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茶叶审评国标(茶叶评审国家标准)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15 15:32   点击:263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茶叶评审国家标准

第一步:笔试

在我国几乎是每个资格书都需要过的这一关,而茶艺师资格书必考的就是茶叶基本知识与法律规范知识,这一步骤只要平时用心记一下就能过,相对来说是非常简单的。

第二步:口试

口试其实就是在实际的看你是否懂得品茶赏茶和识茶。看茶叶,说出茶叶的名称和主要特征,这个就要求大家对茶叶要能实实在在的了解且懂得区分,一般来说要掌握六类茶叶的代表名茶。

第三步:茶艺

实际操作看看你是不是会茶艺,会不会泡茶技术。主要考察的目标是泡茶顺序对不对、不通茶艺的冲泡方法。请注意:在考察的时候还会注意到你是否穿旗袍、头发是否盘起来、指甲是否留短、是否化淡妆等。

2. 茶叶审评国标要求

GB/T 23205-2008 茶叶中448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3204-2008 茶叶中519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23193-2008 茶叶中茶氨酸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21729-2008 茶叶中硒含量的检测方法

GB/T 23376-2009 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23379-2009 水果、蔬菜及茶叶中吡虫啉残留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5009.176-2003 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的测定

GB/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T 5009.57-2003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3. 茶叶审评国标规范

评判标准如下

评判规则 :坚持客观、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实行密码审评票决制。审评人员每人一票,单独计分,以总得分的高低决定获奖名次。

公证:茶王赛一般应聘请公证机关参与,实施全程监督,并对评比结果作出公证评价。

参赛茶样

1、所有参赛茶样的原产地必须在安溪县境内。

2、 参赛茶样为净茶,重量2.5公斤—6公斤。

4. 茶叶审评国标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中关于回甘的解释:回甘——回味较佳,略有甜感。其实大家在品龙井茶的时候,可能有这种感觉:入口有一点“抓”舌头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会很快松开,变的甜甜的,饮完茶后,嗓子长时间保留着一种甜甜的感觉,整个过程我们称为回甘。

       正是把这种感觉与传统的甜味区分,采用“甘”来表示。也有人认为甘是指甜的层次,比较复杂,它包含的不仅仅是甜,同时也没有“那么甜”,更多的时候用它来形容甜的变化过程和口感,而不是甜的程度和浓度。

5. 茶叶审评国标标准

茶叶审评基本流程:

取样—把盘(评外形)一扦样—称样—冲泡—沥茶汤一评汤色一嗅香气—尝滋味一评叶底一审评结果与判定。

一、取样

1、初制茶取样方法:1匀堆取样法:②就件取样法③随机取样法

上述各种方法均应将打取的原始样茶充分拌匀后,用分样器或对角四分法打取100g~200g二份作为审评用样,其中一份直接用于审评,另一份留存备用。

二、把盘

1、将代表性茶样放入评茶盘中,双手持样盘的边沿,运用手势作前后左右的回旋转动,使样匾里的茶叶均匀地按轻重、大小、长短、粗细等不同有次序地分布,然后把均匀分布在样匾里的毛茶通过反转顺转收拢集中成为馒头形,这样摇样匾的“筛”与“收”的动作,使毛茶分出上、中、下三个层次。

2、用目测、鼻嗅、手触等方法,通过翻动,调换位置,审评干茶香气、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净度、含水量等。

3、用鼻嗅干茶的香气是否纯正,有无异杂味,香型。

4、目测其上、中、下段茶的情况和比例是否合理,外形形状是条形还是针形等,色泽是否有油润,还是枯暗,颜色是翠绿,嫩绿,或黄绿等,目测其外形的完整性,碎茶,末茶的比例,净度是否有非茶类的夹杂物。

5、手触茶叶,感受其的重实度,大概的含水量。

三、扦样

扦样就是扦取能充分代表该批茶品质,审评时所需的大概重量的茶样。

1、扦样时,要将茶样盘中的茶样用回旋法收到茶盘中,成馒头状,上、中、下段茶合理分布在馒头状中。

2、扦样时用三个手指,既姆指、食指、中指,由上到下抓起。

四、称样

称样就是称取能充分代表该批茶品质,审评该茶样时所需要的茶样重量。

将扦起的茶样缓慢放入称样盘中,同时眼观天平的重量变化,达到所需的重量立刻停止,一次性放够该茶样审评所需的克数。

五、温杯

在冲泡时一定要先温洗审评器具,温具目的是提升器具的温度和达到清洁器具作用,避免在冲泡过程中由于器具自身的温度太低降低审评杯中水温,达不到冲泡要求的水温,从而影响茶样的内质品质,清洁器具目的是清除残留在器具的气味 少宝免残留的气味影响该茶的品质。

