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班章老树普洱茶
在普洱茶圈流传这样的一句话:勐海苦,临沧涩,思茅淡,易武柔!在没有对比过,这几个产区的普洱茶时,曾以为所有的普洱茶就如老班章那样苦涩味重,回甘生津持久。
在接触多了之后,才慢慢的明白“勐海苦,临沧涩,思茅淡,易武柔”并非空穴来风。
勐海的茶普遍苦底重,不管是南糯山还是景迈还是布朗的茶,都没有办法摆脱这点“苦底重”。以勐海茶为参照物,你就会知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你一直只是喝一个山头的茶,就不会知道普洱茶另一番的味道。
那是什么让同为“普洱茶”的它们,滋味口感有这么大的差异?今天就为大家一层层抽丝剥茧。
普洱茶的5大要素
有人说:一款茶好不好,要看其叶种,毛料的树龄,生态环境,纬度,海拔这5大要素。普洱茶一山一味,除了地理位置就是生态环境,还有纬度。纬度,决定降雨量、光照日长等等。从另一个角度看,纬度间接决定了茶的生长气候。
在实际的茶叶品质品鉴中,纬度越低的茶茶气、茶味、香气越强。让人意外的是,现普洱茶界公认的好茶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大多数在北纬22°30’以南。班章、景迈、贺开、巴达、南糯、易武等都在这个区域内,而茶气茶味最重的班章、章朗、曼迈等则在21°30’附近。
答案很简单,因为纬度低,茶树的光照时间、光照强度越强,茶树内的物质积累,能量聚集也就越多。
人们常说“云雾高山出好茶”,是不是海拔越高茶的品质越好?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所以,海拔过高普洱茶品质不一定就好。
从普洱茶实际分布情况来看,最佳海拔应在1400~1800米。老班章茶园在1700米左右,景迈茶园主要分布在1500-1600米,冰岛是在1670米,困鹿山是在1640米。
而一些海拔超过2000米的古茶园的茶叶具有茶气弱,茶叶偏淡的特点。
大叶种就这么重要么?用同一个古茶区相似树龄的老树所产的大叶种和小叶种作过冲泡对比,结果在香气强度、苦涩度、耐泡度等方面,大叶种也明显优于小叶种。
如此一说,想必,大家都明了,茶的滋味与其山头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茶好不好?你说了算
有人说,思茅茶是淡,也有不少好茶。
所以,我们不能用一根棍子打死一船人。很多人都会觉得茶淡一定都不好喝,你不好这口,不代表别人也不好这口。大家都说老班章好,可有朋友就不喜欢它的苦底。也是,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时候,就不要为难自己,让自己再吃“苦”。
2. 班章古树普洱茶价格陈年典藏
2016年春茶老班章古树茶的价格为 一芽一叶 12000/公斤,二叶8000/公斤 带黄片3叶以后为4000到6000/千克。
3. 班章普洱茶树龄
“班章”二字源自傣语:“巴渣”,意为:“一条鱼”。汉语音译为:“班章”。这就是班章的含义及新、老班章的由来。
据载公元300年前后,今日老班章村所在地,就已是现老曼峨寨布朗族先民世居辖地,如今依然星罗棋布在老班章村古茶园中生机勃发的千年乔木大茶树,就是这一历史变迁的见证。据传公元1476年,老班章村的哈尼族先祖——爱伲人,自毗邻的格朗和山迁徙至此。慷慨的老曼峨寨布朗族先人,应到来的爱伲人请求,将老班章村周边的山地、林木、田坝及已是数百年树龄漫山遍野的大树茶一并出让给客居的爱伲人,为此老班章爱伲人自建寨先民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岁岁年年向老曼峨寨奉献谷种及牲畜,以示世代不忘布朗族的恩典。
公元1800年前后及公元1950年左右,老班章村因人丁兴旺,先后经历二次人口迁出,其中60年前搬离的人群移居距老班章村一山之隔约20余公里处生活,为区别于迁出地故取名“新班章”,称老寨为“老班章。”
“老班章”号称茶王,讲究所谓的茶气,纯正血统的老班章茶气是普洱茶中茶气最足的一款茶品,其特点是老班章是标准的大叶种茶
4. 云南普洱老班章茶
