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瓷器知识网(中国瓷器知识大全书)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3-19 01:48   点击:162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中国瓷器知识大全书

正确的瓷器鉴定方法

具体到瓷器的鉴定上,本质鉴定内容就是对瓷器胎土、釉色和彩料的认定,也只有对胎土、釉色和彩料进行综合判断,才可以最大程度地鉴别古董瓷器的真伪。胎是骨,釉是衣,对胎土和釉色的鉴定最为关键。当然我们首先要了解胎和釉在各个时期的特征。

元代的胎土在淘炼中不是很细腻,含有杂质,经过长时间自然的变化颗粒更明显,铁锈点和火石红斑都会带有沉着的色感。明代早期的胎土则淘炼得比较细腻,结构也显得紧密。明代中期胎土的淘炼则更为细腻,有了高质量的胎土才可以制作出如成化鸡缸杯等极为精细的作品。明代至清早期、后期胎土又变得粗糙,并导致瓷器制作整体水平的下降。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胎土的淘炼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胎骨结构更紧、更细密、有重量感、可塑性好,为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呈现多样化提供了保证。清中晚期的胎土则又向粗糙发展,器物的胎质多有颗粒和杂质,也显得疏松,整个瓷器的质量下降明显。元和明代青花瓷器多数都为青白釉和小部分白釉,另外各种单色釉瓷器的釉面都特别肥厚润洁,以至于釉面结构也相当紧密。清以后青花瓷器的釉面则有更多的变化,有青白釉、白釉、灰釉等,而且釉面的质量也在不断的下降,变得稀薄和松软。

鉴定中对元、明、清瓷器的彩料也要有细微的分析研究。如青花、五彩、釉里红、粉彩、斗彩、珐琅彩、墨彩和各类单色釉。如青花彩料元代最有特色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明代青花则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永乐、宣德时期还用苏麻离青为主;成化、弘治、正德以国产的平等青为主;嘉靖、隆庆、万历大量使用进口的回青料;天启、崇祯浙料用的较多。清代青花呈色最好的是康熙中晚期,用云南明珠料,分色是所有青花瓷器中最好的,俗称“五彩青花”。雍正、乾隆青花有呈色浓郁深沉的特点。

了解各朝瓷器的胎土、釉色、彩料特点是为了更好地去掌握鉴定的本质内容,寻找到各朝瓷器在胎土、釉色、彩料方面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也是为了更好的鉴定。共性的特点就是器物经过长时间自然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内在物理性的转变特性,料深沉,光泽内敛有厚度,在整个器物的用色上有浓淡深浅的变化,另外,各类釉上彩的彩料都有自然的润光从彩料深处溢出,光芒闪烁让人心动。当然在瓷器鉴定中还是要全面地分析和判断,但从初始鉴定的角度来看,对胎土、釉色、彩料的认识应该还是最为关键的。胎土都有结晶,有润光,结构相对紧密,有一种厚重感。釉面温润如玉,有一种内在的宝光由里而外自然释放。彩料的特点和釉面相似,青花瓷器的用料深沉,光泽内敛有厚度,在整个器物的用色上有浓淡深浅的变化。另外,各类釉上彩的彩料都有自然的润光从彩料深处溢出,光芒闪烁让人心动。当然在瓷器鉴定中还是要全面地分析和判断,但从初始鉴定的角度来看,对胎土、釉色、彩料的认识应该是最为主要的。

实践及比较所获得的经验是鉴定的关键

“学习鉴定要‘三多’,多看、多问、多比较;‘三勤’,勤学、勤问、勤记。”也就是让收藏者要多实践,多交流,多比较。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只谈瓷器的纹饰和造型而不研究鉴定本质特征是不会真正懂得鉴定的。