六、冲泡

1、将称取好的茶样放入事先温洗好的审评杯中,将烧开的沸水(100°℃)注入审评杯中,一次性注满,加盖,计时。

2、多杯不同茶类审评时,就以需要最长浸泡时间的茶类所需要的时间计时。

七、沥茶汤

1、熟练者可用单手操作,食指扣住杯把,中指配合食指夹住杯把,姆指按住杯盖的凸高点,将审评杯卧搁在审评碗上。

2、初学者可用双手操作,一手握住杯把,另一手手指按住杯盖的凸高点,将审评杯卧搁在审评碗上。

八、评汤色

评汤色就是利用人体的感受器官眼睛观看审评其茶汤的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等。

6. 茶叶评定标准

嫩叶的!以春芽为最好!

外形辨别:

1 普洱散茶:一般分为特级及一至十级普洱。级别以嫩度为基础,嫩度越高,级别越高。芽头多,毫显,则嫩度高,条索紧结,重实,则嫩度高;色泽光润,则嫩度好,色泽干枯则嫩度差。

2 普洱紧压茶:外形匀整端正;棱角整齐,不缺边少角;厚薄一致,松紧适度;模纹清晰,条索整齐,紧结;色泽以黑褐,棕褐,褐红色为正常。

内质辨别:

1 汤色:明亮,红浓,红褐色。如汤色红浓,剔透,则为高品质普洱茶;深红,褐红的汤色为正常。

2 香气:主要看香气的纯度,区别霉味与陈香味。陈香味是普洱茶在后发酵过程中,多种化学成分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形成的新物质产生的一种综合香气。

普洱茶香气达到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洱茶的陈韵。

3 滋味:普洱茶的滋味要醇和,爽滑,甘甜,刺激性不强,没有涩味,口感很舒服。

二 选购要点

1 品质:

优质普洱茶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原料应为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发酵工艺要恰到好处,用水时间要准确;如为陈茶,储存环境要好,储存时间要够,熟茶在5年以上,生茶要在20年以上。

好的普洱茶外形条索肥壮紧实,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陈香浓郁,滋味醇浓;叶底发红,柔软耐泡。普洱紧压茶除内质特征符合以上条件外,外形还具有匀整端正,棱角整齐,模纹清晰,洒面均匀,松紧适度,不起层掉面等特点。

2 外观:

从色泽上看,优质普洱茶颜色均一,带有光泽。

正宗普洱茶呈猪肝色,陈放5年以上的普洱茶黑中泛红。生茶品若经过20-30年的陈化,表面便带有油光,不会呈灰暗色。

从外形上看,不论茶饼,沱茶,砖茶或其他各种茶形,茶叶的条索,条形都应完整,老叶粗大,嫩叶细腻。如一块茶饼无明显条索,外形显得细碎,则可认定有次级品制成。

新制的普洱紧压茶结构紧密,陈化多年的普洱茶经过与空气的接触而氧化,茶饼会疏松一些,开始略略浮起,但条索仍应保持完整。

3 香气:

新制普洱茶未经时间陈化,带有生味与杂味;陈化期在3-5年的普洱茶气味平淡,不带杂味,而陈化期在5-10年之间的普洱茶就会有甘醇气味,且陈放越久,越有一种陈年老味。

当然,霉味不可有的,任何茶品若有霉味则已变质。

优质普洱茶冲泡后,若香气纯净和浓郁者为上品,入口则令人心安气爽,舒适惬意;冲泡陈年普洱茶时,空气中飘香,杯盖,杯底留香;劣质普洱茶泡闻起来则有焦味,闷味,油臭味菁臭味,烤火味或其他异味。

4 汤色:

优质普洱茶泡出的茶汤透明,发亮,汤上面看起来似有油光;劣质普洱茶的茶汤则发黑,发乌,没有光泽。

存放时间不同的普洱茶泡出的茶汤也不同。新制熟茶品汤色呈深红色,不透亮;新制生茶品的茶汤色为淡金黄色,存放15年左右的生茶品汤色则为蜜黄并略带琥珀红,存放30年左右的生茶的汤色呈枣红色,略带茶气轻浮杯面。如果是古董级茶品(50年以上),其汤色便为深枣红色,鲜亮,油光十足,茶汤表面雾气浮动,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

普洱茶只要是在正常的环境下存放,茶汤的颜色绝不会是黑色的。

5 口感:

新制生茶入口后涩感浓烈,陈放的生茶入口略涩后转为甘甜,老茶入口感觉顺滑生津,古董级茶口感浓郁爽滑,舌底泉鸣,心旷神怡,飘然欲仙。

生茶茶汤在上颌,舌面,舌下,两颊,咽喉间都可能有香气产生,且产区不同与制作工艺不同,香气的感应位置就有不同。

上品普洱茶在吞咽时也能产生香气,且有层次变化。如果生饼茶汤在上颚前端生有高温烘干的甜香味,则属不佳。普洱茶多产生苦涩味,苦涩味浓淡代表茶质,茶性强烈,厚重与否。好的生饼入口后能迅速的苦化甘,涩转甜,如果品茶之后3-5分钟内,喉头与两颊之间回韵依旧甘甜,则为佳品。

6 叶底:

冲泡后观察叶底,茶叶逐次开展者表明制造技术良好,陈化期稳定,冲泡次数多;叶面不开展或冲泡多次仍只有小程度的开展的茶叶,多因制造过程失败或陈放不善造成。

好的生饼叶底叶面光泽油亮,枝末等杂质少,如果叶底颜色参差不齐,可能为发酵不均或是拼配品。

以手指捏叶底,一般以柔韧性强者为好。若叶脉凸显,叶面碎烂,缺乏弹性,触感生硬,则为次级品。以老叶为原料的茶,叶底则肥厚均匀者为佳。 。

7. 茶叶评质审定

品种不同,各有千秋,具体介绍如下:

大佛龙井是新昌县主要名茶品种,要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山茶区。产品选用高山无公害良种茶园的幼嫩芽叶,经摊放、杀青、摊凉、辉干、分筛整形等工艺精制而成。其外形扁平光滑、尖削挺直,色泽绿翠匀润,香气嫩香持久、略带兰花香,滋味鲜爽甘醇,汤色黄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嫩绿明亮,具有典型的高山茶风味。大佛龙井采用龙井43、迎霜、翠峰、鸠坑茶、乌牛早等优良茶树品种。

福鼎大毫茶又名大号大白茶,为三倍体无性繁殖系品种,属小乔木型,大叶类,早芽种。该品种适制性广,所制绿茶外形肥壮披毫,色泽绿翠光润,滋味鲜醇,爽口回甘,汤色嫩绿清澈明亮,较耐冲泡,品质极佳;所制功夫红茶,条索肥壮极显毫,色乌润,味浓醇,有紫罗兰香,汤色红艳,金圈厚,为制“白琳功夫”的高级原料;所制白茶,满披白毫,香清味醇,为制“白毫银针”、“白牡丹”、“白毛猴”的高级原料。1984年被全国荃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优良品种。

8. 茶叶审评国标单青叶

现在大红袍已经成为了武夷岩茶的代用词,人们普遍认为它说的是一种茶。其实,大红袍是武夷岩茶里的一个品种。大红袍是拼配茶,源自于武夷山的标志,并有着美好传说的那丛“大红袍”茶树。因为它是由三株六颗不同品种的茶树组成(目前它们具体是什么品种,还没有权威性的结论),由这几棵茶树得青叶制成茶,自然就是拼配茶了。武夷山的茶厂每年都有做“大红袍”的传统,每年的各种斗茶赛中,“大红袍”也是重要品种之一。

做出一款真正好的大红袍,是个极高境界。首先要对武夷岩茶所有武夷岩茶品种的特点非常了解,其次,制茶工艺也非常娴熟,甚至还有独到之处,独特的见解。在这个基础之上,才有可能配出一泡好的大红袍。由于茶叶是植物,它内在的一些东西是人为无法控制的,再加上天气湿度周围环境的变化。由于不确定因素太多,所以说做出一泡真正好的大红袍,是可遇不求的,是上天的恩赐。

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系中的一种,产区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市,产区分为:正岩产区~武夷山风景区;半岩产区~与景区接壤的产区;外山产区~半岩外接壤的高山产区;周边产区~武夷山市周边的县市,四个级别。它们排序为:正岩产区属珍品、半岩产区次之,其次是外山产区(高山茶),再次是周边产区。武夷岩茶以其独有传统工艺制作程序,使之留香持久、霸(茶)气十足、岩韵醇厚。具有条索紧实,茶香底亮等特点。

武夷岩茶的制作程序繁复,工艺细致。主要程序为采青、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发酵、烘干、精捡、烘焙、退火、初审、复焙、退火、评审。

武夷岩茶按产地可以划分为:正岩茶,半岩茶和洲地茶。正岩产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造就了武夷大红袍的岩骨花香(正岩产区大红袍又以三坑两涧核心产区茶品质为最佳)。正岩茶只要加工工艺没有问题,就会呈现出岩韵,半岩产区的茶次之。洲茶如果品质足够好也可能呈现出一点岩韵。外山茶不论是什么级别的,都不可能呈现出岩韵。

