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川红茶品牌
四川是我国产茶大省,出产的红茶有川红工夫茶、红贵人、宜宾红茶、蒙顶大甘红等。
品牌最好的是川红工夫茶:索紧细圆直,细嫩显金毫,汤色红艳明亮,浓醇鲜爽。
主产于四川宜宾等地,创制于20世纪50年代,以早白尖一级工夫红茶品质最好。
川红条索紧细圆直,细嫩显金毫,色泽乌黑油润,香气带枯糖香,汤色红艳明亮,浓醇鲜爽,1985年获世界食品金质奖。
2. 四川川红茶简介
蜀香红茶顾名思义薯香,有点类似于烤红薯的香味,更接近于红薯在锅内蒸时熬出薯糖的香味。
红茶中的薯香形成,主要是在烘焙的过程中,过高的温度使茶叶里部分的茶多糖和氨基酸被破坏,这时候红茶的甜香随之升高,从而出现了焦糖香或类似烤红薯的香气。
工夫红茶中的薯香就是它的品种香的特征;大叶种和小叶种的滇红也会带有薯香,只是因为工艺的不同,薯香的轻重程度会有一定的区别。
3. 川红茶品牌榜
四川是我国产茶大省,出产的红茶有川红工夫茶、红贵人、宜宾红茶、蒙顶大甘红等。
品牌最好的是川红工夫茶:索紧细圆直,细嫩显金毫,汤色红艳明亮,浓醇鲜爽。
主产于四川宜宾等地,创制于20世纪50年代,以早白尖一级工夫红茶品质最好。
川红条索紧细圆直,细嫩显金毫,色泽乌黑油润,香气带枯糖香,汤色红艳明亮,浓醇鲜爽,1985年获世界食品金质奖。
4. 川茶集团旗下品牌
不是。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茶集团”)是一家集茶树良种繁育、初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国际贸易、科技研发、茶文化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国家优秀重点龙头企业,是省市区党委政府重点扶持和打造的“川茶千亿产业排头兵”企业,是中国茶产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共享发展的典范企业。
川茶集团先后荣获“全国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中国出口茶叶十强企业”“2017年度中国茶业十大领军企业”等荣誉。
5. 川红茶品牌有哪些
常见的四川名茶有:蒙顶茶、峨眉竹叶青、峨眉山茶、名山蒙顶甘露茶、青城山苦丁茶、屏山茶、青山绿水、仙芝竹尖、龙都香茗、花秋御竹、叙府龙芽、巴山雀舌、芝龙洪河茶等
四川十大名茶的产地:①蒙顶甘露,产于四川蒙山②文君绿茶,产于四川邛崃③青城雪芽,产于青城山区④峨眉竹叶青,产于峨眉山⑤川红工夫,产于四川宜宾⑥早白尖,产于宜宾⑦峨蕊,产于峨眉山⑧龙都香茗,产于自贡市荣县⑨叙府龙芽,产于四川宜宾⑩巴山雀舌,产于四川万源市
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江苏碧螺春、安徽毛峰、福建银针、信阳毛尖、安徽祁门红、安徽瓜片、都匀毛尖、武夷岩茶、福建铁观音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6. 川红 红茶
黑乌龙茶属于乌龙茶的一种,是中国六大茶叶类别之一,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
黑乌龙茶就是发酵程度比较很高的乌龙茶,发酵程度越高的乌龙茶的色泽越深,而黑乌龙茶是黑色的。红茶是红、金、黑三色的。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制成,具有汤红、叶红与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主要品种有正山小种、滇红工夫、祁门工夫、日照红茶、川红工夫等。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经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艺加工制造,具有滋味浓、醇、爽、甘,十分耐冲泡的品质特点,主要品种有铁观音、东方美人、水仙茶、单纵茶等。
7. 川红茶是什么茶
1“荼”(tu),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古时“荼”字是多音多义字,不专门表示茶。“荼”字,最早见于《诗经》。《诗经·邺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荼”是否指“茶”,后人推考说法不一。
2、槚(jia),是从木的古“茶”字,指茶树。
3、荈(chuan),从草,是专指晚采的茶叶。
4、蔎(she),是古时四川西部茶的俗语。
5、茗(ming),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通用,为茶的雅称。
8. 川红有哪些茶
四川红茶有川红工夫、宜宾红茶,其中川红工夫与祁红、滇红并称为中国三大红茶,曾享誉中外。
四川红茶早在50年代,川红工夫(俗称四川红茶)刚在国际市场面市便享有赛祁红的美誉,还获得多项国际奖项,其品质也一直受到国际、国内的好评。
川红原产宜宾,我国著名茶叶专家吕允福先生赞誉宜宾是川红之乡。
宜宾红茶为我国功夫茶之一,宜宾红茶主要有两种。
一为四川功夫红茶,其特点是生产季节早、采摘细嫩、做工细致。尤以早白尖一级功夫红茶品质最佳,素以“条索紧细、色泽乌润、香气鲜爽、滋味醇厚、汤色红艳、叶底红匀”驰名国际,50年代即在英国伦敦等国际市场上获得好评,1985年获世界食品金质奖。
“节日之夜”(三级)、“宫殿牌”(四级)在国外信誉良好,现畅销欧、美、澳、非各大洲,持久不衰;
一为红碎茶,乃鲜嫩茶叶经揉紧切碎而成为匀整的颗粒状,其特点是“颗粒紧结匀齐、色泽鲜、香气浓、汤色红艳、滋味特醇”。
1986年,在第25届世界食品评选会上获银质奖,畅销英、美、法、澳、新加坡、巴基斯坦、日本、苏丹、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在宜宾地区现有100余种出口商品中,宜宾红茶是最大宗、最稳定、创汇最多的传统产品,1952年至1985年累计出口57-92万担。
同时,其产量和出口创汇均居四川同类产品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