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老普洱茶
建国时普洱茶被称“可以喝的历史”,“可以喝的古董”,“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这是清代乾隆皇帝对普洱茶的评价,普洱茶始于唐盛于宋,清代成为献给皇帝的贡品,宫中流传着“冬喝普洱,夏喝龙井”的说法。
2. 最古老的普洱茶
非常好。老班章普洱茶是云南普洱茶生产企业中名列前矛的品牌,历史悠久,精选原料制作,再加上七十年代到现今己经有五十年的存放和发酵,品质可以算极品了。
3. 明清普洱茶
普洱茶和都匀毛尖历史区别
都匀毛尖茶历史悠久,而且大有来头,名字是毛主席亲自命名,它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文化底蕴厚重,这一点和普洱茶类似,但相比之下,两者在口感和制作工艺上仍然有较大差别。
都匀毛尖,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56年,由毛泽东亲笔命名,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
民国《都匀县志稿》上记载:“茶,四乡多产之,产小菁者尤佳(即今都匀市的团山、黄河一带),以有密林防护之。”而且说都匀毛尖茶在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食品博览会上茶获优奖。
普洱茶名重天下,源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主要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是采用绿茶或黑茶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茶的总称,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民间有“武侯遗种”之说,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普洱茶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皆因茶质优良。
普洱茶和都匀毛尖制作区别
都匀毛尖茶清明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长度不超过2.0厘米。通常炒制500克高级毛尖茶约需5.3—5.6万个芽头。
制作工序有:采摘——杀青_揉捻——搓团提毫
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渥堆等几道工序。鲜采的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毛青。这时的毛青,韵味浓峻、锐烈而欠章理。毛茶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经过堆闷转熟的就成为“熟茶”再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待其味质稳净,便可货卖。贮放时间一般需要3——5年。
“生茶”指毛茶不经过堆闷工序而完全自然转化。自然转化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完全稳熟后的生茶,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普洱茶“做新茶卖旧茶”的形式。
普洱茶和都匀毛尖口感区别
都匀毛尖茶选用当地的苔茶良种,具有发芽早、芽叶肥壮、茸毛多、持嫩性强的特性,内含成份丰富。都匀毛尖“三绿透黄色”的特色,即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成品都匀毛尖色泽翠绿、外形匀整、白毫显露、条索卷曲、香气清嫩、滋味鲜浓、回味甘甜、汤色清澈、叶底明亮、芽头肥壮。
普洱茶口感丰富多变,地域山头不同、年份不同、拼配和古树,口感也不一样。各个山头地域、年份均有其独特的滋味,例如老班章以刚猛霸道著称,而易武则以阴柔细腻闻名。由于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特性,存放时间长的茶就要比新茶醇厚浓郁,刺激性减弱,价格也要贵的多。好的普洱茶可以一般能冲二十余泡,而茶味却是愈见香浓。
普洱茶和都匀毛尖功效与作用区别
都匀毛尖的功效与作用非常多,因为都匀毛尖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糖尖、有机酸、芳香物质和维生素等以及水溶性矿物质,具有良好的降血压和抗癌功效。
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只表现在它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有可贵的药效。因此,海外侨泡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普洱茶在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港澳、韩国、台湾、南洋等地,皆有美容茶、减肥茶、益寿茶、瘦身茶之良饮神品美称。普洱茶解油腻牛羊毒,括肠通泄;临时饮用普洱茶的人士,40%以上人体重减轻,脂肪新陈代谢明显;云南普洱茶医治高脂血症疗效还高于安妥明,降低胆固醇的效果则与安妥明相似,且长期饮用无副作用;饮用普洱茶对降低人体所含三酸甘油脂、胆固醇、血尿酸等有不同程度作用;普洱茶有助于降低血浆胆固醇、三酸甘油及游脂肪酸,还有减少胆固醇性脂肪肝现象;普洱茶中的有益菌,具有微量分解脂肪的功效。
4. 清朝普洱茶价格行情
普洱茶的计量标准一般情况下有5到10克,售价80元左右,10到15克,售价120元左右,500克售价,300元左右,1000克销售价格500元左右
5. 清朝年间的普洱茶多少钱
据史料记载,蛮砖古茶园最先是土著人的先明开垦种植,清朝初期,外来入口涌入与当地人一起种植茶叶,在乾隆年间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茶园面积已达1万亩左右,茶产量已达200余吨。不过,蛮砖茶产量虽然高,但当地茶号不多,自己很少做茶,而是将原料运送到易武进行加工。所以,蛮砖茶农常说易武的七子饼一般是蛮砖茶制成。
清代阮福《普洱茶记》及雪渔《鸿泥杂志》等史书记载:“倚邦、蛮砖者味较胜。”这里所说的“较胜”不管是从茶品质还是说规模、产量都比其他茶山要高,显示了其在六茶山中的重要地位。
