赏,遂驯至执政,在南渡诗人之中最为显达,然皆非其杰构。”

15、杰作

出色的作品。宋 陆游《谢张时可通判赠诗编》:“流传到君愈卓荦,投我千篇皆杰作。”清 赵翼《瓯北诗话·诗人佳句》:“然总不如温庭筠《晓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不着一虚字,而晓行景色,都在目前,此真杰作也。”

16、琼编

美好的诗文篇什。唐 王勃《四分律宗纪序》:“遂使琼编浩汗,利涉迷于要津。”

17、琼瑰

喻美好的诗文。唐 罗隐《县斋秋晚酬友人见寄》:“中和节后捧琼瑰,坐读行吟数月来。”宋 辛弃疾《西江月·和李兼济提举》:“琼瑰千字已盈怀,消得津头一醉。”元 耶律楚材《和南质张学士见赠》:“和我新诗使予起,却得琼瑰酬木李。”

18、琼华

喻美好的诗文等。元 耶律楚材《和北京张天佐见寄》:“琼华赠我将何报,聊寄江南古样弦。”清 方文《赠阎百诗续娶》:“腹如经笥饱,才比剑锋铦。锦字随时缀,琼华信手拈。”

19、琼琚

比喻美好的诗文。唐 韦应物《善福精舍答韩司录清都观会宴见忆》:“忽因西飞禽,赠我以琼琚。”元 耶律楚材《西域和王君玉诗》:“君侯乘兴写佳篇,我得琼琚价倍千。”清 金农《蔡七舍人削牍寄予因答所贶》:“临风答嘉藻,何日诵琼琚。”

20、琼篇

美好的诗文篇什。元 袁桷《送玉笥山聂道士》:“墨阁小春刊画录,碧窗新月补琼篇。”明 陈汝元《金莲记·外谪》:“凄凉无绪,寒窗自着琼篇。”

21、琼瑶

喻美好的诗文。南朝 江淹《杂体诗·效谢惠连赠别》:“烟景若离远,未响寄琼瑶。”唐 高适《酬李少府》:“日夕捧琼瑶,相思无休歇。”明 何景明《酬高新甫》:“连篇落落见才华,未报琼瑶只自夸。”

22、琼玉

比喻美好的诗文。唐 元稹《献荥阳公诗五十韵》:“句句推琼玉,声声播管弦。”

23、琼章

对人诗文的美称。唐 王光庭《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琼章九霄发,锡宴五衢通。”宋 张孝祥《鹧鸪天·上元设醮》:“咏彻琼章夜向阑,天移星斗下人间。”明 张居正《御制纪赞》:“我皇上稽古右文,经纬二仪,阐泄神祕,琼章宝翰,炳若日星。”

24、天葩

非凡的花,常比喻秀逸的诗文。唐 韩愈《醉赠张秘书》:“东野动惊俗,天葩吐奇芬。”宋 欧阳修《会饮圣俞家有作兼呈原父景仁圣从》:“诗翁文字发天葩,岂比青红凡草木。”明 宋濂《詹学士文集序》:“萃灵凤之彩毛,撷天葩之奇馨。”

25、天章

泛指好文章。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丹青》:“五章遥降,朱临墨而大号彰;万卷横披,墨得朱而天章焕。”

26、瑶篇

指优美的诗文。明 郑真《题墨窗卷》:“翠琰凝香传宝刻,华笺点漆粲瑶篇。”郑泽《答钝根》:“瑶篇因风来,增人中夜耿。”

4. 幔亭牌茶叶

武夷山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一百零八景点如下:

三十六峰:最著名的是大王峰、玉女峰和天游峰。三十六峰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基本上像什么就叫什么了,据查山的异称中有多种,其中峰:即指山的突出的尖端。岩:指岩石突起而成的山峰。嶂:指直立像屏障的山峰,因此吾以为峰亦岩,岩亦峰。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丹霞嶂 耸立在燕子峰的西面,以石色赤紫,宛如天半朱霞而得名。凝重的紫色岩石层叠绵延数公里,立在峡谷之南,犹如亘长的城堡。

