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云南茶商排名
在普洱茶的发展史中,有不少90年代末开始陆续向云南下订单加工普洱茶的港台茶商,为如今的普洱老茶市场留下了诸多宝贵的行业经验和历史产品,今天介绍的就是一款经典的代表产品8972生砖
8972,宇98-99年由香港茶商定制。据称使用了1996-1997年的旧茶青翻压。拼配有少量边境野生茶青,二十年的转化,干茶香气舒服,条索紧致、砖面油亮,内料略粗。
2. 清代云南
越南,缅甸,泰国,老挝。
3. 清朝云南茶叶商帮
历史上的“江右商帮”实际上就是赣商。据明末清初散文家魏禧所著的《日录杂说》记载,“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江右商帮”因此而得名。江右商帮称雄中华工商业长达900多年历史,涌现出一大批实力雄厚的瓷商、茶商、粮商、布商、药商、盐商,是我国古代实力最强的商帮之一。
4. 清代著名茶商
茶商,指经营茶叶生意的商人。既有中国茶商,也有外国茶商;既有古代茶商,也有现代茶商。有茶叶,有贸易,就有茶
有茶就有茶商。最早的茶商出现在中国,据说是在一个叫武阳的地方。到了清代,茶商经营往往是政府特许的。如今,茶商遍及世界,自有贸易。茶商让茶饮料走进了世界各地,为茶的传播和流通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词语解释:贩卖茶叶的商人。
5. 清朝云南茶商排名前十
云南白茶,大家对“月光白”、“月光美人”的称呼会更清晰一些。目前在国内,除了福建白茶外,以云南的白茶产量最大;在国外,斯里兰卡和印度两个国家,也生产少量白茶。
起源
唐朝咸通三年(公元 862 年),樊绰出使云南,其《蛮书》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其中的“散收无采造法”,推测就是自然干燥茶叶的方法,与当今白茶加工法类同。
发展
在清朝时期,云南白茶曾被称为“贡茶”上贡给朝廷。
1939年9月,佛海茶厂试制的第一批茶叶,就有白茶的身影。1943年,佛海茶厂生产高档白茶318市斤。不过,也许是因为云南滇红、普洱的风头太盛,而云南白茶的制作工艺又太过简单,才导致它的存在感一直很低。
如今,全国出现了白茶热潮,而福建主产地的产量十分有限,拥有丰富茶资源的云南就成为茶商的新一个原料市场,并被逐渐运用起来。
产地
目前云南白茶主要产区,在景谷和云南澜沧江流域。
因为地处高原,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故内质丰厚,口感相对更为醇厚。
特点
云南白茶的主要茶树品种,是景谷大白茶。大白茶是景谷特有的一个品种,有性繁殖系,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
6. 清朝云南茶商排名第一
采茶和收茶一般是在春季、夏季和秋季三个季节进行。
其中春茶是3月开始到4月底;夏茶是5月至6月期间,在云南,一般普洱夏茶采摘的非常少;秋茶是9月和10月期间。
普洱茶采摘标准以一芽两叶为主(某些品种会采摘一芽三叶),因为此时的鲜叶在成熟度、内含物上均达到最佳状态,为普洱茶成品的后期陈化打好基础。
7. 云南最大的茶商是谁
云南是茶叶的故乡。位于滇西最大的茶叶加工中心和贸易集散地¬的下关,有一种传统茶叶产品自创制以来己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非但末使它消退,反而不断发展,生机勃发,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这就是云南下关沱茶。
生产真正下关沱茶的企业全球只有一家,就是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它的前身是云南省下关茶厂,地处滇西交通枢杻、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旅游城市大理市下关。连接滇藏往来的214国道和贯穿祖国东西部的交通大动脉320国道在这里纵横交汇。下关茶厂创建于1941年春,原为“康藏茶厂”,以手工加工紧茶为主,产品主销西藏、四川和滇西北地区。1950年4月人民政府接收后,更名为“云南省下关茶厂”,并吸纳了当时在下关有着精湛制茶技艺的茶叶商号工人,使得下关茶厂从建厂之初就传承了下关古往今来独特的茶叶加工技艺。经过60多年的发展,甴国有下关茶厂改制重组的云南下关沱茶(集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全国紧压茶企业中名列前茅、云南最大的茶叶精制加工企业。
纵览下关沱茶百年发展,不能不说说下关沱茶的百年历史。
下关位于茶马古道的要冲。始于滇南茶区,止于西藏拉萨的茶马古道, 主要以茶马互市为主要物资,是一条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唐朝樊绰的云南志《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银生”是唐代南诏国(748-937年)六诏以外的六节度之一,银生城即现在的云南省景东、辖区包括现今的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一带。早在1200多年前,思茅、西双版纳的茶叶已运销到大理。
8. 清朝云南富商