雨林一开始挺好,后来就开始收割智商税了,原料是啥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班章如果怕喝到假的,推荐你喝陈升号,至少是班章有机,人家基地摆在那。如果道行高一点,喝三爬联签的那个,真的三爬,绝对老班章纯料。自己有空的话,去茶山走一遭,就算没能喝到真正的古树,也能对茶和茶山有个概念。
5. 老班章普洱茶是什么
老班章普订上茶是属于澜沧古茶的。
6. 勐海班章老树茶
帕沙古树茶,滋味纯厚,很有“男人味”,苦味略显,其滋味接近老班章六七成的特征,香沉而浓郁,涩弱,厚实,属于是“有肉有骨”的茶,男性茶客、老茶客较为青睐。
今年的帕沙,挑选树龄较大,滋味协调性更好,制作细致,无任何烟味,实在是上好的帕沙古树茶啊,难得! 帕沙古茶园分布广,树龄长,我个人认为,在目前还在采茶的古茶园中,帕沙称最,一点也不为过。由于靠近老班章,帕沙茶价也日渐高涨了。要走遍帕沙古茶园,要一周时间,村长山仕说的,虽然,我们没有时间来验证的,但帕沙古茶树的分布面积,是不亚于我所钟爱的景迈山古茶园的,估计是勐海县面积最大的古茶园。
7. 老班章古树普洱茶
一般来说,在普洱茶领域内,春茶的茶价远远高于秋茶的茶价,这差价要高出一倍及以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春茶,在其品质上都胜过秋茶的一倍及以上。通常情况如此,同片茶园、相同树龄采摘的春茶、秋茶,秋茶的品质能达到春茶的80%。当然,春茶的内含物质较为丰富,茶汤饱满度更高,但春茶价格不乏受过去的传统和“早为贵”的理念影响,春茶茶制品售价通常为秋茶的3倍。
香气和汤色:春班章由于存放时间稍长,香气相对内敛一些,汤色也稍深:而秋班章香气稍扬一些,汤色稍浅。
口感:春班章入口相对柔顺,对口腔的直接冲击力不是很强,但水很细,入口后张力很足,回甘很快,喉韵很深;秋班章入口冲击力很强,略带轻微毛刺感,回甘也很快,但喉韵稍浅。
耐泡度:春班章耐泡度明显要高于秋班章,一直泡到二十泡左右才略带水味;而秋班章在第十泡左右口感有较为明显的跳水。
茶底:春班章茶底较粗壮肥厚,而秋班章茶底相对瘦小。
普洱茶,重春尖的传统在清代贡茶中已然明显,但近10年普洱茶重春尖的发展很可能是受内地绿茶评价标准的影响。通过茶学专家和普洱茶行家近年对老茶研究发现,从普洱茶后期存放转化来看,春尖原料并不一定占优势,相反粗老原料却对茶品后期茶气、口感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相同地域、树龄的春茶、秋茶,秋茶口感普遍比春茶偏薄。有的人说,秋茶能达到春茶一半的品质就算及格了。但是这样的划分未免过于简单,会让我们忽略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秋茶茶汤的饱满度虽弱于春茶,但它在口感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并且秋茶因为特有季节性的高香,香气通常更为高扬持久。比如南茗佳人的2016年《景迈500年古树秋茶》,茶汤饱满度较同款春茶确实稍薄,但相比其他树龄小的春茶,景迈山500年古树秋茶的滋味远远比其要醇厚很多。茶香也更为悠扬绵长。
有的秋茶苦底较春茶明显,这和茶树从夏季到秋季的生长过程中,茶多酚与咖啡因的含量增加有关。这种苦感会在茶品后面的存储中逐渐转化,所以不必引以为憾。
从口感上来说,秋茶要更柔和一些,所以以“霸气”见长的茶区,比如老班章,秋茶的综合品质往往和春茶差距较大。但是有的茶本来层次内涵丰富,秋茶的醇柔可能反而有助于达到口感的平衡。这方面的例子也有不少,最直观来说,景迈山的茶一直以“兰香高扬,汤质柔甜,山野气韵强烈”见长。秋茶滋味较春茶更为醇和,香气更为高扬的特点,恰好使景迈秋茶口感更为醇柔,香气更为持久,形成了相较春茶自身独有的风格特点。
秋茶有时被忽略,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很多时候忽视了秋茶后期的转化效果,没有将秋茶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去考量。经验证明,不少秋茶的转化会比春茶更快,或者说更容易达到醇和浓厚的口感。这和秋茶、春茶的内涵物质的差异有关。