2、鹰嘴岩 峰岩雄伟娇健,巍然特立,酷似兀立于群峰中的雄鹰躯体。岩体黝黑,向西斜倾。昂向东面的岩顶稍向下方弯曲成钩,恰似鹰嘴,嘴上还自然地生长着一株盘虬的古柏,形似隆起的鹰鼻。从远处眺望此岩,左右有伸展的瑞泉岩和丹霞嶂,则整体犹如插上双翅,凌空搏击于九霄云外。

3、玉柱峰 为扼守清凉峡口的山峰,高数百米。峰岩呈圆柱形,酷似擎天玉柱。峰侧另有一座小峰。峰上耸立着一片向前倾斜的巨石,就像农夫戴着一顶帽檐很大的斗笠。相传这片巨石是从远方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4、马头岩 位于梅岩之南。五石骈列,势如五匹骏马竞相腾骧,俗称马头岩,雅称五马奔槽。又因为此岩是由磊石纵横堆垒而成,又名磊石岩。古有寺庵,清朝僧人如修构建,今废。岩北一带种有棕树,称蓑衣林,岩南一带则称茶林,遍植茶树。

5、马鞍岩 位于马头岩西南。巨石壁立,中部微凹,岩形酷肖马鞍。相传古有毛女结庐其上,又名毛女峰。

6、天心峰 位于碌金岩之北约半公里。因为此峰坐落于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方圆70平方公里的中央,人称“犹天之枢极也”,故名天心。峰下有天心永乐禅寺。

7、杜葛岩 位于梧桐窠之北。登上岩巅可以远眺武夷山市区。相传古有杜氏、葛氏两姓隐士举家迁此遁世,故名杜葛岩。岩麓有一块横卧式烛火形的小茶园。茶丛碧绿,四季长青。

8、虎啸岩 四壁陡峭,屹然独耸,上覆危崖,下临绝壑,山形似虎,劲风袭来之时,松涛声以及岩洞里的回荡之声宛如虎啸阵阵,又相传有仙人骑虎咆啸其上,故名。

9、凌霄峰 位于虎啸岩之北,不濒临九曲溪,与三髻峰、虎啸岩诸峰,相拥而立。此峰岩体高锐,欲摩云霄,故名。又因童顶纯赤,故又名赤壁峰。无径可登,北壁有人面石,以其裂罅差拟人之双目和鼻、嘴因而得名。

10、马枕峰 位于揽石峰南,其形绝似骏马,周遭20余里,穿云矗汉,与三仰峰遥相对峙。此峰在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最南缘。从宏观上,全峰好似一扇硕大的屏风逶迤遮挡在全山的南端,也好似武夷山风景区的一个骏马形的巨枕,故称为马枕峰,也即堪舆家所谓的“案山”。

11、灵岩 坐落在九曲溪第二曲溪南的一个幽邃的峡谷里,绵长雄伟,长200余米,高100余米。岩端倾斜而突出,覆盖了岩腹三个自左而右相互毗连的岩洞——伏羲洞、风洞、灵洞。沿伏羲洞拾阶而上,即到灵岩之半巅。此处表面宽10余米,长50余米,宽敞修长而略带弯曲,形如一只从天外飞来的硕大仙鞋,人称为飞舄台。一线天的岩缝即沿此开裂。

12、隐屏峰 位于茶洞的南侧,高峻峭拔,方正如屏,常年隐在云雾缭绕之间,故名隐屏峰。峰体有一条长形的裂罅自顶端纵贯峰腰,形成下聚上分的连体峰峦,大者即称隐屏峰(小者称接笋峰)。