在和收藏家的交往中常会听说某人收藏了很多“官窑”瓷器,但拿来一看却是赝品。其实鉴别一件瓷器是否是“官窑”瓷器的一个最简单办法就是比较。拿一件清末或民国的民窑传世瓷器与所谓的“官窑”瓷器作个比较,如果“官窑”瓷器在胎土、釉色、彩料的质量上都不如民窑传世瓷器的话,那么这件瓷器肯定不是官窑器,很有可能是赝品。举这个例子是用来说明正确的比较方法在瓷器鉴定中的重要性。器物的真伪是相对存在的,没有假何来真,真真假假只是在一线之差。所以平时我们不但要经常去观察认识古代传世瓷器,同时也要经常去观察认识新仿瓷器。只有清楚地认识了新仿瓷器的特征,才会帮助认识古代传世瓷器。

比较法还能使鉴定行为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通过比较而获得经验,能使我们具有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和鉴别力。当然这种鉴别能力难在短时间里具备,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实践和比较,同时不断地总结实践和比较所获得的经验才有可能达到。

在古玩行有句俗语“买了假东西是没眼力,真东西看作假东西不买更是没眼力”。传世的精品自古都是人们的珍藏,保存得好自然比现在新东西还要漂亮,把它当作仿品就等于自己放弃了收藏精品,也就永远成不了真正的收藏家。所以在收藏中不要怕买到新东西,关键是买错了就要知道错在那里,在有怀疑的情况下就应该多去比较,在比较中认识各个时期胎土、釉色、彩料的细微差别,就能判断出新旧瓷器在这几方面的差异。不断的实践、比较和总结可以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鉴定能力也会有本质性的突破,这样所获得的鉴定能力是理性的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鉴定瓷器不会受到器物的表像和外在环境的影响,所观察到的自然也就是物质的本质特性,也就能确认瓷器的真伪。

另外,那种把收藏品深藏而不示人的做法是不理智的。再一点就是要把东西拿到市场上检验,买真买假都能提高你的鉴定水平,认真不认伪的心态更是不可取,其后果很可能是买到的都是仿品而自己还蒙在鼓里。总体来看只要是方法对了,实践越多则鉴定水平越高,收藏器物的品质也可以更上一个层次。由此可见,鉴定的关键是实践和在实践比较中所厚积的经验。

综合鉴别是鉴定瓷器真伪的唯一途径

鉴定一件瓷器不但要从器型、纹饰、胎骨、釉色、制作和烧制工艺、款识等方面来判断,还要顾及到一些外在的因素。鉴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某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结果。毋庸置疑,综合性的判断完全可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可靠性。目前许多收藏者在鉴定瓷器时比较片面,有的鉴定只看器型、纹饰,也有的看气泡和哈喇光,或掂分量,这些都只能是鉴定中的部分因素。如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元青花的胎骨上一定有火石红斑,后来却发现伊朗德黑兰阿尔代毕尔寺院和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大多没有火石红斑。再如以前人们认为只有传世彩瓷上才有哈喇光,但现在大部分的仿器上都有此现象,如果只是凭某一特征来鉴定瓷器真伪肯定是不科学的。所以在鉴定中不能只有片面认识,而是要综合全面因素再下决定。

具体到瓷器鉴定可以从三大类来综合判断,即传世瓷器、出土瓷器、半出土瓷器。传世瓷器一般指日常中经常和外界直接接触或使用并由前人传承下来的器物,是鉴定中相对容易的种类。但在鉴定时也不能麻痹,现在有些仿品外表几乎和传世瓷器一样,只要综合判断还是能鉴别的。首先还得去观察有本质特点的胎土、釉色和彩料。传世瓷器的胎质湿润细腻,釉面肥厚似玉精光四溢,彩料透彻,内在光泽有浑厚感。几个方面特征统一而且都能同时达到要求,则可以确定瓷器的真伪,如果各方面特征不统一,如釉面像传世瓷器而胎质像出土瓷器就值得怀疑。器物的纹饰和造型也是需要去认识 ,因为纹饰和造型可以使我们更准确的断代。

出土瓷器是指近期出土的瓷器,它的特点也很明显,因为处于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器物产生的变化也很有规律,主要还是应该去观察物体的本质变化。胎质、釉色和彩料等几个方面当然是重点。出土瓷器的胎质也具有湿润的特点,釉面受到地下矿物质的侵蚀大多会有自然变化的土气。青花料呈色也会有丰富的变化,而釉上彩料大部分会有损伤,入土的时间长则变化相对多一些。在鉴定这类器物时也要综合判断,不要只以某一特点来认定全部。