蛮砖茶品质比较杂,多以大叶种茶为主,芽叶肥厚、大茸毛多、持嫩性强,茶叶香高持久、滋味浓重,内含物丰富,是制作普洱茶的上好原料。
曼庄村是蛮砖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笔,蛮砖茶山的兴衰与曼庄的兴衰有直接关系,从明朝末年至清朝末年,蛮砖茶山的茶叶集散地和中心大镇便在曼庄。曼庄在民国以前就是以种茶为生,在抗日战争后,茶农大量减少,现今,曼庄茶农不过20户左右。
蛮砖古茶区是六大茶山中保存较完好的古茶园之一,现在的蛮砖古茶园中古茶树数量较多,生态环境较好,枝叶繁茂,茶树生长势头良好,至今茶产量仍在万担之多。现在蛮砖的茶农已经很有商业意识,针对市场需求制成茶味独特的蛮砖贡茶。
6. 清朝老普洱茶饼拍卖价格多少
看品质,看份量,看年份。。。。我只能给出一个大概的参考。
新茶,以357克标准饼为例,品质好的大概在100元一片,品质差的大概30-50元一片。
3-7年的熟茶,以357克标准饼为例,品质好的大概在200左右,品质差的大概80-100元。
8-15年的熟茶,以357克标准饼为例,品质好的大概在500左右,品质差的大概200-300元。
16-25年的熟茶,以357克标准饼为例,品质好的大概在1500左右,品质差的大概700-800元。
26-39年的熟茶,以357克标准饼为例,品质好的大概在2200左右,品质差的大概1000-1200元。
7. 清朝光绪年间普洱
新茶放3年后至10年之间,茶汤微妙地变化着,越见黄红,青味不再那么重,隐约有密香,苦涩感也会减轻。
转化出明显效果,大致是10年至20年间,茶汤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黄褪去变红色且显浓稠滑口,青味尽,蜜甜香显,陈香味初现端倪,茶汤苦涩几乎消失,哪怕有也能极快化掉,叶底由黄色变黄带褐。
20年之后,可算是转化后期了,茶汤深红,漂亮得如同上好的红酒,果酸味现,陈香十足,无苦涩,汤滑浓入口即化,茶饼黑褐油亮,叶底浅褐色。
8. 清朝有普洱熟茶吗
普洱茶是中国的一种地方特殊茶类,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中华古老文明中的瑰宝。
由于普洱茶原产区与中原文化发达区的万水千山之隔,直至明清时期普洱茶才被世人所知,这就使得人们对普洱茶历史文化的认知不多。
银生茶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
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所以普洱茶最早被称为“银生茶”。
“普洱”由来
唐朝时普洱的产区属于南诏国银生节度称“步日睑”。“步日”据研究是佤语“濮人兄弟”的意思,就是指布朗人。我们也都知道“濮人”是最早种植普洱茶的民族。
元朝时期,改称“普日部”,到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称“普耳”,万历年间改称“普洱”,普洱地区才有了现在的名字。
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20),谢肇在他的《滇略》中有记载:“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
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也是普洱茶早前的名称之一。
鼎盛时期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明朝,茶马市场在云南兴起,清朝时普洱茶作为贡茶,极大地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
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置普洱府,各产茶区的普茶和原料通过茶马古道在普洱汇集和交易后转至北京、西藏、东南亚、欧洲等地区,由此普洱茶开始扬名海内外。普洱茶是中国的一种地方特殊茶类,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中华古老文明中的瑰宝。
由于普洱茶原产区与中原文化发达区的万水千山之隔,直至明清时期普洱茶才被世人所知,这就使得人们对普洱茶历史文化的认知不多。
银生茶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
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所以普洱茶最早被称为“银生茶”。
“普洱”由来
唐朝时普洱的产区属于南诏国银生节度称“步日睑”。“步日”据研究是佤语“濮人兄弟”的意思,就是指布朗人。我们也都知道“濮人”是最早种植普洱茶的民族。
元朝时期,改称“普日部”,到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称“普耳”,万历年间改称“普洱”,普洱地区才有了现在的名字。
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20),谢肇在他的《滇略》中有记载:“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
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也是普洱茶早前的名称之一。
鼎盛时期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明朝,茶马市场在云南兴起,清朝时普洱茶作为贡茶,极大地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
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置普洱府,各产茶区的普茶和原料通过茶马古道在普洱汇集和交易后转至北京、西藏、东南亚、欧洲等地区,由此普洱茶开始扬名海内外。
9. 清代到民国有名的普洱茶
双狮同庆向来被称为“普洱茶圣”,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茶气。条索扁长,典型民国初期易武茶区大叶种茶青,栗黄色,油亮光泽,有着顶好的野樟香,陈韵十足。水性圆厚顺滑、润喉微甜,茶气颇强,达到舌底鸣泉的极品境界。
从其细韧绵绵,忽隐忽现,唇齿留香的陈年茶气中,品茗者可以明显体会到百年的岁月随着茶气,在全身经络潜巡流过,无形的在品饮者生命中多延长了上百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