13、接笋峰 又与隐屏峰相依并立,两峰互为连体峰岩。登峰道路与攀登隐屏峰相同,即先缘梯三截至“龙脊”,然后再穿越连体峰峦中的隔峰小涧即到接笋峰(又称小隐屏峰)。

14、仙掌峰 位于茶洞之畔,左隔雪花泉与天游峰为邻。峰体似硕大的城墙,横亘半里许,高矗天际,峰壁有巨掌印痕数处,故名。传说仙人曾在此晒晾仙锦,留下了帛幅的条纹,也留下了用手捋平时的掌痕,故民间俗称晒布岩。

15、天游峰 峰顶的胡麻涧把此峰与仙掌峰分开。它高耸于仙掌峰、清隐岩之侧,自成一体,周围群峰拱向,峰下九曲潆洄,是纵览武夷群峰,俯览清莹九曲的理想境地。

16、三仰峰 可由小桃源之畔的山径迂回而达,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最高峰,海拔717.7米。奇峰三叠,朝东翘升,向西倾斜,犹如巨石三片,斜插碧霄;又若旌旗招展,骏马呼啸,将帅东征,万山欢腾。富有动感的单面山群体,令人惊叹不已。

17、大王峰 为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首,位于冲佑观的右方,历代祭祀武夷君即在冲佑观举行。此峰为进入武夷山风景区的第一峰,所以在峰麓立有一座“徐霞客进山处”的牌坊以及一尊徐霞客游山的雕像。

18、幔亭峰 与大王峰连麓,高度稍逊于后者。山中的神话故事“幔亭招宴”,尽述武夷仙人在峰顶宴请两千乡民的传奇和仙凡亲情。

19、白云岩 又名灵峰。在九曲的西北,与八曲的三教峰比邻相处,巍然云际,故名。

20、三教峰 在九曲溪的北岸。三块岩石的崖麓紧凑相连,岩势前后三叠,形似没有帽翅的乌纱帽,俗称纱帽岩。但其正名却为三教峰,意即儒道释三教鼎立,荟萃于山中。

21、双乳峰 位于八曲的溪北,为一对连麓并立的山峰,形体相似,丰满圆耸,因而得名。从八曲溪畔登岸,回旋蜿蜒约5公里许可抵达这一对山峰之麓。

22、鼓楼岩 紧邻八曲溪畔。岩前乱石罗列,峻拔千仞,岩间泉瀑飞洒如雨,尽落涧中,又名滴水岩。

23、城高岩 位于七曲之溪南,拔地而起,尖峭峻挺,四面悬崖峭壁,恰似一座巍峨的石城。

24、更衣台 又称文峰,位于九曲溪五曲的南岸,临溪而立,巍然一石。岩体灌木丛生,绿竹掩映,登上岩顶,俯览九曲,只见清溪潆洄,竹筏竞流。

25、天柱峰 位于更衣台左,峭拔特立,与更衣台比肩骈立,麓似连而微断。此峰形似翻转的酒坛,俗称酒坛峰,峰体纵向有一条裂罅,传说李铁拐因未能赶得上幔亭宴,一怒之下,抡起木拐将酒坛砸裂踢翻,酒坛滚到五曲之畔化为峰,故得此俗名。

26、晚对峰 原名紫屏峰,因石色凝紫、绿荫如屏而得名。峰岩紧邻天柱峰之西,隔溪与隐屏峰相对。宋朝以来多有历代理学家在此隐居,为儒士荟萃之地。

27、玉华峰 在古锥滩之侧,横亘四曲北岸,峰巅西与隐屏峰相对,北与仙游岩相连。峰背之麓就是茶洞。在玉华峰的南麓,有金谷岩、希真岩、小九曲、题诗岩等,群峰争秀,蔚为奇观。

28、大藏峰 位于四曲的东岸。岩体硕大,横亘数百丈,陡峭千仞,洞穴密布,山巅耸拔斜覆如檐,岩溜皆滴落水中,恍如琴音。筏游而过,只闻人语棹声回响于空壁深潭之中,意境幽深。