半出土瓷器是相对于传世和出土瓷器而言,指的是出土了一段时间后某些特征已向传世瓷器发展、但又和传世瓷器有区别的器物,也包括一些“库出”器(出窑后没有使用过的瓷器)。这一类瓷器鉴定难度最大,在鉴定时需要通过细微的观察才能寻找到其中的差别。所以鉴定中所有的特征都应该围绕着整体,通过局部观察,然后回到综合认定。只有这样才是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去鉴定瓷器,才是合乎辩证逻缉、具有科学性的鉴定方法。

独具个性的审美能力是对鉴定的补充

审美能力在瓷器的造型和纹饰的认识上体现最为突出。对器物鉴定真伪确认之后,了解造型和纹饰的特点对瓷器的断代很有作用。首先在鉴定中要熟悉各个时期造型和纹饰的特点,同一品种的器物在不同时期会有特定的造型,如宋以来梅瓶、玉壶春瓶等在各代都有烧制,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的差异。有些器型则更能体现当时的特色而成为名品,元代的各式罐气势逼人,敦厚大度。永乐、宣德时期的梅瓶,折壶制作精细,独具匠心。成化鸡缸杯轻盈隽秀,唯美绝后,十分脱俗。嘉靖葫芦瓶,古朴厚重。康熙棒槌瓶,造型挺拔。乾隆时期还有许多奇巧的型制出现,造型都很华丽和精巧。此外还要认识各时期纹饰特点,装饰纹样,题材,表现手法等。元代在题材出现了大量的人物故事图案,永乐、宣德时期的海水龙,正德的阿拉伯文,嘉靖、万历的道教图案,康熙的战争故事图,雍正瓷的过枝花、皮球花等都很有代表性。

在绘画的笔意上也要有意会,元朝的用笔大胆豪放,再加上苏麻离青的呈色极像一幅水墨淋漓的写意画。永乐、宣德时期用笔洒脱,挥洒自如,笔意的节奏感强。到了康熙时期绘画可谓豪放粗犷和精致细腻并存。乾隆绘画严谨而细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同时还出现了名家作品。

所以对造型和纹饰的了解不但能使我们更好的鉴定和断代,也能进一步提升审美水平。收藏中也要更多地去了解社会、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规律,了解别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刻、书法、各种手工艺品对瓷器发展的影响,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在提高审美水平的同时自然也提高了我们的鉴定水平。

瓷器的鉴定是一门学问,收藏的苦乐个人自知。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鉴定方法,同时能认真实践,关注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成果,刻苦钻研业务,肯定能成为懂得鉴定的行家里手。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中有知,知中有乐,这才是收藏要的一种境界。

易拍国际主要以玉石器鉴定、材质检测、玉器拍卖征集、私下交易为主打的、集鉴定、拍卖、交易为一体的综合平台。我们有一对一的专业服务团队,对我们藏友的玉石器藏品提供准确、可靠地市场运作,让您不再为藏品如何出手而忧虑。为了实现藏家的交易成功,我们每年会在上海、韩国、香港、新加坡、伦敦等举办专场的古董拍卖与展销会,为广大藏友的玉石藏品提供多元化的宣传渠道。让藏家获得理想的收益,是我们公司的目标,这不仅仅是为了我们公司发展,更是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可与信任!

2. 中国瓷器讲解

龙泉窑是宋代8大窑系之一,烧制年代久远,从五代到清末都未间断过,窑厂数量多,分布广,代表作品以粉青梅子青釉为主各类器型闻名世界。

3. 中国瓷器资料

陶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物以稀为贵。如宋代汝瓷,便因其稀有而倍加珍贵,尤其是御用汝瓷。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北宋晚期至今传世的御用汝瓷总数不超过百件,且分别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各地、各国博物馆和少数收藏家手中,故有了“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说法。据了解,目前市面上,一块带有芝麻钉的汝瓷残片已达数千元,如果是一件完好无缺的汝瓷器,那将是数万,数百万元甚至更高的价位。国内外古瓷收藏界,均以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作品为热点,其次要数元代青花彩瓷了。而唐代青花(唐青花是由白瓷与三彩孕育而生,唐代白瓷成熟的烧制工艺,使三彩器与唐青花以其洁白的衬底映照出艳丽的色彩效果)因其存世数量极少而难得,故唐青花瓷从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上讲,均具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