一般说来武夷山传统碳焙工艺制作的大红袍,正岩产区耐泡度极佳,用盖碗品鉴评审泡法12泡以上时,可以达到岩韵明显,水不散,口感丰富,回韵足。半岩产区的茶,也基本上可以达到,7到8泡以上,甚至十泡。(好的武夷山桐木关正山小种,可以达到十二泡以上。)

耐泡度不是检验一款茶好坏的唯一因素,但是是关键因素之一。简单说来就是耐泡度高的茶,制作工艺肯定没有问题,茶叶本身内含的有益物质,肯定会更多一些。耐泡度低的茶,有可能刚开始的香气也不错,但是,一定不会是很好的茶。

正岩、外山土壤中的氮、磷、锰和有机质含量差异不大,但pH值、钾、锌、镁等微量元素及土壤的疏松度差异显著,直接导致了茶叶的品质差异。从茶叶的生化角度来看,茶叶的品质不但与各生化成分总量有关,也与各成分之间的比例有关。

滋味方面:正岩、外山水仙品质主要生化指标差异显著,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总搪、儿茶素总量差异不大,水浸出物差异显著(茶汤厚度),氨基酸、酚氨比(茶汤浓度、茶味的轻重)差异极显著。

香气方面:岩茶素有“醇不过水仙、香不过肉桂”之说,茶青中的香气成分以醇类物质为主,不同品种茶青主要香气物质(品种香)不同,水仙以乙醇含量最高,肉桂以橙花叔醇含量最高;在香气总量上,成正岩>半岩>外山趋势,不同品种香气总量相差较大,肉桂香气总量是水仙的2倍左右,种类更多,因此做出的茶香气(工艺香)更加馥郁清长;不同产地茶青中香气成分中有相同的物质,也有独有的香气物质,且同一香气成分含量及比例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土壤香。

正确的冲泡手法能更好的表现出一款茶的内在品质和价值。

有些茶对冲泡手法和水质要求较高,有些茶对泡茶手法要求不是很高,但正确的冲泡手法对于品鉴一款茶的品质的优略是必不可少的。

大红袍如何能用最简单的办法冲泡出一杯好喝的茶。首先说水,大桶4升装的农夫山泉就行,长白山产地的更好。再说烧水壶,有随手泡更好,没有随手泡用电开水壶也没有问题,只要能保证水充分沸腾就行了。水沸腾后等半分钟落下开。就可以开始冲泡了。(水温控制在95度到98度最好)

说到冲泡就要说到茶具,简单的一个20块钱的盖碗加上10块钱的公道杯足以,再来个喜欢的品茗杯,足够了。更简单的办法就是拿个玻璃杯,一个玻璃杯足以泡出一杯香茶。关键是泡茶的步骤和手法。

1、先烫杯子,

2、投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投茶5-8克,一般是8克左右,品鉴一款茶时候最好是8克)盖盖后轻摇杯身,让杯身的热度和里面的少量水蒸气与茶叶充分接触,达到醒茶的作用,有提香的功效。大概是摇10秒左右。

3、这时候可以闻盖香,也就是茶叶的干香,对一款茶初步的了解。也是判断一款茶是否在储存过程中变质或者跑味,经验丰富后还可根据干香确定冲泡手法的略微变化。

4、注水,出汤。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泡茶步骤第一泡茶要倒掉,或者养壶养茶宠用。但如果您的茶是传统碳焙工艺制作的,那么大可不必这么浪费好茶了。正确的方法是:第一泡茶直接放置在一边,先不喝,从第二泡开始品茗。第一泡用于对比品茶过程中对比汤色变化和待品鉴即将结束时候品冷香,深层次了解一款茶的品质。

5、从第二泡开始可以闻盖香,从第三泡闻盖上的水香,根据香气的反馈决定坐杯时间的长短。

前4泡几乎不用坐杯,5-8泡坐杯10-30秒。9到12泡坐杯30-60秒或者更长。

每泡的茶汤必须倒净,才能更好的品出乌龙茶一泡一味的风韵。

只要水不散,就能继续泡,半岩产区入门级口粮茶至少能泡8到10泡以上,好点的茶至少能泡8-12泡以上,正岩产区品鉴级茶泡茶手法没有问题的话至少是12-16泡。如果达不到这个数量,很有可能是茶叶生长过程中加入了过多的化肥,茶叶是催长出来的。或者加工工艺有问题。

希望大家都能用正确的手法发挥出茶应有的味道。

品鉴大红袍,红茶,铁观音时候基本上都是这个步骤,铁观音和红茶,台湾茶等等,都是乌龙茶的分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