29、小藏峰 巍然屹立于三曲的溪南。九曲溪经过峰麓折而向东南,峰体奇耸,峭壁直削。此峰又名仙船岩,是武夷山中安放架壑船棺最集中、最多具的场所,所以又有船场岩之称。

30、上升峰 位于升日峰西,尖耸童巅,无径可跻峰顶,传说武夷张湛经此峰升入天界,成为十三仙之一,故名。又因峰岩通体呈红紫色,又名紫峰。

31、玉女峰 亭亭玉立于二曲的溪南,高数十仞,以挺秀、窈窕见奇。峰壁秀润光洁,宛如玉石雕就,俨然是一位秀丽绝伦的少女。

32、铁板嶂 位于一曲的溪北,峰麓濒临九曲溪,与二曲的玉女峰隔溪相峙。民间传说为铁板鬼幻化为岩嶂,日夜监视玉女与大王,不让他们幽会,故而面目可憎,铁青狰狞。

33、幔亭峰 位于大王峰左,两峰之麓相连,但高度稍逊于大王峰。幔亭峰之顶极平旷,相传为武夷君设幔亭宴款待乡人之处,峰名由此而得。

34、狮子峰 距离一曲溪南约半公里。状如雄狮扬鬣蹲踞。地势高阜,峰又挺拔,数十里外即见之,俨然是一曲道教名观——冲佑观的镇观之兽。

35、兜鍪峰 位于大小观音岩西,山势呈前高后下的形状,山民喻为古代武士的头胄(即头盔),故用头胄的通称“兜鍪”作为峰名。

36、火焰峰 位于紫岭之北,峭拔腾空,势如火焰。岩上洒瀑喷泉,峰间万绿尽润。

七十二洞:

1、灵岩洞

2、玉华洞

3、投龙洞

4、止止洞

5、徐仙洞

6、投阳洞

7、梁房洞

8、升真洞

9、复古洞

10、紫云洞

11、水帘洞

12、神仙楼阁

13、宾曦洞

14、风洞

15、茶洞

16、云窝

5. 汕头市幔亭大红袍专卖店

汕头。

大红袍的原产地是福建省的武夷山,大红袍是汕头人的喜爱,属于半发酵的乌龙茶,拥有“绿叶红镶边”的特征。因远远望去,茶树红艳似火,像红袍披身,故而得名“大红袍”。

在喝茶方面,潮汕人绝对不甘落后,因为在潮汕当地有一句话叫“茶铺比米铺多”,也就是说当地卖茶的比卖米的还多。

有潮汕人说,自己一年喝掉的茶叶就达到30斤,远远超过广州人喝得2斤。

潮汕人最喜欢喝的四种茶:凤凰单枞,仙雾凤茗,大红袍,荔枝红茶。

大红袍的条索俊秀,呈深褐色,冲泡之后的茶汤红亮,既有红茶的醇和,也有绿茶的清香味道在里面。

6. 幔亭茶叶旗舰店

相传古时,这里的幔亭峰上住着一位姓彭的老人。眼见当地洪水成灾,百姓日无宁日。于是老人就带领村民开山治水。因彭祖长年累月开山有功,当八仙在武夷山棋盘岩上饮酒时,乡民们便去求仙人为彭祖赐寿。彭祖活到880岁的时候,被玉帝召上天庭成仙去了。彭祖膝下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彭武、一个叫彭夷。临走时属咐两个儿子要继承祖业,继续治水,造福村民。兄弟俩终不忘父训,把这一带装点成人间仙境,村民过上了五谷丰登的日子。彭武、彭夷去世后,当地人为了报答他们的恩情,就以兄弟俩的名字命名他们的居所,称之为"武夷山"。