  中国陶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隋唐五代精美的越窑青瓷到宋代的五大名窑瓷器以及元代的青花瓷系列,都成为世界瓷器史上的耀眼之星。我国解放初期及““””期间,由于国民收入较低,加上人们对流散在民间的这些物品不大了解,因此古瓷器的市场价值不高。但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随着收藏投资市场的活跃,古瓷器价格一路上涨。与此同时,无论是古瓷或是新生出炉的陶瓷,都有人在收藏,瓷器收藏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但事实上,不是所有瓷器都具有收藏投资价值。瓷器收藏与钱币、邮票收藏投资一样,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特别是初入瓷器收藏领域者,除了注意辨别真伪外,还要把握好几个尺度。

  陶瓷的起源。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种创意的应用。

  原始时代

  万年仙人洞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大源乡,是1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人类活动文化遗迹,其出土的栽培稻和陶器,距今一万年以前,是现今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和原始陶器之一。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尤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其纹饰也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彩陶花纹则更加富于变化,以弧线和动感强烈的斜线体现变形的动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鱼、鸟、猪以及人类自身都被作为装饰纹样。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

  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古羌集团的一个分支。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是龙山文化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期。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陶瓷,表面都经过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匀称,以黑色单彩加以装饰。装饰图案以满见长,在钵、盘、碗一类的敞口器物内侧,也都绘有图案。 上古之民,穴居野处,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围绕着渔猎饮食,所以最初迫切的发明需要都釜瓮之类。陶瓷上出现装饰,说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有进步,解决果腹问题以外,尚有余力,于是人们开始在满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现。

  河西走廊一带的马厂类型彩陶,器形一般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于携带反映出这一地区半农半牧的经济状况。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则出现了播撒种子的人形图案,说明农业的发展和人们创造力的进步。

  在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图案形象直观性强,在当时具有标志性、装饰性等性能,所以对彩陶图案的研究也会给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证。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原始时期,氏族部落更为繁杂,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需求的文化特征,它们各自有着代表氏族文化的标志性形象,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随着氏族文化盛衰变化,陶器装饰也出现了不同的内容的形式。 早期人类在制陶过程中,对原料的探寻和使用上缺乏经验,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火的使用上也不够成熟。所以制成的陶瓷质地疏松。至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陶器种类开始增多,从泥质或夹砂陶发展到灰陶、黑陶、彩陶和白陶等。另外,为装饰或提高质量方面着想,又创造出白色、红色陶衣,以及用Fe2O3(黑)、MnO2(红)为着色剂的彩料。在成形工艺上,开创并住处逐步完善了轮制、模制、表面抛光、薄胎成形、拍印纹饰等多项手段。原始的烧成条件比较简陋,这使早期陶器的胎体多为红棕色。这是因为在烧成过程中,大量空气的混入形成强氧化焰,使粘土中的氧化铁成份变红、变黄,加之原料中AL2O3较低,助熔剂量高,也对陶器红色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远古时期的陶瓷烧造技术资料,迄今尚无从找寻,但从现有资料推测,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是用柴草在平地上用篝火直接烧制,这种方法至今在许多偏远落后地区被使用,统称为“无窑烧陶”。抑韶文化的窑型基本是横穴式和竖穴式,就泥地挖掘而成,以柴草为燃料,无烟囱,窑内温度较均匀,热量损失较小,烧成温度可达1000度。从龙山文化时期以后,普遍采用竖穴窑,由火膛、火道、窑室三部分组成,窑室直径1米左右,燃烧时空气供应较足,使柴草充分燃烧,火焰可沿窑底均匀进入窑室,使窑内温度提高,可达1050度高温,也为后来出现的馒头窑、倒焰窑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纵观中国彩陶的技术与艺术,历时四千八年。其实它的上限年代还是个难以考据的迷,随考古发掘工八的不断进行,可能还会出现不同的新认识。就现有的资料而言,可以说原始陶器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它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史上无比辉煌的一章。