李耀庭正是晚清时候的西南首富,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但和重庆有着不解之缘。李耀庭,名正荣,云南恩安县(今昭通)人,生于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他的家庭并不富裕,10多岁的时候就外出求生,加入马帮当脚夫运送货物,之后参加清军,屡次立下战功。
不过因为自己的祖父和父亲死于战乱,他下定决心,弃武从商。
他重操马帮生意,帮人运送货物来往于重庆和四川之间。
不过这一次生意并没有一帆风顺,命运又给了他致命一击,他与他人合作的荣茂公商号因为亏损,在光绪初年歇业。
所幸他因祸得福,云南“钱王”王兴斋成了他的贵人。1880年,李耀庭来到重庆,进入王兴斋的天顺祥字号经商,因为他业务能力强精明干练,深受“钱王”器重,20世纪初,天顺祥已经在全国15个省开办分号,还在香港、越南海防等设有机构,成为“南帮票号”的大户,李耀庭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以此为基础,李耀庭逐步开办了顺昌公司、信记钱庄、电灯公司、丝厂、川江轮船公司等商号和实业公司。来重庆不到30年,已成为屈指可数的百万富商,声誉日增,号称“西南首富”。说完了李耀庭的生平,再来说说李耀庭和重庆的故事。李耀庭生于清朝末年,成长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蹂躏瓜分的年代,因此他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他支持自己的儿子参加辛亥革命,还自掏腰包筹办粮饷,资助了重庆近代史上第一家刊物《渝报》。
此外,他救荒、办学、修桥补路捐款不可计数,其中重庆有个地名“李家沱”就是因为李耀庭父子在江边设立义渡而得名。李耀庭实力诠释了有钱、爱国、传奇的一生。想要更了解李耀庭其人,我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位于重庆渝中下半城重庆白象街上的李耀庭公馆。李耀庭公馆又名“卜凤居”,1906年,在他70岁大寿的时候,这里点亮了重庆城里的第一盏电灯,轰动了当时的重庆城。
虽然卜凤居经过多年风雨,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气派。
所幸近年来渝中这边开始重视起文物古迹的修缮维护,卜凤居经过一系列的修缮维护,今年下半年就有机会再次回到大家的视野当中。
白象街上不止有李耀庭的公馆卜凤居,作为重庆开埠时辉煌无比的“东方华尔街”,这里还有药材公会、私立兴华小学、江全泰号、海关总署、大清邮局等等文物古迹,随着文物维护工程的进行,这些带着厚重历史记忆的老建筑马上就要和大家见面了。对重庆曾经的历史感兴趣的人,有时间可以过来逛逛,每栋建筑都有自己的故事。
9. 清朝中后期云南比较出名的茶叶商帮
最出名的非沈万三,沈财神莫属了。
传说明初沈万三救下青蛙放生,在池边得一瓦盆,其妻偶然置一钱于盆中,忽见盆中变得钱币满溢,以金银试验,也这样。于是财富遍天下,因沈万三有聚宝盆,故也被奉为财神。当然了,这些都是传说,大家当故事听一下算了,像聚宝盆这样开挂的神器是不存在的,这个故事只是说明沈万三生财有道,是个理财高手。
沈万三(有说生于1296年,另有两说1330年和1328年,卒于1376年)本名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元末明初商人、财力雄厚,是当时的比尔盖茨。
他依周庄,凭三江之利,广集货资。后通过开展海外贸易积累巨大财富,从而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也实为沈万三之功
沈万三一开始是靠发展农业生产起家的,他尝身帅其子弟力穑事,广辟田宅,富累金玉,又能推恩以周急难,乡人以长者呼之。沈万三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经商信用,赢得了苏州富商陆德源的欣赏,后面这个富豪将自己的资产给了沈万三,可见沈万三自身的人格魅力,不然如何能够得到他人的馈赠。
后来沈万三发现周庄水路交通十分的便利,所以他又审时度势大胆出海通番,把内地的瓷器、丝绸、粮食和手工艺品等等运往海外,又从海外运回了珍贵的珠宝、象牙、犀角、香料、药材来销售,就这样一下子沈万三就变得更富了,短短时间就成为了江南第一富豪。
朱元璋,张士诚在争霸天下时,以沈万三为首的苏州财团对张士诚进行了大力支持,使得固守苏州达八月之久,但是这哥们最后没打过朱元璋,沈万三等人压错宝了,城破之后,朱元璋对苏州富民甚至老百姓恨之入骨,采取了一系列报复措施。
沈万三是个精明的商人,看到了当前形势的严峻,只能大拍皇帝的马屁以求得太平。先是朱元璋定都金陵时,他献上白金千锭,黄金百斤。后来修筑南京外城时,刚好当时正值府库匮乏,沈万三依恃他的富实,表示愿“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即现今南京城墙的中华门到水西门一段,后来索性想趁热打铁,又申请犒赏全国军队每人银子一两,总共近百万两。
这下拍到马蹄上了,于是使得心胸狭窄、穷苦出身的朱元璋大怒,“匹夫犒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因此朱元璋下令收他重税每亩九斗三升,平均是亩产的一半多,随后借口沈万三修筑苏州街道,以茅山石为街石,有谋反之心,派兵包围他家,要杀他。好在马皇后还算清醒,觉得有点过分,经马皇后苦苦劝谏,才改将他在明洪武六年流放到云南,家产充公。
明洪武二十六年八月十二,仙逝于平越福泉山,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