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土紫砂壶怎么清洗
新紫砂壶外表污渍怎么清洗
一、彻底将壶身内外洗净原则。不管是新壶仍是旧壶,养壶之前要把壶身上的蜡、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净。
二、可用茶汁润泽滋润壶表原则。泡茶次数越多,壶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土胎吸收到某一程度,就会透到壶表发出润泽如玉的毫光。
三、用毕清理晾干原则。泡茶完毕,要将茶渣清除干净,用净水冲净晾干,以免产生异味。
四、适度擦刷原则。壶表淋到茶汁后,用软毛小刷子轻刷即可;壶中积茶,用开水冲净,再用清洁的茶巾稍加擦拭即可,切忌用力刷擦。
五、切忌油污接触原则。紫砂壶最忌油污,一旦沾油必需马上清洗,否则土胎吸收油污后会留下痕迹。
六、让壶有休息的时间。勤泡一段时间后,茶壶需要休息,要使土胎天然彻底干燥,再次使用时才能吸收更多茶汁,壶表才可更润泽。
2. 出土的紫砂壶
近些年来,经过众多相关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同时结合近年来地下出土物的印证,对紫砂壶制作年代鉴定的准确性已大有提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鉴别紫砂器。
一、从时代风格韵味以及款识的可靠性判断年代
由于紫砂器流传的时间并不是太长,考古发掘出土物又极少,各大博物馆的旧藏品也是很有限,绝大多数作品是由民间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因此可供鉴定参考的标准器并不多。
紫砂壶的时代风格特色,与其他门类的工艺美术作品是相通的,真正属于艺术层次的作品绝少匠气,可谓时代价值与艺术价值并存。历代紫砂大师们将可塑性极好的砂料随心所欲地捏塑出各种造型,匠心独运,造出属于各自不同艺术风格的佳品。名家所制茗壶高矮的比例、线条的转折都恰到好处,少一点就平庸,多一分则俗气,线条弧度有时完全是靠大师的感觉去控制。这种感觉来源于他们的艺术修养和长期的实践经验。
当然,同一时期的名家也可以制作出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可从其本质看,其笔法或刀法仍然具有他的一贯风格。由此看来,鉴定传世的紫砂名家作品,特别是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紫砂壶,首先要了解这些名家所处时代的气息与烙印,综合考查作者一贯的制作风格。而近现代的伪作多数技术精到,但韵味不足。壶的神韵是艺术生命所在,这是只能感悟却难以言喻的境界。正如书画大家齐白石所说:“学我者死,似我者生。”所以不同名家的风格与气韵是我们鉴别紫砂壶的重要依据之一。
紫砂艺人制作紫砂壶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在壶底或在壶盖、柄下端钤盖图章,或是用刀直接刻款。由于印章材料坚固,名人印章一般可以沿用多年,甚至终生都在使用,应该说印章款的鉴别是判断作者的直接依据。但是,制壶名家身后,其家人或门徒仍继续使用其遗存印章者也不乏其人,更何况仿制得惟妙惟肖的名人印章和仿制名家砂壶是同步而生的,对于这种高水平的仿品,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判断上的失误。印章的真伪固然重要,但切不可仅以印章对否就下结论,还必须结合作品整体的风格综合判断。
在紫砂壶表面起装饰作用的文字包括款识和铭刻,可以用很多技法来完成,如刻、印、划等,它们包含着它产生的年代、制作者、使用者等方面的很多信息,这是断代认识上应当借鉴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刻款的部位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在书体的使用上,明代都为楷书,清代早期楷、篆并用,后期以篆书为主,亦可作为鉴别之要。
二、从造型特征及名家的制壶形制判断紫砂壶的年代
造型是最能体现紫砂壶时代精神的鉴定要素之一。紫砂壶从明代中期诞生至今,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犷到精细、从实用性上升到艺术性的发展过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紫砂壶作品就有不同的造型特点及艺术风格。
鉴定紫砂壶,首先要明了各个时期紫砂壶造型的基本特征,以及紫砂壶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例如,明代的紫砂壶造型多以方形、圆形为主,线条简约,壶体偏大,平实质朴,给人一种朴质的感觉。而清代初期的紫砂壶造型与瓷器一样,出现了专供宫廷皇家使用的精工细琢的宫廷壶,多以自然形与几何形为主。另有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形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砂壶造型款式增多,附加装饰也增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制上没有多少创新。
名家制壶的造型大多各具特点。有的善制仿生壶,有的制壶不喜装饰,有的圆曲流畅,有的棱角分明。
如明人时大彬善制六方或六瓣壶、僧帽壶、高提梁壶等,落款多为楷书刻款,笔道熟练、有力,所制之壶胎色赭红,含有小泥粒,壶面一般光素无纹。当时有“千奇万状信出手”“宫中艳说大彬壶”这类推崇的诗句。