  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的瓷器,历来享有盛名。据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在汉朝,瓷器声誉鹊起,南北朝陈时,新平瓷被列为贡品。唐武德四年(621年)邑人陶玉,进贡所制瓷,青白光润如玉,被誉为“假玉器”。唐朝遂于此设置管理烧制瓷器的专门机关。当时诸窑工匠中,以霍仲初最为著名,其所产瓷器窑称为霍窑,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陶瓷生产历史悠久。上世纪80年代在浮梁江村乡沽演村和王港村发现有古石器遗物,经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遗物,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端之源,应该于此。

  五代时景德镇的制瓷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从考古资料看,当时主要有青瓷和白瓷碗、盘、碟、执壶等日用品,从造型品种看,主要有碗、盘、碟、执壶。其中以碗、盘为大宗。这是我们目前已确定的最早的景德镇的瓷器,瓷器的质量接近或达到了现代瓷的标准。

  宋代是中国瓷器制造业大发展的时期。随着宋室南渡,南迁的工匠把北方先进的制瓷技术带到景德镇,景德镇创烧了名扬天下的青白瓷。青白瓷一经问世,立即与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龙泉窑一起,并称宋代六大瓷系,景德镇瓷窑从此开始跻身于中国名窑之列。从元、明、清,再到民国,景德镇陶瓷不断续写着荣耀与辉煌。

  1949年,新中国成立,景德镇陶瓷焕发了新的活力,陶瓷文化开始了新的篇章。经过市人民政府的努力,陶瓷生产很快得以恢复,至20世纪50年代末,景德镇已建立起以十大瓷厂为骨干企业,以及围绕陶瓷生产的供应、销售、科研、教育的完备的陶瓷产业体系。在““””的十年浩劫之后,景德镇陶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末达到一个巅峰时期。其时,陶瓷生产各项经济指标都创历史新水平,陶瓷产品已拥有20个大类,200多个系列,2000多种器型,7000多种花面,瓷都艺苑已呈万紫千红、百花齐放之势。

  在景德镇的制瓷历史上,民窑曾经极大地促进了景德镇的瓷业繁荣。20世纪初国有瓷厂先后改制解体,随之一大批民营陶瓷企业和家庭作坊蓬勃兴起,自然形成了曙光路、老鸦滩、老厂、筲箕坞等作坊群。他们在体制改革、产品创新、工艺进步和安置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招商引资,一大批外资、港资、台资和合资企业进军景德镇陶瓷,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呈现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历代景德镇瓷工人的辛勤努力,创造了景德镇陶瓷历史,成就了光辉灿烂的陶瓷历史文化。

4. 中国瓷器知识大全书籍图片

《纹饰之美》,《中国陶瓷史》,《日本陶艺》,《中国陶瓷》,《瓷之色》,《陶瓷一生》。

5. 中国瓷器介绍视频

南国窑火,五千年前,点燃了佛山文明,从此薪火相传。

明清时期,佛山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创造了“石湾瓦,甲天下”的传奇。

如今,古镇佛山,续写着陶瓷千年文明的传奇。

6. 关于中国瓷器的了解

中华誉为陶瓷之国,景德镇历称陶瓷之都。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外国人的瓷器称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 景德镇名称的由来 对景德镇来说,宋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在宋代之前,景德镇曾有过好几个名称:新平镇、昌南镇、陶阳镇。

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窒林立,突出的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而当时的景德镇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影青瓷)这时更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地。由于这里拉制的瓷器"土白壤而填,质薄腻,色滋润",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皇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

由于"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从此以后,这里就叫"景德镇",名称延用至今,到现在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这件事在蓝浦所著的《景德镇陶系》中说得很清楚。 中国瓷器艺术的发展史 如果说,唐朝之前的景瓷生产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那么唐末,五代之后的景德镇瓷器生产就有充足的瓷器实物证明了。

