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歌中国云南普洱
江苏 《太湖美》、《茉莉花》
四川 《盼红军》《太阳出来喜洋洋》
江西 《斑鸠调》
安徽 《凤阳花鼓》
台湾 六月茉莉 ,牛犁歌,卖汤圆 阿里山的姑娘河北 回娘家,锄头歌山西 《走西口》、《绣荷包》、《想亲亲》、《桃花红杏花白》
山东《谁不说俺家乡好》,沂蒙山小调云南《喝茶要喝普洱茶》,《绣荷包》
陕北民歌 【女儿歌】 【闹秧歌】 【庄稼汉】 【赶生灵】 【翻身道情】 【送情郎】 【哥哥回来了】
内蒙古《牧歌》、《小黄马》、《辽阔的草原》、《都仍扎那》、《诺恩吉雅》、只找到这么多 希望你用得着
2. 普洱民族歌曲
祝酒歌为一种或者一类歌曲的总称。常用在喜庆的场合及欢迎的宴会上,是一种用以祝酒、劝酒、表达美好祝愿及敬意的歌曲。各少数民族中尤为盛行。唱祝酒歌也是藏族人民最有意义的普遍习俗。藏族有一句笑话:“喝酒不唱祝酒歌,便是驴子喝水。”
谁来敬酒,谁就唱歌。大家常爱唱的歌词大意是:“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但愿我们长久相聚。团结起来的人们呀,祝愿大家消病免灾!”
祝酒歌词也可由敬酒的人随兴编唱。唱完祝酒歌,喝酒的人必须一饮而尽。
3. 云南普洱山歌
茶马古道
不见马
不见清幽的铃声
不见四处弥散的茶香
不见蹄痕深深的青石板
不见搭干粮袋手执马缰的汉子
只空谷回音
仰天长啸
依然舒展了女人日夜守望的焦灼
女人,
想想就滚烫的女人
是茶马古道温热的一壶老酒
是催赶汉子风餐露宿马不停蹄的长鞭
一条绵延不绝的天路
一条神奇的天路
终被岁月的沧桑打磨
沉淀一段馨香的故事
此刻,空阔无垠
我立于茶马古道的起点
品尝几千年的苍凉
无数的马帮从心头踩过
我听见风雨中
“得得”的马蹄声
还有马帮汉子们嘹亮的山歌
低头,早已不见蹄印
怀中的一饼普洱茶
静静的 静静的
诉说着生命的
生生不息
4. 云南 民歌
是云南山歌。
云南民歌分为叙事歌、山歌、舞蹈歌、小调、情歌和儿歌等形式,云南各民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5. 最新云南民歌
云南民歌可大致分为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而汉族民歌各有地域特色,如玉溪花灯、滇剧等,传统汉族民歌以悠扬、正能量、写实为特点;而少数民族民歌则因为云南省的民族多样而各具民族特色,但总体以奔放、嘹亮、正能量为特色。
6. 普洱民歌集
苗族是普洱市世居民族之一,于清朝时期迁入普洱,多数聚居在景东、景谷、镇沅等县,其余各县也有零星分布。苗族人口的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苗族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但由于分布地域广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也较大。中国成立后,根据苗族人民的意愿,经过民族识别,将族称定为苗族。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相通部分仍占60%以上。
民·族·服·饰
苗族的服饰依然保持传统的制作工艺,服装色彩新颖,海道花纹图案的挑绣都赋有深刻的意义。苗服穿戴起来不仅光彩夺目,而且具有定的艺术性。
苗族妇女的头饰也极讲究。它用一丈多长的黑布包扎而成,戴在头上不仅能避风吹日晒,还具有美感。包扎成形的包头像一顶厚实的帽子,四周点缀着各种银器和花朵,全身上下的衣帽服饰互相映衬,显得格外谐调漂亮。
景东无量山苗族服饰
银饰是苗族服饰的主要装饰品,苗族群众都喜爱银饰,各个支系的苗族妇女盛装时都佩戴多种银饰。
苗族妇女服饰
饮·食·习·惯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苗族人尤其喜欢吃酸,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酸汤、酸菜、酸辣,腌制鱼肉,苗家的酸汤鱼肉嫩汤鲜,清香可口,闻名遐迩。
苗族酸汤鱼
苗族坨坨肉
苗族喜饮酒。平时劳作之余,喝一点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劳;亲友来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饮和敬酒时,还有唱酒歌的习俗。
苗族酒文化
民·族·习·俗
传统节日
苗族的岁时节日文化丰富多彩。由于居住分散,各地苗族过的节日也不尽相同。
“四月八”是苗族一个隆重的传统节日,流行地区较广,但各地的意义不同
苗族"四月八"
“跳花节”是苗族地区一个民族情趣浓厚的传统节日,主要是苗族男女青年交友求偶和群众性社交娱乐的节日。“跳花”又名“跳月”、“踩花山”、“扎山”等,各地无统一日期,但大多是农历正月或春天。节日期间,许多地方都设有“花场”,场中插一根“花杆”,开场那天要举行跳芦笙、爬花杆、斗牛、赛马、耍刀等活动。期间青年未婚男女进行“游方”活动,跳舞对歌,选择意中人,谈情说爱;老人们则会老友交新友,摆叙家常。
苗族"跳花节"
