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叶研究院成立流程及时间
成立于2014-04-16,法定代表人胡海涛,注册资本500万元人民币。注册地址位于英德市英红镇坑口咀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经营范围有生产、购销:茶叶及相关制品;栽培、销售:茶树、茶苗;茶叶加工技术研发;茶叶技术推广、咨询服务;茶具销售;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2. 茶叶研发中心
我是一名奈雪的茶技术中心的研发。谈下我在奈雪的茶1年多的工作经历感受。
公司整体氛围还是挺好的,同事之间包括各个部门之间的还是很友好的。项目迭代节奏还是挺快的,也是经常加班的状态。技术氛围还是不错的,有很多大牛。
公司福利待遇方面比较一般吧,每个月初12张员工券
3. 中国茶叶研究院
茶叶标准化优的重要性
1. 标准化对于企业的意义——铸造大品牌
中国人常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标准,就是“规矩”。茶叶行业以散茶为主的局面已经过去,完备的茶叶标准,在市场经济法规以及世界贸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茶叶标准化对于生产者及生产国来说,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是创造和培育品牌的关键,是技术推广和产品创新的关键,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茶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就是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清洁化。这样才能让茶叶行业健康发展与世界接轨成就世界名牌。
2.标准化对于经销商的意义——建立良好商家信誉
经销商选择标准化生产的茶企品牌,在经营过程中标准化产品质量有保证,不用担心下一批茶叶品质质量;企业能提供强大的品牌背书以及品牌影响力,经销商也能给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商家信誉。同时,经营标准化品牌茶也能提升店铺的整体形象。
3. 标准化对于消费者的意义——放心二次购买
茶叶从种植、加工、生产、品质标准化生产后,能让消费者对食品质量放心;同时品质标准化后,能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减少消费者的在消费过程中担心选错茶、选不好茶等疑虑。这样,消费者二次消费时就不必再先品后购买了,就可直接选择邮寄、快递等方式购买,也不必担心再次购买茶叶的品质,同时也增加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
4. 中国茶研究院是什么组织
生物研究所是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直属二级法人事业单位。
是国家食品复检机构、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承检机构,也是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防灾减灾分析测试中心(成都)、茶叶标准与检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挂靠单位。
主要以测试方法与标准研究为基础,在食品农产品、中药材、环境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广泛开展与人类健康、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有关的科学研究、检验检测和科技服务工作。
5. 茶叶研究院成立流程及时间安排
中研所始建于1955年,是国家级研究中药的专门机构,自1983年起被确认为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该所屠呦呦研究员由于在青蒿素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被授予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主要围绕“继承整理研究中药生产和应用”中关键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技术问题,为中医临床和中药生产服务,研究中药基本理论,构建了中药理论、中药产业关键技术、中药创新药物关键技术等中药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中药新药研发的技术平台。
6. 中国茶叶学会成立于哪一年
区别如下:
第一,名称不一样,分别叫茶叶学会和茶文化研究会,
第二,内容不一样,茶叶学会的内容更加广泛,它既包括了茶叶的生产,销售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了茶文化研究方面的内容,而茶文化研究会侧重点是对茶叶文化及其历史的研究。
7. 茶叶研究所注册流程
中国茶文化研究院是为了进一步深入弘扬传统茶文化,贯彻落实国家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精神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要部署,保障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复兴,更好的规划、管理、评价协调与发展全国各区域、各省茶文化研究组织的茶文化带动工作,而配套成立的集茶文化研究、茶文化经济、茶文化发展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机构。
中国茶文化研究院的用处: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迈向文化强国之路,茶文化的复兴势在必行。
8. 茶叶研究中心
全球茶叶产销量齐升,中国茶叶市场供应增加较快,绿茶、乌龙茶占主要地位
茶/茶饮品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叶行业的上游为茶叶种植,上游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茶叶产品原材料的供应数量与品质;下游是终端消费者与茶叶深加工行业。
近年来,全球茶叶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其中,亚太地区的绿茶消费增长强劲,而北美、西欧的红茶市场也已发展成熟。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的茶叶消费量约为544万吨,2015-2017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3%,预计2018年消费量为567万吨,到2020年全球茶叶消费量将超600万吨。
同时,全球茶叶产量稳步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产量共557万吨,2015-2017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5%。预计2018年全球茶叶产量为576万吨,到2020年产量将超600万吨。
在国内市场,由于茶园面积稳中增长,湖北、贵州、陕西、江西等省在2017年种植面积分别增加23.6万亩、21.5万亩、19.3万亩、15万亩,茶叶产量在2017年达到258万吨。消费量方面,2017年中国茶叶消费量约为193万吨,消费量稳步增长。2013-2017年,国内茶叶产量、消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6%、6.0%,预计2018年中国茶叶产量、消费量将分别在277.6、204.5万吨左右。
目前,茶叶市场中绿茶、乌龙茶占据主要份额,2017年二者比重分别为61%、13%;但近年的产量比重在下降。同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其他茶叶份额逐渐提升,红茶、黑茶、白茶、黄茶等茶类占26%。此外,市场上的柑普茶、柑红茶、花草茶等特色产品及超微茶粉、抹茶、茶饮料、茶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也在增加。
茶叶产业提档升级,多元化、品牌内涵、健康消费成趋势
前瞻认为,当前国内茶叶市场已经出现了如下趋势。
茶叶产业提档升级。
茶叶是重要经济作物,也是传统优势产业。但是,我国茶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大而不彰,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差距明显,影响了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消费习惯来看,随着消费群体进一步细分,多元化的消费将成为茶叶市场的新趋势。茶叶天然、健康的特点以及对茶文化的推广,使茶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茶叶的主要消费人群也从中老年男性为主向各类人群扩散。不同类别的消费者对茶叶的消费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衍生出多元化的新需求、新模式。
消费者更加注重品质与品牌内涵。
目前我国茶叶行业企业数量多而分散,企业整体规模不大,作坊式小企业较多,达到一定规模并拥有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品牌企业较少。随着国内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者对茶叶的品质、安全日益重视,己经由购买非品牌茶叶逐步转向购买品牌茶叶。
品牌内涵变得更加重要,符合消费者感知且独具特色的品牌将崭露头角。
未来几年,茶行业“品类强,品牌弱”的局面还会长期存在,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度同质化和简单粗放的品牌建设思维。在对消费者的调研中,“品牌”成为消费者选购茶叶时的首要关注因素,消费者对于知名茶企的品牌溢价接受度远远超过想象。另一方面,新的业务模式以及跨界融合,将为茶企带来更多的机会。从“+互联网”、“+旅游”、“众商模式”、“私人订制”等新的业务模式和跨界融合不断出现。
健康主题的消费需求日趋强烈。
饮茶是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可提高生活品质的习惯,符合现阶段消费者对健康和高生活品质的诉求。饮茶人群的增长带动着茶叶市场规模扩张,促使茶业企业扩大生产,使一些品牌认可度高的茶叶企业脱颖而出。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机茶类似的健康类食品,必然将进入千家万户;在食品安全丑闻不断爆出的今天,一些中高端人群更加需要健康的食品和绿色的食品。
——以上数据和分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茶叶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