7. 汕头茶具店

中山路大华路交界路口 中山阁,回头客 两间离不到百米 金湖大厦也有回头客的店 金湖路与龙眼路交界处 要不就去KTV 在汕头别的不好找 要喝茶你就算在西餐厅里都能给你拿工夫茶具来 整套的记得自己带好茶去

8. 潮阳幔亭茶叶批发

潮汕功夫茶的四宝是宜兴紫砂壶、景德镇若琛杯、枫溪砂桃、潮阳红泥炉。1。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宜兴紫砂壶泡茶既不夺茶真香,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紫砂茶具还因其造型古朴别致,气质特佳,经茶水泡、手摩挲,会变为古玉色。

  2。若琛杯,汉族茶具,茶室四宝之一,是一种薄瓷小杯,薄如纸,白似雪,小巧玲珑,酷似半个乒乓球和微型饭碗,3只小杯叠起来可含于口内而不露。3。枫溪砂桃是用砂泥制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

  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4。潮阳红泥炉。使用引火棒引燃后,将橄榄碳置于蜂窝孔隔层。底部有酒精泥壶,也可燃烧酒精煮水。

9. 汕头哪里有卖茶具

一是锡矿藏丰富,二是锡工艺发达,三是有历史传统,所以潮汕地区用锡盘很普遍。

潮汕地区锡矿藏丰富,早在战国时代,潮汕地区的人群已经开采并利用了锡矿。宋到清代之间,潮汕地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铅锡矿开采。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潮汕地区较早的锡器实物,是近年韩江出水的锡质提梁壶、玉壶春瓶等形制简约端庄的明代锡器。

据乾隆年间纂修的《潮州府志》记载,本地出产的优质锡原料“必以潮阳匠人雕镂镕范乃佳。今取谚语而易之曰:姑苏样,潮阳匠,揭阳之锡居其上。”又载开采自当时属于揭阳汤坑一带的锡原料,“比洋锡尤胜,色白如银,击之其声如编磬”。1860年开埠后的汕头,常年通过香港从马六甲等地输入的锡锭,成为了本地锡器业、锡薄业的主要原料来源。在清代后期,潮汕锡器作为中国的名优产品,甚至还外传至域外。在日本,传世的老茶具中,就有底款为“潮阳永顺店住汕头”的锡制茶托。

在清末民国年间的潮汕地区各城镇的诸多锡匠、锡器作坊中,有三个地方的锡匠家族发展成为著名的潮汕制锡家族。一是潮阳县棉城的颜氏家族,善制锡器,人称“拍锡颜”。颜氏除在潮阳开设锡器作坊外,也在汕头埠上分设多家锡器店。另一家是大埔的杨氏制锡艺人,杨家艺人大多在潮安城谋生,汕头开埠后,他们南下汕头,有些还从汕头埠过番,到东南亚创业。还有一家是来自潮阳峡山的萧氏家族,同样也精于制锡。

在过去,汕头、潮阳颜记锡器工艺比其他两家的锡艺稍知名些。颜记锡艺讲究熟练精致的手艺,学徒习艺都要给打锡师傅磨无锋口的抛光刀,有“三年学一支刀”之说,锻炼扎实的基本功。颜氏出产的锡器每一件都经过严格用料,再经熔化、铸片、造型、剪料、刮光、焊接、擦亮、装饰、雕刻等工序,每道工序都由艺人手工制作,工艺成本很高。正因如此,锡器平和柔滑的特性,高贵典雅的造型,历久长新的光泽,历来深受各界人士的青睐,一件制作精美的锡器不仅仅是图纹色彩完美,还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无论是潮阳颜家、萧家还是大埔杨氏,出产的锡器都十分强调独特设计和实用,产品繁多,而目前传世能见到的主要是酒具(酒壶、酒杯、温酒具等)、茶具(茶壶、茶杯、茶叶罐等)、祭具(烛台、香炉、香台等)、文具(墨盒、笔筒、笔洗等)、花瓶以及其他装饰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