本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市区的黄泥头、白虎湾、胜梅亭、盈田等地发现了很多的五代窑址,挖掘出了大量的瓷器碎片。这些瓷器碎片确切地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而且以青瓷为多。这个时候生产的瓷器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 、碟等。

瓷胎有厚有薄,釉色是被称为"蟹壳青"的青釉,近似越窑的色彩,有些瓷器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唐末,五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30多座。从现存的大量出土资料看,白瓷色调纯正,洁白度高达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瓷质超过越窑,冠于当世。

公元十一世纪末到十二世纪初,由于战事频起,北方诸名窑相继陷落宋室南迁之后,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制瓷技艺更向景德镇集中,在瓷业生产上集南北名窑之大成,工艺水平有突破性进展,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景德镇制瓷业进入大发展时期,成为"业陶都会"。

据蒋祈所著的《陶记》称,当时的景德镇有窑300余座,形成全镇"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胜景。祖籍今乐平市的南宋文学家洪迈,在他的《 斋隋笔》中就有"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的记载。当时景德镇所产的青白瓷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青中有白,白中显光,所以有"琼玖"、" 饶玉"的美称。

在品种方面,有日用瓷、化装用具、弈具、博具和瓷雕等等,而且造型精巧,刻印花纹生动清晰,质量很高。 元代统治中国时间并不长,但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看,元代却是一个创新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景瓷生产除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大量烧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是创制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誉的青花瓷。

元以前,瓷器装饰比较单调,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釉色装饰贫乏,因此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白瓷彩绘新时代,成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它一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景瓷生产出现空前繁荣局面。从各博物馆现存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看,制瓷工艺相当成熟,质量已达很高水平。

与青花同时,元代的景德镇瓷工还发明了釉里红瓷,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项目。釉里红瓷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纹饰在釉下呈现红色,烧制难度较大。此外,元代 元代景瓷生产的另一创新是在工艺方面瓷土配方的改革。过去,瓷土原料配方单一,可塑性低,变形率高。

元时,在景德镇东北部高岑村的山上发现了新瓷土,将这种瓷土与过去的瓷土配合,变一元配方为二元配方之后,由于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降低了瓷器烧成中的变型率,使瓷器质量有显著提高,并且为制造大型器创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由于土出高岑,世界上就把这种瓷土统称作"高土岑"。

高岑村也就成了"高岑土"的命名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278年) 朝庭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门为皇家烧造瓷器。由于此事是朝庭官府机构枢密院所管,许多瓷器上标有"枢府"两字,釉呈卵白色,所以被称为卵白釉枢府器。这种瓷器胎体厚重,色白微青,光泽度好,比以前的青白瓷质量又有很大提高。

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的景德镇瓷业有更快的发展。这时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所产瓷器不仅数量大,质量好,而且品种多,销路也很广。 明时的科学家宋应星在他著名的《天工开物》上就写道: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另一明代的官员王世懋,在他的《二酉委谭》中也说:"在另一段记述中则显得更加形象和幽默。他说,景德镇"为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尝分守督运至其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从这些记述中,可以明确认识到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之辉煌。

由于明末的战乱,清朝初期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处于停滞状态。可是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后,不仅恢复过来,而且在明代的基础上飞快发展。经过当时广大瓷工和艺人们的不懈努力,景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光辉成就,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跃上了历史的巅峰。

瓷器"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产品畅销国内外。清初的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当时有一个叫"殷弘诸"的法国传教士,他在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饶洲发出的一封信中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到三千座。

……到了夜晚,它好象是被火焰包着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明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多。

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引进国外彩料,专作宫廷御器的 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烧炼中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色彩奇幻,斑烂绚丽的"窑变"花釉等等。

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此外,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缸豆红最为著名。 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镇陶时所烧制的瓷器世称"唐窑"。唐窑瓷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的瓷器》一书中就说:"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瓷器装饰仅高、低温颜色釉就有57种;彩绘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之笔,青绿渲染之制,四时远近之景"无所不有,而且"规抚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设计上,则从"古札器尊 鼎卤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应有尽有。

满意请采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