又如清人陈鸣远善制仿生壶,南瓜壶、束柴三友壶、蚕桑壶、松根壶等是其代表作。陈鸣远之前虽有许多制壶高手,但都未曾跳出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名家窠臼,唯陈鸣远将紫砂壶艺推向了又一个辉煌期。除了制壶,他还制作梅根笔搁、莲蕊水丞以及仿花生、核桃、竹笋、昆虫等造型的茶案陈设紫砂器,这是他独有的特点。
再如清代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所创“曼生壶”,一改当时附庸风雅、追求繁缛、因循陈袭、仿作模制的媚俗之气,集书法、绘画、金石于一身,设计出“曼生十八式”等独特壶型,又结识当时的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兄妹和邵二泉等紫砂名家,有设计、有制作,成为前所未有的一大特点。石铫(diào)壶、匏瓜壶、井栏壶、半瓦壶、葫芦壶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这些大师不同艺术风格的壶型特征,都可作为我们今天鉴定紫砂壶年代与作者的重要依据。名人制壶,首先不可以逾越他生活和创作的时代,其次必然体现他一贯的壶艺特色,展现出高品位的思想内涵和高层次的制作水准,否则,就有可能是伪作。从造型、作品的风格品位去认识作者,这个方法应该说是切实可行的。
三、从不同时期的胎质差异来判定紫砂壶的年代
紫砂器的胎质具体地说就是砂料。不同时期的砂料有着不同的砂质,而不同的砂质呈色肌理都是不尽相同的。明代紫砂与清代紫砂在砂料上的区别如同当时的瓷器一样,大不相同。明代紫砂使用的砂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是粗糙的,这是当时的炼砂淘洗技术相对落后之故。据有关资料表明,明代紫砂泥料的目数为20~30目,清中期为55~60目,近现代为100~120目。目数低,颗粒粗,孔隙度大,用手指弹击这类壶,声音沙哑、发闷。
明代制壶的砂料只是将最初用来制作大缸大瓮的砂料略加澄炼而已,杂质较多,所以器表还很粗糙;又由于是与缸、瓮一起入窑,所以壶身局部沾有少量釉泪。而清代的砂料,澄炼工艺总体提高,出现了紫砂细砂,这种状况与工艺史的发展进程是相吻合的。清代制品的砂料是细腻润泽的,倘若再经常把玩摩擦,久而久之,会有一层光亮面,俗称“包浆”,如同古代硬木家具,年深日久,就自然而然地会在表面产生一层光亮面。辨认泥料,在紫砂壶的断代认识上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在历史上,每个相同的时期中,紫砂艺人所使用的紫砂料基本上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只是炼砂调制的配方各有不同,且大多秘不示人。他们往往各自习惯使用自己配制的砂泥,呈现出砂质的粗细,颜色肌理的不同,严格地区分和观察会发现他们各自的规律性。同一位名家制作出的造型不同的紫砂壶,即使从表面看是完全不一样的,但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外弧线、柄的曲度、流与颈的角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就同一位作者而言,他的壶艺会随着发展而不断精深,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变化,但成型的线条与细微之处的处理方法,犹如一个人写字的笔迹一样,基本上已成为一种习惯,技法与风格是一致的,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四、从不同时期工艺技法的差别判定紫砂壶的年代
紫砂壶的成型工艺,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这些工艺范围还包括了烧窑方法、烧成气氛、窑炉结构、燃料等诸多方面,这些外在的因素都会在成品上或多或少留下时代痕迹,因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断代上的重要凭据之一。明中叶创始期的壶是以手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晚明期时时大彬创制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已不见指纹,而略留用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处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从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处有时也会这样处理。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仅将壶放在瓷窑中套烧,因而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壶内壁薄厚不一。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故此胎质较为疏松。
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的工艺,所以壶胎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也有制壶大家仍然坚持以手捏制为主,如陈鸣远、杨彭年等人,手法炉火纯青,一般匠人不能望其项背。近现代多采用注浆成型,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材质细如膏泥,里外极规整,手感极轻。注浆成型的紫砂壶,需用较多的粘性土掺和砂泥,实际上紫砂的比例已经很小了,艺术性实则是大大降低。