南茗佳人就曾分享过一款昆明干仓存放的2008年的大益秋茶——《秋香青饼》,八年陈期的秋茶,汤色比春茶要深不少,香气也更为甘纯持久,茶品转化良好,近50饼茶上市不到1小时便被茶友抢购一空。当然春茶还有一些后劲儿没有发力,有些内含物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证明自己。但以时间梯度来说,同时存点春茶和秋茶不失为明智之选,同时自己能非常直观地对比春茶、秋茶的后期转化的品质差异。
春茶和秋茶品质的比较还需要注意一点的是采摘,有经验的茶农、茶商会较好控制采摘的节点与节奏,使得采到的春茶、秋茶品质良好,又能使茶树得到充分的修养。而如果采摘时节不当,或采摘频率过度,会对茶叶品质造成影响。
茶叶的品质和采摘之前的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有的时候过度的雨水或异常的气候会显著的降低茶叶的品质。而大多数秋茶采摘前,长时间秋高气爽,阳光充足、总体干燥,适当雨水的气候特点,很利于秋茶季节性高香的形成。
总的来说,对一款茶的评价,和评价标准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把标准定的过于狭隘,能多方考察一款茶的特色,很多秋茶在口感上也会给人惊喜,加之秋茶价格通常只为同款春茶的三分之一,极具性价比的特点,让秋茶变得更为讨喜。春茶、秋茶,为普洱茶体系中最为庞大的两个产品模块,会喝春茶,又懂秋茶,才算得上真正的懂普洱茶。
8. 班章老树普洱茶熟茶
1. 古树与老树如何定义,是否有必要区分两者,并没有公认的标准,在争论前应了解其背后的意义。
古树是指树龄,也可称为老树、大树(年纪大的大),与小树对应。茶树是有生命周期的,具体可分为:幼苗、生长、成熟、衰老四期。
我认为没必要区分古树、老树,古树(老树)指达到成熟期之后的茶树。茶树在70年左右进入成熟期,主干开始衰退,从根部再生长出新主枝。
由于生命周期不同,茶叶口感呈味也不同,小树香扬而短,苦涩显,古树内敛均衡,制普洱茶当以古树为佳,已是共识。
2. 古树的界定。
一些茶商以100年为大树,300年为古树,其实只是对付消费者的说辞。
除非将树砍倒或用高科技手段,否则谁也不能说清楚树龄。
何况树龄只是一个好茶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所以真正的玩家不会认同这些噱头。
古树定为70年也可以,定为100年更合适,因为百年战乱,茶山衰落,以传统方式种茶有一段百年的空档,所以比较容易分开古树与小树。
3. 古树并不等同高品质。
土壤、地貌、生态环境、种属、养护、微气候等因素影响极大,只要达到百年树龄,前面的因素更关乎茶的品质。
云南古树产量并不十分少,平均年产2000多吨,其中以古树头春(又分为头纲、二纲)为佳,次之为二春(显苦涩)和谷花茶(显甘甜),尾春、雨水茶品质同样不佳。所以应了解清楚你买的古树是什么季节的。
4. 市场上标称古树的十有八九不是我所认为的纯料古树,全假的占大多数,剩下名声好的“厂茶”,大部份是古树混小树、台地。
其高端的看家茶,一般也只是古茶园大货(也就是古树和自然落种的小树混采)。
百分百纯料头春才代表古树的真正价值,当然好的秋料作为口粮茶也非常好。
口感是古树茶辨别与等级的核心指标,而非包装或文宣。
5. 树围、树冠大小并不是茶品高下的标准,同片茶园中树大者可能是茶园老祖宗,也可能是口感不佳,村民不愿采饮才使树长得更大,我们戏谑它为“傻大个”。
跨茶区比较树的大小完全没有意义,老班章树大好喝,景谷树大不好喝,倚邦、昔归树小却品质卓越。
6. 市场习惯将古树和台地对应,有约定俗成的价值,严格上并不科学。
古树是指年龄,台地是指开地方式。100年的台地茶算不算古树?但它永远达不到古树的口感标准。
附加在古树上的含义包括:有性繁殖、自然坡度、不过份的人工干预、不用化肥农药等,在此基础上又可分为古茶园与遗落于森林中的荒山野放茶。
台地茶则是有性繁殖、等高梯田、化肥农药的大量人工干预。
早期台地茶选种以制红茶出口为目的,酚氨比高,故并不宜制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