苗族地区还盛行以跳芦笙为名的芦笙节,具体日期各地不一,但内容大同小异,规模盛大。节日来临,在宽敞的芦笙场,往往聚集十几支甚至数十支芦笙队伍,芦笙由青壮年男子吹奏,另有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数十人跳芦笙踩堂舞。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观众最多时达数万人,蔚为壮观。跳芦笙的同时,还进行赛马、斗牛、斗鸟、“游方”等活动。
苗族芦笙节现场
此外,各个地区还有龙船节、花山节(五月初五)、吃新节(农历六七月间稻谷成熟时)、清明节、赶秋节(立秋)等等。苗族的这些传统节日带有浓厚的娱乐性和强烈的社交性,它在延续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使苗族群众疲惫的身心有了放松和休憩的机会,因而得到苗族群众的喜爱。
婚礼习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儿子结婚生育后即自立门户,家庭成员一般不超过三代。有些人家要等所有兄弟都结婚后才开始分居。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云南部分地区要父母死后才分居。在小家庭中,夫妻的地位基本平等,丈夫比较尊重妻子的意见和要求,家庭比较和睦。
苗族的婚姻严禁同宗族者婚配,同姓不同宗有的也可通婚。婚姻缔结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婚姻,过去也有父母包办的, 但婚前青年男女都有比较自由的恋爱活动,多在节日或农闲时举行,在村寨附近有固定的地点,由本寨姑娘与外寨男青年在此对歌,双方有意后则互赠礼品作为定情的信物。同时还存在“抢姑娘”的习惯,抢来的姑娘如不同意,仍可回家,如同意结婚,则大办酒席。
丧葬习俗
过去,苗族的丧葬形式比较复杂,有树葬、悬棺葬、岩洞葬、火葬和土葬。土葬已成为苗族现今采用的主要葬式。现代各地苗族成年人正常死亡后举办丧葬形式和过程,已经渐趋一致,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差别。
民·族·艺·术
文 学
苗族的民间口头文学非常发达,其数量浩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艺术精湛,包括古歌、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格言等样式。如《仰啊莎》、《娥娇与金丹》、《告刚》、《开天辟地歌》、《枫木歌》等。这些民间文学绝大部分都以诗歌的形式来记。
音 乐
苗族音乐,丰富多彩。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琐呐曲调和策琴曲调,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调和芦笙曲调,而芦笙曲调是苗族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曲调。除芦笙外,还有琐呐、莽筒、箫、笛、唢呐、鼓、锣、琴等。很多地区的苗族青年还擅长吹木叶。
苗族琐呐
苗族的舞蹈起源很早。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传统节目,其特点是大的队形主要有两排一字形和圆形两种。
苗族芦笙舞
其 他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等民间工艺瑰丽多彩。用蜡刀蘸蜡在白布上画好图案花纹后,浸入染缸染色,然后用水煮沸,脱去黄蜡现出蓝底白纹图案的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左右的历史,在苗族民间流传甚广。
苗族银饰
苗族挑花
民·居·特·征
苗族一般聚族而居,村寨周围茂林修竹,风景幽美。村寨大多设有寨门,寨内种植有常青的保寨树。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而房屋大多为木结构建筑,以瓦或杉木皮、茅草等盖屋顶。
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地区的民居建筑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苗族民居建筑更是焕然一新,“杈杈房”早已成为历史,被土木、砖木、砖混结构的房屋取代之。
7. 洱源白族民歌
1254年蒙古讨南宋。从云南征调爨白军到江南。战争结束后,部分白族人流落到湖南桑植定居繁衍至今。1381年,傅有德平定洱源佛光寨叛乱。引起大量白族人西迁。1449年-1550年,纳西族木氏土司与迪庆藏族争夺滇西北霸权的百年战争。木氏治下有大量的白族人和傈僳族人。繁重的兵役造成大量白族人和傈僳族人逃往澜沧江地带。
8. 云南普洱本地歌曲
茶马古道歌
前面那座山你是什么山
过了昌都寺才能到雅安
巴塘奶茶甜理塘糌粑香
过了八宿就到芒康
阿瓦勒…阿瓦勒…
前面那条江你是什么江
过了中甸城才能到丽江
大理姑娘好普洱茶叶香
茶马古道人见到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