综上所述,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紫砂器在造型、工艺技法、款识以及砂料、装饰方面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我们在总结一般规律的同时也要考虑它们的特殊性,有些名家往往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个人的多样性。例如陈鸣远,他的壶多以自然仿生的为主,却也有光圆的几何形壶传世,风格多变,多姿多彩。随着紫砂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收藏紫砂热潮风起云涌,仿品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精,令人眼花缭乱。但只要我们掌握紫砂壶鉴定的基本知识,通过造型理清时代的脉络,了解各时期名家作品的不同风格及工艺手法,就一定能识破各种伪品,还古代紫砂壶的本来面目。
3. 出土紫砂壶怎么清洗才干净
1、直接清洗,就是在每次喝完茶后,把茶叶茶汤倒干净后,用清水洗净茶具,这是最简单方便的方法。
2、用牙膏涂抹清洗茶具,一般喝完茶不立即清洗茶具的话,过段时间就会看到茶具已经上色了,并且不容易清洗,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先在茶具上挤上一些牙膏,然后用棉花棒将其均匀的涂抹在茶具面上,停留时间有一分钟后就可以用清水清洗茶具了,如果一次不行,可以反复多次。
4. 紫砂壶如何去除土腥味
紫砂壶有异味这要分情况来讲,因为产生异味的原因有很多,需要具体去分析。
1.异味其实是泥料本身的味道。
紫砂壶是泥料烧制而成,泥料本身是有一些味道的,加上泥料中含有其他的一些矿物质,在1000多度的高温烧制下,一定会散发出一些气味,通常这些气味会很快散去,但如果你买的壶刚刚出窑不久,那么就可能残留这些泥味,紫砂壶本身的泥味应该是比较淡而且不刺鼻,如果你开壶的时味道非常刺鼻的味道,那么就要当心是不是加入某些化工料。
2、运输过程中吸附的包装物的气味。
紫砂的双气孔结构是具有吸附性的,如果你买的紫砂壶用的包装物气味过重,也会被壶给吸附,当你开壶时紫砂壶气孔张开,这些异味就会重新散发出来,如果是这种情况,紫砂壶在冲泡几次茶后异味就会散去。
3.化工色素气味。
化工泥料一般都不是正宗的紫砂泥料,而是普通的陶土中加入一些化工染色剂或者色素通过改变收缩比例,假冒紫砂来卖大部分化工色素,掺进壶中,经过高温烧制后基本不会散发出味道,但如果有害物掺杂太多,也会散发出一些难闻刺鼻的味道。
紫砂壶开壶有异味的原因很多,如果是前两种我们都不需要太过于担心,如果是第3种的话就要特别小心,建议直接扔掉。
5. 紫砂壶刚开始用怎么去泥土味
如长时间不用时紫砂壶内会有味道,去除味道的方法就是在壶内注入开水后,当壶热透再倒出注入冷水,反复几次就没有味道了。因为紫砂泥本身具透气性和收缩性,在具到冷热时就会像人的毛孔一样会收缩与张开。但如果你的壶不是真正的紫砂壶就不要用这种方法了,如果是普通的泥壶这样会开裂的。 养壶应注意的事项:
1、新壶买来后通常表面会有一层薄蜡,那是制壶人为美观而涂上的,所以在使用前一定在清洗干净才可以,不然,日后容易将壶养花。清洗方法,可用热水反复冲壶身或直接放热水中煮。
2、一把壶只能泡同一种茶不要混泡,会使壶的味道变杂。
3、第一次泡茶后将茶渣留在壶中12小时,为的是去除壶中的泥土味道,也称开壶。以后泡茶则及时清理,以免茶叶变味进入壶里,对身体有害,也会影响以后泡茶的口感。 1,2
6. 出土的紫砂壶怎样清洗
旧紫砂壶清洗方法/步骤:先将茶壶泡入盛有温水的大容器中,水没满壶身。将清洁锭放入壶内1-2颗,壶外2-3颗,根据污垢多少可自行调节剂量,浸泡后会有泡沫产生。
浸泡24小时后,用厨房使用的百洁布或泡泡棉进行人工清洁,把里外污垢一并擦除,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有些花货,壶身造型比较繁复,清洁的时候细节不易处理,可以选用齿缝清洁牙刷或缝衣针来处理。
最后用热水将壶里外烫几遍,去除清洁的味道,一把老旧的紫砂壶就焕然一新了。拓展资料:
(一) 用完后的紫砂壶必需保持壶内干爽,勿积压湿气。
(二) 勿放近多油烟或多尘埃的地方。
(三) 切勿用洗洁精或任何化学物剂浸洗紫砂壶,否则会把茶味刷洗掉,并使外表失去光泽。
(四) 最好用完后把壶盖侧放,勿常将壶盖密。
(五) 壶内勿经常浸着水,应到要泡茶时才冲水。
(六) 最好多备几个好的紫砂壶,喝某一种茶叶时只用指定的一个壶,不可喝什么茶叶都用统一个茶壶,应加识别,以免混乱。
(七) 放空气畅通流畅的地方,不宜放在闷热处,更不可认为贵重,用后包裹或密封。
(八) 每次用完后用布吸干壶外面的水份,接着倒出壶内三分之二的茶叶,留下约三分之一,冲进沸水,两三次,冲过的水留用,然后清理干净。
7. 出土紫砂壶土沁
这是茶油,茶是含油的,开水冲茶,油会液化并溶到水里,沁到壶壁并透出。
我的茶壶也有,经常喝无害,长期不喝,害处也不大,有异味就清理干净,没异味可不清8. 出土紫砂壶怎么清洗保养
1、在使用之前用开水反复烫洗几遍;
2、在泡茶的时候,最好用棉质的抹布擦拭紫砂壶壶身;
3、用完之后,要立即清理茶壶内的茶渣,用冷水冲洗干净,然后放在通风处晾干。不能用洗洁精等洗涤产品来清洗紫砂壶,在冲泡茶的时候也要注意让壶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